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十三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归园田居》篇1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3、提问并订正;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⑴释“韵”与“误”“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归园田居教案一等奖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
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风;(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知诗人情感;(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向往简单、平静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干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的把握;3. 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解读;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2. 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欣赏法: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陶渊明及《归园田居》;2. 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内容;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意象及诗人情感,分享讨论成果;5. 讲解与欣赏:教师讲解诗中意象、诗人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6. 背诵与默写:学生背诵诗文,默写名句;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提问时的回答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文背诵、默写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归园田居》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并阐述诗人追求田园生活的情感。
3. 收集其他陶渊明的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下一节课分享。
八、教学资源1.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注释。
2. 关于陶渊明及田园诗的背景资料。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

【评】
达
标
检
测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6.《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评】
堂清
日清
任务
梳理
背诵并默写本诗。
羁()鸟守拙()荫()
暧暧()樊()笼
2.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评】
评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3.作者围绕题眼“归”字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诗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有何特殊含义?
5.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田园景色?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意境?
【评】
重难点突破
6.作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景顺序、艺术手法)
教学案
课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目标
学习目标
1.把握本诗主要的意象和意境并掌握答题方法;
2.学会鉴赏并运用白描、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归园田居》的诗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生活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读后感,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陶渊明的作品朗诵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陶渊明的诗歌。
2. 开展一次以“向往田园生活”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田园生活。
九、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归园田居》的详细解析,用于指导教学。
2. 网络资源:关于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的相关文章、视频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归园田居》,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归园田居》的诗意及艺术特色3. 诗句解析与欣赏4. 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学生自主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物或表达生活感悟的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兴趣。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归园田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
3. 讨论互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自然观与人生哲学,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归园田居》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作实践:以《归园田居》为启发,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首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句解析: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诗句的理解程度,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关注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资料2. 《归园田居》原文及注释3.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4. 创作纸笔及辅助工具六、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归园田居》中的自然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如何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补充。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最新9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牛牛范文·》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明确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
3.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解读诗人的田园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手段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多次做官辞官,他躬耕田园,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歌一体。
后人曾这样评价他:
君子固穷隐田园
豪华落尽见真淳
那么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他就是陶渊明
二.了解作者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
有哪位同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陶渊明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诗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三.了解背景
陶渊明青少年时代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他的祖父父亲也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职,但是在他幼年时就家道中落啦。
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他对现实很失望,不愿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官场和田园间。
在公元405年,在他41岁时,他辞去彭泽令,从此退离官场,终老田园。
今天我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写于作者辞官的第二年,就是公元406年,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四.学习朗读
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这首诗朗诵一遍。
请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
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中有几个生字仍需要强调。
(羁(jī)鸟恋旧林守拙(zhuō)归园田暧(ài)暧远人村久在樊(fán)笼里)
韵:气质,本性。
•丘山:泛指山川田园
•尘网:仕途的罗网,结满了灰尘的大网。
比喻官场。
形容官场的肮脏和污浊。
•羁:马笼头。
羁鸟:笼中鸟。
•拙:笨拙,原始的本真的。
•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荫:名词用作动词,遮盖(词类活用)。
暧,它的偏旁是什么(日字),日旁的字一般表示光线明亮或暗淡的意义。
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
这时时间大概是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墟里:村落。
•樊笼:喻官场生活
•自然:田园生活
五.了解结构
从题目看本诗侧重描写归隐后的田居生活。
1.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前8句写了什么内容?最后4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8句主要写了归田的原因,对田园的喜爱,对官场的厌恶。
最后四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归田的感受,脱离官场的愉悦,高兴心情。
3.找出诗歌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请默读诗歌三遍,用思维导图勾画出本诗的结构。
归田之因(1-8)
归园田居(其一)归田之乐(9-16)
归田之感(17-20)
六.赏析诗歌
(一)阅读归田之因(1-8)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1.讨论归田的原因?
主观原因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决定的,也是他进入官场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
尘网:仕途的罗网,结满了灰尘的大网。
比喻官场。
形容官场的肮脏和污浊。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
比喻官场中的自己。
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没有自由,痛苦不堪既在笼中煎熬,又受尘网的束缚。
官场生活困苦不堪,只能回归田园。
有的人适应官场,有的人不适应官场。
陶渊明不适应官场。
他有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本性,不原意随波逐流。
只能走归田这一条路拉。
当时时局动荡,等级森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
(二)阅读归田之乐(9-16)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思考
1.诗人在描写田园风光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
2.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田园风光,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音描述一下这种天意
生活吗?
特点:简陋,纯朴,宁静,和谐,优美,安详平和,清静,悠闲
住宅周围又十多亩的田地,八九间茅草屋。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屋前面。
站在屋前放眼望去,远处的村庄依稀朦胧、若隐若现,屋顶的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着。
在幽深的巷子里,传来狗的叫声,在高高的桑树枝头,有鸡在鸣叫!
3.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田园风光?你还知道哪些诗句也运用了这些表现手法。
白描手法以动写静
白描手法: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绘画技巧。
这种绘画技巧运用在诗歌上是一种表现手法。
指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景物轮廓的方法。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北朝民歌敕勒川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三)赏析归田之感(17-20)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后诗人的心情怎样?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
“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
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住在简陋的草屋里没有官场俗务的侵扰,生活显得自由而悠闲。
在官场的牢笼里呆了那么久,我终于逃了出来,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中。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与陶醉。
心情:愉悦轻松欢喜悠闲惬意
(四)主题探究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介绍了归田的原因,田园风光的宁静与优美,归田园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研究性学习活动
七,拓展训练
诵读下面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八作业
1.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知道陶渊明辞官归田,大胆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那么请问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描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