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

合集下载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虚构和真实是文学中常用的两种元素,它们在不同作品中互相融合,共同构建出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虚构和真实相结合可以带给读者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虚构元素给作品注入了想象力和奇幻性,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真实元素则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真实感和史实性,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虚构小说,虽然主要情节虚构,但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让读者更容易融入故事中。

虚构和真实相结合也可以带来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虚构元素,作者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和情节,以便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而通过真实元素,作者可以借鉴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境,为作品增加说服力和深度。

虚构的想象力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相互交织,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更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

虚构和真实相结合也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虚构元素带来的奇幻故事和神秘世界,往往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好奇心;而真实元素带来的真实情感和现实问题,会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困境。

当这两种元素相互融合在一起时,读者往往会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既可以为作品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可以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种种虚假和真实的冲突,而正是通过这种冲突,我们才能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矛盾统一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

第二篇示例:虚构与真实相结合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它将虚构的元素与真实的情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更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在文学、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领域,这种创作手法被广泛运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生动和深刻的体验。

纪实与虚构:古代历史小说的写作特点

纪实与虚构:古代历史小说的写作特点

纪实与虚构:古代历史小说的写作特点引言古代历史小说是一种结合了现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通过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绘相结合,这些小说能够吸引读者并带领他们进入迷人的历史世界。

本文将探讨古代历史小说的写作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体裁。

1. 历史真实性与创作自由之间的平衡在创作历史小说时,作家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保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准确性的尊重同时,还能发挥个人想象力进行故事编排。

因此,作家需要在纪实性和虚构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为了增加故事魅力,作者常常运用多样手法。

例如,在虚构真实人物时可以加入他们私生活中可能存在但无法考证的场景;或者改变某些事件顺序以提高戏剧张力等等。

然而,作者应该明智地使用这些技巧,并尽量不破坏基本的历史框架。

2. 细致的历史研究与情感描写的融合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需要作者具备详细的历史研究能力,以确保故事背景和事件的准确性。

然而,单纯的历史事实描述有时会使读者失去兴趣。

因此,作家还需要将情感描写融入其中。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创造角色之间的关系,作者可以更好地呈现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这种情感描写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参与感,还能增加故事内涵。

3. 对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真实再现古代历史小说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方面进行详尽探索。

作家需要深入了解特定时期民俗、风貌、政治体制等知识,并将这些细节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通过准确再现当时社会环境,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沉浸其中。

例如,在描述宫廷生活时,可以呈现繁复的礼仪流程;在描绘农村生活时,则需要表达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等。

4. 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作者需要具备塑造复杂而真实的人物能力,并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展现他们的特点。

作家应该努力创造立体而多面性的角色,包括主角、配角等。

这些人物不仅要在行动上符合历史真实性,还需要在内心世界中显示出情感、欲望、痛苦等复杂情绪。

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融合与冲突——论T.E.劳伦斯《智慧的七大支柱》的创作

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融合与冲突——论T.E.劳伦斯《智慧的七大支柱》的创作

2102∞9D2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融合与冲突——论T.E.劳伦斯《智慧的七大支柱》的创作史惠风徐晓晴摘要:《智慧的七大支柱》记述了一战时期劳伦斯与阿拉伯人抗击奥斯曼帝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经历。

该书的创作采用了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战事的书写中引入了文学想象,在历史真实之上展示了作者的诗性关怀,从而在两者的融合与冲突中找到了平衡。

该书的创作实践为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两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一个有力的范例。

关键词I劳伦斯智慧的七大支柱历史叙事虚构历史与文学的纠缠一直以来就是学术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到了20世纪后期,当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洪水巨浪般漫延开来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海卺怀特挑衅式的断言“历史叙事的本质就是虚构”激起了理论界对历史与文学关系新的争议与讨论。

他在代表作《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一书中直言:“我想强调的是历史事实是虚构出来的——当然肯定是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不过仍然是虚构的。

