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布后整理资料
第九节 非织造布后整理工艺及机械

二、涂层 非织造涂层是在非织造基材上均匀地涂覆高分子聚合 物和或其它功能性物质,成为一种涂层材料。非织造基材 经涂层加工后,高分子聚合物一般不进入纤维内部,而在 非织造基材表面形成一连续的膜,单独承担某种功能。 这种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非织造材料原有的特性,更增 加了覆盖层的功能。有的涂层材料中,非织造材料只起支 撑和骨架作用,对功能的实现主要由涂覆层完成 。 非织造涂层材料在产业用、服装用、装饰用三大领域有 着广泛的用途。如服装、箱包、鞋用革;产业用的防渗土 工复合膜、膜结构建筑材料、蓬盖布、农用覆膜和地膜; 医疗用手术服、防病毒感染的隔离服、帷帘;装饰用遮光 窗帘及桌布、装饰革。
贴辊刮刀涂层
垫带衬刮刀涂层
(二)圆网涂层
(三)辊式涂层 辊式涂层主要以转动的圆辊筒给基材施加涂层剂 。它包括同向辊技术、反转辊技术、凹版涂层技术 和浸渍辊技术。
反转辊涂层 1-计量辊 2-施胶辊 3-层 转移涂层是将涂层剂涂在片状载体上使它形成连续的、均 匀的薄膜,然后再在薄膜上涂粘合剂,和基材叠合,经过烘 干和固化,把载体剥离,涂层剂(包括粘结层)膜就会从载 体上转移到基材上。聚氯乙烯和聚氨酯人造革常用该法生产 。工艺流程如下:
涂层工艺与设备 非织造材料的涂层大都采用与传统纺织品涂层一样的 工艺与设备,但必须充分考虑其张力和纵横向强力与传 统纺织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特性。较常用的涂层工艺有 刮刀涂层、辊式涂层、转移涂层、喷洒涂层、湿法涂层 等。 (一)刮刀涂层 刮刀形状: (a)楔形 (b)圆形 (c)钩型
悬浮刮刀涂层
(二)抗菌整理 抗菌整理是指在非织造材料等纤维制品上用具有抗菌 作用的试剂进行处理,赋予其抗菌防霉性能,使材料具有抑 制菌类生长的功能。 非织造材料抗菌整理的要求: 具有广谱的抗菌性 对使用者无毒性,对皮肤无致敏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整理剂不损伤纤维,不使材料产生色变 对环境无污染,可在环境中自然降解 与其它整理剂具有相容性 不影响原有材料特性 成本低廉,加工简便
SM无纺布整理原理

SMS无纺布整理原理医用SMS非织造布为丙纶纤维制成,丙纶纤维是非极性、疏水性纤维,因此溶于水中的整理剂既难均匀渗透到织物,又无结合基团,因此对丙纶纤维进行后整理之前,对丙纶无纺布先进行前处理。
本文采用低温等离子的处理方法。
丙纶采用氧气射击纤维的表面,使纤维表面的含氧基团(如-OH,=C=0,-COOH)大为增加,由于这些都是亲水性极性基团,因此既可提高纤维的吸湿性能,又增加了纤维的极性;又如用碳氟化合物等气体对织物进行等离子处理,不但明显地改善了织物表面的润湿性能,而且由于碳氟化合物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拒水性能。
SMS的临界表面张力为25~28×10-3N/m,略高于乙醇的临界表面张力,其表面不能抵抗酒精的渗透,同时由于比水的临界表面张力小很多,其本身就有较好的拒水性,又由于与血液和橄榄油的临界表面张力较为接近,所以其抗血液的性能尚需进一步提高,如表1、表2所示。
表1 液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表表2 固体材料表面张力表注:* 临界表面张力/10-3N/m为了使SMS同时具备拒水、拒油、抗血液、抗酒精等性能,需要选择临界表面张力更小的整理剂,如选择表2中含有-CF32、-CF2H、-CF2CF2-等基团的含氟烃链化合物。
这类物质的临界表面张力大大低于水和酒精,用其整理后的SMS具有优异的疏水疏油性,而且这类物质在强酸强碱中都很稳定,不分解,在低浓度下便可产生优异的效果,同时不改变SMS产品良好的手感、透气性、透湿性。
拒水整理和阻燃整理以及抗静电性能有一定的矛盾,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选择配伍性良好的整理剂,对SMS进行一步同浴整理,达到拒水、拒油、抗酒精、抗血液及抗静电的综合整理效果,满足医疗防护行业的需要。
3、实验部分3.1 SMS无纺布的预处理在低温等离子处理设备中,在氧气气氛下,对丙纶无纺布进行低温等离子处理1min,功率100w,真空度为30Pa。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织物是对织物表面产生刻蚀(如图1),从而增加织物的润湿性能。
非织造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1、阐述非织造工艺的技术特点,并阐明非织造材料的特点。
