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集体备课教案美术(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教案【篇1】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泥人和一组小泥人。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小泥人的动态、美化以及小组的配合几方面来说。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人的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人的长相,感知自我。
并表现出内心到外形特点的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用各种手法表现出特征更突出、深刻的自我。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图像。
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一张无声的介绍信,传达了我们的面部特征和一些内在信息。
特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更在意自己的脸,因为它代表了自己个性的形象。
你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特点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新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讨论,我们得知,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相貌”的知识。
(课件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一)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不但反映性别,还表现出人的某些爱好,性格。
讨论总结:长发、短发、直发、卷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反映出潇洒、直率、古典、时尚等个性。
(二)脸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脸基本上是卵圆形,但仔细分析又各有特点,找几个脸形有特点的同学分析,如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
老师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每个人的脸“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请同学们用小镜对照自己的脸形,找出自己更靠近哪一种?(三)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天然屏障,脸上浓重的一笔。
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并讨论。
长眉、短眉、浓眉、淡眉、平眉、上挑眉、下垂眉……等(四)眼睛像是什么呢?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看看自己的眼,杏眼、吊眼、垂眼、平眼、细眼、眯眯眼……你是哪一种?(五)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初中美术教案七年级

初中美术教案七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搭配原则。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1. 色彩的基本知识及色彩搭配原则。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1. 色彩搭配的应用。
2.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搭配实例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色彩有什么认识?色彩在绘画中有什么作用?二、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搭配原则。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色彩搭配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色彩搭配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搭配原则。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搭配色彩,教师巡回指导。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以“情感”为主题,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2. 学生动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强调色彩运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
2. 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欣赏更多关于色彩运用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搭配实践和创作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搭配原则,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在创作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七年级美术教案(7篇)

七年级美术教案(7篇)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
2、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材笑脸图、兴趣小组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小朋友们,刚才下课时,你们都去哪儿活动了?(校园里)你们在校园里进行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活动?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
课间或活动课时,校园可热闹了,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活动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活动中的一个个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板书:我们的校园二、活动(一)介绍各种活动情况并分组解决[教师课前先将全班学生按每4个人分为一组]课件出示“我们的校园”第114~1壹五页各个活动场景图(点击自动出现各种活动场景),教师结合大屏幕场景图向学生介绍以下各项活动。
1、跳绳活动。
师:大家看,教学楼旁边的小树下面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跳绳)教师让学生具体地说出这幅图的图意(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有个同学就给我们提出问题了[课件显示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2、踢球活动。
师:操场上面也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踢球)[点击放大踢球场景图] 教师让学生说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算出踢球的共有多少人吗?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课件显示出问题: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3、跑步活动。
七年级上册美术集体备课教案

人体有许多种不同姿态,现在我们主要来测量这四种姿态。”(各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重心、比例头长,同时考虑构图,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让学生按步骤练习表现,强调工具的利用方法及指导学生练习,不同位置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
师:“测量的方法是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从头到脚垂直测量,看大约有几个头的长度,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一)引导阶段
1.给你一个机会装饰你自己的房间,你会选择哪些物品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讨论:
什么是绘画你能说出几种绘画形式
2、教师在解释绘画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不同绘画种类。
<
学生思考、认真观察。
3、以小故事形式分别向学生介绍梵高的《向日葵》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3.认识到美术作品正以形象化、直观化的特征证明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促进着世界多元化的传承与交流。
教学重点
—
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及区别,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教学难点
掌握学生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准备
课本、课件
板书设计
,
美术是个大家族
1.什么是绘画
2.《向日葵》
3.《蛙声十里出山泉》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在校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物,并讨论如何才能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加以表现。
2、向学生提供校园活动场景照片、校园生活题材的画家绘画作品图片、同一课题的学生作业等资料作为构思的参考。
3、让学生拿出平时积累的有关校园生活的创作素材,进行选择、分析、改造,用于本课的创作实践。
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教案

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教案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下面是由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
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
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
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
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
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三)敦煌的历史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
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
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七年级美术小组教案(推荐5篇)

