七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三角形测试题(附答案)

第七章 三角形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一. 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 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4、5,则周长c 的范围是( )A. B. C. D. 无法确定19c 914c 1018c 2.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 )A. 至少有一个等于90°B. 至少有一个大于90°C. 不可能有两个大于89°D. 不可能都小于60°3. 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这个n 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 n 个B. (n-1)个C. (n-2)个D. (n-3)个4. n 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有( ) A. B. C. D. ()12n n -条()22n n -条()32n n -条()42n n -条5. 装饰大世界出售下列形状的地砖:正方形;长方形;正五边形;正○1○2○3○4六边形。
若只选购其中某一种地砖镶嵌地面,可供选用的地砖共有()A. 1种B. 2种C. 3种D. 4种6. 下列图形中有稳定性的是( )A. 正方形B. 长方形C. 直角三角形D. 平行四边形7. 如图1,点O 是△ABC 内一点,∠A=80°,∠1=15°,∠2=40°,则∠BOC 等于( )A. 95°B. 120°C. 135°D. 无法确定8.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其周长m 满足,则这样的三角形有( )1022m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二. 填空题。
(每空2分,共38分)1.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 ,钝角三角形有 条高在三角形外,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恰是它的 。
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8cm ,则它的周长是 。
3. 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再钉上 根木条。
4. 在△ABC 中,若∠A=∠C=∠B,则∠A= ,∠B= ,这个三角形13是 。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三角形》专题训练知识点梳理考点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三角形的重要线段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8、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对角线①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②凸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若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若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称这样的多边形为凹多边形。
③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A.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B.n 边形共有2)3(-n n 条对角线。
9、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①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 ≥3)。
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10、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封闭平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
②平面镶嵌的条件:有公共顶点、公共边;在一个顶点处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初一下学期三角形培优专题训练

初一下学期三角形培优专题训练专题一:8字形图型1. 如图所示•求 / A+Z B+Z C+Z D+Z E的大小。
3 .如图:Z A+Z B+Z C+Z D+Z E+Z F 等于()A、180° B 、360 ° C 、270 ° D 、540°A+Z B+Z C+Z D+Z E+Z F 的大小.4.已知,如图, A B C D E F的度数为B C D E F G n度DE是Z CDB的平分线,ZA1 + Z2 +Z3 +Z 4+Z 5+Z 6+Z 7=6. 如图,7. 如图Z&如图AE是Z CAB的平分线,90 ,则n=C=40°,Z E=35° .求Z B的度数.ECEB2•如图是一个六角星,其中AOE60 , A5.如图所示.求Z专题二:燕尾形图型1. (2010?帛州)如图,/ BDC=98,A. 61°B. 60°2. 如图所示,已知/ 1=20°,/ 2=25°A. 60°B. 70 °3. 如图,已知DABC边BC延长线上一点,DF丄AB于F交AC于E, / A=35° ,? / D=42°求/ ACD的度数.4. 如图,直线DE交厶ABC的边AB、AC于D E,/ACB= 74°,/ AED= 48°,则/ BDF的度数是—5.知:如图,点E在AC上,点F在AB上, BE CF交于点O且/ C—/B= 20°,/ EO F/ A= 70°,求/ C的度数.6.下图,BE是/ ABD的角平分线,CF是/ ACD的角平分线,BE与CF交于点G,点/BDC=140 , / BGC=110,则/ A的度数为()A. 70°B. 75C.80°D.85°:C=38,/ /B=23°,/ A的度数是()C.37°D. 39°,/ A=35,则/ BDC的度数为()C.80°D. 85°专题三:双垂直型1 如图所示,在△ ABC 中,/ ACB=90,/ ABC=25 , CDLAB 于 D,则/ AC ________________ 度2.图,在△ ABC 中,/ ACB=90 , CDLAB,垂足为 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 1互余的角只有/ 2 B .Z A 与/ B 互余C.Z 仁/ B D.若/ A=2/ 1,则/ B=30°3 .如图,AC 丄BD, DE I A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 如图,△ ABC 中,Z BAC=90 , AD 丄BC 于 D, E 是 AD 上一点, 求证:Z BED>Z C5. 如图,在 VABC C 中, ACB 90 , CD 1 2A.Z A=Z BB.Z B=Z DC.Z A=ZDD.AB , AF 是角平分线,交 CD 于点E ,求证专题四: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型1如图①,BD CD 是/ 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 D,请猜想/ A 与/ BDC 之间的 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19-2020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专项测试(含答案) (45)

浙教版初中数学试卷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精选试卷学校: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2分)如图,在△ABC中,∠A:∠ABC:∠ACB =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 B. 1:3 C. 2: 3 D. 1 : 42.(2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9°,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3.(2分)已知△ABC中,(1)如图1,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12∠A;(2)如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3)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外角∠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12∠A.图1图2图3上述说法正确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4.(2分)如图,已知直线L是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O,M、N是直线L上两点,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MPN≌△MQN B.MO=NO C.OP=OQ D.∠MPN=∠MQN 5.(2分)下列条件能够判断△ABC≌△DEF的是()A.AB=DE,BC=EF,∠A=∠DB.∠A=∠D,∠C=∠F,AC=EFC.AB=DE,BC=EF,△ABC的周长等于△DEF的周长D.∠A=∠D,∠B=∠E,∠C=∠F6.(2分)如图所示,已知AB=A′B′,∠A=∠A′,若△ABC≌△A′B′C′,还需要()A.∠B=∠B′B.∠C=∠C′C.AC=A′C′D.以上均可7.(2分)如图所示,已知∠A=∠D,∠l=∠2,那么,要得到△ABC≌△DEF,还应给出的条件是()A.∠E=∠B B.ED=BC C.AB=EF D.AF=CD8.(2分)如图所示,已知CD=CE,AE=BD,∠ADC=∠BEC=100°,∠ACD=26°,则∠BCD的度数是()A.72°B.54°C. 46°D.20°9.(2分)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D⊥BC,BE⊥AC,FC⊥BD,垂足分别为点D,E,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D是△ABC的高B.FC是△ABC的高C.BE是△ABC的高D.BC是△BCF的高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0.(2分)如图,,已知OA=OB,OC=OD,D和BC相交于点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对.11.(2分)在Rt△ABC中,∠C=90°,CE是△ABC的中线,若AC=2.4 cm,BC=1.5 cm,则△AE的面积为.解答题△中,∠C=90°,AD为△ABC角平分线,BC=40,AB=50,若12.(2分)在ABCBD∶DC=5∶3,则△ADB的面积为_______.解答题13.(2分)如图,AB=AC ,要使ACD∆≌,应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添加一AB E∆个条件即可)14.(2分)已知BD是ΔABC的一条中线, 如果ΔABD和ΔBCD的周长分别是21,12,则AB−的长是.BC15.