”①该书被看作是历史学的“叙事转向”的标志,由此引发的历史叙事传统中奉为圭臬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证性的标准还要不要遵守?历史叙事能否允许文学虚构?如果历史离不开叙事,而叙事又总是与想象、虚构纠缠在一起.那么,作为作家的历史叙事者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作为读者又该如何看待一部充满文学想象的历史纪实作品?笔者试图以劳伦斯的代表作《智慧的七大支柱》为例,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

一、历史叙事《智慧的七大支柱》(以下简称《智》)出版以后首先被看作是“军事历史”②的,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劳伦斯就是作者本入,书中的故事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书中记述的事件从1916年12月他加入费萨尔的队伍开始领导武装抗暴时起,到1918年10月攻陷大马士革推翻t耳其统治时止。

书中记述的该期间发生的事件和时间与真实的情况并无二致,不仅从日期上吻合实际,就是每~天的时辰、行动的细节等也与实际保持一致。

作为一部军事历史,打仗和战事毫无疑问应成为重点。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文学史知识: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历史小说一直是文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既能带给读者历史的真实感受,也能给读者带来想象的自由。

但是,历史小说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一直是人们争议不断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小说的定义出发,探讨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并思考它们对于我们的阅读意义。

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类型,一般来说,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为素材,构造虚构的故事情节,从而探讨人物心灵、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文学类型既有一定的历史根基,又有明显的文学创造。

因此,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也在其创作过程中固有的。

历史根基是指历史小说的创作要素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点可以从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场景、社会背景等方面来看。

历史小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取材于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创作,作者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力图在小说中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例如,金庸的《天龙八部》中,西夏时期的战争、较量、武林门户等元素都是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段誉、虚竹等则是根据《西游记》、《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型而来,同时,金庸还在书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为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完整的形象。

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于苛求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因为历史小说的作品中会存在很多虚构的内容。

虚构性是指,历史小说所创造的情节、人物并不完全依据历史记录而来。

这些内容既可以是作者自己的想象,也可以是基于已有的历史素材,但对于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某些特点可能进行了调整或者删减。

这些虚构内容使得历史小说具有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多惊喜。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中就存在很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些虚构内容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情节性、文学性,读者们也根据这些情节走进小说的世界。

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较量,一方面彰显了历史小说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引出了我们阅读历史小说的一些思考。

对于历史小说的真实性,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创作历程来了解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长篇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英勇智慧、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形象。

然而,与历史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也加入了许多虚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构建的。

小说中描绘的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各方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是与史实相吻合的。

例如,小说第一章中的黄巾起义即真实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群众运动;袁绍与曹操争夺河北地区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的真实斗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命运,进而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历史。

然而,《三国演义》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它还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增强了小说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虚构的情节与真实历史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复杂有趣。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周瑜和刘备联手打败曹操的故事,但与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小说中增加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这种融合给读者带来了对历史事件的全新解读,同时也丰富了故事情节。

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

作者通过虚构的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诸葛亮被描绘为聪明过人的谋士,他用火攻击败曹操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虚构的部分可能与历史真相有所偏差,但它们使得人物更加生动立体,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虚构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使读者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对于读者来说,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与真实人物通过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娱乐性。

历史认识感悟心得体会(3篇)

历史认识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在我国,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历史,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下是我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二、历史的重要性1. 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记录了人类在各个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他们的智慧,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借鉴。

2.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团结、奋斗和创新。

3. 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历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内核。

学习历史,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历史的价值1. 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英雄辈出。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增强社会责任感。

历史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4. 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历史,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历史的体会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学习历史,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2. 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时,要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避免主观臆断。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历史真实和虚构常常交织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读者理解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历史背景构建故事情节,融入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元素。

历史真实可以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展示和再现,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其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革。

虚构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赋予作品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以此突破历史事件的局限,展现更加丰富的想象世界。

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让作品显得更加立体鲜活。

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这部作品在描述贾宝玉等人物命运的同时,也体现了清朝社会的兴衰历程。

