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批复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
发展规划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06.08.25
•【字号】
•【施行日期】2006.08.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
划的批复
市计委:
温计产〔2003〕337号请示悉。
经研究,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请会同市经贸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县(市、区)政府,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2006年08月25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 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3.25•【字号】温政办〔2015〕21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温政办〔2015〕2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紧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3月25日温州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海宁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65号)精神,为切实提高我市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和效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决定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注重市场改革与政府引导两手并进,以振兴实体经济为导向,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实现要素配置差别化、市场化和效益最大化,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和企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土地、用能、排污权以及水、电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金融、人才等相关配套改革,切实增强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和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我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到2017年,全市各类要素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取得重大突破,要素保障更加科学、有效、有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每吨COD排放工业增加值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
温州产业分析

温州产业分析一、温州市产业概况1.温州产业现状根据201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10年温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由4.1∶54.4∶41.5调整到2.8∶53.1∶44.1。
温州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 85% 的 GDP 、 90% 的工业总产值、 95% 的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分别指内陆山地经济区与海洋岛屿经济区。
根据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1051个,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1.01万人。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01个,占0.3%;集体企业320个,占1.0%;私营企业25604个,占82.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1个,占0.5%;外商投资企业426个,占1.4%;其余类型企业4439个,占14.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76个,制造业30417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8个,分别占0.2%、98.0%和1.8 %。
2008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较大的县(市、区)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鹿城、瓯海、永嘉。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超过15亿元的县(市、区)有6个,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永嘉、瓯海、鹿城。
2009年温州工业总产值53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比上年增长0.4%。
其中,轻工业产值1264.47亿元,下降1.5%;重工业产值2375.75亿元,增长1.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7%。
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92家,实现工业产值1975.48亿元,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4.3%。
呼唤城镇品质提升,开启规划探索之路——以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为例

呼唤城镇品质提升,开启规划探索之路——以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为例山福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的西北部、温州市和丽水市交接处,为温州市鹿城区下辖14个街镇中最西端的行政单元,同时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上游的旅游发展带。
该镇下辖18个行政村,总面积约61.7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2万8千余人。
山福镇于2016年经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调整了藤桥镇行政区划后,新增设的镇区,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包括历史上的临江镇和双潮乡的管辖范围。
温州市山福镇地貌呈丘陵装分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丘陵地带受长期的地质作用,山地地貌大多表现为沟谷及舒缓起伏的山坡;东北部沿瓯江地势低缓,主要由河口冲积平原和瓯江冲积平原组成。
镇域内,水源、树木、水产、矿产等自然资源较丰富,自然边坡稳定。
常驻人口及主要生活、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瓯江沿岸地带,因城镇建设和发展而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临江社区和沙头工业区范围。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在浙江省山坡地村镇开发试点工作及浙江省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山福镇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背景”、“战略发展布局”、“规划空间管制”三个层面分述山福镇的规划探索之路。
一、区域发展背景: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在未来三年里,重点培育百个特色小镇,对制造类产业、历史经典产业加大投入力度。
同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
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发展的潮流。
同时,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也为温州西部山地发展制定了新的思路。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要求深入实施西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构建保护与利用结合、优势与功能互补的新兴生态格局。
随后批复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7年修订》,战略上提出陆海联动的构思,空间上打通横向通道、拓展中西部腹地,并提出温州与丽水的协调发展应突出旅游合作,共同保护好瓯江上游水源涵养区,合作开发水资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温政办〔2015〕95号文件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温政办〔2015〕95号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11•【字号】温政办〔2016〕105号•【施行日期】2016.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国有资产监管其他规定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修改温政办〔2015〕95号文件的通知温政办〔2016〕1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三十一条和《公司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为进一步简化市属国有企业发债审批流程,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对《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办法>等7项国资监管制度的通知》(温政办〔2015〕95号)中的《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部分修改。
将《办法》第三章第十六条中的“市属国有企业下列融资项目需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市国资委审核并取得市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修改为:“市属国有企业下列融资项目需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报市国资委批准后方可实施”。
