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

合集下载

李文慧:突出四个着力 抓住四个关键---南阳日报重磅评论 打印版

李文慧:突出四个着力 抓住四个关键---南阳日报重磅评论 打印版

李文慧:突出四个着力抓住四个关键着力科学发展突出‚四个着力‛抓住‚四个关键‛系列评论之一最近,市委书记李文慧在有关会议上和深入基层调研时反复强调,发展树立形象,发展赢得尊重,发展提升地位。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着力科学发展,推动全市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这种发展,决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和叠加,‚科学‛二字,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度凝练。

着力科学发展,就是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奋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着力科学发展,要立足南阳市情,紧密结合南阳实际谋发展。

当前,我市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人均水平低、大而不强的基本市情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纵向比,我们发展很快,进步很大;但横向比,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而与后进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

举目河南,十几个兄弟市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小市做大,大市做强,发展势头咄咄逼人。

环顾周边,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樊、洛阳发展势头强劲,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市正在蓄势奋起,一场没有硝烟的区域竞争已悄然展开。

跳出盆地看南阳,我们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一产比重偏大,工业实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大个优势企业少,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农业大市的痕迹还很明显,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既不能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又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惟有加快发展步伐,惟有着力科学发展。

着力科学发展,要强化发展意识不波动,扭住发展重点求突破。

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是前提,转变发展方式是重点,转变干部作风是保障。

加快推进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全国两会期间,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就南阳市加快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李文慧介绍说,南阳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又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

既是生态富集区,也是生态高度敏感区。

南阳市为此确立了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把南阳建设成为水清天蓝、山川秀美、经济发达的生态城市的目标。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态安全保障区”,“构建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态区”。

南阳市就位于伏牛山、桐柏山之间,因此,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既是南阳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立足生态优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的现实选择和需要。

南阳市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工作中,主要是做好“加、减”两篇文章。

加,就是增绿。

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以“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工程为载体,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鸭河口水库水源地和淮河源头生态保护,搞好伏牛山生态屏障、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平原生态体系“三区”绿化,组织实施山区生态林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工程,把南阳的“氧吧”建好,生态之“肾”养好,让南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减,就是减排。

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把南阳建设成为山水与园林相间的生态文化城市,让南阳更加光彩照人,更加美丽动人。

“十一五”期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7.5万吨和9.5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减排任务。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2.22•【字号】宛政办文〔2024〕2号•【施行日期】2024.0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2月22日南阳市中心城区2024年城市建设提质“八大行动”实施方案为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提质,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高质高效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相关论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按照“精筑城、强功能、优管理、兴产业、广聚人、运营好、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聚焦城市建设中的短板与弱项,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提升中心城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力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二、工作原则(一)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着力落实经济民生重大战略,破解城市发展关键堵点,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通过片区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绿化亮化美化、“微更新、微治理”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持续改善城市面貌。

河南南阳市创新八快两提专题剖析材料

河南南阳市创新八快两提专题剖析材料

河南南阳市创新八快两提专题剖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创新也愈发受到重视。

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南阳市一直致力于促进创新发展,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近日,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八快两提”专题,旨在加快城市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面将对该专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八快”主要内容1.快速发展产业经济南阳市将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4.快速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吸引力,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5.快速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质量的快速提升。

6.快速提高民生水平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民生政策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促进民生水平的快速提高。

7.快速加强政府治理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快速提升。

8.快速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

二、“两提”主要内容1.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强政府内部管理,优化政府部门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2.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务公开和行政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专题的意义和作用南阳市“八快两提”专题的提出,对于促进南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该专题明确了南阳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该专题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南阳市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1.22•【字号】宛政办〔2022〕81号•【施行日期】2022.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宛政办〔2022〕8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1月22日设计南阳建设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设计河南”建设部署,充分发挥设计对创新驱动发展、赋能产业升级、繁荣南阳文化、焕新城乡面貌、创造美好生活的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撑性作用,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设计河南建设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设计河南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2〕82号),紧密结合南阳设计工作实际,围绕提档工业设计、优化建筑设计、提质文旅设计、做美乡村设计等重点任务,做深做细做实设计工作,赋能南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设计南阳建设全面推进,设计理念不断更新,设计应用广泛深入,设计成效更加凸显,使之成为促进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着力打造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全省设计产业示范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市设计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元,引进培育国内领军设计企业5家以上,形成5家左右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设计领军企业,全市设计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推动市内大中专院校建成一批一流设计学院,培养和引进5名以上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培养100名以上优秀工业设计师。

建成1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浅析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的理念及方法

浅析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的理念及方法
2 0 1 3年 1
浅析城 市生态 园林绿化建设 的理念及方法
\ \ 鸟 建
河 南 省 南 阳市 4 7 3 0 0 0 ) ( 南 阳 市规 划 设 计 院

