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和“等到岸上炊烟四起……”(《鸬鹚》)这些环境描写或侧面写鸬鹚的动态,或表明时间,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徜徉在语文的国度里,我们一起感受过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叹;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还有朱自清在美好春光的引领下,积极“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由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用来表现“景语”的环境描写,也成为近几年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什么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环境描写的作⽤有哪些
1、渲染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2、交代⼈物⾝份;
3、衬托⼈物⼼理;
4、说明⼈物所在环境;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扩展资料
拓展资料
1、环境描写是指对⼈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2、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物⽣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个家庭、⼀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情和时代⽓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特⾊。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之一,它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和描绘,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
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受,还可以为情节和人物塑造提供背景和支持。
本文将分析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阅读体验环境描写可以丰富作品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环境。
比如,在一部以秋天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可以描写树叶的金黄色、秋风的清爽和日渐凉爽的天气,这些描写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还能够引发读者对季节变迁的思考和联想。
通过环境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增强阅读的体验。
二、烘托氛围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作品中的氛围,为情节的发展营造合适的背景。
例如,在一部恐怖小说中,作者可以利用描写阴森的树林、黑暗的夜晚和风声呼啸的山谷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将读者带入到紧张刺激的故事中去。
通过烘托氛围,环境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悬疑、惊悚或者其他情绪的表达,使读者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三、塑造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还体现在塑造人物方面。
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家庭和生活状态,还可以通过环境与人物的互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比如,在一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可以描写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街道,这些环境的描写可以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忙碌和疲惫,进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四、传递主题环境描写也可以通过描绘特定环境中的景象、气氛和细节,传递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
比如,在一部描写大自然美的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奇妙,传递出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主题。
环境描写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将主题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增强阅读体验,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传递主题和思想。
通过精心的环境描写,作品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使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感受作品的美妙和内涵。
环境描写的四种作用

环境描写的四种作用
环境描写是一种文学手法,可以用来描写场景、气氛、景色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深刻,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以下是环境描写四种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气候、人员、物品等信息,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环境描写可以用来渲染气氛,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
例如,“一片漆黑的夜空中,只有一盏烛光照亮了房间,使得主人公的境地更加艰难”。
3. 突出人物特征:环境描写也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特征,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外貌、行为等。
例如,“她穿着一身黑色的披风,披散着一头乌黑的长发,走起路来非常轻盈”,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特征的描写,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了人物。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并对未来场景进行预测。
例如,“随着夜幕降临,敌人的进攻也愈发激烈”,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战斗的激烈程度,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环境描写的作用

“只有智力低下的女人才会看这种书。”那天离开的时候,他这样想着,没有和女服务 员打招呼。但到了第二天又后悔了。她还很小呢,不管下雨还是出大太阳,她都只有 三十岁左右的样子。不管怎样,也都是他孙女辈的。 他主动地和女服务员聊了会儿家常。
“你的老家在哪里呢?”他微笑着问道。 说话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抬手,想去摸自己的长胡须。但很快又尴尬地放 下了。他留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胡子。他一直弄不明白,其实它们不存在已经 很久了,但他却老是记着自己留胡须时的身体语言。真正的现实却是他一直 记不住的。怎么都记不住。 女服务员眨巴着她那双不大的眼睛。声音还是像眨巴眼睛时产生的气流那 样轻。她说了一个遥远的、连他也差点辨别不清的地名。 但很快他还是想起来了。他缓慢地、如同流水一般地点着头。是的,他知 道那个地方。那是一个群山深处的小城。它距离孔子的故乡不是很近,但也 绝不太远。他把那个名字在嘴里再三咀嚼着,眼睛里都放出光来。 “那可是个好地方呵,有多少人向往呵!”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很 不高兴地扭头看着她,相当生硬地说,“你……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您……想要喝点什么呢?”她微微地弯下腰,问他。 他的听力本来就不 太好。而她几乎沮丧地让他认为,自己离真正的耳聋已为时不远了。 但是, 说来也怪,他不假思索地立刻喜欢上了这地方。或许还有那个影子一样的女服 务员。 这是一个闹市中的碑林,但来的人却总是很少。更多的时候,这个树影深处 的小茶室里就是他们两个人。女服务员很少说话,空下来的时候就织点毛线, 或者看着窗外发呆。她看上去好像三十岁左右的样子。有时看着大些,有时又 看着小。时间长了,他甚至总结出来,雨天的时候她总是显得很年轻。雨点打 在掉了漆的木格窗上,她的侧面有一种古代仕女画的安详与忧郁。但是有一次, 他无意中发现她在看一本非常庸俗的流行小说。他无缘无故地生气起来。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考题形式
给出或找出文中一个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
1渲染某种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令、地点和景物特点;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做出具体分析;
例如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②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时间一分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一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只要能在下文中找到与其相互呼应的句子就应该是做铺垫,就像羚羊木雕介绍自己与万芳关系好,就为下文送木雕和自己为要回羚羊木雕十分犹豫做铺垫;
2.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有:
1交代历史背景;2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3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反
映人物性格;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士兵操练,就属于社会环境描写,目的在于交代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沦陷这一时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
答题举例
1.社戏中看戏归来时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欢快愉悦的气氛;
2.散步中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
环境描写的作用

