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磨蚀”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合集下载

外语磨蚀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外语磨蚀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外语磨蚀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紧密关联着外语习得理和教学领域,外语磨蚀也是一个讨论活跃的话题,由于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教师和学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外语教学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近几十年来,外语磨蚀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磨蚀理论对教师有很强的启发,引导他们完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外语磨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外语能力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的是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而外部因素指的是外语环境。

外语磨蚀的出现,揭示了学习者在外语环境中所积累的外语技能在没有继续外语使用时会慢慢消逝。

外语磨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其促进了外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外语教学的质量。

首先,外语磨蚀理论让学生明白,当他们暂停使用英语时,英语技能会随之衰退。

这一研究结果,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避免英语技能的退化。

此外,外语磨蚀理论同样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开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外语磨蚀理论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清楚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外语教学方法和内容,重点解决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实用的学习策略。

此外,外语磨蚀理论还可以引导教师重新评估外语教学模式,重新定义外语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优化外语教学的整体结构。

外语磨蚀理论的发展,让教师知道在外语教学中,他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语言技能。

总之,外语磨蚀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使用的认知,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磨蚀理论和磨蚀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语言磨蚀阈值理论下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基于语言磨蚀阈值理论下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课题组首先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法知识的测试遥 测试内容全部是虚拟语气的相关知识袁测试题型有院 选择填空尧改错和翻译三种袁总分共计 100 分遥 测试中还采集了学生的性别及高考成绩等信息供研究对比分 析遥 其结果如下院
1援性别变量对学生虚拟语气磨蚀没有显著性差异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袁男生和女生的虚拟语气磨蚀情况在总分以及选择填空尧改错尧翻译等各分项 测试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渊总分院t=-1.579袁df=63袁p>0.05曰选择填空院t=-1.630袁df=63袁p>0.05曰改错院t=-.706袁 df=63袁p>0.05曰翻译 t=-.928袁df=63袁p>0.05曰详见表 1冤遥 2.英语水平变量对学生虚拟语气磨蚀有显著性差异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袁英语水平对学生的虚拟语气磨蚀情况在总分以及选择填空尧翻译等各分项测 试中有显著性差异渊总分院t=-2.845袁df=63袁p<0.05曰选择填空院t=-2.868袁df=63袁p<0.05曰翻译 t=-2.444袁df=63袁 p<0.05曰详见表 2冤袁高水平者的得分要显著高于低水平者遥 在改错方面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渊t=-1.416袁df=63袁p>0.05曰详见表 3冤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Aug.2019/No.4
基于语言磨蚀阈值理论下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卢普庭 1袁张礼牡 2
渊1.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袁江西南昌 330045曰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袁江西南昌 330008冤
摘 要院基于语言磨蚀的理论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袁结合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袁提出应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语
一尧语言磨蚀阈值理论
早在 1932 年袁语言学家 Kennedy 认为外语学习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关键因素之一遥 磨蚀前的外语水平高袁达到语言磨蚀的一个阈值袁其语言磨蚀速度就会减缓[4]遥 另外袁学者戈德赛尔‐迈尔斯 渊Codsall-Myers袁1981冤也发现德语水平与德语磨蚀呈负相关状态遥 最终学者们一致发现并认同院在语言学习

【读书征文】基于外语“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反思

【读书征文】基于外语“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反思

基于外语“磨蚀”的英语教学策略反思1.语言磨蚀与英语教育的研究背景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聚焦的重点,在整个教育领域同样占有一定的地位,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外语教学改革多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多次加大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英语教学或是其他语种的教学甚至超过了母语学习的时间,并且有很多重要课程开始采用英语授课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虽然,长久以来,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均在外语的教和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其真正效果却与期望的相去甚远。

探求其根本原因,除了影响外语教育的常见影响因素之外,还有英因素尚未受到重视,即外语磨蚀。

所谓外语磨蚀,就是外语学习的逆过程,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时间或是频率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Jimenez,2003: 4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学术会议之后,国际上现已经确定语言磨蚀的独立学科地位,但是,国内的发展速度显然较慢,只有少数学者对于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和倪传斌(2006; 2007;2008)简介国外的相关研究外,尚未收集到教学学角度,且基于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外语教育实际的相关文献或是实证研究成果。

为此,对于语言磨蚀给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造成的影响的多方位原因及其程度都未可知。

一般而言,在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普通层面和语言教学层面。

在普通层面上,外语教育目的可细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在语言的教学层面上,外语教学目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切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外语教学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针对的具体对象(倪传斌,2008),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外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体现为学习结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外语水平(张正东,1999:111-139)。

