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命”与“鬼”——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一)
鲁迅作品中的“鬼”世界

边的黑暗里 , 愚昧麻木 的人们“ 不 得不发 生对 于 阴间的神往” , 自觉不 自觉地寄 希望于 鬼 , 寄希 望于来世 。鬼信仰对于他们而言常常无师 自 通。 借鬼信仰解剖民族灵魂 , 观照社会人生 . 五四作 家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象征世界。 与周作 人 等将 谈 神论 鬼 当作茶 余 饭后 的 “ 雅趣” 不 同, 鲁迅更多地视 鬼为 民众精 神 的载
常” , 在 目连 戏 中 也 是 一 个 异 端 分 子 。在 佛 教 经
来。 ” 无常作 为鬼还 讲鬼格 , 作 为人 不讲人 格 还
称其为人吗?无常不仅有感性的一面 , 而且具有 理性的一面 , 即鲁迅 所赞许 的“ 理 而情 ” 。鲁 迅
构成其思想的一个原点 。
作者简介 : 马倩 ( 1 9 8 4 一
) , 女, 陕西西安人 , 西北 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专业为 中国现 当代文 学。
・
5 3・
三、 鲁迅 早 期 作 品 中的“ 鬼”。 以“ 无常” 为例
过描写无常 , 所要表现的正是 中国人 国民性 中本 来具有却失掉 了的那种爽直、 爱发议论 、 有人情
女吊代表着民众的复仇意愿她的女性的性别特征更代表着被压迫被残害的最低层最弱者的意愿她要反抗不公平的男权社会与男吊挣讨替代她在作鬼以前背了极大的冤屈投缀之际就准备作厉鬼以复仇这是在黑暗的社会伸冤无门以死抗争死后也不愿放弃报仇的厉鬼
第 5卷第 1 期
Vo 1 . 5, No . 1
长
安
学
刊
2 0 1 4年 3月
鲁迅文学中的_鬼_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_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

文学史研究鲁迅文学中的“鬼”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赵京华内容提要∶丸尾常喜是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他通过提出“阿Quei即阿鬼”的假说,开拓出将鲁迅与传统中国土俗世界直接关联起来以阐释其思想文学的一片新天地。
他认为,鲁迅思想文学中始终有各种“鬼”影在闪动,作为一个象征性的隐喻,这个“鬼”既意味着传统因袭的“鬼魂”,更象征着“国民性之鬼”和“民俗之鬼”纠结在一起而形成的黑暗世界之存在。
它是鲁迅思想文学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这种批判力量的源泉之一。
丸尾常喜的论述不仅对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触发我们去思考鲁迅特有的反现代之现代性。
关键词∶丸尾常喜 鲁迅研究 “鬼世界”竹内好开创的战后日本鲁迅研究传统及其发展以《鲁迅》(1944)和《何谓近代》(1948)为代表作的竹内好一系列研究业绩,开创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厚重传统。
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或者思想传统的创建不在于创始者如何建立起完美成熟的逻辑体系和阐释构架,而主要在于他能够呼应历史的要求提出促使人们长久思考的基本命题,以及讨论这些议题的逻辑理路。
所谓“基本命题”,一定是可以引起普遍关注却难以得出一致结论的鲁迅文学中的“鬼”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那些困扰人们思想的问题,而在长期的追问、论辩、探索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就是所谓“学术传统”。
如前所述,竹内好观察和解释鲁迅的方法论视角是独特而极具个人性的,同时又呼应了二战前后日本思想史语境中那个困扰了众多知识者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重大课题,而随着历史语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鲁迅论不期然地达到了可以将研究对象从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将有关鲁迅的知识转化为思想乃至实践性力量的效果。
我觉得,竹内好的鲁迅论与后来学院化的研究者不同,他没有单纯地将自己的观察视野局限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或者相反的“外部研究”,而是力图综合地把握鲁迅并提出总体性的问题。
鲁迅的生死观

鲁迅的⽣死观鲁迅的⽣死观鲁⼈总觉得鲁迅对待⽣死的态度很豁达,⼜很消极。
《死》是鲁迅去世前⼀个⽉完成的重要⽂字,他在⽂中表⽰,希望⾃⼰死后,活着的⼈将他“赶紧收敛,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的⽣活。
”表现出⼀种豁达。
鲁迅在书信和⽂章中,多次提到购买、服⽤鱼肝油和名为“散拿吐瑾”的德国产补脑健胃药,可见他挺注意⾝体的保养。
1933年6⽉,上海时疫流⾏,远在北京的台静农来信表⽰关切,鲁迅则颇不以为然,“仆⽣长危邦,年逾⼤衍,天灾⼈祸,所见多矣,⽆怨于⽣,亦⽆怖于死。
”似有听天由命的消极。
从鲁迅的⽂字和他同时代⼈的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对⽣命很敏感。
也许正是这种敏感加之他的⽣活经历,使他对⽣死有了⾮常⽭盾的态度。
鲁迅⼀⽣⽬睹过太多让他⽆法忘却的死亡,许许多多鲜活⽣命的逝去,对他的⼼理是⼀次⼜⼀次的折磨。
七岁时,不满周岁的妹妹夭折,鲁迅独⾃躲在⾓落⾥哭泣,别⼈问他为什么伤⼼,他抽泣道:“为了妹妹呀。
”幼⼩的⼼灵已经体会到死亡带给⼈的悲伤。
⼗三岁,⼩姑产后发热去世,与她感情甚笃的鲁迅则作⽂诘责神明为何不使好⼈有寿。
⼗六岁,⽗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经历和感受都在鲁迅后来的⽂章中。