答:1)多学科交叉。
突破传统纺织原理,综合了纺织、化工、塑料、造纸以及现代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2)装备智能化,劳动生产率高3)工艺流程短,生产速度高,产量高。
4)可应用纤维范围广。
5)工艺变化多,产品用途广。
6)资金规模大,技术要求高。
2、试述纤维在非织造材料中的作用。
答:1)纤维形成非织造材料的基本结构。
2)纤维作为形成非织造材料的加固成分。
3)纤维形成非织造材料的粘合成分3、梳理机的主要种类有那两种?各自特点及其主要差异是什么?答:罗拉式梳理机和盖板式梳理机。
(1)盖板式梳理点多,罗拉式梳理点少(2)盖板式梳理属于连续式梳理,损伤纤维多,特别是长纤维,罗拉式梳理属于间歇式梳理,对长纤维损伤较少(3)盖板式梳理不仅除杂,还除去短纤维,罗拉式梳理基本上不会去除短纤维(4)盖板式梳理在盖板和锡林之间反复细微分梳纤维并混合,产量低。
而罗拉式梳理的工作罗拉仅对纤维分梳、凝聚及剥取、返回,产量很高4、气流成网原理是什么?答:纤维经过开松、除杂、混合后喂入主梳理机构,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后呈单纤维状态,在锡林高速回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气流的共同作用下,纤维从针布锯齿上脱落,由气流输送并凝聚在成网帘(或尘笼)上,形成纤网。
5、气流成网形成的杂乱纤网是如何形成的?请分析其原理。
答:由于纤维有一定长度,在文丘利管中,其头、尾端处于两不同截面,又因为文丘利管是一种变截面管道,且管道截面面积从入口到出口逐步扩大。
因此纤维头、尾端速度是不同的,头端速度低于尾端速度,于是纤维产生变向,形成杂乱排列。
6、简述打浆的目的。
答:疏解作用:使纤维分散成单纤维。
水化作用:单纤维吸水后润涨,使浆粕形成胶体状。
分丝帚化作用:使纤维表面起毛,增加比表面,有利于纤维间缠结。
混合作用:使不同纤维、粘合剂和化学助剂从分混合7、湿法非织造材料与纸张有何异同?答:原料来源:湿法非织造材料原料的原料来源只要满足长度要求的纤维即可,纸张的原料来源是纤维素。
非织造布后整理基础

阻燃整理
芳香整理
第六章 防水及拒水拒油整理 第七章 亲水整理 第八章 抗静电整理 第九章 涂层整理
抗紫外线整理
棉纤维煮练与漂白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染色与印花
生态非织造布产品与加工
第十八章 现代技术在非织造布后整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知识点 1.熟悉非织造布后整理的内容、方法 。 2.了解非织造布后整理目的、意义。 3.了解非织造布后整理的实际应用。
后整理方法分类 物理机械整 理 按照加工工艺 和性质分类 化学方法整 理 综合法整理 浸渍整理 按整理剂的施 加方式分类 浸轧整理 涂层整理 复合整理 按整理加工使 用的介质分类 按非织造布产 品用途性质分 类 具有代表性整理方法 轧光、轧花、磨毛、收缩 树脂整理,阻燃整理等 吸尘整理、抗静电整理等 亲水整理、抗静电整理和阻燃整理等 抗菌整理、拒水整理等 树脂整理、静电植绒 叠层非织造布或其他机织、针织布
课程设置指导
本课程教学建议:非织造布后整理课程作为非织造 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建议授课60~65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6~51学时,实验教学10~14学时) 每课时讲授字数建议控制在4000字以内,教学内容 包括本书全部内容。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
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非织造布后整理的方法、基本概念;对基 本的非织造布整理方法和工艺特点有较为深入的了 解; 2.掌握所有整理方法的目的、原理、方法、工艺 要求、整理后产品性能测试;整理剂的种类、性能、 使用要求; 3.能够在非织造布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熟练运用 合理的整理手段,进行整理方法的选择和工艺过程 的制定。
2.络合法 原理: 利用某些物质能够与水中的钙、 镁离子形成稳定的水溶性络合物,在温度 不高的条件下,不再表现出硬水的性质, 也不会使肥皂、染料等发生沉淀。 常用的软水剂: 乙二胺四醋酸钠(即软水剂B或BW) 氨三乙酸(即软水剂A)等。
非织造布后整理复习题