语言磨蚀与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磨蚀与大学英语教学

我 国高校 的英语 教学领域 中,许多学 生在结束大 学必修的英语课
程或通 过大学 四 、六 级考试之后 ,长时 间不使用英语 而导致 的英语磨 蚀更是严重 ,于是显现 出语 言综合运用 能力下 降、语 言储备急剧衰退 和语言兴趣减 退等 现象 。因此如 何最 大程 度减 弱这种 语言 磨蚀 的影 响 ,是现阶段许多高校英语教师关注 的一个焦点 。语言磨蚀 的影响 因 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
有着 紧密联 系 ,学 习者在停止使用外语的前期 由于一些新接 触的知识
没有 巩 固好 因而 磨 蚀 的速 度 较 快 ;而 中 期 由于 那 些 知 识 掌握 不 牢 固 的
因此 ,即使 在教与学效果 都非常好 的情况下 ,出现大规模的语言磨 蚀 无疑也 是教学 资源的极 大浪费。因此 ,语 言磨蚀逐渐 成为我 国大学 英
1 .学 习 动 机
中慢 — — 后 快 ” 的状 况 ,因此 ,如 果 想 尽 量 避 免 语 言 磨 蚀 的 大 规
模影 响,温 习和保持 以往已有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是非常必要 的。
二 、相 应 的 措 施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磨蚀 主要 影响因素 ,要在语言习得 和语 言 磨蚀 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提高大学生 的英语水平 ,笔者以为需要在 以下
21 02年 ・ 5月 ・
学 术 ・理 论
现代鑫 菩
语 言磨 蚀 与大 学英 语 教 学
李彩萍 ( 中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0 4 ) 5 0 4
要 :语言磨蚀是 外语语 言习得过程 中普遍存在的现 象,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着外语学 习的效 果。本 文首先分析语 言磨蚀现 象的主要影响
性 因素,即学习动机 、语 言习得 方式、磨蚀前 的英语水平和受蚀时间 ,进而探 讨在 大学英语教育和 大学生学 习方面应该针 对语 言磨蚀 采取的有

语言磨蚀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影响

语言磨蚀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影响

磨触 。 i e 遗 骚现 连 到 网缝 闺值 的睾 生大 脯 中的纲 络 思维 国式 连 到 了一獯 稳定 平衡 的 憋 , Nes r s 封 言磨 触麈 生强 烈 的阻抗 作 用 。 低水 平 青睾 留者 的 言知 藏相 封 孤立 存在 , 未有效 地 结合在 恝 知煮槽 中 , 而 邀 占

召 的大孥 生後 碓 恝 :高 水平 的罩 召者意 味着 一段 畴嗣後 保 留 的德 水平 也高 ,即 :其 德 磨触 的速 度舆
德 水平 呈 负相 阔 ( =一. 。 19 r 07 到 0年 , c t 等 人将 遣一 现 象蹄纳 属倒 置 假毅 (n es y oh s ) 2) 9 Ve he r iv re p tei , h s 意局 :磨 触前二 捂 水平 舆磨 触 的量 或/ 和速 度 成反 比。外 圆 研究 者 鼗现 ,在高 水平 孥 召者 和低水 平孥 留者 之 嗣存在 明颞 的 分界 缝 ,虞 于分 界线 上下 的捂言 罩 留者 , 言 磨触 的速 度 舆程 度有 着 明颗 的差别 。遣一 分界 线被 Ne sr桶 做捂 言磨 触 的 网踺 阂值 。 言水 平 没有 连到 阴键 阂值 的 孥 召者裙 言磨 触速 度加快 , ie s 箍 圉加大 。裙 言孥 留者一 旦 外 水平 连 到逭一 网键 阂值 ,就舍 保持 住 大部 分捂 言能 力 ,抵 御各 棰 囚素 的
捂 言 磨 触 理 输封 大擎 英捂 匍 匿教 挈 策略 的影 磐
攀 以致 用 的楼台 ,所 以就容 易尊致 磨 触。在停止 集 中授裸 之後 ,大罩非 英捂 事柴 睾生接 镯英 捂 的楼 畲
更 少 ,尊致 外 能 力 的急剧下 降 ,到 晕柴或 真正 虑用 峙 已所 剩 燕畿 ,大 部分都 送 给 了教 师 ,徒而 尊致 大

基于语言磨蚀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语言磨蚀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

2015年12月中旬刊1.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文化性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的汉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明确语言、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翻译的重要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作品的汉译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这方面存在着的差别。

例如,在进行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诸如,《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等,翻译者需要结合莎士比亚生活的社会形态、文化发展、语言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提高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实现原作品最大程度上的还原。

从目前的译本来看,由于译者在作品理解以及个人语言能力等方面上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在语法表达、文化渗透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原本作品的文化风格并无法进行如实的传达。