(2分)如图,在ΔABC中,D是边BC上一点,AD平分∠BAC,在AB上截取AE=AC,连结DE,已知DE=2cm,BD=3cm,线段BC= .16.(2分)如图,ΔABD≌ΔACE,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AB=8cm,BD=7cm,AD=3cm,则DC= ㎝.517.(2分)如图,OP平分∠EOF,PA⊥OE于点A.已知PA=2cm,求点P到OF的距离为.18.(2分)如图所示,直线AD交△ABC的BC边于D点,且AB=AC.(1)若已知D为BC中点,则可根据,说明△ABD≌△ACD;(2)若已知AD平分∠BAC,可以根据说明△ABD≌△ACD;(3)若AD是BC的中垂线,则可以根据,说明△ABD≌△ACD,还可以根据说明△ABD≌△ACD.19.(2分)如图所示,△ABC中,DE是AC的中垂线,AE=5,△ABC的周长为30,则△ABD的周长是.20.(2分)如图所示,AB=BD,AC=CD,∠ACD=60°,则∠ACB= .21.(2分)如图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那么有△ABE≌,理由是.22.(2分)如图所示,点E ,F 在△ABC 的BC 边上,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则∠DAC=+ ,∠AFC=∠B+ =∠AEF+ .评卷人得分 三、解答题23.(7分)如图 ,在△ABC 中,AD 垂直平分 BC ,H 是AD 上的一点,连接BH 、CH. (1)AD 平分∠BAC 吗?为什么?(2)你能找出几对相等的角?请把它们写出来(不需写理由).24.(7分)如图:已知∠B=40°,∠C=59°,∠DEC=47°,求∠F 的度数.25.(7分)如图,CD 是△ABC 的AB 边上的高,CB 是△ADC 的中线,已知AD=10,CD=6,请求出△ABC 的面积. F A B CD E A B CD26.(7分)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c,用直尺和圆规作△ABC,使AB=c,BC=a,AC=b.27.(7分)如图所示为由6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点A,B,C,D,E,F,G 是小正方形的顶点,以这7个点中的任意三个点为顶点,可组成多少个面积为1的三角形?请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三角形.28.(7分)如图所示,画出△ABC的角平分线BD,AB边上的高CE,BC边上的中线AF.29.(7分)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F是BC边上一点,AF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G,DE⊥AG于E,且DE=DC,∠l=∠2,根据上述条件,请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0.(7分)如图,O是线段AC,BD的交点,并且AC=BD,AB=CD,小刚认为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他的思考过程是:在△AB0和△DC0中,AC=BD,∠AOB=∠DOC,AB=CD =>△AB0≌△DC0.你认为小刚的思考过程正确吗?如果正确,指出他用的是哪种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如果不正确,请你增加一个条件,并说明你的思考过程.【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D2.B3.C4.B5.C6.D7.D8.C9.B二、填空题10.411.0.9cm212.62513.B C∠=∠(答案不唯一)14.915.5cm16.17.2cm18.(1)SSS;(2)SAS;(3)SAS,SSS19.2020.30°21.△ACD,SAS22.∠B,∠C,∠BAF,∠EAF三、解答题23.( 1)由△ADB≌△ADC(SAS),得∠BAD=∠CAD. (2)7对,∠BHD = ∠CHD,∠ABD = ∠ACD,∠HBD =∠HCD, ∠BDA=∠CDA,∠ABH=∠ACH,∠AHB=∠AHC,∠BAD=∠CAD24.34°25.15.26.略27.共l4个三角形,具体表示略28.略29.略30.不正确,增加一个∠A=∠D(或∠B=∠C)的条件即可通过“AAS”证明,或增加一个A0=0D(或BO=OC)的条件即可通过“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5,6,11B .3,4,8C .5,6,10D .6,6,13 2.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A .3AB =,4BC =,7CA =B .4AC =,6BC =,60A ∠=︒ C .45A ∠=︒,60B ∠=︒,75C ∠=︒D .5AB =,4BC =,90C ∠=︒ 3.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AD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4.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8,则它的另两边长分别可以是( )A .4,4B .17,29C .3,12D .2,9 5.如图△ABC ≌△ADE ,若∠B=80°,∠C=30°,∠DAC=25°,则∠EAC 的度数为( )A .45°B .40°C .35°D .25° 6.如图,AB DE =,A D ∠=∠,要说明ABC DEF △≌△,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 )A .//AB DE B .//AC DF C .AC DE ⊥D .AC DF = 7.根据下列条件能唯一画出ABC 的是( )A .AB =5,BC =6,AC =11B .AB =5,BC =6,∠C =45° C .AB =5,AC =4,∠C =90°D .AB =5,AC =4,∠C =45°8.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 表示△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9.如图,△ACB ≌△A′C B′,∠ACB =70°,∠ACB′=100°,则∠BCA′度数是( )A .40°B .35C .30°D .45°10.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 ,BC=EF ,AC=DF ;②AB=DE ,∠B=∠E ,BC=EF ;③∠B=∠E ,BC=EF ,∠C=∠F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11.下列四个图形中,有两个全等的图形,它们是( )A .①和②B .①和③C .②和④D .③和④ 12.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C .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D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二、填空题13.如图,ACE DBF ≌,//AE DF ,8AD =,2BC =,则AB =______.14.如图,已知AD 、AE 分别为ABC 的角平分线、高线,若40B ∠=︒,60C ∠=°,则DAE ∠的度数为__________.15.2016年2月6日凌晨,宝岛高雄发生6.7级地震,得知消息后,中国派出武警部队探测队,探测队探测出某建筑物下面有生命迹象,他们在生命迹象上方建筑物的一侧地面上的,A B 两处,用仪器探测生命迹象C ,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和60︒(如图),则C ∠的度数是_________.16.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和7,则第三边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17.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点F ,C 之间不能直接测量),点A ,D 在BE 的异侧,如果测得AB =DE ,AB ∥DE ,AC ∥DF .若BE =14m ,BF =5m ,则FC 的长度为_____m .18.如图,OA ⊥OB ,∠BOC =30°,OD 平分∠AOC ,则∠BOD =_____度.19.用12根等长的火柴棒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火柴棒不允许剩余、重叠、折断,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个.20.如图,在长方形网格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2,宽为1,A ,B 两点在网格格点上,若点C 也在网格格点上,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则满足条件的点C 有______个.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AD =AB ,AE =AC ,AD ⊥AB ,AE ⊥AC .猜想线段CD 与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2.在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倍延中线.(1)如图1,AD 是ABC ∆的中线,7,5,AB AC ==求AD 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延长AD 到点M ,使DM AD =,连接BM ,易证ADC MDB ∆≅∆,所以BM AC =.接下来,在ABM ∆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AM 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 ;(2)如图2,AD 是ABC 的中线,点E 在边AC 上,BE 交AD 于点,F 且AE EF =,求证:AC BF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点E 是AB 的中点,连接CE ,ED 且CE DE ⊥,试猜想线段,,BC CD AD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予以证明.23.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4,9,x .(1)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2)当ABC 的周长为偶数时,求x .24.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D E 为AC 上两点,且AD CE =,延长BC 至点F ,使CF CD =,连结BD EF ,.(1)如图2,当,D E 两点重合时,求证:BD DF =.(2)如图3,延长FE 交线段BD 于点G .①求证:BD EF =.②求DGE ∠的度数.25.如图,所有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个单位,A 、B 、C 均在格点上.(1)过点A画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2)过点A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CB的延长线于点F;(3)线段BE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4)线段AE、BF、AF的大小关系是.