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欣赏《花木兰》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花木兰》(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花木兰》(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理解: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解析、古今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人物形象深度分析:对于花木兰的形象分析,学生可能只能理解表面含义,难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花木兰的品质,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这些品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木兰》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花木兰的形象特点以及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花木兰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勇敢面对挑战,智慧解决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花木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升古诗文阅读理解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花木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花木兰勇敢、孝顺的品质充满敬意。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结合古今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花木兰形象时,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体会花木兰的勇敢与智慧。

幼儿园大班读绘《花木兰》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读绘《花木兰》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案

《花木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培养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3.让幼儿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庭的忠诚,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讲故事《花木兰》2.分角色朗读《花木兰》3.欣赏《花木兰》相关的图片4.绘制《花木兰》相关的画作5.制作《花木兰》相关的手工三、教学准备1.故事《花木兰》2.相关艺术作品和图片3.彩色纸、彩铅4.手工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四、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向幼儿介绍主人公花木兰的形象和故事背景。

2.分角色朗读《花木兰》,让幼儿在角色中体会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3.利用图片资料欣赏《花木兰》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和理由,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4.进行《花木兰》相关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5.制作《花木兰》相关的手工,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评价幼儿对《花木兰》的情感认知和体验。

2.对幼儿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激励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收集幼儿对《花木兰》的表达、评价和幼儿展示的作品,做好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和补充。

六、教学反思1.《花木兰》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学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既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也要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要注意引导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想象力,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3.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故事《花木兰》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扩展教学内容1. 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1.教师带表情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河北梆子音乐特点有初步了解,提高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的结构,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 让学生对河北梆子音乐特点的初步了解,并感受乐曲曲。

难点: 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变化并参与活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趣1、播放演唱视频《谁说女子不如男》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欣赏的这段视频是出自哪里的吗?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播放演唱视频《谁说女子不如男》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欣赏的这段视频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出自哪个地方?师:对的,是河南的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乐曲《花木兰》,中不中(河南方言问)。

2、师:对的,是河南的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乐曲《花木兰》,中不中(河南方言问)。

活动2【讲授】激趣探究1、初听全曲1)、老师引导学生打恒拍、律动,初步感受音乐。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大家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变化吗? 师:是的,整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稍快,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变得优美,稍慢,最后又回到欢快的旋律上来,音乐在情绪上有鲜明的对比。

2、学习主题一1)、听第一遍,老师带学生打恒拍。

2)、听第二遍,老师律动(后四句律动发生变化)。

3)、师:请同学来学一学老师的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4)、师:那你们知道是在哪一句音乐发生的变化吗?我们再来听一遍,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出示图谱)。

5)、师:老师请到了一位朋友和我们一起来演奏。

(老师敲鼓)6)、师:哪位小鼓手上来试试?(老师请学生上台演奏鼓,生生合作)7)、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旋律有哪里音乐的特色吗?我们一起来唱唱吧!8)、师:老师觉得这段旋律很好听,所以我为它编创了歌词并录了下来,请欣赏。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欣赏 花木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欣赏 花木兰|人教版

花木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分辨各乐段主奏乐器,认识打击乐器梆子,并能用梆子为音乐进行简单的伴奏。

2、通过学习对河北梆子音乐特点有初步了解,增强学生对戏曲的热爱之情。

3、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能够分辨音乐的结构,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2重点难点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能够分辨音乐的结构,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能分辨各乐段主奏乐器,认识打击乐器梆子,并能用梆子为音乐进行简单的伴奏。

3教学过程一、导入:看河南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同学们,今天艾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地方戏剧呢?生:京剧、豫剧。

师: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听一段河南豫剧,听听这段豫剧讲的是谁的故事?二、欣赏乐曲《花木兰》。

1、完整聆听乐曲。

(1)初听乐曲片段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也是表现花木兰的音乐作品,你们听一听它与豫剧《花木兰》有什么不同?这首器乐曲借鉴了河北梆子的音调创作而成。

(2)完整聆听乐曲。

师: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乐曲,根据乐曲的速度、情绪的变化给乐曲分成段。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唱主题师:请同学们跟琴轻声哼唱主题,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聆听主题A师:这段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除了主奏乐器外,还有什么乐器?如果听出来了,请模仿演奏(3)介绍板胡板胡归属于拉弦乐器。

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音色明亮,高亢。

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4)再听主题A师:请同学们听到板胡演奏时,用动作模仿并思考: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只用板胡演奏不好吗?(5)再听主题A师:跟音乐模仿板胡演奏,体会各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聆听主题B师:这段乐曲与主题A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木兰此时怎样的情感?(2)复听主题B师:这段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3)介绍打击乐器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汉族打击乐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花木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花木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曲:花木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欣赏曲:花木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花木兰为题材,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勇敢战斗、不畏艰险的英勇事迹。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花木兰的感人故事,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欣赏曲:花木兰》,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的勇敢、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知识与技能:了解花木兰的感人故事,认识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欣赏曲:花木兰》,理解歌曲的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花木兰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情境。

2.聆听:学生认真聆听《欣赏曲:花木兰》,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学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学生跟唱,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5.实践活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如合唱、舞蹈等,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2024年《花木兰》教学设计

2024年《花木兰》教学设计

2024年《花木兰》教学设计《花木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积累“巾帼”“赫赫战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的爽朗、善良和孝顺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花木兰的故事、邮票、图片等。

教学思路:一、诗句引入,简介背景1、谈话:同学们,花木兰是个人名,她代父从军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