2.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社会性所谓的社会性,在翻译的视角来看,由于历史发展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民族发展的文学心理、精神需求、社会接受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此外,翻译者的内在动力以及外在的诱因、出版商的具体要求等都会影响到实际的翻译结果。

例如,在进行《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保守的意识以及实际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意识形态问题促使翻译者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对于文章中涉及非常多的性描写进行了弱化、删减,翻译者实际上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如实翻译。

考虑到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在作品之中非常多的关于性关系的直接性描写被翻译者来弱化,诸如,将发生性关系、性交等内容,转化成为了“发生暧昧”等较为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表达,这样就使得原本存在的那种极为强烈的情感和效果并没有办法完全的表达出来,实现的翻译效果反馈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3.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符号转换特性实际上,符号转换性的内容非常大程度上关联到了符号学,同一种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翻译者头脑之中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翻译者需要结合实际的语境,借助头脑中的语言机制量将原始性的英语语言转化成为内部性的语言,最终形成语言符号。

从“语言磨蚀”理论浅谈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精选教育文档

从“语言磨蚀”理论浅谈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精选教育文档

从“语言磨蚀”理论浅谈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引言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指的是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者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Kopke 2004:3)。

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语言习得与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了解语言学习的全貌。

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语言的习得,一味强调语言输入,而忽略在获得语言输入之后,怎样使语言能力得到维持和避免被时间“磨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但是不少学生毕业之后,其中有些学生甚至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会感慨,在学校学到的英语不是全忘了,要不就是不会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感觉学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

这一现象引发了大学英语老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到底怎样做才能保持当前的英语能力和水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归根究底,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语言磨蚀问题。

因此,本文运用语言磨蚀理论,对建立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看法和建议,以此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大学英语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

二、“语言磨蚀”与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语言磨蚀理论领域,已知的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有: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读写能力,动机和态度,社会和个人情感因素,与磨蚀语的接触,年龄和目的语语种,外语习得方式。

Van Els等人将语言磨蚀分为四个主要范畴,本文主要分析母语环境中外语的磨蚀问题。

1.跨越关键阈时期,提高读写能力。

关键阈限假设(the critical threshold hypothesis)认为学得最好,忘记的最少。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必须使语言输入达到一定的数量,方可将语言磨蚀降到最低的程度。

也就是说,在语言磨蚀之前的语言水平越高,磨蚀的程度就越低,语言水平越低,受到磨蚀的程度就越高。

基于语蚀关键阈值框架构建大学英语优化教学模式论文

基于语蚀关键阈值框架构建大学英语优化教学模式论文

浅谈基于语蚀关键阈值框架构建大学英语优化教学模式摘要:本文根据语言磨蚀理论和关键阈值假说,以语蚀关键阈值水平为教学目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探讨大学英语优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减少语言磨蚀,实现语言保持之目的。

关键词:语言磨蚀语蚀关键阈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我国大多数院校在本专科生的一、二年级开设公共英语课,其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就处于停滞状态。

作为教学评价性考试的大学英语国家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只为四、六级证书奋斗的大学生们,一旦通过考试,便不再将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甚至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英语能力退步很快。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没有重视语言的保持。

找出语言保持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理论基础1.1语言磨蚀和语言保持密切相关的理论之一是语言磨蚀理论。

语言磨蚀是指“由于长期不使用外语而引起的外语能力的丧失”。

我国学者倪传斌把外语磨蚀定义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1.2语蚀关键阈值在防止语言磨蚀的二语习得理论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外语磨蚀的阈值理论。

neisser提出的关键阈值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外语学习阶段存在一个外语熟练程度的关键性阈值,一旦受磨蚀的终极外语水平达到或超过了所谓的关键性阈值,就表明其在心智上拥有了永久的先备知识,这种知识能力能够使受蚀者保持外语知识的建构,从而使其语言能力退化速度相对减缓。

他还认为虽然某些语言知识会被遗忘,但基础知识范示会始终保留,它可以对最早习得的知识进行再整合和建构。

对于语蚀关键阈值的研究表明,磨蚀前的终级外语水平对二语磨蚀有显著影响。

确定外语磨蚀关键阈值水平的nagasawa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终极外语水平、学习经历等的比较发现,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的act-fl量表中的优秀级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言磨蚀”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对策探析
摘要:语言的磨蚀是伴随语言学习的另一方面,有语言学习必然会出现语言磨蚀。

而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长期缺乏语言环境,因此英语磨蚀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四、六级后不再学习英语,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急剧下降,语言储备急剧衰减。

因此如何通过优化英语教学手段来最大程度延迟或减弱语言磨蚀的影响,保留其外语能力。

本文分析了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对策,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言磨蚀;关键阈值;对策探析
一、语言磨蚀定义及因素分析
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语言使用者由于缺少语言环境或使用语言的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