现将修改后的《办法》重新予以公布,请认真遵照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0月11日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规范市属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防范融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属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属国有企业,是指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以下统称市属国有企业)。
本办法所称所属企业,是指各市属国有企业出资或管理的二级或二级以下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
市属国有企业及其所属企业适用本办法。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章总则根据《中华⼈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本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 2003~2007年中期 2008~2012年远期 2013—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本中粗体字条⽂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为,应依法进⾏查处。
本规划⾃浙江省⼈民政府批准之⽇起,由温州市⼈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章城市发展⽬标总⽬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业、商贸、⾦融、港⼝、旅游城市,实施“⼀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进⼀步加强⽣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到规划期末国内⽣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流⼤城市的相应⽔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业化⽔平达到国内先进⽔平,确⽴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规范化、法制化⽅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 交通、公⽤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民⽣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的全⾯发展为核⼼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与⾃然和谐共存的⽣态环境,社会风⽓良好、公共秩序井然、⽣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明程度显著提⾼。
(发展战略)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提出“126”空间布局(即“一轴、两区、六片”)和“十二产业区”联动的发展框架。
“一轴”联动基础设施先行加快甬台温高速和滨海大道的建设,不仅为合理开发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江河口地区资源提供基础保障,更成为串联“六片”和“十二产业区”的沿海快速通道发展轴。
“两区”互动协调联动开发沿海产业带分核心区、规划区两个层次。
核心区:北至南塘、南至霞关的南金公路沿线乡镇,以及部分海岛乡镇,具体包括乐清、龙湾、洞头、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县(市、区)的44个乡(镇、街道),陆域面积约1656平方公里。
协调区:市域其他乡镇,重点协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等,目标是实现陆海联动开发,一方面让产业带工业布局为中心城区、沿海重点城镇的“退二进三”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能与带上原有开发区(园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互动和梯度转移。
“六片”协进统筹实施规划“六片”是指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6个片区,其发展规划是以重点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区为基础,兼顾县(市、区)等行政实施主体的操作性,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片实施。
·乐清片包括乐清乐成、翁垟、黄华、天成、蒲岐、南岳和南塘等7个乡镇。
以乐清城市建设区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和滨海旅游业;乐清经济开发区和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为支撑,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及培育临港产业;南岳、蒲岐、翁垟、黄华等城镇配套。
·瓯江口(洞头)片包括龙湾灵昆、洞头霓屿、元觉、北岙、东屏、大门等6个乡镇,以及温州半岛工程形成的陆域。
状元岙港区着重培育港口物流、出口加工、对台经贸合作等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小门岛着重发展石化产业和原材料储运业。
·龙湾片包括龙湾海滨、永兴、沙城、天河、海城等5个街道(镇),含滨海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产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通则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通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4.15•【字号】温政办〔2015〕30 号•【施行日期】2015.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通则的通知温政办〔2015〕30 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通则》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4月15日温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通则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实施管理,健全控规实施管理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制定本通则。
本通则适用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地块规划条件之前,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地块控制条件的深化完善。
同时,城市重点区域(详见附图)应整体统筹考虑区域特色与亮点,运用城市设计等技术手段专题论证。
一、指标控制类1.用地性质。
控规用地兼容性要求可依据本通则的《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表》(详见附表)执行。
2.地块边界和面积。
在城市道路、自然山体或水体围合的范围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细分或合并。
在地块细分或合并时,可增加区间道路;如取消区间道路或增加城市支路,需进行专题论证后确定。
因地块权属边界与规划用地边界不一致或因道路、河道、各类工程管线规划实施等因素,可对地块边界进行局部修正。
3.容积率。
3.1道路与交通设施或公用设施用地(上盖物业等综合开发地块除外)的容积率可根据相关专项规划或行业标准进行深化完善,具体包括交通场站用地、交通枢纽用地、供应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和安全设施用地。
3.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容积率可根据相关专项规划,国家、省、市等相关规范和规定要求进行深化完善,具体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物古迹等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产业布局规划(2003-2015年)市产业布局规划课题组成员顾问:金凤君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召集人:卓高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组长:蔡永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副组长:祖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处长王钢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俞洪新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顾问成员:姜永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师善武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高文芳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王仲锋市经济建设规划院经济师雪明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目录一、产业布局现状二、功能定位和布局原则三、产业总体布局四、农业布局五、工业布局六、服务业布局七、中部都市产业区布局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大中小】市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一)陆域资源条件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
全市陆域总面积11783.5km 2 (约占省的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2059km 2 ,仅占17.5% (省为23.2% )。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627 人/km 2 (省为440 人/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800 人/km 2 。
(二)产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
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56.6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28.7 :32.3 :39.0 。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我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85% 的GDP 、90% 的工业总产值、95% 的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陆山地经济区,集聚了全市65% 的旅游总收入、60% 的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岛屿经济区,集聚了全市95% 的海洋总产值。