(用“<”连接)26.如图,BC⊥AD于C,EF⊥AD于F,AB∥DE,分别交BC于B,交EF于E,且BC=EF.求证:AF=CD.【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解答.【详解】A、5+6=11,故不能构成三角形;B、3+4<8,故不能构成三角形;C、5+6>10,故能构成三角形;D、6+6<13,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2.D解析:D【分析】利用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解.【详解】+=,不满足三边关系,不能画出三角形,故选项错误;解:A,AB BC CAB,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证明三角形全等,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进行判断.【详解】解:线段AD是△ABC的高,则过点A作对边BC的垂线,则垂线段AD为△ABC的高.选项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4.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三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4+4=8,∴构不成三角形;B、29−17=12>8,∴构不成三角形;C、∵12−3=9>8,∴构不成三角形;D、9−2=7<8,9+2=11>8,∴能够构成三角形,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三边”是解题的关键.5.A解析:A【解析】∵△ABC≌△ADE,∴∠D=∠B=80°,∠E=∠C=30°,∴∠DAE=180°−∠D−∠E=70°,∴∠EAC=∠EAD−∠DAC=45°,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C【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证明全等的条件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AB∥DE,∴∠ABC=∠DEC,∴根据ASA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AC∥DF,∴∠DFE=∠ACB,∴根据AAS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AC⊥DE,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条件,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AC=DF,∴根据SAS即可判定三角形全等,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证明全等所需添加的条件,正确掌握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7.C解析:C【分析】判断其是否为三角形,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两边夹一角,或两角夹一边可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否则三角形并不是唯一存在,可能有多种情况存在.【详解】解:A:AC 与 BC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作出三角形;B:∠C 不是 AB,BC 的夹角,故不能唯一画出△ABC ;C:AB=5,AC=4,∠C=90°,所以BC=3,故能唯一画出△ABC ;D:∠C 并不是 AB,AC 的夹角,故可画出多个三角形;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详解】解: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选项C.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9.A解析:A【分析】根据已知ACB≌A′CB′,得到∠A′CB′=∠ACB=70︒,再通过∠ACB′=100︒,继而利用角的和差求得∠BCB′=30︒,进而利用∠BCA′=∠A′CB′-∠BCB′得到结论.【详解】解:∵ACB≌A′CB′,∴∠A′CB′=∠ACB=70︒,∵∠ACB′=100︒,∴∠BCB′=∠ACB′-∠ACB=30︒,∴∠BCA′=∠A′CB′-∠BCB′=4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C解析:C【分析】要使△ABC≌△DEF的条件必须满足SSS、SAS、ASA、AAS,可据此进行判断.【详解】解:第①组满足SSS,能证明△ABC≌△DEF.第②组满足SAS,能证明△ABC≌△DEF.第③组满足ASA,能证明△ABC≌△DEF.第④组只是SSA,不能证明△ABC≌△DEF.所以有3组能证明△ABC≌△DEF.故符合条件的有3组.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添加时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1.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详解】解:①和③可以完全重合,因此全等的图形是①和③.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图形的概念.12.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解:A、可以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B、可以利用角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C、根据斜边直角边定理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本题主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运用好有一对相等的直角这一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3【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BD再求出AB=CD然后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CE≌△DBF∴AC=DB∴AC-BC=BD-BC 即AB=CD∵AD=8BC=2∴AB=解析:3【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BD,再求出AB=CD,然后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CE≌△DBF,∴AC=DB,∴AC-BC=BD-BC,即AB=CD,∵AD=8,BC=2,∴AB=12(AD-BC)=12×(8-2)=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确定出对应边,然后求出AB=CD是解题的关键.14.【分析】先求出∠BA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和高求出∠BAE和∠BAD即可【详解】解:∵∴∠BAC=180°-40°-60°=80°∵AD 平分∠BAC ∴∠BAD=∠BAC=40°∵AE ⊥BC ∴∠AEB解析:10︒【分析】先求出∠BA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和高求出∠BAE 和∠BAD 即可.【详解】解:∵40B ∠=︒,60C ∠=°,∴∠BAC=180°-40°-60°=80°,∵AD 平分∠BAC ,∴∠BAD=12∠BAC=40°, ∵AE ⊥BC ,∴∠AEB=90°,∴∠BAE=90°-∠B=50°,∠DAE=∠BAE-∠BAD=10°,故答案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角平分线和高的意义求出角的度数.15.【分析】先由题意得CAB=30°∠ABD=6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和60°∴∠CAB=30°∠ABD=60°∵∠ABD=∠CAB+∠C ∴∠C=6解析:30︒【分析】先由题意得CAB=30°,∠ABD=6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和60°,∴∠CAB=30°,∠ABD=60°,∵∠ABD=∠CAB+∠C ,∴∠C=60°-30°=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对顶角,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比较简单.16.2<a<12【分析】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大于已知两边的差而小于已知两边的和【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7-5)<a<(解析:2<a<12.【分析】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大于已知两边的差而小于已知两边的和.【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7-5)<a<(7+5),即2<a <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7.4【分析】证明△ABC≌△DEF(AAS)得到BC=EF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B∥DEAC∥DF∴∠B=∠E∠ACB=∠DFE在△ABC和△DEF中∴△ABC≌△DEF(AAS)∴BC=EF∴解析:4【分析】证明△ABC≌△DEF(AAS),得到BC=EF,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B∥DE,AC∥DF,∴∠B=∠E,∠ACB=∠DFE,在△ABC和△DEF中,B EACB DFE AB DE∠=∠⎧⎪∠=∠⎨⎪=⎩,∴△ABC≌△DEF(AAS),∴BC=EF,∴BC﹣FC=EF﹣FC,即BF=CE=5m,∴FC=BE﹣BF﹣CE=14m﹣5m﹣5m=4m;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正确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8.30【分析】本题首先利用垂直性质以及角分线性质求证2∠BOD与∠BOC 的关系继而将已知代入求解∠BOD【详解】∵OA⊥OB∴∠AOB=90°即∠AOD+BOD=90°;∵OD平分∠AOC∴∠AOD=解析:30本题首先利用垂直性质以及角分线性质求证2∠BOD 与∠BOC 的关系,继而将已知代入求解∠BOD .【详解】∵OA ⊥OB ,∴∠AOB =90°,即∠AOD+BOD =90°;∵OD 平分∠AOC ,∴∠AOD =∠DOC ,即∠BOD+∠BOC+BOD =90°,即2∠BOD+∠BOC =90°∵∠BOC =30°,∴∠BOD =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垂直以及角分线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角的互换,其次注意计算仔细即可. 19.