七年级美术小组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七年级美术小组教案七年级绘画兴趣小组活动教案会变的线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养方面让学生知道线条的种类和作用,掌握线条不同排列穿插的方法并能用单线组合创作画面。
二、教育方面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三、发展方面感受线条组合的美,提高学生的绘画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线条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线条的各种排列方式。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有各种线条的范图。
教学过程:一、情趣引入1、出示画有各类线条的绘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2、启发学生了解线条的作用,体会线条组合的美。
3、引入课题:会变的线条。
二、感受体验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景物照片,感受其中的线。
2.讨论:“景物中都有什么形状的线条?你会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它们?”3.了解表现大自然的线条绘画方法。
4、线条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画几组不同排列形式的线条。
(2)展示交流,教师指导评价。
5、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选择其中的—种并用线条加以装饰,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完成。
三、实践练习1、欣赏范例,了解用线条可以表现一幅完整的作品。
2、分组练习,用线表现一幅作品。
3、师生交流,明确用线排列方法。
4、学生明确方法、构图设计完成制作。
四、小结观察生活中的的线,积极感悟描绘。
会变的线条第二课时—、实践制作1、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景物中线条的排列规律,体会密集线条排列的美感。
2、作线条的练习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为以后的作业作铺垫。
3、以小组形式讨论及绘画,能让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让学生先添加后创作,由易到难,解决了难点。
4、绘画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用彩水笔直接作画,培养学生肯定用线的能力,同时要鼓励画出新颖独特的线条。
使学生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和作用。
二、线条练习。
(1)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几组不同的线条。
(2)展示并评析。
三、欣赏范例。
(1)讨论范例中线条的排列方法。
(2)教师小结归纳。
(4) 、讨论图案中不同形式的线条的变化。
七年级美术教案(优秀7篇)

一、教学目标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
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欣赏课本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
(二)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三、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性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研究。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
这节课的探究题目就可以确定为:“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1、教师放映幻灯或者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2、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自行探讨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从色彩、光线、立体感等方面相互对照)3、教师设计一些类似智力测验式的思考题,看学生是否能够将艺术作品和材质正确地“挂钩”,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
课前,师生均应准备一些画作印刷品、幻灯片或录像等以补充课本内容。
像学生甲指版画《秋瑾》,学生乙找出版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就要指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
4、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以从课本之外找一些图片,让他们做出分析和答案。
5、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
如设计领域的广告,就有不同的材质。
如版画中的铜版画、石版画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但不要在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初中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全套)

初中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全套)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七年级的学生提高绘画和创作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大纲第一课:线条的基本运用(60分钟)- 研究线条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研究如何运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形状和质感- 创作简单的线条作品第二课:色彩的运用(60分钟)- 研究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分类- 进一步了解颜料的混合和调配方法- 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第三课:素描的基础技巧(60分钟)- 研究素描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通过观察实物进行素描练- 创作简单的素描作品第四课:静物的绘画(60分钟)- 研究静物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通过观察和绘制静物提高观察力和细腻度- 完成一幅静物绘画作品第五课:人物的绘画(60分钟)- 研究人物绘画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通过观察和练绘制人物形象- 完成一幅人物绘画作品第六课:创意绘画(6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 研究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创作一幅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教学评估- 每节课结束时,进行简单的绘画作品展示和评估,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给予建议。
-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作业进行评分,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 绘画工具:铅笔、彩色笔、颜料、画笔等- 静物、人物模型或照片- 艺术书籍和资料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共包含六节课,每节课长为60分钟。
建议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进行教学,以便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的绘画技巧和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向学生介绍绘画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示范绘画过程。
- 实践:通过练和创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 互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分享作品和心得体会。
结束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会提高绘画和创作的能力,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愿每一位学生在美术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集体备课教案美术(七年级)
[科目] 美术(七年级)
[课题]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教学方法] 引导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①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
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
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
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
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
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
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
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
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
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
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
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
一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
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
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
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
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
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
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
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
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
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
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
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
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
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
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
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教后记]
本课时教学中,采用教师展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欣赏、讨论、小结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感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美术基础素养较底,学生课堂参与少,教师说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