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总规产业布局

合集下载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3月
前言
第一节规划依据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依据如下:
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
第一章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形势分析………………………01
第一节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01
第二节“十三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03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06
第一节指导思想…………………………………………………………06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托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08家,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达516件。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功,如博微长安岸对舰低空雷达、保威特梭重型剑杆织机、长江电工大型海缆加工设备、恒源机械水工环保设备、应流集团核电级关键阀门铸件、星瑞齿轮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关键零部件等。
三、破解要素瓶颈…………………………………………………20
四、优化发展平台…………………………………………………22
五、扩大有效投入…………………………………………………22
第一章 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三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 六安市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六安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六政〔2016〕87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六政〔2016〕87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六政〔2016〕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结构提升、集约集聚的突破口,也是加快建设幸福六安的重要任务。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皖政〔2015〕48号)和《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六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构建产业集聚新格局根据各县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群体,力争建成10个左右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全市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5个左右基地产值突破百亿元,力争2个以上基地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严格基地申报条件坚持“立足现有、放眼前沿、市场引领、政策支持、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高水平起步、高标准要求,按照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项目、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条件,在现有各类园区中比选确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六政办[2006]14号【发布部门】六安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01【实施日期】2006.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六政办[2006]14号)金安区、裕安区人民政府,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二○○六年三月一日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六安市农业委员会)“十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基地面积稳步增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品牌认证扎实有效,检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科技兴菜步伐加快,蔬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适应六安建设中等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快郊区蔬菜产业化进程,特制定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目标1、基本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城市供应为目的,以满足合肥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坚持“扬长避短,体现特色,增加投入,快速发展”的原则,突出抓好基地、加工、营销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使蔬菜产业逐步成为金安区、裕安区和叶集试验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支柱性产业。

2、目标任务。

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蔬菜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

建成郊区六大商品菜生产基地,年递增蔬菜基地2万亩,到2010年郊区蔬菜基地面积达20万亩,其中食用菌120万平方米;无公害蔬菜占90%,有机、绿色蔬菜占10%;总产量100万吨,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0%左右;蔬菜加工比重达20%,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65%左右;培育商品菜品牌3-5个;新扩建设4个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年蔬菜加工能力达5000吨加工企业1-2个,逐年提升蔬菜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三、土地利用结构四、土地资源保护五、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六、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布局和规划指标分解七、土地利用分区八、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促进土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充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中发[1997]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关于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必须对第一轮《六安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进行修订。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基本方针及分区土地利用指导方针,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控制量及补充耕地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域分布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范围,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并展望到2030年。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

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公顷,占7.10%。

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

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如下(详见附表一)。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⑴耕地。

六安市新安镇总体规划

六安市新安镇总体规划

壹 规划背景
近期:2008——2015年
规划年限
远期:2016——2025年
壹 规划背景
新安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积极融入六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框架中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改良,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成为裕安区的领头军,
壹 规划背景
主要指标: l 新安镇总人口 13.5万人 l 镇区总人口 7.54万人 l 城镇化水平 55.8% l 人均建设用地 100㎡/人 l 人均绿地 23.7㎡/人 l 人均道路面积 11.2㎡/人 l 人均生活用水量 200升/人·日 l 人均生活用电量 1000千瓦时/年 l 供水普及率 100% l 电话普及率 40部/百人 l 大气环境质量 城镇达到二级标准 农业生态观光区达到一级标准 l 污水处理率 95% l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l 环境噪声平均值 50分贝
玖 城镇近期建设规划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
拾 城镇建设管理准则
一、1、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山林、河流等均有城镇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新建、扩建、改建需要使用规划区土地 包括地上、地下、水域 ,必须向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择申,严格按照一书两证制度执行,依法加强土地审批手续, 2、本规划按不同用地对城镇整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据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将城镇用地分为三类:即强制性用地、控制引导用地、灵活选择用地, 二、强制性用地 1、镇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湿地、水系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 2、城镇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镇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008-2020)(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条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强化合肥经济圈副中心经济职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用地预留配置;依托六安优势资源,加大对农业产品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扶持,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供应基地,能源输出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原生态休闲度假及红色旅游等六大基地。