(答案经老师纠正过,基本正确,希望大家认真准备,取得好成绩!!!)多选:5*4’ 名词解释:5*4’简答题:8*5’ 论述题:2*10’一.名词解释1.临界胶束浓度(CMC ):使溶液表面张力达最低值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小 浓度,也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刚刚形成胶束的浓度。
2.磨绒:非织造合成革经涂层剂浸渍处理后,利用磨料对表面进行磨削以得到绒面革的外观的加工过程。
3.轧液率:织物经浸轧后的增重率,即浸轧后与浸轧前的重量之差与浸轧前重量的百分比。
4.极限氧指数系:能维持聚合物燃烧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中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称为聚合物的极限氧指数(LOI) ,简称氧指数5.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6.表面张力:作用于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单位为N/m,用 表示。
7.浊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8.临界溶解温度: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当达到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加,该温度称为临界溶解温度。
%100%1⨯-=GG G W 织物重量织物重量织物轧液后的重量轧液率二.其它1.各种功能整理的目的及其用途(答案不太全,仅供参考,可能是选择题,着重理解)柔软整理:目的:非织造布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化学粘合剂、助剂或高温烘燥的影响,会引起手感粗糙、僵硬的缺点,这限制了非织造布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用途:使卫生棉料、各种清洁擦拭布等卫生、防护方面的非织造用品有较好的柔软性。
拒水整理:目的:用途:医用防护材料、一次性卫生防渗材料、户外运动拒水非织造布、装饰用品、工业领域亲水整理:目的:提高纤维(非织造布)的吸湿、传湿和排湿作用。
用途:A.日常生活:婴儿一次性尿布、宇航员尿巾、妇女卫生用品、餐巾、手帕、绷带、脱脂棉等。
什么是非织造布的后整理

什么是非织造布(无纺布)的后整理?非织造布后整理就是将普通的非织造布(无纺布)加上各种药液(助剂)再烘干,使其带上亲水、抗静电、抗菌、抗酒精、抗血液、抗汽油、抗微生物、抗紫外线、抗霉、抗病毒、拒水、拒油、阻燃、防虫、防异味及香味等功能的整理。
普通的非织造布(无纺布)是没有功能的,要带上亲水、抗静电、抗酒精及抗血液等的功能,需要后整理。
无纺布后整理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在线式是在普通的非织造布(无纺布)生产线上加入后整理设备,包括两部分:上浆设备和烘干设备。
普通非织造布(无纺布)生产线生产出来的非织造布(无纺布),先经过上浆设备,使普通非织造布(无纺布)带上整理液/助剂,带上整理液/助剂的普通非织造布(无纺布),再经过烘箱烘干,即可带上需要的功能,最后由普通非织造布(无纺布)生产线的收卷机收卷。
离线式后整理设备包括四部分:放卷机、上浆设备、烘干设备及收卷机。
首先是放卷机放卷,普通的非织造布(无纺布)放卷经过上浆设备,带上加功能的整理液/助剂,再经过烘箱烘干,即带上需要的功能,最后是收卷机收卷。
上浆分三种形式:喷淋式(搅拌机+加湿器)、添液辊上浆(搅拌机+上浆机)及泡法刮涂(泡沫产生器+上浆机)。
加湿机成本低,占的位置小,但上浆的效果不太好,特别是有一两个喷嘴坏了的时候无法发觉,造成上浆不均匀。
添液辊上浆及泡沫刮涂,上浆效果好,但设备较贵,占的位置大。
烘干设备是烘箱,加不同功能的非织造布(无纺布)的烘干有不同的工艺要求,需要设定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时间,烘箱需要能调整温度,烘干的时间由生产线生产的速度及烘箱中布的长度来定。
烘箱中的气流要均匀,很多厂家及自制的履带式烘箱里气流杂乱无章,造成烘干的效果不好、耗能大;烘箱一般需要有分配气流的装置,使非织造布(无纺布)的烘干达到理想的效果,且应该节能、耗能少、装机容量小。
非织造布(无纺布)的加功能还有一种母粒法,可加亲水、抗静电、抗酒精及抗血液等功能,但是缺点是母粒会加得不均匀,且会堵塞喷丝板,造成喷丝板的维修及更换,另外,会引起可纺性问题,并丝及滴浆,一个极微小的浆滴,可引起亲水、抗静电、抗酒精及抗血液的功能失败。
非织造布后整理资料

