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药物筛选方法.共41页文档

合集下载

如何选取西药降糖药

如何选取西药降糖药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20%~4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占慢性肾脏疾病的25%~50%,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基础疾病。

然而随着糖尿病管理水平的提高,终末期肾病患病率并未获得相应改善,原因在于缺乏早期明确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方法。

此外,2型糖尿病常可合并其他各种肾脏病变,如高血压肾病、尿酸性肾病、慢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等,进而导致肾脏受损或肾功能不全,可广义的称为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

200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指南提出了新的慢性肾脏病(CKD)定义,指南将慢性肾脏病的确诊基于肾损伤证据和肾小球滤过率,与病因无关。

糖尿病肾病临床非常常见,如何合理用药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

目前临床应用的降糖药物几乎均不同程度经肾脏排泄或降解,故临床选择降糖药物时,应根据肾脏病变程度及肾功能情况合理用药。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为:肾脏损伤指标(如蛋白尿、血尿或解剖学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任一指标异常>3个月,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可将慢性肾脏疾病分为5期(见表2)。

结合Mogensen分期,糖尿病肾病Ⅰ-Ⅲ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多正常或高于正常,对临床选择降糖药物无特殊影响,Ⅳ期患者肾功能可正常或进行性下降,临床应根据GFR值并结合慢性肾脏疾病分期评估肾脏损害程度,合理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

3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时降糖药物的应用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二肽酰酶4(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

3.1 双胍类药物临床常用的二甲双胍因其低血糖发生率低,可以适度的减重并且价格低且疗效确定,现已被各国糖尿病指南(如ADA、IDF和CDS等)推荐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并认为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长期服用。

降血糖药物筛选方法.

降血糖药物筛选方法.
指标: 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升高,出现明显的胰岛 素抵抗。
优缺点: 模拟人类高糖高脂膳食诱发糖尿病模型; 但造模时间较长,成本高,不稳定。
2)自发性糖尿病大鼠(PO大鼠)
PO大鼠又称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肥鼠 发病特征:
出生两周后,90%PO大鼠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症状。
发病阶段:
起始阶段,血清及胰岛素水平正常 胰岛素水平升高,血糖正常 高胰岛素水平,高血糖水平 胰岛细胞受损,导致低胰岛素和高血糖
优缺点:造模快速、模型稳定、组织毒性小;但 价格昂贵
2)自发性糖尿病大鼠(BB大鼠)
渥太华Biobreeding实验室培育出来的自发遗传I 型糖 尿病大鼠。
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破坏胰腺β细胞引发胰腺炎
发病特征:于出生后60日发病,体重减轻,糖尿,
低胰岛素,胰腺炎、胰岛细胞减少, 须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
2.2 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II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改变
胰岛素抵抗增加 基础肝糖输出率增加,空腹高血糖 胰岛细胞功能减退
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为维持血糖稳定,胰岛细胞 分泌胰岛素代偿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分泌功能 障碍,发展为糖尿病。
1)高糖高脂饮食诱发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占热量61%高脂饮食(饱和脂肪酸的动物 脂肪,蛋白质19%,碳水化合物20%,脂肪 61%),饲养3-6周。
发病率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77亿,预计到2025年将 达到3.7亿,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 杀手” (WHO)。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达5%,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在 3000万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 二位。
世界糖尿病日
纪念胰岛素的发现者班廷的诞辰,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班廷医生 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WDD)。

糖尿病如何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如何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如何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一、了解糖尿病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糖尿病药物主要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则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了解不同药物的降糖机制有助于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根据糖尿病类型选择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应选择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对于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患者,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较好的选择。

三、考虑患者身体状况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孕妇则应选择胰岛素治疗。

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降糖药时需谨慎,避免药物对肝肾造成损害。

四、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血糖水平是选择和调整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

在初始治疗阶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合适的药物剂量。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五、联合用药当单一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医生会考虑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疗效。

六、避免不良反应部分降糖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反应等。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七、定期随访糖尿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随访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定期随访也有助于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八、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对控制血糖至关重要。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积极配合医生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情绪状态也对控制血糖有利。

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糖尿病类型、身体状况、血糖水平等。

合理选择药物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和定期随访医生也是关键。

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并享受健康的生活。

降糖药物治疗的选择

降糖药物治疗的选择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2008,May
•门冬胰岛素30/70 患者HbA1c下降2.0%; •患者HbA1c≤6.5% 达标率增加30.8%
IMPROVE study中国数据 Data on file
•门冬胰岛素30/70 患者HbA1c下降2.82%; •患者HbA1c<7.0% 达标率71%
β细胞功能
–10 –5 0
微血管并发症
5
大血管并发症
10
15
20
25
30
Stolar MW.et al. J Manag Care Pharm. 2008;14(5)(suppl S-b):S2-S19
控制血糖达标可以明显降低 1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DCCT/EDIC研究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糖尿病并发症 进展风险降低程度
门冬胰岛素安心降糖,关爱母婴
2008年4月,获得中国SFDA批准的 2岁以上儿童适应症
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
减少空腹血糖波动
*P<0.05 5 自我监测 FBG/FPG平均值 (mmol/l) 4 3 2 1 0 2型糖尿病 的研究
地特胰岛素
NPH
*
*
*
*
*
*
*
*
*
HbA1c
7.60 7.64
主要结论
• 门冬胰岛素30/70 1/日,41%患者HbA1c<7% • 门冬胰岛素30/70 2/日,70%患者HbA1c<7% • 门冬胰岛素30/70 3/日,77%患者HbA1c<7% • 对于年龄大于35岁、睡前血糖超过9.9 mmol/L 的患者,门冬胰岛素30/70更有优势 • 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老年患者中门冬胰岛素 30/70更优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选择