⼗七岁,六岁的弟弟因肺炎死亡,从鲁迅⼆⼗年后的⼩说《在酒楼上》,仍可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哀伤。
家族中还有更多的⼈或因病早逝;或受虐早亡;或抽⼤烟、赌博败家后毙命街边、雪地;或精神失常⾃杀;他还有多位表兄妹⼆三⼗岁便病逝,⼤舅全家四⼝竟在数年间先后去世,⾄⼀门绝户。
鲁迅的⼩说《⽩光》描写了⼀个屡试不中的书⽣,后来精神失常,落⽔⽽亡。
原型就是他的⼀位叔祖,他赶考⼀辈⼦,仍是个⽼童⽣。
1895年的⼀天,这位叔祖忽然⽤剪⼑捅破⾃⼰的喉咙,⼜在胸前扎了⼏个洞,然后点燃浸了煤油的纸,伏在上⾯烤。
最后跑到⼀座桥上,喊着“⽼⽜落⽔哉!”跳⼊河中。
鲁迅的⼩说中常可见这样的影⼦。
在南京上学时,⼀位很要好的同窗,因肺病不幸去世,鲁迅为他写下挽联:“男⼉死⽿,恨壮志未酬,何⽇令威来华表。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鲁迅的“生命” 与“鬼” (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鲁迅的小说《呐喊》中的两篇小说《生命》和《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下面将重点对这两篇小说进行分析。
《生命》这篇小说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顾允才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涉及到几个主要主题:疾病、生存与死亡、人与社会等。
故事开始的时候,顾允才正在等待死亡,他的病情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然而,他并不对死亡感到恐惧和绝望,相反地,他对生死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他认为自己的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脱,他宁愿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通过对顾允才的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顾允才是一个病患,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污浊和不公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他的父母早早去世,他也失去了工作,家产也被人占为己有。
他完全独自一人,在社会上流离失所。
他曾经是一个有职位的官员,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失去了一切。
鲁迅通过顾允才的遭际,揭示了社会阶级的悬殊和社会制度的腐败。
与《生命》不同,《鬼》这篇小说以一个超自然的主题为材料,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
小说讲述的是杨寄云的故事,杨寄云心地善良,但是命运却使他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境地。
他在一个夜晚遭遇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个人物自称为鬼。
鬼告诉杨寄云,他在世界上是无法得到救赎的,因为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的良心。
在小说中,鲁迅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杨寄云的内心痛苦和良知的呼喊。
杨寄云原本是一个品行良善的人,但是他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都背叛了自己的原则,选择了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他的良心也受到了质疑。
通过杨寄云这个角色,鲁迅批判了社会中众多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生命” 与“鬼” 这两篇小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都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呈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生命与鬼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生命被描绘为具有意义但又充满困境,正如人物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挣扎一样。
鲁迅通过描述生命的种种困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而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无法言说的恐惧和阴暗面。
虽然鲁迅反复强调鬼并非真实存在,但他却通过鬼的形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
生命和鬼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着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中国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生命、鬼、意义、困境、象征意义、真实存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挣扎。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落魄小人物的刻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故事新编》中,他则运用了“鬼”的元素,探讨了“鬼”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真实存在。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生命与死亡、现实与幻想的对立和统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生命”与“鬼”的探讨,探索这些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揭示鲁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认知和洞察。
