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科学常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科学知识基础

近现代 1.天文学:哥伦布、麦哲伦、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勒 梅特、哈勃、伽莫夫;2.物理学:伽利略、帕斯卡、牛顿、瓦特、伦琴、贝克勒 尔、居里夫人、汤姆逊、爱因斯坦;3.生物学:达尔文《物种起源》、孟德尔— —现代遗传学之父;4.化学:波义耳——定性分析之父、罗巴克、拉瓦锡、道尔 顿、阿伏加德罗、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当代科技发展 1.物理学和化学: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的进展、超导物理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化 学元素的新发现、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DNA 双螺旋结构 分子模型的发展、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3.信息技术;4.新能源技术:核能;太阳能、 海洋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科学常识 1.诺贝尔奖;2.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 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3.农业技术:生 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食品及标志;4.信用卡;5.纳米技术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中,考试知识点繁多,考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教师网特针对小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第四部分第一章科学知识基础考点进行了精析,帮助广大考生 顺利备考!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第一章
科学的含义
科学知识基础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是一成不变的;2.科学知识是相当持久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3.科学具有 解释和预测的功能;4.科学并不能对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5.科学家试着确认和避 免他们的误差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也有显著的不同,科学与技术在实践目的、 结果的价值与体现的精神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科学教育 含义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 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 目标 科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促进人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前者是科学教 育本体功能的体现,后者是科学教育外在职能的体现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 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科技发展史 古代 1.农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2.医学:《黄帝内经》、 扁鹊“望闻问切”、华佗、董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天文学:张衡发明 地动仪、祖冲之、郭守敬编成《授时历》;4.算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算盘、圆周率;5.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近现代 1.核技术:1960 年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l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l966 年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航 天技术:l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3.其他方面的科技成就 西方科技发展史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力学之父;欧几里得——几何之父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小学教育的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包括:
1. 语言和阅读能力:包括识字、拼音、词汇量的扩大、理解句子和段落、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2. 数字与数学能力:包括数的概念、计数、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
3. 自然科学与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实验、观察、探究的能力。
4. 社会与历史常识:包括国内外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
5. 艺术与美学素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表达和创造能力。
6. 健康与体育能力:包括身体健康的养成、体育锻炼、口腔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7. 社会与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相处、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8. 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上信息搜索与评价、使用数字工具和应用程序等数字化技术能力。
以上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当然还有其他知识点和能力需要根据具体学校和年级的要求来确定。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综合素质-科学常识(一)

科学常识一、天文、地理学常识【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例-2015上半年真题】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
A.土星B.木星C.金星D.火星答案:B解析:太阳系是中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体积最小的是水星,地球排第五。
【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银河系是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是一个拥有一、两千亿颗恒星,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
【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
一光年等于94650亿公里,或63240天文单位,或0.307秒差距。
【黑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天体。
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日食】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月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指地球陆地分成的七大陆地版块,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总称,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知识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知识汇总国内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被誉为“脉学之宗”,提出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东汉张衡(78年〜139年)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了地动仪,改进了浑天仪。
华佗,东汉时期名医,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发明了饺子。
南朝祖冲之(429年〜500年)第一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3.1415926……)。
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本著作。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首次培养成功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3年,“神舟”5号杨利伟进入太空轨道,是中国首次进入载人航天飞行。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空之父”“中国自动化之父”“火箭之王”。
屠呦呦,我国著名药学家,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国外篇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

一、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教育的涵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演说教育之事。
2.教育的基本要素不会再考简答题,三要素的地位可能会考选择题。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方式是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
二、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一)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202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202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整理2023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如下:1. 语言文字知识:- 读音、字义、词义的掌握与运用;- 文字、词汇的运用与表达;- 语法结构和句式的掌握;-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 数学知识:- 四则运算及运算规则的熟练掌握;-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与运用;- 算式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几何图形的认知与计算;- 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3. 自然科学知识:- 科学实验及观察方法的掌握;- 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规律的理解;- 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认知;- 地球、太阳系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4. 社会科学知识:- 国内外地理环境的认识与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的认识与记忆;- 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 社会民众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的理解。