精选文档各类降糖药的优缺点糖苷酶抑制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以下几类: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α)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肠促胰素)。

各类(二肽基肽酶-4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 降糖药有具有各自特点。

双胍类1.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该类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双胍类可餐前即刻抑制或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摄取和促进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服用,若有胃肠道不适可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2二甲双胍作为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的一线治用药,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口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较少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仅降低已升高的血糖,可于餐时或餐该药主要经肾脏代谢,服降糖药,特别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后服用。

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其他少见不良反应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

体重减轻等;可减少维生素B12胰岛素促泌剂2.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主要刺激胰岛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

磺酰脲类降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磺脲类主要用于胰岛β服用疗效更好,为减轻胃肠道反应可进餐时服用。

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早糖药餐前30min 次餐前或餐时服用均可。

30min服用,后2餐最好于早餐前餐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格列奈类药物可模仿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具有吸收快、但格列胰岛素促泌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时用药能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

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奈类药物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用。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减少脂肪组织分解噻唑烷二酮类主要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患者。

服用方式为餐前半小”来改善血糖,适用于肥胖或伴有“三高时口服。

适用于伴发高胰岛素血症其特点为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该类药物可增加骨折的发生其单独使用低血糖发生率低。

降糖药 Microsoft Word 文档

降糖药 Microsoft Word 文档

降糖药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

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

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

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

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

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

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

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

降糖药物,如何选用?

降糖药物,如何选用?

降糖药物,如何选用?来源:医学之声作者:高丽丽降糖药物,如何选用?降糖药物可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注射类有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糖药物有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那么,各类降糖药物有什么特点与区别?使用时需注意什么呢?这篇文章带您了解下。

一.注射类降糖药物⑴胰岛素2型糖尿病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非胰岛素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仍未达标时需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

对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 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可考虑实施短期(2周-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血糖控制达标后,需根据胰岛功能及体重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使用胰岛素与非椎体骨折风险升高有关。

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且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者往往病程比较长,并发多种慢性并发症,这些都与糖尿病者的跌倒和骨折风险有关。

⑵GLP-1受体激动剂与磺脲类、TZDs、甘精胰岛素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有更强或相当的降HbA1C的能力,但是其降体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降糖药物。

药物药理特点注意事项GLP-1受体激动剂①大血管并发症: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被证实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安全性,不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利拉鲁肽更可使主要血管终点事件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②微血管并发症:利拉鲁肽显著降低肾脏不良事件(新发大量蛋白尿、血清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或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

但不推荐用于eGFR<30ml·min-1·(1.73m2)-1①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避免使用SGLT-2抑制剂。

②慎用于炎症性肠病或胃轻瘫者的胃肠道不适(可延缓胃排空,可能加重严重胃肠道疾病)。

糖尿病如何正确选用常用药物

糖尿病如何正确选用常用药物

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要点(1)
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要点(2)
须胰岛素或血糖控制不满意或大手术的患者: 停用皮下注射胰岛素,用葡萄糖+胰岛素+钾液体静脉输液;手术当日早晨开始输液直到恢复正常饮食和皮下胰岛素注射。开始恢复进餐时,于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后1 h 停止输液。大手术或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术中应每小时测毛细血管葡萄糖水平1次,血糖应控制在6.1~10 mmol/ L 。
治疗程序(1)
初诊肥胖或超重的2 型糖尿病: 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 HbA1C > 6. 5 % ) 后,选不促进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优先选用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如罗格列酮-文迪亚;吡格列酮-艾汀) ,餐后高血糖为主者也可优先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 →失败( HbA1C > 6. 5 % )→合用以上药物或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 HbA1C > 6. 5 % )→联用或换用胰岛素。
Diabetes Care, 2007; 30(suppl 1):s4-s41
2007ADA指南: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2)
关于二甲双胍:一线治疗、起始治疗、全程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为起始治疗。不选磺脲类、噻唑烷二酮 (TZDs)类,后两者无明确改善大血管作用。磺脲类致低血糖初诊患者,老年人低血糖,并增体重。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药贯穿治疗全程 二甲双胍:疗效+安全+费用优势;降糖外的心血管保护(UKPDS指出有效改善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危险)。不致低血糖,胃肠道副作用可通过指导调节剂量可以有效避免。乳酸酸中毒罕见(<1/100000) 。
初诊体重正常的2 型糖尿病: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 HbA1C > 6. 5 % )→首选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失败( HbA1C > 6. 5 % )→加用非胰岛素促分泌剂→失败( HbA1C > 6. 5 % )→联用二甲双胍或联用及换用胰岛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