第二条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六安中心城区
发展定位:六安城区是南京-武汉两大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链承接基地,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城镇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为2015年68万人,2020年80万人,2030年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5年68平方公里,2020年80平方公里,2030年1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中心城区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综合加工业,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第三产业重点壮大商贸流通业,强化科技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2)霍邱城关镇:
发展定位:霍邱城关镇是霍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矿经济区的服务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霍邱城关镇—霍邱钢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霍邱城关镇应强化其在市域西北部的核心功能,依托铁矿经济区,大力发展对铁矿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和商贸流通功能。

(3)寿春镇:
发展定位:寿春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寿春-正阳关集聚区的核心。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寿春镇应强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在第二产业方面,寿春镇应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新能源利用、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寿春镇应依托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新型服务业,以打造旅游休闲基地为目标,走资源整合、发挥优势的旅游发展道路。

(4)叶集镇:
发展定位:叶集镇是叶集改革试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西部门户,以市场为先导的312国道与宁西铁路线上重要工贸城镇,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叶集镇应将食品加工、建材加工型产业逐步扩大到轻工、机械、高新产品开发等发多元化产业,并充分发挥其区位交通优势和商贸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

(5)梅山镇:
发展定位:梅山镇是金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合肥经济圈重要的门户城市,六安市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服务基地,也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梅山镇应依托其合肥经济圈的门户优势,促进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通的发展;并应强化其六安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的优势,积极完善相关设施,把旅游服务业作为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6)衡山镇:
发展定位:衡山镇是霍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也是六安市六大集聚区中衡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衡山镇及周边城镇的工业特色较为明显,交通也较为方便,是六安市域的工业集聚地区之一,应积极发展综合加工业。

在第三产业方面,衡山镇应依托霍山县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与六安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商业贸易。

(7)舒城城关镇:
发展定位:舒城城关镇是舒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是六安市内以旅游接待和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城镇,也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舒城城关镇—万佛湖—杭埠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舒城城关镇产业发展应以轻工机械制造业和商贸旅游业为主。

轻工机械制造业结合合肥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发展合肥市的下游产业,以配套制造业为主;商贸旅游业借助万佛湖、万佛山等地的旅游资源,把舒城城关镇建设成为全县旅游服务总基地,同时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商贸业。

(8)霍邱钢城:
发展定位:为加强铁矿区的发展,本次规划以冯井镇白庙村为核心规划霍邱钢城,规划将其发展成为钢铁产业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城镇。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8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8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霍邱钢城利用铁矿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并依托105国道、商景高速和阜六铁路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产业。

(9)东部新城:
发展定位:六安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对接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园区。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依托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
重点发展发展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等产业。

(10)其他重点城镇
其他重点城镇发展指引详见附表5《六安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一览表》
第三条规划区产业布局
(1)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一个观光农园、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五个农业基地。

①城南镇观光农园:规划形成以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为主导的城郊特色观光农园。

②东部新城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形成以兴皖科技园、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天业种鹅、双墩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③徐集镇种草养鹅示范基地:规划形成以国家优势农产品农业示范基地和七里半无公害种草养畜(鹅)农业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六安种草养鹅示范基地。

④新安镇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蔬菜生产加工为主体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⑤苏埠镇大麻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大麻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大麻生产基地。

⑥分路口镇粮油生产基地:规划形成以粮油为生产加工为主体的粮油生产基地。

⑦中店乡畜牧养殖业示范基地:规划建立六安市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五个工业园和四个工业小区:
①城东工业园:以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为主。

②城北工业园:以食品饮料、建材产业、纺织服装为主。

③城南工业园:以纺织、建材产业为主。

④裕安区工业园:以电力、冶金为主。

⑤东部新城工业园: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为主
⑥苏埠工业小区:以纺织、建材为主。

⑦徐集工业小区:以化工、医药制造为主。

⑧新安工业小区:以建材为主。

⑨椿树工业小区:以纺织、造纸为主。

(3)规划区内共规划了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和三个特色服务中心
①中心城区为规划区内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及文化娱乐综合服务中心。

②规划打造东部新城商贸流通、苏埠镇旅游服务和分路口镇仓储物流三个特色服务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