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合集下载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作者:唐俊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

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

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

40年后,男主人公在临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

“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

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

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

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

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

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

浅谈《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备受争议的电视剧,其中的角色爱情观更是备受关注。

在这部电视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爱情观,这些爱情观也在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对《暗恋桃花源》中的角色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部剧中的爱情。

首先要谈到的是男主角林以越的爱情观。

在剧中,林以越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爱情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和追求。

他对爱情的期待是纯粹而高尚的,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遇到他的真爱,可以体验到一份永不变心的爱情。

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父母婚姻的影响,他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和父母一样幸福美满。

他对爱情有着极高的要求,对自己和对对方都要求很高。

这也是他一直难以放下对童蕾的爱的原因,他认为只有童蕾才能给他那种纯粹的爱情。

相比之下,女主角童蕾的爱情观则显得更加现实和务实。

她是一个充满勇气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对爱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剧中,她曾经表达过:“在这个社会上,谁还有纯粹的爱?我不相信。

”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她对爱情的看法。

她认为爱情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需要经营和维系的,爱情中也会有争吵和磨难,甚至有可能会改变。

对于她来说,理想中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现实中的爱情更需要双方的努力和维护。

她对于和林以越的感情并不抱有太高的期待,她更愿意接纳现实中的爱情,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某种虚幻的完美爱情。

和林以越和童蕾不同,男二号杨博阳则展现出了一种更加务实的爱情观。

在剧中,杨博阳是一个事业心较强的男人,他对爱情的看法更加现实和成熟。

他曾经对林以越说:“你知道吗?要么一开始就要懂得退缩,要么就要努力去挽留。

”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爱情的理解。

他认为在爱情中,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迎接,但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冷静来处理问题。

在他看来,爱情不是单纯的浪漫和激情,更重要的是双方互相扶持和包容,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在面对感情问题时也更愿意去和对方坦诚相见,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爱情完美。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

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

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

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前几天,我有幸去看了一场《暗恋桃花源》的话剧,那感受,真的是太特别了!这场话剧的舞台布置就很有意思。

左边是“暗恋”的场景,右边是“桃花源”的场景,两个故事同时在一个舞台上展开,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懵,心想这能不乱套吗?可看着看着,就被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深深吸引了。

先说“暗恋”这一部分吧。

那是一对在大时代背景下错过的恋人。

男主角叫江滨柳,女主角叫云之凡。

他们在上海相遇,彼此倾心,却因为战争被迫分离。

当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在年轻的江滨柳和云之凡身上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爱情的纯真和炽热。

云之凡穿着一条素色的连衣裙,扎着两个麻花辫,眼睛里透着灵动和温柔。

江滨柳则是一身中山装,干净利落,帅气逼人。

他们在公园里互诉衷肠,约定着再次相见。

演员的表演真的太细腻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深深的情感。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云之凡要离开上海的时候,她和江滨柳在江边道别。

风轻轻吹起云之凡的发丝,她的眼中含着泪水,却努力微笑着,对江滨柳说:“滨柳,我回昆明以后,你会写信给我吗?”江滨柳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略带颤抖地说:“会的,一定会的。

”那一刻,我能感觉到他们心中的不舍和无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离别的时刻,心里酸酸的。

多年后,江滨柳在台湾已经成家,却始终忘不了云之凡。

当他躺在病床上,满脸憔悴,眼神中却依然充满着对过去的怀念时,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他让身边的人帮他寻找云之凡,那种执着和渴望,让人忍不住为他感到心疼。

而“桃花源”这一部分呢,则充满了荒诞和喜剧色彩。

老陶是个渔夫,他的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

老陶为了抓大鱼,去了上游的桃花源,在那里遇到了和春花、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但那里的生活却是无忧无虑、和谐美满的。

老陶的表演真的太搞笑了,他那种憨憨的样子,还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总是能引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有一场戏是老陶回到家里,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过得一团糟,他又好气又好笑的样子简直绝了。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5篇暗恋桃花源话剧的观后感(1)《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

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

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

观演中途收到朋友信息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

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简便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

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

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

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

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

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

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简便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

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

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

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

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感情杯具。

《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

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比较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论文将着重从主题、编剧、语言、布景等方面对话剧作出简单评析。

[关键词]主题;编剧;语言;布景[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93-02行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冯媛(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品。

讲述了因剧场管理员场地安排上的差错,导致《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在同一场地拍戏互相干扰、彼此打断的故事。

一、关于主题这部话剧的意义和内涵丰富无比,关于主题,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而笔者把它理解为———“寻找”。

“桃花源”是子午虚有的,而“暗恋”总是难以抵达的,所以,不管是《桃花源》还是《暗恋》,这两个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心中的那个美好梦。