语言磨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已探明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相关因素有:1)磨蚀前外语水平 2)受蚀时间 3)与受蚀语的接触 4)年龄 5)外语习得方式 6)社会情感因素 7)读写能力。

1、磨蚀前外语水平及受蚀时间
磨蚀前外语水平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性因素。

高水平学习者意味着一段时间后保留的外语水平也高。

研究发现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和程度成反比或负相关,这就是著名的”倒置假设”。

磨蚀前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不仅呈现”倒置现象”,而且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外语水平在这一分界线上下的学习者,其外语磨蚀速度和量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ausubel将这一分界线称为外语磨蚀的关键阈值,一旦超过这个值,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就会变得相对稳定而不容易被磨蚀。

受蚀时间是在接受语言教学后不使用该语言的时间,是语言磨蚀的决定因素。

一般说来,时间跨度越大磨蚀程度越严重。

2、受蚀语的接触方式、时间和年龄
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和时间,对学习者之后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影响。

外语学习者在外语正式培训结束后,随着外语接触的减少或停止,便进入外语磨蚀阶段。

年龄对外语磨蚀的作用,主要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开始减退但理解判断能力增强。

3、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及性别
外语习得方式主要分为自然式习得和课堂式习得,我国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所以外语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的外语磨蚀有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技能侧重点不同也可以影响到磨蚀程度。

强调直接性技能(听、读)的课堂培训出来的外语能力比强调产出性技能(说、写)耐磨蚀;以口语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培训出的学生,其外语能力的保持时间更长。

态度和动机等社会情感因素(间接原因)可通过影响被试者使用外语的程度来影响磨蚀。

外语使用者积极的语言态度和强烈的动机可有效地防止磨蚀。

读写能力是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磨蚀前读写能力与外语磨蚀间存在明显相关。

读写能力较强的学生,语言磨蚀现象出现的频率较低,而读写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语言磨蚀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

最新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语言磨蚀也有一定程度影响,表现为男性的相对磨蚀程度低于女性。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语言磨蚀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磨蚀是伴随语言学习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如果大量学习带来的是大量遗忘,那么高校英语教学必定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磨蚀的一般规律,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持这种水平,以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终身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大学生树立外语终身教育观观念。

2、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大学英语教学,应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构成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加知识、自学加讲解、素质加综合”的有机结合。

采取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如主题报告、新闻报道、讲笑话、讲故事、主题辩论、编剧本或表演、做猜谜语、词语接力等游戏、听写训练等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应实行多媒体环境下的分类指导、采取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的互动模
式,建立英语学习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

另外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采用多媒体、小班操练与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

要探索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教学措施。

其次,口语教学在时间上相对独立,设置上有语音板块,日常英语板块和讨论表达思想板块。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学生是课堂任务的实践者,要强调对所学语言的形成性输出。

第三,网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展,不但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还可加强师生交流。

3、加强语言教学的逻辑性,
高校英语教师要加强教学的逻辑性,系统传授语言知识点。

因为孤立的语言知识点很容易被遗忘或磨蚀,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上不应有太大的跳跃性,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统一的语言规律,使其语言学习过程尽可能完整化、序列化和系统化。

4、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等情感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磨蚀。

积极的语言态度和强烈的语言动机可有效防止语蚀。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注意英语教学中的心理作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入丰富而又高层次的语言交际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辩论、个人陈述等,甚至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树立其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减缓其语蚀的影响。

5、调整评价体系
变读写为主的评价体系为多元化的测试体系。

首先要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加大主观题的比例。

此外要注重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的结合,注重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自主学习的成绩、网络学习中的参与度以及输出情况的评价。

除传统的考试方式外,还可采用多种测试方式,如写课堂日志、读书提要等,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机会。

6、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尝试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

一方面,经过大一、二两年英语系统学习,学生英语水平已经有了大的提高,为专业课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延续学生英语的学习,从而较低英语磨蚀,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保证。

7、开设英语后续课程或举办英语类活动
反观国内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情况,在大学二年级期末结束常规英语教学后,存在两年的真空期。

这段时间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退步得很快,也正是语言磨蚀最快的区间。

所以在三、四年级也应该开设一些后续课程,或者英语角、演讲比赛、翻译大赛等活动,要充分重视学习后语言的保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磨蚀现象是语言学习中不能避免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母语环境下的语言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

语言磨蚀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征,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充分利用语言磨蚀规律来提高语言受蚀者的抗磨
蚀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保持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9,(4).
[2]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3]倪传斌,刘治.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4]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5]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建梅.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减少外语磨蚀[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2).
[7]nguage attrition:the fate of the start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1,(21).
作者简介:李敏霞(1979.7-),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