要: 城 市生态 园林建设强调人与环境 和谐 , 强调城 市的 自然空间、 社会空 间、 文化 空间、 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
本, 全面 、 协调、 可 持续 的科 学发展观 , 促进我国城市 的可 持续发
( 2 ) 组织完备 , 政策完善 。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 , 市政府
各 展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对 于改善我 国城市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 将 生 态 市 建 设 列 入 市 六 创 一 迎 指 挥 部 统 一 领 导 , 于 此 相 应 , 县 、 市 、 区 各 责 任 部 门 也 都 建 立 了 相 应 的 领 导 组 和 工 作 组 , 形 成 城 市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和基础 作用 , 创建“ 生态 园林城 市 ” 成
带 动 及 因 地 制 宜 等 五 大 原 则 。“ 生态 园林城市 ” 作 为 比“ 园 林 城
( 4 ) 城市 内河水体污染、 大气污 染、 节能减排等一定程度影响
市” 更 高 层 次 的 目标 , 将 在 充 分 肯 定“ 园林城 市 ” 的基础上 , 推 动 生态 园林 效 果 。
间 形 态 的 和谐 、 高效 。 笔 者 结和 既往 实际 工 作 成 绩 和 经验 , 分 析 城 市 生 态 园林 绿 化 建设 的制 约 因素 , 并 总结 相 关 对策 。 关键词 : 生态 ; 园林 ; 建设 ; 理 念; 方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9 8 6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3 1 — 0 0 0 3 — 0 3

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211期第9期2017年9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211,No.9Sep,2017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庞桂娟(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8)[摘要]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南阳作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工业化质量,引领农业现代化,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阳;智慧城市;目标;框架[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7)9-27-4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City in NanyangPang Guijuan(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450008)Abstract:The us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are the trend and features of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word,Nanyang as a deputy center city of Henan Province its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ity is beneficial to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quality, lea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Nanyang;intelligent city;target;framework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

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

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

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南阳市是豫陕鄂川渝交界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物流、交通中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因此,其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即是十分重要与必然。

本文即从社会因素出发,主要从产业结构、生态观念、城市规划、循环经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分析。

以推进南阳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合理发展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环境;循环经济;南阳市Abstract:Nany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Sichuan, Chongqing, Hubei, Henan and Shanxi regional central city, it is the center about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in southwest of Henan. It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ion, it is the Head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very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This article i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factors,which is mainly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oncept of ecology,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recycling economy and so on.The objective is analyzing the problems which is the NanyangCity fac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and rational solution for analysis.So we can do something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anyangCity,we also should make a plan to promote allrou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qual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Natural environment ;Circular economy ;NanyangCity.、八、一前言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在亚热带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生态市建设思考王静马晓刘航王燚杨哨爽耿长香(河南省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河南南阳473056)摘要:虽然人类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自然界。

城市的存在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支撑。

生态系统的存在对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市建设思考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

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

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

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1、以南阳市建设生态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1.1背景当前,南阳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全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我市作为一个人口大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五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生态建设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高度,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

1.2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加快发展,增加效益,实现生态大市,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1.3建设目标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高标准绿化南阳大地,建成山川皆绿、森林绕城、林网如织、碧水蓝天,经济社会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南阳。

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207.9万亩,达到1597.9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5.2个百分点,达到40.93%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4%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

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

所有县(市、区)实现林业生态县。

1.4建设概况南阳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75万,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已达到60万,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热岛效应、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疏林地11.36万亩,灌木林地84.6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6.05万亩,苗圃地3.81万亩,无林地111.29万亩,森林覆盖率35.71%。

全市有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187.5万亩。

根据南阳市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依托自然的山地、平原、河流、水库、道路等地貌地物,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理念,构筑“三区、两城、一点、一网络”的生态建设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三区”是规划建设伏牛山生态屏障,建成中原植物王国、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建成千里淮河一颗生态明珠;规划建设平原生态体系,形成林茂粮丰的新盆地。

“两城”即绿化美化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乡镇),建设生态宜居型城镇。

“一点”是绿化美化村庄,使全市5000多个村庄成为千里沃野上的绿色明珠。

“一网络”是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铁路、公路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

1.5存在的主要问题1.5.1生态环境脆弱,建设任务艰巨全市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面积的41.5%,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

山区有近110.6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需要造林绿化,这些荒山荒地大都分布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偏远山区;平原丘陵区仍是我市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适宜造林的荒滩荒地达60万亩,平原绿化的标准相对较低,农田林网控制率不高;通道绿化林带较窄,部分地段尚存在缺档断带现象,生态效能亟待提高。

1.5.2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全市有林地以纯林为主,其中纯林占80%,混交林占20%,混交林比例偏低,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过多,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82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一多,占全省平均水平(2.83立方米/亩)的三分之二;由于缺乏抚育管理,山区有400多万亩的残次林分和灌木林,30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而生长缓慢;平原造林多以杨树为主,结构单一。

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十五”以来,中央、省投入我市林业资金8.2亿元。

2001年以来六年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林业配套资金仅2400万元;全市尚有220万亩国家、省级公益林没有纳入补偿范围,市级公益林重点工程因投入不足,尚未启动。

森林资源监测手段落后,控制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等灾害的能力不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林政、林业稽查、森林公安执法力量薄弱,经费严重不足,与我市艰巨的林业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林业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

2、从南阳生态市建设情况来看城市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2.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

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

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保障措施3.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落实有关保障措施,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问题。

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建设。

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林业生态建设综合检查与考核办法,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

建立重大造林工程质量事故、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等责任追究制度,对违犯规定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3.2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

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的政策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切实落实林业建设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

强化工程投资管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建立有效的投资评估制度和专家参与制度。

3.3深化林权改革,增强林业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