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 根则第三边是()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则又因为是整数 解析:2【分析】本题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不等式组,从而求出三边满足的条件,再根据三边长是整数,进而求解.【详解】设摆出的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是x 根,则第三边是(122x -)根,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到:122122x x x x x x +>-⎧⎨-+>⎩, 则3x >, 6x <,又因为x 是整数,∴x 可以取4或5,因而三边的值可能是:4,4,4或5,5,2;共二种情况,则能摆出不同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组合三角形的时候,注意较小的两边之和应大于最大的边,三角形三边之和等于12. 20.4【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 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 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大胆尝试.三、解答题21.CD =BE ,CD ⊥BE ,证明见解析【分析】证明△ACD ≌△AE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 =BE ,∠ADC =∠AB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FD =∠BAD =90°,证明结论.【详解】解:猜想:CD =BE ,CD ⊥BE ,理由如下:∵AD ⊥AB ,AE ⊥AC ,∴∠DAB =∠EAC =90°.∴∠DAB +∠BAC =∠EAC +∠BAC ,即∠CAD =∠EAB ,在△ACD 和△AEB 中,AD AB CAD EAB AC AE =⎧⎪∠=∠⎨⎪=⎩,∴△ACD ≌△AEB (SAS ),∴CD =BE ,∠ADC =∠ABE ,∵∠AGD =∠FGB ,∴∠BFD =∠BAD =90°,即CD ⊥BE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2.(1)16AD <<;(2)见解析;(3)CD BC AD =+,证明见解析【分析】(1)延长AD 到点M ,使DM AD =,连接BM ,即可证明ADC MDB ∆≅∆,则可得BM AC =,在ABM ∆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到AM 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到中线AD 的取值范围;(2)延长AD 到点,M 使DM AD =,连接BM ,由(1)知ADC MDB ≅,则可得M CAD BM AC ∠=∠=,,由AE EF =可知,CAD AFE ∠=∠,由角度关系即可推出BMF BFM ∠=∠,故BM BF =,即可得到AC BF =;(3)延长CE 到F ,使EF EC =,连接AF ,即可证明AEF BEC ∆≅∆,则可得EAF B AF BC ∠=∠=,,由//AD BC ,以及角度关系即可证明点,,F A D 在一条直线上,通过证明Rt DEF △≌DEC Rt △,即可得到FD CD =,进而通过线段的和差关系得到CD BC AD =+.【详解】(1)延长AD 到点M ,使DM AD =,连接BM ,∵AD 是ABC ∆的中线,∴DC DB =,在ADC ∆和MDB ∆中,AD MD =,ADC MDB =∠∠,DC DB =,∴ADC MDB ∆≅∆,∴BM AC =,在ABM ∆中,AB BM AM AB BM -+<<,∴7575AM -+<<,即212AM <<,∴16AD <<;(2)证明:延长AD 到点,M 使DM AD =,连接BM ,由(1)知ADC MDB ≅,∴M CAD BM AC ∠=∠=,,AE EF =,CAD AFE ∴∠=∠,MFB AFE ∠=∠,MFB CAD ∴∠=∠,BMF BFM ∴∠=∠,BM BF ∴=,AC BF ∴=,(3)CD BC AD =+,延长CE 到F ,使EF EC =,连接AF ,AE BE AEF BEC =∠=∠,,AEF BEC ∴∆≅∆,EAF B AF BC ∴∠=∠=,,//AD BC ,180BAD B ∴∠+∠=︒,180EAF BAD ∴∠+∠=︒,∴点,,F A D 在一条直线上,CE ED ⊥,∴90DEF DEC ==︒∠∠,∴在Rt DEF △和DEC Rt △中,EF EC =,DEF DEC ∠=∠,DE DE =,∴Rt DEF △≌DEC Rt △,FD CD ∴=,∵FD AD AF AD BC =+=+,CD BC A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平角的概念、线段的和差关系等,正确的作出辅助线以及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3.(1)18△<ABC 的周长26<;(2)7,9或11.【分析】(1)直接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轴线为偶数,结合(1)确定周长的值,从而确定x 的值.【详解】解:(1)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4,9,x ,9494∴-<<+x ,即513x <<,945△∴++<ABC 的周长9413<++,即:18△<ABC 的周长26<;(2)ABC 的周长是偶数,由(1)结果得ABC 的周长可以是20,22或24, x 的值为7,9或11.【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4.(1)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60︒.【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60ABC ACB BA BC ∠=∠=︒=,,再由AD CE =,CF CD =,当,D E 两点重合时,可知点D 为等边三角形ABC 边AC 的中点,由三线合一性质,得1302DBC ABC F CDF ∠=∠=︒∠=∠,,由此解得30F ∠=︒,最后根据等角对等边解题即可;(2)①作//DH BC 交AB 于H ,连接BE ,由平行线性质解得6060AHD ABC ADH ACB ∠=∠=︒∠=∠=︒,,继而证明AHD 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到AD DH AH CE ===,接着证明(SAS)BDH FEC ≌,最后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解题即可;②由①中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HBD F ∠=∠,结合角的和差解题即可.【详解】证明:(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BC ACB BA BC ∴∠=∠=︒=,,AD DC CF ==,1302DBC ABC F CDF ∴∠=∠=︒∠=∠,, 60ACB F CDF ∠=∠+∠=︒,30F ∴∠=︒,DBC F ∴∠=∠,BD DF ∴=;(2)①如图,作//DH BC 交AB 于H ,连接BE ,//DH BC , 6060AHD ABC ADH ACB ∴∠=∠=︒∠=∠=︒,,60A ∠=︒,AHD ∴是等边三角形,AD DH AH CE ∴===,AB AC =,BH CD ∴=,CD CF =,BH CF ∴=,120BHD ECF ∠=∠=︒,(SAS)BDH FEC ∴≌,BD EF ∴= ;②BDH FEC ≌HBD F∴∠=∠∴∠=∠+∠=∠+∠=∠=︒DGE GBF F GBF HBD ABC60【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是重要考点,难度一般,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25.(1)见解析;(2)见解析;(3)B,AE;(4)AE<AF<BF【分析】(1)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2)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3)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填空;(4)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大小关系,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 ∵BE AE⊥,∴线段BE的长度是点B到直线AE的距离,故答案是:B,AE;(4)∵AE是直角三角形AEF的直角边,AF是直角三角形AEF的斜边,<,∴AE AF∵BF是直角三角形ABF的斜边,AF是直角三角形ABF的直角边,∴AF BF<,∴AE AF BF<<,<<.故答案是:AE AF BF【点睛】本题考查作垂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垂线的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大小关系.26.证明见解析.【分析】由BC⊥AD,EF⊥AD得∠EFD=∠BCA=90°,由AB∥DE,得∠D=∠A,又BC=EF,从而△ABC≌△DEF,则AC=FD, AF=CD.【详解】证明:∵BC⊥AD,EF⊥AD,∴∠EFD=∠BCA=90°∵AB∥DE,∴∠D=∠A∵BC=EF,∴△ABC≌△DEF,∴AC=FD,∴AF=C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1. 求下列三角形的内角和: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解答:a) 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其中一个角为90度(直角),剩余两个角之和为90度。
b)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由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所以三个角也必定相等,每个角为60度,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c)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90度,其它两个角的和小于90度,但三个角之和仍然等于180度。
2. 给定一个三角形,如果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如何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解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后,可以用180度减去这两个角的度数,得到第三个角的度数。
例如,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40度和60度,那么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80度 - 40度 - 60度 = 80度。
3. 求下列三角形的周长:a) 边长分别为3 cm, 4 cm和 5 cm的三角形b) 边长分别为6 cm, 8 cm和 10 cm的三角形解答:a) 边长分别为3 cm, 4 cm和 5 cm的三角形的周长为3 cm + 4 cm + 5 cm = 12 cm。
b) 边长分别为6 cm, 8 cm和 10 cm的三角形的周长为6 cm + 8 cm +10 cm = 24 cm。