作者曹雪芹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创作意图,虚构了一系列人物和情节,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真实感,又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人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丰富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影响历史真实与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一种思考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真实的呈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而虚构则赋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激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对读者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唤起历史记忆:通过历史真实的展示,使读者思考和回忆起过去的历史时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2. 激发想象力:虚构的元素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自由地在文学作品中追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批判历史观念:文学作品在虚构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历史观念进行批判和重构,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引发的思考文学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方式,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小说是一座奇妙的文学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小说往往以虚构的世界为背景,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虚构的想象力。

虚构世界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创造了一个虚构的贾府,通过细腻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丽堂皇、错综复杂的世界。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贾府的人物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命运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另一个例子是《水浒传》,这部小说以虚构的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梁山好汉的故事。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梁山好汉们以义勇为荣,与世俗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他们在世俗的压迫下,选择了反抗,成为了社会中的英雄。

通过这个虚构的世界,作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腐朽。

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都与历史背景相呼应,使得小说更具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同样,在《水浒传》中,作者通过对梁山好汉的塑造和他们与世俗的斗争,揭示了宋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虚构的世界与历史背景的交织,使得小说不仅有了虚构的想象力,还有了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

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的交织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描绘和想象,进入到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构世界中。

这个虚构世界中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读者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共鸣和思考。

虚构世界的存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方式。

总之,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机会。

这些虚构的世界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在阅读这些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虚构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这些虚构世界的思考,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解读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杨芳芳(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班学号:201105011076)摘要:作为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天秤星座》一经发表就被誉为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肯尼迪遇刺为题材,书写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无归属感和异化感。

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其文体风格和叙述策略都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本文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天秤星座》中运用的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并指出了这些技巧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唐·德里罗;天秤座;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6-)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美国形象》、《球门区》、《大琼斯街》、《拉特纳之星》、《球员们》、《走狗》和《白色噪音》。

1979年和1984年,他先后获得“哥根哈姆奖”和“美国艺术和文学院文学奖”。

1988年,德里罗发表了小说《天秤星座》(Libra),此书一出版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获得了爱尔兰时代———艾尔·格林斯国际小说奖。

此外,它在评论界中也获得了高度赞誉,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今日美国》曾这样评价:“《天秤星座》以其充溢全书的巨大张力令人目不暇接;它不愧为小说中的奇葩,其开掘之深与表意之切令人叹为观止,其惊心动魄同样令人难以释。

”该小说以肯尼迪遇刺身亡为题材,但它无意为总统谋杀案这一历史之谜提供答案。

尽管如此,小说却为总统谋杀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他在《天秤星座》中的符号游戏中所进行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方面。

一、时空不断移动文学作为一个世界,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文学的时空是借用物理世界及其时空为比喻,表达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符号意义世界。

文学符号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或结构,文学世界及其时空显然是这个结构的产物并受其制约。

认识文学的世界,自然也就是认识符号所形成的意义结构及其属性,对文学符号的理解,依赖于读者的经验。

文学的时空,也表现为读者意识中想象、记忆和经验的时空图景。

作为经验的、意识的世界,文学不像物理世界那样固定,也不像几何学的空间那样抽象。

它是具体的,同时又是变化的。

(2)文学符号是一种线性发展的对象,所以时间性是它存在的基本属性。

文学符号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空间不是一种广延性的空间,而是在时间连续性中呈现的意识的空间图景。

文学符号所呈现的意识对象空间没有广延性上的连续性,符号所描绘的事物不是一个连着一个,而是不断地有断裂,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遮挡住一些事物,以致人们只能看到某些文学世界空间的片段。

《天秤星座》第二章“四月十七日”为读者呈现了6个空间图景:现在(1988年)的空间图景——受雇撰写肯尼迪总统遇刺秘史的中央情报局退休高级分析员尼古位斯·布兰奇,在他满是书和资料的房子里研究全过程只有6.9秒的暗杀事件。