生命和鬼的对立及统一,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活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 正文2.1 正文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之一。
对于鲁迅来说,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生存,而是在于追求真理、正义和道德。
他认为,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生命的困境则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在社会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和不公正,呼吁人们应该正视现实,坚持自我,不屈服于压迫和不义。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摘要】在本篇文章中,“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主要探讨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鬼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认为生命短暂而无常,充满痛苦和挣扎,对于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
他认为鬼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存在,和生命息息相关,彰显了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通过对生命和鬼的关系深入思考,鲁迅揭示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奈。
这种悲观的思考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警示人们要珍惜和珍视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鲁迅的“生命”与“鬼”(下)的探讨,我们得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警醒。
【关键词】鲁迅、生命、鬼、思考、无常、脆弱、悲观态度、关系、启示、反思、警示1. 引言1.1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生命与鬼的探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以及鬼的存在与人生的无常,构成了他深沉的思考与悲观态度。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以及对鬼的探讨与想象。
通过对生命与鬼的思考,鲁迅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警示,引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命运的无常。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对生命与鬼的思考,以及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最终总结出鲁迅的“生命”与“鬼”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启示与警示。
通过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无常与脆弱,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讨。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关于生命与鬼的思考的重要探讨,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与命运。
2. 正文2.1 鲁迅对生活的思考鲁迅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是深刻而感慨万分。
他对生活的观察力极其敏锐,总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压迫、贫困、疾病等各种困境,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命运的困扰。
鲁迅对这种生活的描写是毫不加以掩饰的,他直面现实,警示人们不要逃避,应该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摘要:鲁迅一生都在探究生死的奥义。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对死亡的尽情赞美,都体现出他对生死的关注和独特看法。
他不仅指出生命是“第一义”,作为活着的人应该注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死也抱有很达观的态度,认为即使死也要死得“于民有利”。