4. 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a) 底边长为4 cm,高为3 cm的三角形b) 边长分别为5 cm, 7 cm和 8 cm的三角形解答:a) 底边长为4 cm,高为3 cm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 cm * 3 cm) / 2 = 6 cm²。
b) 边长分别为5 cm, 7 cm和 8 cm的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海伦公式计算。
首先计算半周长:(5 cm + 7 cm + 8 cm) / 2 = 10 cm。
然后使用海伦公式:√(10 cm * (10 cm - 5 cm) * (10 cm - 7 cm) * (10 cm - 8 cm)) ≈ 17.32 cm²。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练习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练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单选题1.(3分)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6B.1、2、3C.3、3、6D.10、4、4 2.(3分)在△ABC中,∠C=100°,∠B=40°,则∠A的度数为()A.30°B.40°C.50°D.60°3.(3分)若一条长为31cm细线能围成一边长等于7cm的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7cm B.9cm C.12cm D.7cm或12cm 4.(3分)如图,从⊙O外一点A引圆的切线AB,切点为B,连接AO并延长交圆于点C,连接BC.若∠A=34°,则∠ACB的度数是()A.28°B.30°C.31°D.32°5.(3分)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3,一边长等于7,则它的周长是()A.13B.17C.13或17D.126.(3分)如图,△ABC中,AB=AC,腰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E,交AC 于点D,且∠DBC=15°,则∠A的度数是()A.50°B.36°C.40°D.45°7.(3分)如图,△ABC的三边的中线AD,BE,CF的公共点为G,且AG:GD=2:1,若S△ABC=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3B .4C .5D .68.(3分)如图,在△ABC 中,点D 是线段AB 的中点,DC ⊥BC ,作∠EAB =∠B ,DE ∥BC ,连接CE .若25BC AE =,设△BCD 的面积为S ,则用S 表示△ACE 的面积正确的是( )A .52SB .3SC .4SD .92S 9.(3分)如下图,已知∠AOB=α,在射线OA 、OB 上分别取点OA 1=OB 1,连结A 1B 1,在B 1A 1、B 1B 上分别取点A 2、B 2,使B 1B 2= B 1A 2,连结A 2 B 2按此规律下去,记∠A 2B 1 B 2=θ1,∠A 3B 2B 3=θ2,,∠A n+1B n B n+1=θn ,则θ2016-θ2015的值为( )A .20161802α+B .20161802α-C .20151802α+D .20151802α- 10.(3分)设△ABC 的面积为1,如图①将边BC 、AC 分别2等分,BE 1、AD 1相交于点O ,△AOB 的面积记为S 1;如图②将边BC 、AC 分别3等份,BE 1、AD 1相交于点O ,△AOB 的面积记为S 2;……, 依此类推,则S 5的值为( )A .18B .19C .110D .111二、填空题11.(3分)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这个三角形一定是______. 12.(3分)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 ,底边长为xcm ,腰长为ycm ,则x 与y 之间的关系式为 ____________13.(3分)将一张等边三角形纸片沿着一边上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试写出其中一种四边形的名称____________.14.(3分)如图,在Rt ABC △中,90C ∠=︒,边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BC 于点D ,AD 平分BAC ∠,则B ∠=_______︒.15.(3分)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BD 是AB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若3cm CD =,10cm AB =,则ABD △的面积为________.16.(3分)如图,D ,E 分别为ABC 两边AB ,AC 的中点,将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BC 上点F 处,若55B ∠=︒,则BDF ∠=________.17.(3分)如图,ABC 是钢架的一部分,为使钢架更加坚固,在其内部添加了一些钢管DE ,EF ,FG ,…,添加的这些钢管的长度与BD 的长度相等,如果10B ∠=︒,那么添加的这样钢管的根数最多是______.18.(3分)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这样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灵动三角形”.如:三个内角分别为120︒,40︒,20︒的三角形是“灵动三角形”.如图,60MON ∠=︒,在射线OM 上找一点A ,过点A 作AB OM ⊥交ON 于点B ,以A 为端点作射线AD ,交线段OB 于点C (规定090OAC ︒<∠<︒)当OAC ∠=________时,ABC 为“灵动三角形”.19.(3分)我们定义三边长均为整数的三角形叫做整三角形.已知△ABC 是整三角形,其周长为偶数,若AC - BC = 3.则边长A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20.(3分)在□ABCD 中AC =6cm ,BD =8cm ,则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21.(3分)如图,在∠ABC 中,∠A=m°,∠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和∠A 1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得∠A 2;…∠A 2012BC 和∠A 2012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2013,则∠A 2013=____度.22.(3分)在等腰△ABC 中,AB=AC ,AC 腰上的中线BD 将三角形周长分为15和21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_.23.(3分)如图,在Rt ABC △中,90︒∠=C ,2BC =,30A ︒∠=,点D 是AB 的中点,P 是AC 边上一动点,连接DP ,将DPA 沿着DP 折叠,A 点落到F 处,DF 与AC 交于点E ,当DPF 的一边与BC 平行时,线段DE 的长为_____.24.(3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对角线BD 上一点,且满足BE =BC .连接CE 并延长交AD 于点F ,连接AE ,过B 点作BG ⊥AE 于点G ,延长BG 交AD 于点H .在下列结论中:∠AH =DF ; ∠∠AEF =45°; ∠AH =DE ;∠S 四边形EFHG =S △DEF +S △AGH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填正确的序号)25.(3分)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线段AC 上,现将ABC ∆沿着BD 翻折后得到A BD '∆,A B '交AC 于点E ,//A D BC '且A D BC '=,若BD =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26.(4分)如图,在77⨯的网格中,A 、B 均在格点上,请只用无刻度的直尺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做法)(1)在图1中画格点C .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请画出两个不同的C 点); (2)在图2中作出BAD ∠的角平分线.27.(5分)在ABC 中,,20A B C A B ∠+∠=∠∠-∠=︒,(1)求A ∠,B ,C ∠的度数;(2)ABC 按角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ABC 按边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28.(4分)如图,在△ABC 中,∠B∠40°∠△ABC 的外角∠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求∠AEC 的度数.29.(6分)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1∠已知,如图1∠△ABC 中,P 点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求证:∠P=12∠A+90°∠ ∠2∠如图2,若P 点是∠ABC 和∠ACB 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A=80°,那么∠P=____°∠∠3∠如图3∠△ABC 中,若P 点是∠ABC 外角和∠ACB 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A=α,那么∠P=________(请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0.(6分)如图,ABC ∆中,90BAC ︒∠=,40B ︒∠=,点D 在BC 边上,E 在BC 的延长上,且AB BD =,AC CE =.求DAE ∠的度数.参考答案1.A【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逐项判断即可.【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A 、4+5>6,能组成三角形;B 、1+2=3,不能组成三角形;C 、3+3=6,不能组成三角形;D 、4+4=8<10,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组成三角形三边的条件,掌握两较短边长的和大于最长边的长就能够组成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B【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即可.【详解】解:ABC ∆中,40B ∠=︒,100C ,1801804010040A B C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C【分析】根据题意可分当腰长为7cm 时和当底边长为7cm 时,然后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求解即可.