布兰奇在计算机上输入了一个日期:1963年4月17日,一按键盘,小说中立刻出现了有人物、地点、背景的15年前的5个空间图景:“半退休”的“自己监视自己”的中央情报局特工温·埃弗雷特正在美国式的厨房里苦苦思索着“秘密是怎么回事”;在老主楼地下室温·埃弗雷特的临时办公室里,温与他得两个老同事劳伦斯·帕米特和T.J.麦基,在酝酿一个一鸣惊人的壮举——“用总统的生命来做一次尝试”,即暗杀总统的阴谋;麦基联络盖伊·巴尼斯特和戴维·弗里,去一家购物中心看放射性尘埃掩蔽所模型展出;劳伦斯·帕门特在驶向拉夫菲尔德机场的车宰盼望尽快光复巴西;天黑以后,温在起居室边翻书边思考秘密。

这6个空间在不断移动,图景中的事物不仅是相互间段和脱落的,而且也不是在空间上并存的,颇似电影的摇镜头。

可见,文学符号意义空间不可能是对现实空间的模仿和再现。

同空间一样,文学符号的时间表现出发展的间断和脱落。

一般来说,现实事物在时间中是持续的,事物从发展到衰败、消亡,自始至终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文学符号所描绘的事物,却只反映整个发展过程的某个阶段,没有展示自身发展的全过程。

事件之间的发展有间断,事件内部的发展也有间断。

被描绘的事物总是部分、片段地呈现出来。

这种间段往往被语流和被描绘事物的连续发展所掩蔽。

小说《天秤星座》文学符号的时间与空间一样,不断移动,造成间断和脱落。

如第三章中的李13岁,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阅读《海军陆战队手册》;第五张章中的李已经18岁了,在海军陆战队受禁闭之后,开始不满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准备叛逃去苏联。

这中间的5年被作品省略了,就文学符号所描绘的事物自身的发展看,这段时间是失落了。

但读者不会感到有什么隔膜,因为读者会习惯上认为,这只是文学无需表现或只是没有外在地表现出来这段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因而这段文学时间真空被读者认为是可省略的片段而忽略了。

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中文学符号时空的不断移动表明,作为意识对象的时空,文学世界觉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超越性。

它不仅可呈现现实空间的景象,而且可以细致入微地描绘心灵世界及其发展,可以跨越现实空间,展现未来遥远奇异的人间幻想。

这种通过语言呈现的具有客观性的意识时空,为人类的想象和幻想开辟了一块丰饶的土地。

文学的世界,确实是一个奇异、独特、表现了人类本质特征的世界。

二、视角不断转移文学符号所呈现的意向客体,为读者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审美世界。

走进这个世界,读者就丧失了自我的感觉和知觉,物质实体似乎停止发挥作用,而被一个无形的力量牵引着。

文学符号的意向客体就是在语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读者加入到意向客体世界中后,自身的视角中心就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意向客体世界。

这是,读者的感觉、经验、情感和思想,都以作品为中心,跟随着走向所到之处。

文学视角中心的存在,使意向客体的发展,按照一条固有的方式和途径进行,读者必须循着这一视角中心观看意向客体的发展。

文学视角中心是文学审美世界的入口,也是意向客体自身的属性。

不同的视角中心及其变化,构成了文学意向客体复杂多变的发展方式。

小说《天秤星座》不是只运用一种视角,而是采用多角度观察的写法,视角不断转换,叙述人称也随之变化,时而第三人称,时而第一人称,还有第二人称。

第一中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与第二种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从小说第一章开始就被同时交替使用,一直到小说的最后一章。

这一手法主要用于描写李·奥斯瓦尔德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作者首先用“从后面”、“无焦点”观察的视角把虚构的主人公李·奥斯瓦尔德推向虚构世界的前台。

第一章中,与母亲生活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李,还是“一个喜欢动物的正在成长的孩子”,他“阅读有困难”,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喜欢乘坐地铁兜风。