这些独特的看法,不仅是对古代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人的建设上有极大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鲁迅的作品来了解、发现、分析和总结他执著而独特的东方式的开放的生命观,并将其生命观同古代的进行比较,总结继承与发展,再追寻探索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与影响,发现总结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生命观继承发展启示意义生命,是自然社会的一种存在本真,也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源泉。
它以一种静止的状态构成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亦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展现着自然、人类、世界多维深刻的存在意义。
鲁迅从自我与社会、人生和历史诸多要素中无数次体味着生的艰辛与悲惨,在自然风霜的磨砺与精神炼狱的煎熬中,饱尝了“他者”和自我的双重折磨和虐杀,少时遭遇亲人的死亡更是震撼了他的心灵,这一切使鲁迅开始了对生命的不懈追问,不断的探求生命的哲学。
生死关怀,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潜在母题。
一、对生的关爱对死的探寻是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鲁迅文学世界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是他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与死的哲学探寻,也是近些年有关学者和鲁迅研究爱好者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他的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的关爱,即“生”——人的生存权利、价值、方式与意义;其二,对死亡的探寻,即“死”——死亡方式、意义与死后的命运。
这两方面也是鲁迅作品的母题之一,它们终生纠缠着鲁迅的人生课题。
(一)对生的关爱是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正是指导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
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之一即“生”,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所在。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常常将鬼神元素融入以此来表达对现代世界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现代意识既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呈现上,也体现在他对人性、命运、生死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中。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鬼神元素,探讨鲁迅所书写的现代意识。
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鬼神元素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狂人日记》中出现了一个名叫“孔乙己”的酒店小二,他的身世和经历颇为神秘,有人甚至认为他是曹雪芹笔下那个“鬼魅”的舞台剧演员。
此外还有《药》中的“药石无功”,《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等等。
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中四处可见鬼神元素的影子,这无疑体现了他独特的现代意识。
在鲁迅看来,鬼神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一直被看作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它们支配着人的生活和命运,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迷信。
而在鲁迅的作品中,鬼神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和人性的寓意。
《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酒店小二,而是一个受封建社会压迫的象征。
他的悲惨经历和命运,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关切。
同样,《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也是对社会和人性黑暗面的讽刺与揭露。
鲁迅将鬼神元素融入作品,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体现了他鲜明的现代意识。
鲁迅对鬼神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作品中,鬼神常常是人性的一种象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渴望和无奈。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虽然是个酗酒、废话连篇的人,但在鲁迅的笔下,他成为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其实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牺牲品,是被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