六、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 其简单……”
七、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 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 《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 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 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 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 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 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 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 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三、烘托人物形象(为人物出场作 铺垫)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 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 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 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 物设臵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 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 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 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 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 一种作用。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白杨》
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 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 沉思做了铺垫。
二、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 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 长街送总理》
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 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 心情。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 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而环境描 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 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 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 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二:
1.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的××的心 情,或衬托人物性格。
2.位置:一般在段中,段尾。
训练二:
1 . 老舍《骆驼祥子》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 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 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 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 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 一个水世界。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 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 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 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 紧了”。
——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 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 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 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 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 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例3 :鲁迅<社戏>中“我”和伙伴们去看社戏途中的 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 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环境类题目的命题方向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 句子; (2)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故 事情节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 段环境描写。
二、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用一:交代背景 ,为下文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
例1: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 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 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段环境描写用了“黄晕”、“ 模 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 来渲染小说的典型氛围。说明故事是发生 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 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了 黑暗的社会现实。
描写了雨的肆虐,衬托出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 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的 生活、悲惨的命运。
2.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 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 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 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1.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画眉 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是:
①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 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③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 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④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 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 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伙伴们踊跃的气氛,烘托 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
例4:《美丽如初》
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 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 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 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 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 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自然环境描写展示人物活动环境,衬托人物美丽和充 满母爱的性格。
“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 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 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 了全市镇。” ——《祝福》
——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 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 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 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 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深化作品主题)
•
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
会背景,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孔乙己 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 例3:鲁迅《孔乙己》中结尾段的描写 • •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 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许穿上棉袄了。
交代了孔乙己最后出场时的季节、天气,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 场做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一、知识回顾:
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 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 场景的描写,可以表达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性格,渲染 气氛。 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最终都是为表 达中心服务。 解答此类问题时,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思考:先从环境描写 的直接作用上答题,然后再从对人物性格的衬托或烘托作用 以及对文章中心的作用等方面解答。
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 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 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 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 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 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 例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参加完毕业 典礼回到家后的一段环境描写: •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 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 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 •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 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 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 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 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 爸去!” •
①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单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 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③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 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 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④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 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 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 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都 德《最 后 一 课》)
(烘托了人物欣喜、高兴之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 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恐惧之情。)
• 3.曹文轩《孤独之旅》 •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 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 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 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 了恐怖、紧张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问题:“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
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
总 结一:
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小结: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打基础。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 展示世态风情。 ⑥深化作品主题。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2.文段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反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反映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 根源。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 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 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 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 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病人》)
小结一:
1.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位置:一般在文章或段开头,或中 间
训练一:你来试试
1. 《唐家寺的雨伞》 “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于是, 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 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 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 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的哪个见他 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 自然景物描写交代了当时的天气,为下文商人丢伞做铺 垫。
•
生活环境描写很好的渲染了爸爸去世时的悲 凉气氛,有力地烘托了“我”沉重、悲哀的心情。
例2: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 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 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 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 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 要好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