因为他的逃学,“校方威胁要举行一次听证会”,全书中母亲走上法庭为儿子的辩护从这时就开始了。

这是作者转换视角,用突然出现的第一人称描写母亲眼中的李。

母亲认为,李的逃学主要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教育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纽约本地的孩子因李的南方口音和穿牛仔裤而经常骚扰、欺侮他,单亲家庭,靠母亲抚养,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然后小说再回到第三人称,写李回到了学校七年级班上,一直呆到课程结束。

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在叙事手法杀那个可谓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接下来,“从后面”观察的第三人称叙述和“同时”观察的第一人称叙述便交替进行:一面在描写雨中埋葬李的凄凉情景;另一面在叙述李的一生的故事,母亲提出来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他们多久以前就开始利用他了?是谁在安排李·奥斯瓦尔德的生活?”在小说中间第二部分第二章“沃斯堡”中,插入的、作为母亲辩护词一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与接下来的第三人称叙述之间突兀地出现第二人称叙述:“你明明是这样的人,家庭却希望你成为别样的人。

他们把你扭曲得不成样子。

你的兄长有很好的工作、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他们希望你也成为他们认可的人。

穿着白色护士服的母爱抓住你的胳膊。

哭泣着。

你被围困在他们的思想中。

他们要塑造你,把你敲打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你只能离家出走。

”这是缺席叙述者的声音,应属于“同时”观察视角,他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他叙述出他所看到的和他所了解的。

小说《天秤星座》多视角的叙述,全方位地表现了主人公李·奥斯瓦尔德是如何从一个性格孤僻的穷孩子,在社会的各种影响下,逐步成为美国强权政治的受害者。

小说的叙述将事实与虚构结合的浑然天成,刻画出来的人物细腻真实,栩栩如生,并充满着想象色彩。

三、重复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结构主义文论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意义的产生不在于独创性,而在于它的重复性。

他说:“脱离语境,意义是比无法确定,但语境永无饱和之时:我指的不是内容和与语义的丰富性,而是它的结构,它的衍生的或重复的结构。

”(3)这是因为一个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可以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下被引用,由此打破原有的语境,改变和创造出不可胜数的新的语境。

这一过程将是没有止境的。

重复性不是取决于作者和意向,重复活动是文学固有的一种过程,是无法避免的的。

它产生了差异,颠覆了语境的稳定性,描述了文学本身的可能性,没有重复将没有文学存在。

小说《天秤星座》离得三条叙述线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讲述“小房间里的人”的故事。

李在小房间里为在历史上留名向总统开抢;温·埃弗雷特等宰小房间里精心策划暗杀总统的阴谋;尼古拉斯1布兰奇在小房间爱那里苦苦撰写总统谋杀案秘史。

他们的行为表明:“这个世界里还有一个世界。

”现都创造了新的语境,产生出不同意义。

这个句子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章“布兰克斯区”。

在回家的路上,李接到一份传单,上面写着:拯救罗森堡夫妇!李第一次听到与政府不同的声音。

这一来自另一世界的声音最早唤醒了李的政治意识。

13岁的李与同学罗伯特·斯普劳尔的姐姐谈论政治是抨击艾森豪威尔政府:“我在纽约时看到所有关于罗森堡夫妇的资料,他们是以莫须有罪名被处以电刑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所有共产党人都说成是叛国者。

艾克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来制止这些发生。

”这个句子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三章“新奥尔良“。

李兄费里那里买到枪后,就幻想着奥斯瓦尔德英雄的强大世界,黑暗里枪在闪光。

这就是“世界里还有一个世界”。

李也想如同“斯大林在党内的名字是‘柯巴’”那样,取一个秘密名字,加入一个地下组织。

这个句子第三次出现宰第十一章“莫斯科”中。

李因被拒接加入苏联国籍,因绝望用剃须刀片切开左手腕自杀。

在头晕目眩中他感到他正“从这个世界的边缘滑落下来”,即将进入“另一个世界”——“让别人做出选择”的世界,把自己交给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