同样,《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他们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生命”与“鬼”——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一)一、战后日本的自我反省和鲁迅(一)战后日本之“反省思想”如果回顾一下我们战后50年的鲁迅研究的出发点的话,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着以战败为契机的“民族的自我反省”这一动机。
“自我反省”一词,出于战前《欧洲之虚无主义()》:“明治以来,日本人从西方学来了许多东西,唯有欧洲文化之根底自我反省却没有学到,而且是用日本式的自重偷换了它”。
这段话,因为被丸山真男的《日本之思想》(《岩波新书》)所引用而为众人所周知。
之所以称之为“反省思想”,是因为在跟亚洲式的“停滞”相对的欧洲近代“发展”之背后,存在着“(通过自我反省)而发展这一欧洲固有的思想”,而开始接受这一“思想”,正是被迫进行“第二次开国”的日本战后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把这反省思想限于中国研究、鲁迅研究的范围内来说的话,那就是在对侵略战争的反省的基础是,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表示吃惊,再加上那完全无视实现这一成功事业的中国人的精神力与伦理的自我反省。
在竹内好的《鲁迅》和《现代中国论》中,把这两个反省归结到了一点。
在日本国内,一部分保守政治家非难这一自我反省(《日本国宪法》的三大原则,基本人权、民主、放弃战争,代表了这一反省)为“自虐”的呼声甚高,这证明“日本式的自重”还活着。
我想从再一次确认这一点来展开我的论述。
(二)“民族的反省·忏悔的文学”在这一带着自我反省来进行的鲁迅研究的背后,存在着把鲁迅文学视作“民族的自我反省之学”的理解。
这种见解,不仅存在于日本友人的论文中,而且近年在中国也有把这“反省(忏悔)思想”看做来自西方基督教,并以此范畴来讨论鲁迅的“自我忏悔意识”的①。
竹内好在他的《鲁迅》(1943年)一书中,称鲁迅的文学自觉“乃相似于宗教信仰者之罪的自觉”,“鲁迅文学之根据,乃是应该称之为无的某种东西”,又说“在把鲁迅看做赎罪文学的体系上,我抗议那种把他看做单纯的爱国主义者的看法”。
竹内好之鲁迅研究成为战后鲁迅研究的出发点,其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他看到了在《狂人日记》的背后跟某种超越者的邂逅(自觉),深刻地捕捉住了鲁迅文学的“反省·忏悔”的特征。
至于在中国这一个没有超越神的文化风土的环境里,鲁迅的“赎罪”意识究竟是“面对着谁”的?(一个人站在超越神面前时,才有“罪”的意识)竹内写道:“……深夜,他只是跟那个谁的影子对坐。
毫无疑义,那不是靡菲斯特(Mephisto),也许更像汉语里的鬼。
”把一切人看做“罪人”,这是西欧的人生观。
鲁迅的“自觉”,不是跟西欧式的超越神相遇,而是在跟“鬼”的对坐中产生的。
在日本战后的“自我反省思想”中,竹内跟丸山真男、大冢久雄等人(或可称为“西方主义者”)之不同,就在于此。
我拟论及的也是这个问题。
二、“生命”之位相(一)把人理解为“生命”日本战后的鲁迅研究的动机之一,是试图站在对日本“疑似近代”的反省的立场上,通过鲁迅看到“真的近代”。
也许说得太简单了,所谓近代就是使人从封建规制中解放出来,树立起人的尊严的时代。
那么,该解放的“人”是什么呢?鲁迅从尼采那儿学来的人,首先是要有自主的“精神”(《文化偏至论》)。
但是,还有一种看法,是把近代看做是解放“肉体(欲望)”的时代。
鲁迅从尼采那儿看到的“人”,是“个人(个性)”。
而不久以前,在中国却是一直把现代看作是“克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扬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时代。
进而,还有人指出,近代“知性”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以及西方的“主体性个人”等论调造成了公害,还造成了人的癹外。
在这种情况下,把人理解为“生命”的人生观,应该如何置放它的位置呢?置放在哪里呢?作为“生命”的人之解放,不是包含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吗?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鲁迅的观点。
这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二)亚洲近代之初心我曾指出,鲁迅的《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跟北村透谷的《内部生命论》有着相通的地方,可以说他们都发现了作为“生命”的人的尊严②。
《内部生命论》虽写于1893年,但据下文将引及的铃木贞美的文章,至1905年在他的全集出版以后,才得到社会的重视。
那正是鲁迅来日本留学的时候(1902-1909)。
透谷写道:“造化支配人,然人亦支配造化。
人之内部所有之自由精神不肯默从造化。
”同样的思想,乃是留学期间鲁迅论文的特点之一。
其实,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作为教科书使用的《伦理学原理》里的批语,也跟透谷所言相似。
其后,“反对自由主义”的毛泽东也认为,从自然独立出来的人的主体性,乃来自于“自由的意志”。
鲁迅、透谷、毛泽东,这些亚洲的青年之魂,一开始跟西方相遇时(虽然他们理解的内涵有所不同),恐怕都为西方那种具有发展的、自由的精神的人生观所感动。
可以说,这是在鲁迅初期论文中所提到的对“人类尊严”之发现。
透谷在《内部生命论》里,是在这样的文脉中提到“生命”的:人,果有生命乎?这里所说的生命并非指五十年之人生。
吾信人有生命,……彼之文明、彼之学艺,乃外物,……非吾所言者。
“生命”、“不生命”,此即东西思想之大冲突也。
外部文明乃内部文明之反映,故东西二大文明之要素,其差异唯在于有无尊重“生命”之宗教。
优胜劣败,非此而何?透谷用“生命”之有无,来区别东西文明,认为由此而“优胜劣败”。