这个梦,江滨柳有过,而他等待了几十年,只能到最后无奈地问一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个梦,云之凡有过:“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这个梦,江太太有过,她只是用啜泣的声音答道:“我没关系,我很好”。

这个梦,老陶有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个梦,袁老板有过:“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

这个梦,春花有过,她想要“美丽的田园”、“绵延不绝的子孙”。

这个梦,白衣女子也有过,要不然,她也不会一次次上台寻找那个无人知晓的刘子骥。

他们都在苦苦等待,苦苦寻找着自己心中那个理想的梦。

正如“暗恋桃花源”这个唯美的题目所暗示,梦永远都是美好的,而梦终究永远都只是梦。

50年后,当老年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再次相见时,他已为人夫,她也为人妇。

此时面对面的两个人,再也不是曾经的江滨柳和云之凡。

云之凡走后,江滨柳挥舞着双手泣不成声,并不是两个人不相爱了,只是物是人非,他们架不住世事的颠沛流离,终于被历史给拆散了。

他们相互找寻了半辈子,就算不曾放弃,结果又能怎样?而江太太只知道,“我做的菜他都不爱吃,他爱吃的我都学不来”。

她爱江滨柳,她用自己的一辈子来寻找江滨柳的爱,一味迁就他的坏脾气。

虽然她陪着江滨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在江滨柳的世界里,她始终都是个局外人。

在《桃花源》里,对炽热爱情追求的春花和袁老板,他们是那么迫不及待地在一起,本以为老陶的成全就可换得他们的天伦之乐,但现实终究还是无法和梦想所媲美。

看一看多年后的武陵,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终将湮灭在日常琐碎之中。

老陶知道,在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快乐的,但他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对于白衣女子而言,刘子骥或许是她的爱情,无法忘怀。

她始终都在寻找,发疯似的寻找。

笔者始终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多余的人物,后来上网查了才发现,“南阳刘子骥者,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忽然明白,其实这里面的每一个寻梦未果的人不都是刘子骥吗?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苦苦追寻,不知何终,时间久了,或许已经忘了刘子骥的样子,只是为了寻找而寻找,为了坚持而坚持。

一直到整剧结束,刘子骥也没有出现,当《暗恋》和《桃花源》都各自散场后,白衣女子抛出了漫天飞舞的纸钱,这是寻找的结果,是每个人寻找的结束。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寻梦的过程都只能让他离梦想近一点点,永远不可能到达梦所在的地方。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二、关于编剧《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普普通通的话剧作品,糅在一起便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

《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编剧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构思。

1.新颖的戏剧结构与传统戏剧不同,《暗恋桃花源》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暗恋》是一出发生在现代的爱情悲剧,《桃花源》则是一出发生在古代的婚姻喜剧。

两出戏在风格上一悲一喜、一今一古。

编剧在整体结构上对这部戏作了巧妙的安排。

为了使整出戏更具有戏剧化,他让《暗恋》和《桃花源》的演出交替着出现。

这样,不但让戏中的戏产生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

整出戏不断营造舞台情境,但又不断打破情境,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

《暗恋桃花源》所产生的这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不停地从剧情中脱离,从一出戏进入另一出戏,从一种情感转入另一种情感。

两部戏中戏以不断被打断、插入、继续的方式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看似混乱、缺乏连贯,但在戏剧意识中又相互补充,当整部舞台剧完全向观众193··呈现后,并没有因为两戏的互相交叠而打破戏剧的完整性。

显然,《暗恋》和《桃花源》之间不仅存在着交叉关系,还存在着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都在深化着彼此的主题。

2.悲剧与喜剧的设置《暗恋桃花源》是一场悲剧与喜剧交织的故事。

看似《暗恋》是一部悲剧,整出戏的感情基调低沉、感伤,略显压抑,而《桃花源》似乎是活泼、轻快、有趣的。

但笔者认为,这两部戏却是悲剧不悲、喜剧不喜。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暗恋》中,作者试图表现爱情的美好、记忆与守望,尽管最后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再也回不去了,但他们的心中梦和留给彼此的位置永远无人可以替代。

而《桃花源》中的春花和袁老板虽如愿生活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却被现实毁灭了。

失去的未必是悲剧,得到的也未必是喜剧。

生活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所想,坚持有时候很可笑,转身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暗恋》的悲伤中饱含着温暖,《桃花源》的热闹中却暗含着悲凉。

两种看似完全无关的人生拼接在一起,却有一种难以言说、复杂而苦涩的味道。

爱情的美好与婚姻的无奈在“暗恋”和“桃花源”中得到了相互完成。

其实,无论是现代悲剧《暗恋》还是古代喜剧《桃花源》,都是一种人生的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哲理。