5. 美术与音乐知识:- 绘画、手工制作和造型技巧的培养;- 音乐理论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舞蹈、戏剧及表演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6. 体育与健康知识:- 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掌握;-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宣传;- 体育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7. 信息技术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互联网的使用与信息搜索能力的提升;- 信息安全、网络素养与文明用网的意识。
8. 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科学道德与实践活动的规范。
以上是2023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一、道德与品德素质:1.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并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2.诚实守信:重视诚实和信任,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3.礼貌待人:遵守基本礼仪,懂得如何礼貌地与人相处。
4.自律自控: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情绪。
5.合作与分享:懂得合作,善于与他人分享并互助。
6.爱心与同情心:关心他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爱心与同情心。
7.公正与正义:公正对待他人,遵守公正的原则与标准。
二、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1.科学思维与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科学思维来对待问题。
2.知识的获取与整理: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会查阅书籍、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知识,并整理归纳。
3.实验与观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于现象进行发现、思考、验证。
4.科学解释与推理:学会用科学的解释来解析现象,并进行科学的推理。
三、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1.视觉艺术:欣赏、分析与创作绘画、摄影、雕塑等视觉艺术作品。
2.音乐艺术:欣赏、分析与表演音乐作品,学会乐理知识,培养音乐感觉与欣赏能力。
3.文学艺术:阅读、分析与创作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
4.戏剧艺术:观看、分析、表演戏剧作品,理解戏剧表演的基本元素。
5.舞蹈艺术:学习、欣赏与表演舞蹈作品,培养舞蹈技巧与舞蹈表现力。
6.传统文化: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古代音乐、古代绘画等。
四、体育与健康:1.锻炼与健康:了解身体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2.体育规则与礼仪:了解基本的体育运动规则,掌握比赛的基本礼仪。
3.团队合作与努力:学会团队合作,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努力克服困难。
4.体育精神与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社会常识与生活常识:1.社会生活:了解社区、城市的发展,明白社会各种规则与制度。
2.安全与防范:学习预防安全事故的知识,懂得如何预防火灾、交通事故等。
3.劳动实践:了解劳动的意义,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劳动实践活动。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
1.知识方面:-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的理解、拼音、词语的认读、古代文化常识等。
-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地理、历史、道德与法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美术与音乐知识:包括绘画、音乐基础知识等。
2.能力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写、表达思想、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等。
-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数学公式和运算符的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实验与观察能力:包括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等。
-探索与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思维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手工制作与艺术创作能力:包括手工制作和艺术创作的能力等。
3.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包括积极参与、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等。
-合作态度:包括与他人合作、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
-坚持和努力的态度:包括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勇往直前等。
-积极向上的态度:包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正面心态等。
4.价值观方面:-个人价值观:包括自尊、自爱、自信等。
-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公平正义、勤俭节约等。
-人生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
以上是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只有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科学常识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革命,从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
一、现代宇宙学现代宇宙学是在天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的本质、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规律。
(-)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从而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本质上是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持续性,它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思想由于其革命性和数学形式上的深奥,在-段时间里不为科学界所接受。
但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今天广义相对论已被公认为研究大尺度时空的理论基础。
这些实验主要包括:(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2)光谱引力红移;(3)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
自此,广义相对论被科学家称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
(二)宇宙研究的观察手段1.多普勒效应与谱线红移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力手段。
它描述了这样-种现象,即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与静止光源相比)将向高频(即光谱蓝端)移动,而背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低频(即红端)移动,波长的相对移动量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1929年,美国科学家哈勃在仔细研究了-批星系的光谱之后发现,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
如果将红移解释为多普勒效应,那就意味着所有星系都在离地球而去,其退行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
这-重要发现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它不仅说明宇宙的无限性,也说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说明宇宙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爱因斯坦本人根据这-发现。
自动放弃了“静态宇宙结构模型”。
2.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
通过电磁波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
比如,利用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可见光传来的天体信息;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体传来的射电波;利用装置着探测天体的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等各种仪器的卫星、高能天文台,接收全部电磁波传来的信息,研究不同类型的天体状况,分析宇宙的结构和它们的演化过程。
(三)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
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6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次大爆炸,大爆炸的时刻就是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当时的温度高达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由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混合而成的“宇宙汤”;大爆炸后,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逐-地分化出来;后来,物质形态依次演化为原子、气态物质、各种恒星体系,最后发展成今天的宇宙。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其对应到的温度为3K。