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1 、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
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山区趋散”。
75% 左右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区发展相对落后;85% 以上的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发展缓慢。
2 、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
种植业相对布局在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区。
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
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市区,旅游业则充分挖掘了得天独厚的“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
3 、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
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16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
并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市区的服装和鞋革、乐清的电子电器、瑞安的汽摩配、永嘉的泵阀、苍南的包装印刷、平阳的塑编等。
(四)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 、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县(市、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
2 、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市区集聚辐射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与全国同等城市相差较远。
3 、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资源利用率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虽90% 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产业集聚带上,但城乡空间及其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
(一)产业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把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1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流通枢纽三层含义。
国际性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潜力产业、培育高新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产品加工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使成为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完善轻工产业链,努力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业和机械装备业,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撑。
国际性轻工产品研发中心——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国外著名企业、研发设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轻工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加快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使企业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技术,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设计中心、创新中心。
国际性轻工产品流通枢纽——扩大对外交往,提高国际声誉,加快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拓宽轻工产品的世界流通网络,让世界轻工产品汇集、让轻工产品走向世界,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2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为轻工配套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强化作为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快深水大港建设和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
(二)产业发展方向紧扣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基础,确定我市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积极发展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六大产业。
轻型加工业——主要发展鞋革、服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锁具、眼镜、打火机、剃须刀、文具业等)、汽摩配和塑料制品业等,并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与轻工配套的机械装备业。
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和科研教育业。
商贸物流主要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等。
金融主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金融租赁业等。
商务办公主要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和会展等。
科研教育业主要发展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科研服务业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服务业。
高新产业——在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轻工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培育高新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与本地轻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注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扶持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充分发挥其对其它产业的先导带头作用。
石化工业——充分发挥具有岸线资源和深水大港等优势,加强“引资、引智、引业”,承接外部相关产业转移;扶持发展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工业和石油液化气的深加工等;做大作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船舶修造业。
效益农业——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果蔬、名优茶、竹笋、中药材、花卉等)、效益养殖业(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加强捕捞业管理调控力度,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业——通过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全市旅游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产业布局原则1、统筹安排原则:把我市的产业布局放在浙南闽北,长三角经济区、粤闽经济区乃至全国、世界的更大视野中考虑,特别是考虑与周边区域相衔接。
统筹考虑市域县(市、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进行布局。
2、战略调整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城市化的标准,大幅度整合原有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产业分布结构;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5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产业发展定位、方向提出的要求,进行产业布局的前瞻性考虑安排。
3、合理分工原则:城区退出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拉开拉大布局框架,在沿海布局数片大型工业用地;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
4 、递次推进原则:“面上”在全市分别构筑定位分工各异的产业区,引导产业相对向功能产业区集聚;功能产业区的产业相对集聚到“线”上,形成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产业带;产业带上的产业相对往“点”上集聚,改“小而多”的布“点”为“大而少”的布“点”格局。
5 、完善综合原则: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轻工产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6 、突出重点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的重点,在布局上确保用地;提高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特色区块建设。
7 、集约利用原则:置换整合既有土地,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土地级差原则,不同地域布局土地产出效率不同产业。
8 、有效调控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四)主要指标到 2015 年:——国生产总值达到 4100 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 8000 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 : 52 : 46 ;——经济密度达 3500 万元 / 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 0.2 亩左右;——工业(产值)入园率为 85% 左右;——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为 40 亿元 / 平方公里;——万人服务业用地为 0.3 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