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

合集下载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08•【字号】六政办[2012]111号•【施行日期】2012.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六政办〔2012〕111号)金安区、裕安区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10〕229号),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六安市区城乡规划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意见》(六政〔2012〕58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规划调控作用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和科学指导市区内城乡规划的编制,按法定程序报批,统一组织实施。

各类相关专业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市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综合管线、地下空间开发、户外广告设置等所有建设行为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确保城乡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全面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六安市区(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市示范园区)范围实行市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体制。

依据收放有度、协调一致、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将市区划分为三个区域:(一)中心城区范围:即《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边界为北至沪蓉(陕)高速,南至宁西铁路,东至三元河,西至商景高速。

管理模式:中心城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审查工作,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强省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绿道建设的意见》(皖政办秘〔2012〕184号)、《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的要求,结合六安实际,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幸福六安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的原则,结合省域绿色长廊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美好乡村建设、旅游业态拓展、城市绿地系统,采取集约建设方式,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区域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主要目标按照“区域留绿道、城郊串绿道、老城连绿道、新区建绿道”的思路,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建成绿道150公里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增长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增长1.5平方米。

按照建成国内一流的区域景观绿道为目标,基本建成“六安-金寨-霍山-舒城”的红色、绿色旅游特色绿廊。

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绿道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建成市域绿道(包括江淮分水岭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的绿道网络。

三、工作内容(一)抓紧编制绿道规划。

市城管局要按照皖政办秘〔2012〕184号的要求,在《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的指导下,于2013年5月30日前编制完成《六安市市域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六安市城市绿道规划》,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评审后,由市政府批准实施。

03-101206六安道路网专项规划文本

03-101206六安道路网专项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 2 - 第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 3 - 第四章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 - 4 - 第五章道路要素控制......................................................................................................................... - 6 - 第六章规划实施............................................................................................................................. - 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建设,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批复-六政秘[2006]60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批复-六政秘[2006]60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批复
正文:
----------------------------------------------------------------------------------------------------------------------------------------------------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批复
(六政秘[2006]60号)
市建委:
你委《关于要求批准六安城市绿地系统等六个专项规划的请示》(建规〔2006〕14号)悉,经研究,现就六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

二、六安市城市绿地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资源优势,体现六安特色,围绕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切实提高六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六安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双心双环、三轴相交、四楔深入、公园匀布、绿网相连”的绿地系统建设步伐。

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和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7%和4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9平方米以上。

四、切实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管理,全面实行“绿线”管理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结束——。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008-2020)(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绿线划定标准

绿线划定标准

绿线划定标准
绿线的划定标准通常是根据城市的规划和环保政策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标准:
1. 绿化覆盖率: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确定绿线的划定标准可以是在城市区域内至少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比如30%。

这意味着城市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绿地和植被覆盖,以提高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2. 环保保护区:绿线可以沿着环保保护区划定,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这些保护区可以是湿地、森林、山脉或其他生态重点区域,以确保其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3. 城市景观规划:绿线可以根据城市景观规划来划定。

这可能包括划定沿河岸、公园、步行道等城市景观元素的绿线,以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的质量。

4. 城市发展管控:绿线可以用来限制城市发展的范围和速度,以避免过度城市化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这可以通过规定绿线内的土地用途限制、建筑高度限制等方式来实现。

5. 社区健康和居民福祉:绿线可以围绕着居民区划定,以改善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这可以包括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自行车道、步行道等,以鼓励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和交通方式的转变。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划定绿线的标准,具体的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城市、地区和环境条件来进行调整。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杭淠干渠 三十铺镇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六安经开区
宁西铁路
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规划定位: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发展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 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 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 新城规划范围内。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引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的出行方式
加快合六城际铁路建设;
打造BRT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覆盖全 城的公共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支持骑行和步行的城市绿道 建设。
合肥市 六安市
珠空间结构,形成带状网络化的城镇功能斑
块发展布局模式。
发展策略
策略二:体现产城融合新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将城市功能适当混合,为居民提供有品位 的居住环境,有价值的工作场所,充满诗 意的休闲空间,避免形成单一的新城区。 推动经济发展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
杭州未来科技城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城融合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采用组团式发展,形成 明显的产业聚集和比较清晰的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与配套结合紧密,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策略三: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现状产业分析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 主导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2010-2030)一、规划布局结构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为:二环、三心、五廊、三楔。

二环:指中心城区内部绿环和外围绿环。

内环指沿西环路、佛子岭路、长安北路两侧设置的绿地组成的绿环;外环指沿城市外围设置的环城绿带。

三心:指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中央公园、淠河总干渠九里沟城市生态风景区三个岛状大型绿地。