非织造布后整理定义:涵盖了印染加工中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全流程,广义上讲是指对非织造布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纤维网经固网形成非织布后,所经过的一系列旨在改善外观和内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赋予产品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非织造布后整理作用:(1)改善非织造布的手感和外观,提高产品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2)改善非织造布内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纤维性能和结构特性。
(3)赋予非织造布特殊功能和风格,扩大应用领域,增加花色品种。
(4)增加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极性亲水基和非极性疏水基构成,是双系分子。
亲水基:羧基、羟基和磺酸基等,疏水基:长链烷基、环烷基等。
表面活性剂特性:(1)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在界面存在方式:亲水基与水接触,疏水基垂直于水面且指向水的外侧。
①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基取代部分水面,水的表面张力降低;②随着浓度增加,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据整个表面,水的表面张力最低;③胶束的形成,继续增加浓度,水的表面张力不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基聚集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作用:(1)润湿和渗透作用。
润湿作用:使原来不能被润湿的固体能够润湿的作用。
渗透作用:是原来不能被渗透的固体能够渗透的过程。
润湿作用于固体表面渗透作用于固体内部。
(2)乳化和分散作用。
乳化作用:将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的作用为乳化作用,所形成体系为乳液;分散作用:将一种固体以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中的过程是分散作用,所形成体系为悬浮液。
区别:分散相乳化为液体,分散为固体。
水包油型(油/水,O/W)乳液,油分散在水中,水是连续相(外相),而油是不连续相(内相)。
油包水型(水/油,W/O)型乳液,水分散在油中,油是连续相(外相),而水是不连续相(内相)。
(3)洗涤作用,①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削弱污垢与纤维间的附着力②借助搅拌和揉搓,使污垢脱落③利用其乳化分散作用,使污垢分散在洗液中,利用清水除去污垢(4)发泡作用和消泡作用。
非织造后整理考试复习题

非织造后整理考试复习题1、后整理的方法及分类a.按非织布整理加工的工艺性质分类,分为物理机械整理、化学整理、物理-化学整理。
b.按整理剂的施加方式分类,分为浸渍法、浸轧法、涂层发、复合法、喷洒法。
c.按整理加工使用的介质分类,分为湿整理、干整理。
d.按非织布产品的功能性质分类,分为常规性整理,特殊功能性整理。
2、水的来源及其杂质①来源:自来水、天然水,其中自来水是一种经过水厂加工后的天然水,天然水来自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
②杂质:天然水中的杂质主要有悬浮物和水溶性杂质两类,悬浮物可通过静置、澄清或过滤等方法去除,而水溶性杂质中常见的是钙镁的氯化物,而硫酸盐及酸式碳酸盐等。
3、水的硬度及其分类、硬度的表示方法①水的硬度:水溶性杂质含量的多少②分类:a.暂时硬度:水中含钙镁酸式碳盐的量,因酸式碳酸盐所形成的水的硬度经煮沸后可去除b.永久硬度:有钙镁等的氯化物,硫酸盐或硝酸盐所衡量的硬度在煮沸等处理过程中不发生沉淀,钙镁等离子仍保留在水中。
表示方法:通常以一百万份水中的钙镁盐含量换算成碳酸钙的份数来表示(用ppm表示)4、水的软化方法,及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a.软化方法包括①软水剂法既沉淀法和络合法②离子交换法既泡沸石、硫化煤和离子交换树脂b.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是指失去活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HCl溶液使其再生,失去活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可用NaOH溶液使其再生。