【详解】解:由题意易得:①当腰长为7cm 时,则底边为17cm ,17>7+7,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符合题意;②当底边长为7cm时,则腰长为:317122cm-=,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符合题意;∴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cm;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4.A【分析】连接OB,根据切线的性质,得∠OBA=90°,又∠A=34°,所以∠AOB=56°,再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以求出∠ACB的度数.【详解】解:如图:连接OB,∵AB切⊙O于点B,∴∠OBA=90°,∵∠A=34°,∴∠AOB=90°﹣34°=56°,∵OB=OC,∴∠C=∠OBC,∵∠AOB=∠C+∠OBC=2∠C,∴∠C=28°.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能够连接OB是解题的关键.5.B【分析】本题已知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但没有明确这两边哪边是腰,哪边是底,因此要分类讨论.【详解】解:当三边是3,3,7时,3+3=6<7,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当三边是7,7,3时,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此时周长是7+7+3=17.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6.A【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D=BD,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A=∠ABD,∠ABC=∠C,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D,∴AD=BD,∴∠A=∠ABD,∵AB=AC,∴∠ABC=∠C,∵∠DBC=15°,∴∠ABC=∠C=∠A+15°,在△ABC中,∠A+∠ABC+∠C=180°,∴∠A+∠A+15°+∠A+15°=180°,解得∠A=5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与定理并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知△ABC的面积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的3倍.【详解】∵△ABC的三条中线AD、BE,CF交于点G,∴S△CGE=S△AGE=13S△ACF,S△BGF=S△BGD=13S△BCF,∵S△ACF=S△BCF=12S△ABC=12×12=6,∴S△CGE=13S△ACF=13×6=2,S△BGF=13S△BCF=13×6=2,∴S阴影=S△CGE+S△BGF=4.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三角形中线性质求解面积,熟练掌握,即可解题.8.C【分析】延长AE,BC交于点F,易得AE=DE,由DE∥BC,D为AB的中点,可知DE为中位线,所以BF=2DE,设BC=2x,AE=DE=5x,则BF=10x,CF=BF-BC=8x,在△ABF和△ACF中,分别利用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可推出面积关系.【详解】如图所示,延长AE,BC交于点F∵DE ∠BC ,∴∠ADE=∠B ,又∵∠EAB =∠B ,∴∠ADE=∠EAB ,∴AE=DE∵D 为AB 的中点,DE ∥BF ,∴DE 为△ABF 的中位线, ∴BF=2DE ,设BC=2x ,AE=DE=5x ,则BF=10x ,CF=BF -BC=8x , 在△ABC 中,∵D 是AB 的中点,∴S △ACD =S △BCD =S ∴S △ABC =2S , 在∠ABF 中,2184===ACFABC BC x CF x S S∠=8ACFSS在∠ACF 中,E 为AF 的中点, ∴1=42==ACECEFACFSSS S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根据同高的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比,推出面积关系是关键. 9.B 【解析】∵OA 1=OB 1,∠AOB=α,∴∠A 1B 1O=12 (180°-α), ∴12(180°-α)+θ1=180, 整理得,θ1=1802α︒+ , ∵B 1B 2=B 1A 2,∠A 2B 1B 2=θ1,∴∠A 2B 2B 1=12(180°-θ1), ∴12(180°-θ1)+θ2=180°, 整理得,θ2=11802θ︒+=31804α⨯︒+, ∴θ2-θ1=31804α⨯︒+-1802α︒+=21802α︒-,同理可求θ3=21802θ︒+=71808α⨯︒+, ∴θ3-θ2=71808α⨯︒+-31804α⨯︒+=31802α︒-, …,依此类推,θ2016-θ2015 =20161802α︒-; 故选B . 10.D 【解析】如图1,连接OC,由1BE 、1AD 分别将边BC 、AC2等份,111122AD C BCE ABC S S S ∆∆∆===,所以111111AD C BCE CE OD CE OD S S S S ∆∆-=-四边形四边形,即11AOE BOD S S ∆∆=,根据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1111,,AOE COE BOD COD S S S S ∆∆∆∆== 所以11111122AOE COE COD AD C ABC S S S S S ∆∆∆∆∆++===,即可求得11116AOE COE COD S S S ∆∆∆===,所以111111114=63211ABC AOE COE COD BOD S S S S S S ∆∆∆∆∆=----=-⨯=⨯+;如图2,连接OC,OD 1,OE 2,由图(1)的方法可得 11222211215BOD D OD COD COE E OE AOE S S S S S S ∆∆∆∆∆∆======, 所以11222211221116=155221ABC BOD D OD COD COE E OE AOE S S S S S S S S ∆∆∆∆∆∆∆=------=-⨯=⨯+, 同样的方法可求得311=7231S =⨯+,以此类推可得511=25111S =⨯+.故选D.点睛:本题是规律探究题,主要考查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从图中观察,并能适当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1.钝角三角形 【分析】由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继而求得答案.【详解】解:∠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为:180°×7237++=105°,∠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故答案为:钝角三角形.【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求得三角形的最大角是关键.12.y=8-12x (0<x<8)【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周长公式可写出y与x的关系式.【详解】∵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底边长为xcm,一腰长为ycm,∴x+2y=16,∴y=8-12 x,∵y-y<x<2y,x+2y=16,∴0<x<8,则y=8-12x (0<x<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运用.13.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或筝形)【解析】解:将一张等边三角形纸片沿着一边上的高剪开,按位置摆放的不同,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故答案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14.30【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EAD B CAD∠=∠=∠,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DE 垂直平分AB ,∴AD BD = ,EAD B ∴∠=∠.∵AD 平分BAC ∠,EAD CAD ∴∠=∠,EAD B CAD ∴∠=∠=∠.90C ∠=︒,90BAC B ∴∠+∠=︒, 390B ∴∠=︒ ,30B ∴∠=︒.故答案为: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5.215cm 【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3DE cm =,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BD 是ABC ∠的平分线,90ACB ∠=︒,DE AB ⊥ ∴3DE DC cm == ∵10AB cm = ∴21031522ABDAB DE Scm ⋅⨯===. 故答案是:215cm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难度不大,能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3DE cm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6.70°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解. 【详解】解:由折叠的性质知,AD =DF , ∵点D 是AB 的中点,∴AD =BD ,由折叠可知AD =DF , ∴BD =DF ,∴∠DFB =∠B =55°,∠BDF =180°-2∠B =70°. 故答案为:70°. 【点睛】本题利用了:①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②中点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17.8 【分析】根据已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找到图中存在的规律,根据规律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难求解. 【详解】解:∵添加的钢管的长度与BD 的长度相等,10B ∠=︒ ∴10DEB B ∠=∠=︒ ∴20EDF DEB B ∠=∠+∠=︒ ∵ED EF =∴20EFD EDF ∠=∠=︒ ∴30FEG EFD B ∠=∠+∠=︒ ⋯⋯∴由此思路可知:第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10︒,第二个底角是20︒,第三个底角是30,第四个底角是40︒,第五个底角是50︒,第六个底角是60︒,第七个底角是70︒,第八个底角是80︒,第九个底角是90︒(这时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产生矛盾)就不存在了 ∴加的这样钢管的根数最多是8个. 故答案是:8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发现并运用规律是正确的解答本题的关键.18.80°或52.5°或30°【分析】分点C在线段OB和线段O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根据“灵动三角形”的定义计算.