五廊:指老淠河滨水绿廊、淠河总干渠生态绿廊、淠河总干渠滨水游憩绿廊、淠东干渠生态防护绿廊、城北隔离带绿廊。

三楔:指北部丘陵绿楔、南部丘陵绿楔、大别山丘陵绿楔。

二、市级重点绿地建设指引中心城区市级层面以三个重点绿心、城市内外两条绿环、五条重要生态游憩绿廊为核心建设内容。

1、三个城市绿心:①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位于老淠河中心的月亮岛,占地97.98公顷。

依据总体规划将皖西学院迁出,保留现有林木,恢复桃花林等历史风貌景观,规划建成为以水系自然景观资源和植被景观结合的市级综合公园、国家重点公园,成为城中风景秀美、文化丰富的市民活动中心与六安市地标区。

②中央公园:位于淠望路、龙河东路、长安路、新河东路围合形成的交界区域,占地56.88公顷;建设成集生态保护、市民游憩休闲、防灾避险、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综合公园。

需进一步完善防灾配套设施,建成中心城区中心固定防灾公园。

③淠河总干渠九里沟城市生态风景区:位于淠河总干渠和淠东干渠交汇处、长安北路与安丰路之间,占地约710.89公顷,加强保护,严禁开发性建设活动,保留原有地形,尽快加强绿化。

建设成内嵌于城市中心的大型生态绿地和城市重要的生态游憩绿心。

2、城市内外绿环:①内环:沿西环路、佛子岭路、长安北路两侧布置道旁带状公园绿地,串联皖西公园、凤凰桥公园、七里桥体育综合公园、梅花公园、和谐公园、长安公园等城区内重点公园,并结合重要道路交叉口布置街旁绿地,形成城市内的生态防护环形绿廊和步行林荫连通的重要游憩环廊。

②外环:外围环城绿带主要由12个林带组成,总面积约6538.39公顷,包括九里沟城市生态风景区、东城都遗址淠河干渠段防护绿带、合六城际铁路防护绿带、城东瓦西干渠与三元河防护绿地、城东防护绿带、城北防护绿带、淠东干渠城北城区段防护绿带、淠河城市湿地公园下游段、城西防护绿带、淠河城市湿地公园上游段、312国道以及沪汉蓉高速铁路防护绿地以及西海生态农业观光园。

其中三元河防护绿带作为六安市中心城区与城东新区的生态隔离区域,对优化未来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为必须建设区域。

3、生态游憩绿廊:①老淠河滨水绿廊:由老淠河水系、七里桥河水系及其周边带状公园绿地构成,是贯穿城市南北方向的一条最大的区域性生态廊道,建成为连通城市内外的主要生态廊道和城市主要滨水游憩场所。

②淠河总干渠生态绿廊:由淠河总干渠东段及两侧生态防护绿地构成,建成为城市中心区与城东外围生态连通的重要廊道、水资源保护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③淠河总干渠滨水游憩绿廊:由淠河总干渠南段及两侧带状公园、淠河总干渠滨河公园、皖西路儿童公园等构成,建成为城市水资源保护和滨水游憩的重要场所、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南外围生态连通的重要廊道。

④淠东干渠生态防护绿廊:由淠东干渠及两侧生态防护绿地、东古城遗址公园和新城儿童公园构成,建成为联系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北外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廊道、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⑤城北隔离带绿廊:由城北绿化隔离带、新城儿童公园、梅山公园等构成,是贯穿城市东西方向的大型人工绿廊,主要起到绿化隔离、生态保护等作用。

三、片区级重点绿地建设指引沿城市河流水系自然格局,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城中片区、城东片区、东北片区、城北片区、淠西片区5个片区,分别控制重点建设内容。

1、城中片区:①重点建设凤凰桥公园、人民公园。

②建设七里桥河沿河绿化形成绿色廊道,改善城中片区人居环境;加强片区范围内老淠河与淠河总干渠沿河绿带建设。

③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大别山路、小赤壁路、西环路、佛子岭西路、天堂寨路、金寨路、磨子潭路道路绿化。

2、城东片区:①重点建设前进公园、皋陶文化陵园。

②加强片区范围内老淠河与淠河总干渠沿河绿带建设和312国道防护绿带建设。

③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皖西大道、皋城中路、皋城东路、长安北路、佛子岭路、安丰南路、经三路、解放南路、梅山南路道路绿化。

3、东北片区:①重点建设新城公园。

②加强片区范围内与淠河总干渠与淠东干渠沿河绿带建设和环城生态防护绿带建设。

③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经三北路、环城东路、新城大道、寿春路、新城二路、寿县路、正阳路、皋陶北路道路绿化。

4、城北片区:①重点建设梅山公园、东古城遗址公园、西古城遗址公园。

②加强片区范围内老淠河与淠河总干渠沿河绿带建设。

③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梅山北路、新城大道、新城二路道路绿化。

5、淠西片区:①重点建设皖西公园、淠河滨水公园。

②加强片区范围内老淠河沿河绿带和外围防护绿带建设。

③加强片区内道路绿化建设,重点建设西环路、新城西路、滨河西路道路绿化。

四、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指标1、公园绿地类型分为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街旁公园(G15)五类。