5、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其在水溶液中的分布状态所有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都是由非极性的疏水基和极性的亲水基两部分构成,是一种典型的两亲分子,表现出既亲油又亲水的两条性质分布状态:表面活性剂溶解水后,亲水基被水分子吸引而留在水中,疏水基则被水排斥,含水而指向空气,使其分子在水的表面定向排列,并在水(溶液)的表面形成单分子层,使得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浓度不同于溶液内部。
6、CMC, HLB,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CMC(临界胶束浓度)表示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最低值所需要的表面活性剂的最小浓度,还表示活性剂在溶液内部开始形成胶束所需最低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织造布后整理定义:涵盖了印染加工中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全流程,广义上讲是指对非织造布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纤维网经固网形成非织布后,所经过的一系列旨在改善外观和内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赋予产品特殊功能的加工过程。
非织造布后整理作用:(1)改善非织造布的手感和外观,提高产品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2)改善非织造布内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纤维性能和结构特性。
(3)赋予非织造布特殊功能和风格,扩大应用领域,增加花色品种。
(4)增加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有极性亲水基和非极性疏水基构成,是双系分子。
亲水基:羧基、羟基和磺酸基等,疏水基:长链烷基、环烷基等。
表面活性剂特性:(1)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在界面存在方式:亲水基与水接触,疏水基垂直于水面且指向水的外侧。
①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基取代部分水面,水的表面张力降低;②随着浓度增加,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占据整个表面,水的表面张力最低;③胶束的形成,继续增加浓度,水的表面张力不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基聚集形成胶束。
表面活性剂作用:(1)润湿和渗透作用。
润湿作用:使原来不能被润湿的固体能够润湿的作用。
渗透作用:是原来不能被渗透的固体能够渗透的过程。
润湿作用于固体表面渗透作用于固体内部。
(2)乳化和分散作用。
乳化作用:将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的作用为乳化作用,所形成体系为乳液;分散作用:将一种固体以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溶液中的过程是分散作用,所形成体系为悬浮液。
区别:分散相乳化为液体,分散为固体。
水包油型(油/水,O/W)乳液,油分散在水中,水是连续相(外相),而油是不连续相(内相)。
油包水型(水/油,W/O)型乳液,水分散在油中,油是连续相(外相),而水是不连续相(内相)。
(3)洗涤作用,①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削弱污垢与纤维间的附着力②借助搅拌和揉搓,使污垢脱落③利用其乳化分散作用,使污垢分散在洗液中,利用清水除去污垢(4)发泡作用和消泡作用。
起泡稳定作用,泡沫有利之处:利用其大的表面积和低的含水率提高后整理效果和节约能源,不利之处:产生疵点。
消泡表面活性剂铺展在液膜上时,液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并带走液膜下层液体使液膜变薄,泡沫破裂。