【详解】解:设∠OAC=x则∠BAC=90°-x,∠ACB=60°+x,∠ABC=30°∵△ABC为“灵动三角形”,当∠ABC=3∠BAC时,∴30°=3(90°-x),∴x=80°;当∠ABC=3∠ACB时,∴30°=3(60°+x)∴x=-50°(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当∠BCA=3∠BAC时,∴60°+x=3(90°-x),∴x=52.5°,当∠BCA=3∠ABC时,∴60°+x=90°,∴x=30°;当∠BAC=3∠ABC时,∴90°-x=90°,∴x=0°(舍去);当∠BAC=3∠ACB时,∴90°-x=3(60°+x),∴x=-22.5°(舍去),∴此种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OAC=80°或52.5°或30°.故答案为:80°或52.5°或30°.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灵动三角形”的概念,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本题的关键. 19.5 【分析】根据AC - BC = 3可得AC=BC+3,故三角形的周长为2BC+AB+3,其为偶数,故AB 为奇数,又因为AB >3,故AB 的最小值为5. 【详解】 ∵AC - BC = 3 ∴AC=BC+3∴三角形的周长=2BC+AB+3 ∵其周长为偶数,三边长均为整数 ∴AB 为奇数又∵AB >AC - BC 即AB >3 ∴AB 的最小值为5. 故答案为:5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关键. 20.17AB <<; 【解析】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6cm∠BD=8cm∠∴OA=12AC=3cm,OB=12BD=4cm∠∴在△AOB 中,OB −OA<AB<OA+OB ,即1cm<AB<7cm. 故答案是:1cm<AB<7cm. 21.2013m 2 【解析】试题分析:∠A 1B 、A 1C 分别平分∠ABC 和∠ACD ,∠∠ACD=2∠A 1CD ,∠ABC=2∠A 1BC , 又∠∠A 1CD=∠A 1+∠A 1BC ,∠ACD=∠ABC+∠A ,∠∠A=2∠A 1,∠∠A 1=m2度.同理可得∠A 1=2∠A 2,即∠A=22∠A 2,∠∠A 2=2m2度. …… ∠∠A 2013=2013m2度. 22.16或8 【分析】本题由题意可知有两种情况,AB+AD=15或AB+AD=21.从而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可求出底边为8或16. 【详解】解:∵BD 是等腰△ABC 的中线,可设AD=CD=x ,则AB=AC=2x , 又知BD 将三角形周长分为15和21两部分, ∴可知分为两种情况①AB+AD=15,即3x=15,解得x=5,此时BC=21﹣x=21﹣5=16;②AB+AD=21,即3x=21,解得x=7;此时等腰△ABC 的三边分别为14,14,8. 经验证,这两种情况都是成立的. ∴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或16. 故答案为:16或8.【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注意求出的结果燕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3.1或2【解析】 【分析】当DPF 的一边与BC 平行时,会有三种情况,需分别讨论,①://DF BC ,②//DP BC ,③://PF BC ,分别计算出每种情况时线段DE 的长即可. 【详解】当DPF 的一边与BC 平行时,有三种情况,分别讨论: ①://DF BC 如下图所示,当//DF BC 时,90AED C ︒∠=∠=,则在Rt AED △中,30A ︒∠=,2AD =,则12ADDE ==; ②: 如下图所示,当//DP BC 时,点A 的对应点F 与点C 、E 重合,由折叠的性质可知2AD DE ==;③: 当//PF BC 时,如下图所示,90CPF APF C ︒∠=∠=∠=,因为折叠,30A F ︒∠=∠=,过点D 作AC 边上的垂线,垂足为H ,则60DEH ︒∠=,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12BC DH ==,继而可DE =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中位线定理,熟知折叠的性质和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是解题关键,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 . 24.∠∠∠. 【分析】先判断出∠DAE =∠ABH ,再判断△ADE ≌△CDE 得出∠DAE =∠DCE =22.5︒,∠ABH =∠DCF ,再判断出Rt △ABH ≌Rt △DCF 从而得到①正确;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求出∠AEF =45︒,得出②正确;结合①②可得DF =DE ,根据AH =DF 即可得③正确;连接HE ,判断出S △EFH ≠S △EFD 得出④错误. 【详解】∵BD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BE =∠ADE =∠CDE =45︒,AB =BC , ∵BE =BC , ∴AB =BE , ∵BG ⊥AE ,∴BH 是线段AE 的垂直平分线,∠ABH =∠DBH =22.5︒, 在Rt △ABH 中,9067.5AHB ABH ∠=︒-∠=︒, ∵∠AGH =90︒,∴∠DAE =∠ABH =22.5︒, 在△ADE 和△CDE 中,45DE DE ADE CDE AD CD =⎧⎪∠=∠=︒⎨⎪=⎩, ∴△ADE ≌△CDE (SAS ), ∴∠DAE =∠DCE =22.5︒, ∴∠ABH =∠DCF , 在Rt △ABH 和Rt △DCF 中,BAH CDF AB CD ABH DCF ∠=∠⎧⎪=⎨⎪∠=∠⎩, ∴Rt △ABH ≌Rt △DCF (ASA ),∴AH=DF,∠CFD=∠AHB=67.5︒,∵∠CFD=∠EAF+∠AEF,∴67.5︒=22.5︒+∠AEF,∴∠AEF=45︒,故∠∠正确;︒+︒=67.5︒,∵∠FDE=45︒,∠DFE=∠F AE+∠AEF=22.545︒-︒-︒=︒,∴∠DEF=1804567.567.5∴DF=DE,∵AH=DF,∴AH=DE,故∠正确;如图,连接HE,∵BH是AE垂直平分线,∴AG=EG,∴S△AGH=S△HEG,∵AH=HE,∴∠AHG=∠EHG=67.5︒,∴∠DHE=45︒,∵∠ADE=45︒,∴∠DEH=90︒,∠DHE=∠HDE=90︒,∴EH=ED,∴△DE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不垂直DH,∴FH≠FD,∴S△EFH≠S△EFD,∴S四边形EFHG=S△HEG+S△EFH=S△AHG+S△EFH≠S△DEF+S△AGH,故∠错误,∴正确的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应用,推断△ADE ≌△CDE 和作出辅助线是本题的关键,综合性较强.25.【分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得到==ABD A BD A ED EBD S S S S ''+,由//A D BC '且A D BC '=,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及ASA ,可得A DE '≌BCE ,通过等量代换得到BCD ABD S S =,从而得到CD AD =设为4a ,依据等量代换得到=4=CD a BC ,依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翻折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4BE BC a =,连接B 与EC 的中点F ,依据三线合一求出两个有公共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依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a 的方程,解出可求得ABC 的底和高,再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详解】解:设=4AD a ,∵AB AC =,∴=C ABC ∠∠,∵将ABC 沿着BD 翻折后得到A BD ',∴==ABD A BD A ED EBD S S S S ''+,=4A D AD a '=,DBE DBA ∠=∠,∵//A D BC ',∴'=A DE C ∠∠,'=A CBE ∠∠,又∵=4A D BC a '=,∴A DE '≌BCE (ASA ), ∴12DE EC DC ==,A DE BCE S S '=, 又∵BCD BCE EBD SS S =+,=ABD A ED EBD S S S '+ ∴BCD ABD S S =,∴=4CD AD a =, ∴122DE EC DC a ===, ∵=4=CD a BC ,∴CBD CDB ∠=∠,又∵+CBD CBE DBE ∠=∠∠,+CDB A DBA ∠=∠∠,DBE DBA ∠=∠,∴=CBE A ∠∠,又∵=180BEC C EBC ∠︒-∠-∠,=180ABC C A ∠︒-∠-∠,=C ABC ∠∠∴=BEC ABC C ∠∠=∠,∴=4BE BC a =,如下图,连接B 与EC 的中点F ,则12FC FE EC a ===,3DF DE FE a =+=,∴BF AC ⊥,∴22222BD DF BF BC FC -==-,即22222(3)(4)a BF a a -==-(0a >),解得1a =,∴BF =88AC AD DC a +==,∴2ABC AC BF S ⋅==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性质、三线合一的性质、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发现D 是AC 的中点,三角形BCD 、三角形BCE 是等腰三角形,依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a 的方程.26.(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构造边长为5的线段即可找出点C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思想解决问题即可.【详解】解:(1)如图,点C 即为所作;(2)如图,AE 即为所作.【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应用与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7.(1)∠A=55°,∠B=35°,∠C=90°;(2)ABC 按角分类属于直角三角形,按边分类属于不等边三角形【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方程组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解决问题即可.【详解】(1)由题意得:20180A B C A B A B C ∠+∠=∠⎧⎪∠-∠=︒⎨⎪∠+∠+∠=︒⎩,解得:553590A B C ∠=︒⎧⎪∠=︒⎨⎪∠=︒⎩,∴∠A=55°,∠B=35°,∠C=90°;(2)∵∠C=90°,∠A=55°,∠B=35°,∴按角分类,属于直角三角形,按边分类,属于不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8.70°【详解】试题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出∠BAC+∠BCA=180°-∠B=140°∠则利邻补角定义计算出∠DAC+∠FCA=180°-∠BAC+180°-∠BCA=220°,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EAC=12∠DAC∠∠ECA=12∠FCA ,所以∠EAC+∠ECA=12∠∠DAC+∠FCA∠=110°,然后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AEC 的度数.