有一句诗是这么形容她的“马似龙,电闪雷动,枪和虹,刺破苍穹;风长啸,少年英雄;云长歌,万古留名!”为什么要如此形容她呢?相信学了课文后,一切都明了。

2、学生汇报收集的相关资料二、初读剧本,感知内容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这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三幕剧本,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剧本,思考:剧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说一说。

(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

)(2)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练习说话。

三、再读剧本,走进花木兰(一)木兰从军课件出示思考题:1、花木兰怎么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2、当花木兰看到紧急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时,她心里会怎么想?3、指名学生轮读第一幕,其余学生思考后回答。

4、从这一部分内容中你认为花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个性爽朗,性情善良,孝顺父母)(二)从军中路上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2、从军路上,花木兰与李大哥、刘大哥、张大哥相遇,花木兰与刘大哥的对话说明了什么?(用具体事实说明“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道理)3、你能想象她在战场上是怎样作战的吗?(交流后指名回答)4、出示《花木兰》动画片断5、战场上的花木兰你觉得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她?(英姿飒爽、英勇机智、武艺高强……)(三)木兰回乡1、男女生赛读第三幕2、过渡:战争胜利了,花木兰回到家乡,重新穿上了心爱的女装。

欣赏 花木兰-鲁教五四学制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  花木兰-鲁教五四学制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花木兰-鲁教五四学制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平等的思想。

2.听取中国传统民歌《花木兰》,初步感受其节奏、旋律、情感和文化内涵。

3.通过合唱训练和自乐、合奏,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4.了解并发自己对男女平等的看法和态度,树立尊重女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民歌《花木兰》的本质。

2.尝试识读简单的五线谱和学会演奏简单的乐曲。

三、教学过程1.欣赏《花木兰》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0分钟)教师简单讲解《花木兰》一曲的背景及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平等的思想,并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

2.听歌领会(20分钟)教师播放《花木兰》音乐,大家用心倾听,领会歌曲的情感、节奏和旋律,从中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之美。

3.音乐表现(30分钟)①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创设“从家出门”的基础环节,13个小组根据既定主题进行即兴表现,着重感受音乐氛围。

②学生学习唱《花木兰》歌曲,熟悉并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③学生跟着教师学习乐曲演奏,练习自乐、合奏。

4. 总结展示(10分钟)① 合唱:全班学生合唱《花木兰》歌曲,通过合唱训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② 演奏: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演奏,通过自乐、合奏,展示自己的表演和音乐发散性思维。

5.作业1.意见书写,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表达对男女平等的看法和观点。

2.独唱《花木兰》(自选伴奏),呈现个人才艺。

四、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合唱与演奏评价。

3.个性自发表演评价。

4.作业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反应也更积极。

2.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多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欣赏《花木兰》一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花木兰》,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3、采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的方式,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北朝民歌《花木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讲得是原是女儿之身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荣归故里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曾有多个不同戏种的版本。

此剧简略人们熟悉的故事交待过程,着重描写了花木兰对军中生活的心理体验,对家乡“当户织”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故里后的人生感悟。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提前预习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后,再作欣赏。

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有关资料收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音乐资料收集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课前了解各小组的预习情况,以及戏种、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收集准备情况。

二、情景导入1、播放课件《花木兰》的动画片,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播放课件演唱歌曲《看大戏》。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三、小组资料展示1、小组介绍:豫剧的发展历史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豫剧的艺术特点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豫剧的音乐特点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

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

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

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

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

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

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

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豫剧的代表剧目《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豫剧的优秀演员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

幼功深厚。

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1、请第二小组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1.豫剧简介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

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

由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

其唱腔由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四个腔系组成,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多用假嗓,音域属上五音,旋律常在“5-6-7--”之间行腔,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演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发声全用真嗓,音域属下五音,旋律常在“1-2-3-5-6”之间行腔,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演悲剧风格的剧目。

但是近来四种腔调已趋合流。

豫剧音乐属于板腔变化体式,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

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小三弦、笛子和打击乐器等,以梆子击拍,节奏明快、欢畅。

现在的乐队中又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豫剧拥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白蛇传》等。

从20世纪50年代起,编演了许多豫剧现代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刘胡兰》、《朝阳沟》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豫剧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等。

豫剧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2.《花木兰》简介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久有流传。

北朝民歌《木兰诗》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花木兰》剧情: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三载,累建功勋,辞官回乡。

贺元帅亲临,方知花木兰为女子。

3.唱段分析《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豫剧《花木兰》中一个著名的唱段。

剧中女主人公花木兰乔装男子替父出征,在奔赴战场途中,有位同行的男士口出怨言,认为天下苦事都叫男子做了,女子成天在家享清福。

花木兰以男子身分,慷慨陈词,为女子摆功,直说得这位男士无言以辩。

这个段子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各地群众广为传唱。

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用了“二八连板”,即一句追一句,不要间奏,颇显气势。

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男”,后半句上使用了切分节奏、甩腔,以及重复衬字“咳咳”,英武豪迈之气四溢。

豫剧风格之所长——阳刚与活泼,用在这个段子上,恰到好处。

4、随乐小声模唱:感受音乐风格。

五、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1、第三小组揭示曲名:《花木兰》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4、第五小组介绍:河北梆子的发展历史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850年)。

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河北梆子这一新剧种的形成。

5、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6、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

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

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以及为人物舞蹈动作伴奏。

五、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六、课后作业1、读木兰诗出示pp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观看电影《花木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