表面活性剂分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常用表面活性剂及特点: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肥皂:高级脂肪酸钠盐,良好的润湿、乳化、发泡性能,洗涤性能突出,不耐硬水和酸适于中性和碱性条件,应用减少。
(2)脂肪醇硫酸酯钠盐:洗涤效果优于肥皂,适用于蛋白质纤维。
(3)烷基磺酸钠(AS):润湿性较好,乳化性一般,洗涤性较差,耐酸碱和硬水。
(4)烷基苯磺酸钠(ABS):乳化和洗涤能力强,去污能力强,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和洗衣粉的生产。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胺盐类:酸性条件下作乳化、抗静电,柔软剂等,但碱性条件下失去活性,使用受限。
(2)季铵盐类:耐酸碱,洗涤能力差,杀菌能力强。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多元醇型:耐酸碱和硬水,良好的润湿、发泡、洗涤、抗静电性能。
收缩整理:(1)自由收缩整理。
在一定的干湿热条件下,由于松弛过程而使纤维沿轴向缩短,从而使非织造布外形尺寸变小、增厚变密。
(2)强制收缩整理。
在一定的干、湿温度下,对非织造布施加一定的压缩力,使纤维的形状及相互位置发生变化,并在较高温度下使纤维结构得以松弛、非织造布结构得以重建。
柔软整理方法:机械搓曲柔软整理、机械开孔和开缝柔软整理、化学柔软整理。
柔软整理剂种类:(1)表面活性剂类: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型、两性(2)有机硅类:活性、非活性、含改性基团、含多种活性集团(3)反应型柔软剂。
硬挺整理:将整理液施加在非织造布上,干燥后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增加纤维刚性,通过粘合作用是纤维联结在一起,限制纤维自由移动,使非织造布平直挺括。
硬挺整理剂:1.天然高分子物2.改性天然高分子物3.合成高分子硬挺整理剂轧光目的与原理:目的:使非织造布表面绒毛倒伏而被轧平,对蓬松材料进一步收缩。
原理:借助与纤维可塑性,通过机械力作用,将非织造布表面绒毛压伏贴,是布表面平整光洁,对光线产生发射,达到提高布光泽度目的。
轧花原理:利用纤维可塑性,通过刻花辊凸点的轧压作用,是非织造布表面获得花纹图案,改善其外观效果。
磨绒机理:利用尖锐锋利的磨料摩擦非织布表面,将布中的纤维拉出割断成1-2mm单纤维,再进一步磨削成绒毛,形成均匀、紧密、平整的绒面。
影响磨绒效果的因素:(1)纤维原料规格,纤网密度及树脂含量(2)成网方式(3)磨料的粒度(4)磨料的运行速度与非织造布速度(5)砂磨辊(带)与非织造布的接触面积(6)磨绒次数烧毛机理:将非织造布快速通过火焰或擦过炽热的金属板表面,因绒毛体积小升温快并燃烧,而布身紧密厚实,升温慢,未升到着火点已离开火焰,从而达到烧光绒毛不损伤布的目的。
烧毛机组成:刷毛装置、烧毛装置、灭火装置、冷却装置分析烧毛过程中,工艺参数如何控制?(1)车速:车速递,纤维易受损,车速快,布易拉断火焰强间距小车速快些。
(2)火焰温度:温度高,烧毛效果好,以布面不易损伤为宜。
(3)布与火口间距:间距小,烧毛效果好,太近易损伤纤维。
(4)焰与布的接触形式:切烧-轻烧,适于轻薄产品;对烧-中度烧,适于化纤或混合纤维产品;透烧-重烧,适于厚重的原料产品。
拒水或拒油条件:固体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张力。
拒水整理剂种类:(1)金属皂—石蜡类拒水整理剂:石蜡和蜡状物质能以固态形式应用于非织造布上,而后加热,使其成熔融状态。
1.铝皂1)单独醋酸铝法2)铝皂法 2.锆皂按铝皂形成的步骤可分为1)一浴法 2)二浴法(2)吡啶类拒水整理剂工艺流程:浸轧(40℃,轧液率70%)→烘干(100℃以下)→焙烘(150℃,3min)→皂洗→水洗→烘干(3)有机硅类拒水剂,是使用具有反应性的线形聚硅氧烷,一般是聚甲基含氢硅氧烷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混合物。
二浸二轧(轧液率70%)→烘干(100-105℃)→焙烘(150-160℃)→水洗→烘干(4)含氟拒水整理剂,特性:F原子电负性越大,C-F键能高,分子稳定,分子间作用力小,表面能低,表面张力小,既能拒水又能拒油,保持布的透气性和透湿性,结构与性能关系:含F量越高,聚合物临界表面张力越低,拒水拒油性好,含F 量相近,支链F烷基聚合物临界表面张力<直链F烷基聚合物影响拒水拒油性的其他因素?(1)表面粗糙度对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粗糙度f与接触角的关系f=cosθr/cosθ(f≥1,θ不等于90°) θ>90°θr>0,在粗糙表面拒水拒油性更好,想法更差。