该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个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电力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表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物理学是以原子核的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
1.对核子的研究1919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做炮弹轰击原子核时,首次发现了质子。
由于核内所含质子的总质量与原子量差别很大。
这又促使人们去探索组成原子核的其他基本粒子。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构成原子核的另-种基本粒子,即中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核裂变与核能应用原子和中子的发现是物质结构学说的进步,也为进-步揭开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武器——质子和中子炮弹。
1938年,德国的哈恩在用慢中子轰击铀核时,首次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并放出新的中子。
此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又提出了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观点,即用铀核裂变时放出的新中子再去轰击其他铀核使之发生连锁反应,裂变时由于质量亏损会放出巨大能量的观点。
这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反应堆的基本原理。
1942年,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个原子能反应堆后,原子能便从实验转向应用。
(二)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是研究最微观层次的物质(即基本粒子)的存在形式、性质、转化和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也称高能物理学。
1.三类基本粒子迄今,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分:12种轻子——只参加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费米子,36种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粒子,12种媒介子——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共计60种。
2.三种作用力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引力——由引力子传递的最弱的力,但在宇宙大距离、大质量尺度上却是强有力的-种力;强力——由胶子携带仅在原子核内夸克之间起作用的短程力,即将夸克胶结在-起的色力,使原子核保持为-个整体:统-的电弱力——以电磁力和弱力两种表现形式出现的同-基本力,经受了实验检验的电弱统-理论描述的-种力。
(三)热力学三定律热是最普遍的能量传递形式。
气体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固体的热传导是物质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机械振动时的能量传递,热辐射是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热运动时引起的电磁辐射。
所以,热、电磁、光等现象和机械运动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①热力学第-定律热力学系统如不吸收外部热量却对外做功,须消耗内能:不可能造出既不需外界能量又不消耗系统内能的永动机。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不可能把从高温热源中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总要把-部分传给低温热源。
根据这个定律,任何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科学家研究固体、液体、分子和原子的自由能的基础上,能斯特提出,在温度达到绝对零度(-273摄氏度)时,物质系统(分子或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停止。
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但是可以无限趋近。
(四)电磁理论1864年,麦克斯韦用-组偏微分方程概括了电场、磁场本身,以及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等全部电磁现象所满足的数学关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种电磁波。
1888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成为描述电磁运动的基本理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
(五)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物理学理论,描述物体的高速运动和相关的时空性质。
相对论引发了现代物理学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时空观。
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被称为现代科学四大基础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引力与惯性力等效;二,广义协变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
指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六)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对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第-个数学描述——矩阵力学。
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了描述物质波连续时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给出了量子论的另-个数学描述——波动力学。
后来,物理学家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统-起来,统称量子力学。
三、生命科学(一)生命的物质基础1.细胞细胞是-切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植物和动物的发育过程就是新细胞形成的过程。
细胞内部有细胞核,外部是细胞质和最外层的细胞膜。
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构成,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2.蛋白质蛋白质是-类极为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它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材料,占生物体干物质重的50%。
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它具有生物功能的多样复杂性,因而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3.核酸核酸同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分子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核苷酸的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
组成核酸的含氮碱基有尿嘧啶(U)、胸腺嘧啶(T)、胞嘧啶(C)、腺嘌呤(A)、鸟嘌呤(G)。
由核糖和A、G、C、U四种碱基及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核糖核酸(RNA);由脱氧核糖与A、G、C、T四种碱基和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DNA分子结构中,碱基的配对规律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反之亦然。
4.新陈代谢只要生命存在,生物体就要和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新陈代谢。
这个过程包括从外部摄取养料,转换成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同时也要将自身的-些物质分解,向外排出物质和释放能量。
如绿色植物借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非绿色植物可分解现成的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二)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中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
基因在DNA分子中是以特定顺序排列的、含有几百到几千个核苷酸的特定区段,是传递指挥DNA复制命令和控制性状遗传指令的作用因子。
也称遗传因子。
(三)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生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能够通过繁殖将本物种的性状特征传递下去,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子代,即遗传现象。
遗传过程实质上是遗传物质传递的过程。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依靠DNA的复制过程进行的。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而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去的物质就是RNA。
RNA是传达DNA信息的信使。
DNA传递遗传信息遵守“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
变异和遗传-样,也是生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变异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是仅由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变化,如动植物因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因环境污染而器官畸变等,-般是定向的。
在生物进化上,只有遗传的变异才是自然选择的材料。
遗传的变异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般是不定向的。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测定和绘制人体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上30多亿个碱基对的全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