3.关于戏剧冲突受舞台表演、空间的限定,戏剧不能像小说那样从容展开,必须尽快把事件推向高潮,也就是说,要有几种矛盾冲突。

所以,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是这部戏剧的另一大特点。

“戏中戏”的结构使得这部戏不但有“戏外冲突”,还有“戏内冲突”。

“戏外冲突”因《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的争抢排演场地而产生,这是这部戏的主要矛盾。

除了“戏外冲突”,两部戏又各有各的“戏内冲突”。

“戏内冲突”一方面存在于剧中人之间,如《暗恋》中江滨柳和云之凡、江太太之间的冲突,《桃花源》中老陶、春花、袁老板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在一部戏内还存在剧中人和剧外人的冲突,如《暗恋》演员和导演的冲突、《桃花源》演员和道具的冲突等。

在这些本来就复杂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一个不断走上舞台寻找刘子骥的白衣女子与两个剧组的矛盾冲突。

由于矛盾众多,冲突不断产生,使得整部话剧舞台热闹非凡。

虽然整部戏矛盾众多、头绪复杂,但因为始终以两个剧组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所以整体还是乱中有序。

两个剧组之间为争排演场地互不相让,同台演出,互相干扰成为整部话剧的高潮部分。

三、关于语言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冲突、塑造人物都要通过四句语言来体现,因此,语言是否具有表现力是一部话剧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暗恋桃花源》做到了用人物的语言来追求其个性化。

如下面一段:老陶:我真说!……我说……这话真要说出来,不就太……太那个了吗?春花:你要是不说,不是更那个了吗?袁老板:老陶,这个这个这个话,你得说清楚,还是我来这个说好了!老陶:好!袁老板:我说你呀,当初那那那个……对她!不太那个……老陶:好,就算我当初对她是———什么了一点,但是我对她再那个什么,那是我们之间的什么!那个你这个这个这个……你这个算什么呢?春花和袁老板决定要把老陶赶走,三个人进行了一次千回百转的对话,想要把事情挑明。

但是对于春花和袁老板来说,这毕竟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不便直说;而对于老陶,经济和生理上的弱势以及性格本身的软弱让他也不愿直说。

于是,三个人虽然准备打开天窗说亮话,但还是不得不在关键部分用代词那个、什么、这个来代替,这样含蓄的表达比直接表达可以言说出更多的内容,因而造成了特别的戏剧效果。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话中有话,如老陶说的“这话真说出来,不就太那个了吗?”这里的“那个”可以理解为太“直白、丢人、无耻”了等等。

而袁老板的“这个这个”同样有“你到底要不要成全我们”“春花跟我在一起是因为你无能”等等丰富的内容。

在这种含蓄的对话里,将人物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袁老板理直气壮地勾引春花,并且还敢上门谈判,可见他的霸道无理。

老陶明知袁老板和妻子的奸情,不要说行动,连狠话都没有一句,即使要被赶走,依然吞吞吐吐、唯唯诺诺,可见其性格的软弱。

四、关于布景在《桃花源》中,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颗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奇妙多了一颗桃树时,大为不解。

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留白。

“留白”在这出剧中是个意义丰富的布景。

当年老陶顺流而上,经过急流和漩涡,得以误入桃花源,正是因为那块留白的存在,以及那棵桃树的出逃为他开启了进入桃花源的大门。

后来,留白被填补了,布景上成为完美的桃花源,这里便再次成为传说。

老陶也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小小的一块留白,其实暗示着老陶现实和梦想的接口,留白没有,想象失去土壤,现实还是现实,梦想终究是梦想。

《暗恋桃花源》在这看似凌乱不堪的情节中却蕴含着同一个主题:对于美好梦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存在。

它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停止去追求梦想,或许,永远得不到,才是我们追寻的意义。

参考文献:[1]孙悉娟.一出串来串去的舞台剧———解读《暗恋桃花源》的表现艺术[J].当代戏剧,2011,(5).[2]陈雅卿.现实的对峙:解读《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映照关系[J].艺苑,2010,(5).[3]李春红.行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话剧《暗恋桃花源》[J].文艺争鸣,2010,(24).[4]梁凤莲.隐喻反讽嬉笑调侃———解读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张力及其双面性[J].南国红豆,2008,(4). [5]宋奕.先锋=艺术+人生———赖声川的创意美学在《暗恋桃花源》中的体现[J].大舞台(双月号),2008,(1). [6]刘丹青.《暗恋桃花源》再等就要老了[J].南方人物周刊,2010,(31).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