(2)非织造布毛细管间隙大小对拒水拒油性能影响。
当液态水存在于非织造布表面时,若液态水在非织造布两侧存在压差,则其可能通过毛细管透过,水在毛细管中的附加压力△P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影响到织物的透水性。
当附加压力大于零时,将驱使水进入毛细管,透过织物,随△P升高拒水拒油性降低;当附加压力小于零时,将阻止水的进入。
随R减小△P升高拒水拒油性提高,附加压力等于零时,拒水拒油性不受半径影响。
根据易去污整理的原理,分析易去污整理剂具有哪些性能?易去污整理的目的主要是使疏水性纤维上的油性液体污垢易于被去除,又因为液体污常常作为颗粒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于洗去,则颗粒污也随之易于去除。
(1)干态下具有低的表面能,表现出良好的拒水拒油性能。
(2)在湿态下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3)耐水洗性能(4)耐干洗性(5)不影响非织造布原有性能,无毒,对环境和人体有好。
防水整理和拒水整理有何不同?防水整理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非织造布表面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连续薄膜,将纤维之间的微孔及织物孔隙堵塞,水和空气都不能透过;拒水整理是利用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固着与纤维表面阻止水润湿和透过,布的表面具有透气和透湿性,在外界水压下可透水。
亲水整理的原理、方法、整理剂及评价指标:亲水整理就是使疏水化的纤维表面产生亲水效果,据润湿理论,当接触角小于90°时,液体能够润湿固体表面,进而完全铺展在固体表面。
自由能E大小可作为润湿作用的尺度。
①铺展润湿:△E =γGL +γSL+γSG<0②浸渍润湿:△E =γSL -γSG < 0③附着润湿:△E =γSL-γSG-γGL<0亲水整理方法:纤维的吸水性则主要取决于纤维内微孔、缝隙和纤维之间的毛细孔隙。
非织造布产品中相当大的部分为合成纤维制品,纤维的表面几乎没有亲水性基团,因此如果想提高纤维的润湿性,必须在纤维的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1)纺丝阶段的纤维改性:聚合物分子结构的亲水化、加入亲水性成份,共聚、接枝聚合、与亲水性聚合物复合纺丝、使表面粗糙、异形化(2)纤维表面的后整理改性:亲水性高聚物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固着成膜、亲水性单体的接枝聚合亲亲水整理剂:聚酯类、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类、聚胺类、聚硅氧烷类。
评价亲水整理的指标主要有:毛细管效应、回潮率、水滴扩散时间和面积。
评价高吸水整理的指标主要有:吸水率和相对吸水率。
高吸水剂吸水机理:亲水基团离解,阴离子在分子链上,阳离子自由移动,离子间斥力使吸水剂网络扩张,阴离子不能向外部溶剂扩散,使网络内阴离子强度增大,产生渗透压,水分渗入。
随着吸水量增大,内外渗透压趋向于零网络扩张时集团弹性收缩力增大,抵消阴离子静电排斥达到平衡。
静电的产生及影响因素?两个不同物体接触或摩擦后分离就会产生静电。
影响因素:介电常数、表面比电阻、环境条件(湿度、温度、空气中离子化程度)静电评价指标:静电半衰期、摩擦带电电压、比电阻。
半衰期:非织造布上的静电荷衰减至原始值一半时所用的时间。
简述常用抗静电剂品种及性能?(1)暂时性抗静电剂: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是阳离子耐洗性能较好抗静电性优异,兼有柔、平滑性,用于多种化纤,不能与阴离子助剂混用,②两性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纤维的柔和性好抗静电性好,耐洗,使用多。
③非离子型,抗静电性、耐洗性不如离子型与湿度关系很大常与离子型混用。
(2)耐久性抗静电剂:①聚丙烯酸酯类:适用于涤纶及其他化纤,施加量大时手感粗硬,②聚酯聚醚类:耐洗性与涤纶结构相似,能与涤纶相容与共结晶,分子量越高耐洗性好,易去污,防再污性。
③聚胺类,抗静电性来自聚醚的亲水性,耐洗性源于它的高分子量与反应性集团。
可用作腈纶和涤纶的合成纤维的抗静电剂。
抗静电剂作用机理:提高纤维吸湿能力,改善其导电性能,加快电荷逸散,减少静电产生。
(1)离子型抗静电剂,受水分作用,电离,导电,阴阳离子型通过中和电荷消除静电,阴离子靠平滑作用减少静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