至规划期末(2030年底),各类公①近期(2015年底):公园绿地建设总面积达872.6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83平方米/人。

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77.34公顷。

②中期(2020年底):公园绿地建设总面积达1108.7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6平方米/人。

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应不小于236.09公顷。

③远期(2030年底):公园绿地建设总面积达1780.2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4平方米/人。

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应不小于671.51公顷。

3、新建与改建公园的绿地率应不小于70%;街旁公园建设的绿化种植面积,应不低于其用地面积的70%;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的用地面积,不超过其用地面积的5%,并按《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完善服务设施。

在各类公园绿地详细设计与建设中,应充分贯彻建设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的文件精神,强化节约型、生态型园林建设内容与措施。

五、综合性公园规划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园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分布均衡、内容丰富、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本次规划综合公园19座,总面积664.98公顷。

1、全市性综合公园规划规划全市性综合公园12座,总面积508.23公顷。

并将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淠河滨水公园、中央公园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公园。

表6-2 中心城区全市性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公园名称公园面积(hm2)公园性质1 中央公园56.88 以生态、游憩、防灾为主题,2、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规划区域性综合公 园共7座,总面积156.75公顷。

其中:保留1座,改造1座,规划新建5座(详见表6-3)。

表6-3 中心城区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 公园名称 公园面积(hm 2) 公园性质 备注 1 水上公园 14.63 以水上活动、市民休闲为主题 保留 2 人民公园 5.86 以市民休闲、健身活动为主题 改造 3 长安公园 11.98 以市民健身、游乐为主题 新建 4 新安公园 37.45 以市民游憩、休闲为主题 新建 5 淠河干渠滨河公园 21.4 以游憩、滨水活动为主题 新建 2九墩塘公园 (含大别山烈士纪念园) 11.76 以大别山烈士纪念活动为题 3滨河公园 13.62 以市民休闲娱乐与滨水观光为主题 4淠河滨水公园 79.37 以滨水生态休闲为主题 5窑岗嘴大桥桥头公园 22.98 以滨水景观与城市湿地公园为主题 6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 97.98 以风景游览与自然体验为主题 7 凤凰桥公园 74.56以滨水景观与生态游憩为主题 8 城南公园 47.76 以滨水景观、自然体验、郊野游憩为主题9 新城公园 17.86 以市民体育锻炼与娱乐为主题10 龙河公园 19.41 以运动、体验自然、儿童游乐为主题11 皖西公园 29.82 以岗林与水景交融的生态景观为主12 梅山公园 36.23以滨水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主题6 滨河西路公园35.25 以休闲、游憩、湿地景观为主题新建7 新安滨河公园30.18 以游憩、湿地景观为主题新建六、社区公园规划规划社区公园共有12座,总面积129.22公顷,其中保留1座,改建1座,新建10座(见表6-4)。

表6-4 中心城区社区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公园名称公园面积(hm2)备注1 和谐公园41.49 保留2 梅山南路公园 2.65 改造3 梅花公园9.24 新建4 淮南休闲公园8.01 新建5 前进公园17.61 新建6 六泗道公园 3.82 新建7 永安公园 4.51 新建8 城北公园9.11 新建9 城东公园10.05 新建10 西环路公园12.91 新建11 枣树林水上公园 3.08 新建12 正阳公园 6.74 新建七、专类公园规划规划专类公园12座,均为新建,总面积300.88公顷。

并将六安市中心城区专类公园分为三类进行规划控制,其中:儿童公园3座、风景名胜公园6座、其他专类公园3座(见表6-5)。

表6-5 中心城区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类型数量总面积(hm2)公园名称公园面积(hm2)公园特色1 儿童公园3座51.17新城儿童公园26.12以儿童游乐、探险、科普、教育为主题庐江儿童公园 3.98 以儿童游憩、娱乐为主题皖西路儿童公园21.07以儿童水上游乐、科普、观赏为主题2 风景名胜公园6座 128.24皋陶文化陵园24.71以皋陶墓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为主题东古城遗址公园58.77以汉代东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为主题西古城遗址公园6.96以西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为主题北塔公园 2.54 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为主题南塔公园 2.96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观赏为主题东城都遗址公园32.3以西周东城都遗址保护、游览为主题3 其他专类公园3座 121.47皋城广场8.45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开发区政务中心广场26.95 以市民休闲、观赏、集散为主题七里桥体育综合公园86.07以水上运动、拓展运动、健身运动为主题八、带状公园规划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公园绿地。

规划带状公园42处,总面积609.18公顷,分为三类,分别为:滨水型带状公园、绿轴型带状公园、林荫道型带状公园。

1、滨水型带状公园规划滨水型带状公园共6处,总面积171.37公顷。

其中,现状保留2处,扩建1处,规划新建3处(见表6-6)。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水域,修建配套服务设施,营造水体景观丰富、设施完善、可供周围居民游乐、休闲的良好绿色线性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