试题解析:在△ABC 中,∵∠B∠40°∠∴∠BAC∠∠BCA∠180°∠40°∠140°∠∵∠DAC∠∠BAC∠180°∠∠ACF∠∠ACB∠180°∠∴∠DAC∠∠ACF∠360°∠140°∠220°∠∵AE 平分∠DAC∠CE 平分∠ACF∠∴∠EAC∠∠ECA∠12(∠DAC∠∠ACF)∠110°∠∴∠AEC∠180°∠110°∠70°.29.(1)见解析(2)40°(3)90°-12α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推理出两角的关系.【详解】(1)证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A ABC ACB 180∠∠∠++=︒∠P PBC PCB 180∠∠∠++=︒∠点P 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11PBC ABC PCB ACB 22∠∠∠∠==, ∠11P ABC ACB 18022∠∠∠++=︒ 又∠A ABC ACB 180∠∠∠++=︒∴ABC ACB 180A ∠∠∠+=︒- ∠()1P 180A 1802∠∠+︒-=︒ ∠1P A 902∠∠=+︒ (2)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D A ABC ∠∠∠=+∵点P 是ABC ∠和ACB ∠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ABC 2PBC ∠∠= ACD 2PCD ∠∠=∴2PCD A 2PBC 802PBC ∠∠∠∠=+=︒+∴PCD 40PBC ∠∠=︒+∵PCD ∠是ABC 的外角∴PCD P PBC ∠∠∠=+∠40PBC P PBC ∠∠∠︒+=+∠P 40∠=︒(3)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ACB 180A ∠∠∠+=︒-∠点P 是ABC ∠外角和ACB ∠外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DBC 2PBC ∠∠= ECB 2PCB ∠∠=∴DBC ECB A ABC A ACB ∠∠∠∠∠∠+=+++=180A ∠︒+∠2PBC 2PCB 180A ∠∠∠+=︒+1PBC PCB 90A 2∠∠∠+=︒+∵PBC PCB 180P ∠∠∠+=︒- ∴1180P 90A 2∠∠︒-=︒+ 1P 90A 2∠∠=︒-∠A ∠α=∠1P 902∠∠α=︒- 【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究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认真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30.45DAE ︒∠=【分析】在ABD ∆中,根据等边对等角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1(180)702BDA BAD B ∠=∠=︒-∠=︒,在AB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50∠=°ACB ,根据等边对等角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1252CAE E ACB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出DAE ∠的度数.【详解】解:40B ︒∠=,AB BD =1(180)702BDA BAD B ∴∠=∠=︒-∠=︒ ,90,40ABC BAC B ∆∠=︒∠=︒中50ACB ∴∠=︒AC CE =1252CAE E ACB ︒∴∠=∠=∠= 180B BAD DAE E ∠+∠+∠+∠=︒180********DAE ∴∠=︒-︒-︒-︒=︒【点睛】本题考点涉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外角定理等知识点,属综合题,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
(完整版)初一数学三角形练习题(有答案)

初一三角形练习题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 ( )A 、至少有一个钝角B 、至少有一个直角C 、至多有一个锐角D 、 至少有两个锐角 2.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 3,4,8B 、 5,6,11C 、 1,2,3D 、 5,6,103. 如图在△ABC 中,∠ACB=900,CD 是边AB 上的高。
图中与∠A 相等的角是( )A 、 ∠B B 、 ∠ACDC 、 ∠BCD D 、 ∠BDC4.如图,AC⊥BD,DE⊥A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 B、∠B=∠D C、∠A=∠D D、∠A+∠D=9005.如图,∠A+∠B+∠C+∠D+∠E+∠F 的和为( ) A.180° B.360° C.540° D.720°4题图 5题图 7题图 10题图6.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 3,7,则它的周长为 ( ) A 、 13 B 、 17 C 、 13或17 D 、 不能确定7.如图所示,在△ABC 中,∠B=∠C,FD ⊥BC,DE ⊥AB,∠AFD=158°, 则∠EDF=________度. A .58° B .68° C .78° D .32°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这个多边形是 ( ) A 、三角形 B 、 四边形 C 、 五边形 D 、 六边形 9.能将三角形面积平分的是三角形的()A 、 角平分线B 、 高C 、 中线D 、外角平分线 10.如图,AB ∥CD ,∠A=700,∠B=400,则∠ACD=() A 、 550 B 、 700 C 、 400 D 、 110011.长为11,8,6,4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有 种选法,它们分别是 1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3倍,它是( )边形;一个多边形的各内角都等于1200,它是( )边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 )
A 、至少有两个锐角
B 、至多有一个锐角
C 、至少有一个直角
D 、至少有一个钝角 2. 下列三条线段的长度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4,8
B 、5,6,11
C 、1,2,3
D 、5,6,10 3.关于三角形的边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 、三边互不相等 B 、至少有两边相等 C 、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D 、最多有两边相等 4.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 3、7,则它的周长为( )
A 、13
B 、17
C 、13 或17
D 、不能确定 5.如右图,在△ABC 中,∠ACB=90°,CD 是AB 边上的高, 那么图中与∠A 相等的角是( )
A 、∠
B B 、∠ACD
C 、∠BC
D D 、∠BDC 6.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有( )
A 、正方形
B 、长方形
C 、梯形
D 、直角三角形
7. 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4、5,则周长c 的范围是( ) A.1<c <9 B.9<c <14 C.10<c <18 D. 无法确定 8.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 )
A. 至少有一个等于90°
B. 至少有一个大于90°
C. 不可能有两个大于89°
D. 不可能都小于60°
9.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A .17 B .13 C .17或22 D .22
10、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8,第三边长是一个偶数,则第三边的长不能为( ) A 、6 B 、8 C 、10 D 、12
A
B
C
D
11.如图,图中共有_____个三角形 ,其中以BC 为一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以∠A 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
12.如图,AE 、AD 、CF 分别是△ABC 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⑴∵AE 是△ABC 的高, ∴∠____=∠____=90°;
⑵∵AD 是△ABC 的中线,∴____=___=2
1
____;
⑶∵CF 是△ABC 的角平分线,∴∠____=∠____=
2
1
∠____. 13.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a=3cm ,b=4cm ,那么第三边c 的长度范围是__________. 14.△ABC 的周长为12,三边a 、b 、c 之间存在关系a -1=b ,b -1=c ,则三边长a=____,b=_____,c=____.
15.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外角平分线所组成的锐角等于_________度.
16.在△ABC 中,若∠C+∠A=2∠B ,∠C -∠A=80°,则∠A=___,∠B=___,∠C=___. 17.一个三角形三个外角度数的比是3∶3∶2,则该三角形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 18.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中线分该三角形的周长为15cm 、18cm ,则底边长为__________. 19.△ABC 中,如果∠C=55°,∠B -∠A=10°,那么∠A=_____. 20.如图,△ABC 中,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E 是AC 上一点,∠A=∠B ,∠ACD=∠EDC ,如果∠AED=140°,那么∠ACD=________,∠B=_______.
A B
C
D
E F
A B
C
D
E
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周长为18cm ,三角形一边长4cm ,求其它两边长?
2.(8分)在△ABC 中,∠A=21∠C=2
1
∠ABC , BD 是角平分线,求∠A 及∠BDC 的度数。
3.(8分)如图,△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 点O ,∠BAC=500
,∠C=700
,求∠DAC 及∠BOA 。
B
A
C
D
A
C D
E F O
B
如图,Δ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I,根据下列条件,求∠BIC的度数。
①若∠ABC=40°,∠ACB=60°,则∠BIC=。
②若∠ABC+∠ACB=100°,则∠BIC= 。
③若∠A=80°,则∠BIC=。
④若∠A=120°则∠BIC=。
⑤从上述计算中,我们能发现已知∠A=x,求∠BIC的公式是:∠BI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