这一认识,跟后面将论及的、鲁迅所说的、在中国的书上看到的是“死人的乐观”,在西方书上看到的即使是“颓废”也是“活人的颓废”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在日本和中国,都把“生命”跟“精神”、“个人”相并列,把它作为传统思想中所没有的西方近代思想来接受。
去年出版的铃木贞美的《用“生命”来读近代日本》③,正如其书名所示,以“生命”为关键词,试图探索日本近代思想。
在中国,去年也出版了《中国文学观念之近代变革》④一书。
作者认为,旧文学把文学视作跟“政教”相联系的“道”的显现,而“五四”新文学则把它看作是“人生”即“人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从这一转换中,可以看到文学观的根本变革。
在日中两国,同时出版了把用“生命”一词表现出来的人生观看作划分近代与前近代的关键的书,使人感到这是一个今日亚洲的共同课题。
三、大正的生命主义与鲁迅(一)中泽临川和鲁迅最近读到一位学者的论文⑤,他据上述铃木的书,以鲁迅的《随感录六十六》(《新青年》1919年11月)和载于《中央公论》1916年1月号的中泽临川的《生命之凯歌》为例,指出鲁迅受到了大正时期的“进化论生命主义”的影响。
转引中泽的叙述如下:况生命之本性乃乐观。
于虚伪、罪恶、皆笑而凌驾于其上。
整体之生命,轻蔑死。
生命,笑,舞,嬉戏。
面对死,构筑,积蓄,于是爱。
于是,我等可不至于失望。
否,我等任何场合,均不失望。
……艺术、自然之无限,电子与放射能之发现,心灵……,美之物,自由之物,唯有人性。
生命之大道,光芒万丈。
为了便于读者对读,这里把众所周知的《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中的有关部分也引录如下: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对读一下的话,正如那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鲁迅很可能参考了中泽,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共同的“进化论生命观”。
(二)大正时期的生命主义大正时期的文艺、思想跟中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远比现在更为亲密的同时代性。
最好的例子是创造社。
鲁迅兄弟俩也几乎同样,即使回国后,还是密切注视着日本文化界的动向,不断购读日本的杂志和书籍。
鲁迅能看到《中央公论》上登的中泽的文章,这不足为怪。
据铃木贞美说,田边元在他的《文化之概念》(大正11年《改造》3月号)一文中,用“生命主义”的概念来说明“文化主义”。
他说,所谓“生命主义”,是一种“重视作为支配现代思想基调的生命的创造性活动的倾向”,是一种“自由地发现那作为个人内部所具有的自然力的生命思想”。
另一方面,它还变成内面的宗教性和神秘的半兽主义而出现,同时,还是唤起以“从一切社会的不公正中解放出来”为目标的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思想。
这样的“生命主义”,鲁迅也承认。
(三)“人要生存”当然,问题是鲁迅在这个问题上所具有的独特性。
在鲁迅的文章里,看不到中泽的那种把电子、放射能以及心灵透视都列入宇宙生命考虑的“生命主义”。
不仅如此,中泽的文章,乐观而明朗,把自己置于生命一侧;而鲁迅的“生命的路”,在他的文章里,可算是一个例外,比较乐观,但不及中泽。
在这里,表现出他虽是一位进化论的宣传者,但他自身对未来并不相信。
退一步说,即使说他是相信进化和生命的,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置身于生命和进化一侧。
鲁迅所讲的“生命”,并没有跟大自然、大宇宙的生命化为一体。
王得后的新作也触及到了鲁迅的“生命本体论”。
他认为,对鲁迅来说,“生命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是最终价值取向”,但他最终关心的是具体的个人(尤其是他人)的内部生命以及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⑥。
正如鲁迅在《生命的路》里提到“铁蒺藜”,就会联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惨的死者一样,他在讲到生命时,总是想到其背后的死。
我想起了竹内好《鲁迅》一书的开头。
他写道:李长之指出“鲁迅的作品都接触到死”,并以此“作为旁证鲁迅不是思想家,鲁迅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脱出人要生存这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观念”(例如,《忽然想到六》里,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
”)。
李长之这一观点“可谓卓见”。
其实,生物学是鲁迅的基础教养之一,收录于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前半部分的作品,写的都是一个个生活在黑暗的农村底层的主人公的死。
知道了这些,再读一下下面引用的鲁迅的文章,就能明了鲁迅的生命观中有着中泽所没有的切迫感和现实意义。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
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
生物都这样做。
父亲也要这样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里读到的鲁迅的生命观,跟宇宙论了不相关,而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的尖锐的抗议和批判。
我们再看一下同年2月他写的《随感录四九》:我想种族的延长,——便是生命的连续,——的确是生物界事业里的一大部分。
何以要延长呢?不消说是想进化了。
但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
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
路上有深渊,便用那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