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考察
信阳民俗调研报告

信阳民俗调研报告信阳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民俗是信阳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传统风俗和民间习惯的总称,反映了信阳人民的审美追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本次调研就信阳的民俗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
笔者首先来到信阳市区,考察了信阳的传统民居。
信阳的传统民居多为红砖砌筑,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令人赞叹。
传统民居一般都是木结构,屋顶以青瓦覆盖,底座则以青石垒砌。
外观上采用了各种吉祥纹样的雕刻和彩画,展示了信阳人民的审美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信阳的传统民居还注意到室内的精致装饰,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美感。
接着,笔者深入了解信阳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信阳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而且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式。
在信阳的传统音乐中,多使用古琴、古筝等乐器,舞蹈则以腰鼓舞、秧歌舞等为主。
信阳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既有阳刚之美,又有柔美之感,展示了信阳人民的热情和精神面貌。
在调研中发现,信阳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信阳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信阳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这一天,信阳的街道上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民众走街串巷,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人们尽情庆祝。
此外,信阳的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众在这一天会举办群众性活动,如赏月、品尝月饼等。
最后,笔者调研了信阳的传统婚礼习俗。
信阳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信阳,新娘出嫁要经过“出门费”,新郎需要向新娘家长交纳一定的礼金。
另外,信阳的婚礼通常会有丰盛的婚宴,宴席上会有各种传统美食。
婚礼上还会有一些传统仪式,如拜堂、敬茶等,这些仪式凝结了信阳人民对婚姻的祝福和期望。
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对信阳的民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信阳的民俗凝结了信阳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劳动,是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文化传承的努力下,信阳的民俗将会继续发扬光大。
王家大院考察报告

王家大院考察报告王家大院考察报告这是我们第二次集体外出写生考察,也是大学中最后一次了。
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是北京,山西大同,平遥。
每个地方都有它不同的特色。
在北京,我感觉的是它是中国的心脏,拥有着丰厚的千年文化,有那种震撼,庄严,繁华,发达,蓬勃发展的感觉。
尤其是在紫禁城里,特别雄伟壮观。
而在山西,却感受到的是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
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王家大院。
其中让我感觉挺有情志的是王家大院。
我听过乔家大院,没想到还有王家大院呢。
见过了才知道,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山西晋商的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大院很宏伟。
相比乔家大院的小巧玲珑,王家的风格更豪放。
依山而建的风格使得采光效果和布局特色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进入灵石县就能看到它依山形成的王字型建筑群。
相传这样的布局是王家教育子孙不能忘本。
大气的王家大院最大的看点是影壁和各个建筑上的雕刻工艺。
有门便有壁的北方院落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王家大院“三雕”艺术品,题材丰富,雕刻技艺多种多样。
分为砖雕,石雕,木雕。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且工艺考究,集中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
加之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合而为一,融注于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使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载体。
王家大院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
随着对王家家大院步步深入的探访,感觉好像一轴儒家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中国古代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礼仪风范。
中国民居考_就文物考古资料简论中国古代民居的源起和发展

● 石永士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认为, 世居为阳宅, 冥居为阴宅, 故历代相宅之术, 又称之为观阴 阳宅。对于已逝的古代民居, 考古工作中发现 的居住遗址、遗迹和墓葬, 就是过去的阴阳 宅。它们的具体实例, 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的 宝贵资料。本文试就考古所得, 简论中国古代 民居的源起和发展脉络, 不当之处, 敬请指 正。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构架, 屋顶覆盖茅草, 其房屋平面多呈圆形、 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形状。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得 到了进一步提高, 原始经济发展一派生机勃 勃, 各不同地域的文化面貌都呈现出焕然一 新的局面。如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χρ 山东龙 山文化、χσ 湖北屈家岭文化、χτ 青龙泉 3 期文 化、δκ 江 西 修 水 山 背 文 化、δλ 浙 江 马 家 浜 文 化、δµ 良渚文化、δν 福建地区的昙石山文化δο 等 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房屋建筑, 在其早段约 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屋相同, 没有大的变 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晚段, 从中原地区 龙山文化的中、晚段来看, 房屋建筑出现了单 间小屋和套间房屋, 平面形态有一室圆形、一 室方形、凸字形、吕字形双室和多间式长方形 等。此时地面建筑渐多, 土木混合结构技术提 高, 已知挖槽筑基, 发明了土坯, 普遍使用了 石灰类物质涂抹屋面, 并已注意了房屋内的 装饰。 用于居住建筑的墙体已多种多样,“形 成了古代以木、土为主体的结构技术体系。 ‘下为台基, 中为柱身, 上为屋顶’的中国传统 的正宗形式, 可以说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形 成。”δπ 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中、晚段, 其分布 范围广阔, 如果以豫西为中心, 其东达豫东, 西至陕西渭水流域, 南抵伊河、洛河、颖河流 域, 北越豫南抵冀北和鲁西一带。在这一区域 内的龙山文化大体可分为豫西、豫中的王湾 类型, 豫东的造律台类型, 豫西至晋南涑水流 域的三里桥类型, 陕西渭水流域的客省庄类 型 (亦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 晋南汾河、浍水 流域的陶寺类型, 豫北、冀南和鲁西一带的后 岗类型等。 从碳 14 测定的数据来看, 都在夏 代纪年范围之内 (约公元前 22 世纪- 公元前 17 世纪) , 而二里头文化一期碳 14 测定的年 代为公元前 1900—1800 年间, 时代最晚, 约 当夏代末年。从以上资料来看, 夏代的居住建 筑已开始向两极分化, 出现了等级差别, 开始 了宫殿、宗庙与奴隶居处 穴居或半穴居
山西传统文化考察报告

山西考察报告姓名:刘严杰学号: 201114016 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姓名:李春郁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4年2 月山西考察报告一、考察主题走入山西古建筑,了解山西古建筑,了解古城中的传统文化。
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美术学结合起来二、概述(一)考察目的了解山西当地古城及古建筑,归纳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与艺术。
(二)考察时间、地点、内容2014年2月13日——16日我们分别参观了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对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传统石雕和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了考察,深入了解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古典美学。
(三)考察研究的方法沿路线实地考察、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为期3天的艺术考察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山西当地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和晋中大院中的传统建筑和传统石雕等所包含的古典美学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榆次老城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
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
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
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
榆次老城的建筑以清代、民国时期建造的居多,而一些建筑修建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文庙中的棂屋门修筑于明代。
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沧桑,向世人展示了历史积淀的厚重美。
从榆次老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中,可以大致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由粗简到繁细,由保守到开放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脉络。
榆次老城宋、元历史时期的建筑格调是粗犷而质朴的,明代的建筑风格则相当成熟,朴实中洋溢着高雅的美。
清虚阁和玄鉴楼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玄鉴楼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100处建筑之一。
古民居建筑调查方案

古民居建筑调查方案古民居建筑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古民居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民居文化,本调查方案旨在全面了解古民居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与保护状况,为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内容1. 古民居建筑特点调查: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使用、装饰风格等。
2. 古民居历史背景调查:包括建筑年代、建筑主人、建造目的等。
3. 古民居保护状况调查:包括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及修复需求等。
三、调查方法1. 文献调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古籍、历史档案等,了解古民居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
2.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建筑特点、历史背景等相关信息。
3. 专家访谈:与古建筑专家、文化学者、当地居民等进行访谈,获取专业意见和民间传说。
4.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形成科学可信的研究结果。
四、调查步骤1. 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标、内容与方法,并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调查对象。
2. 文献调查: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了解古民居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
3. 实地考察:选择代表性古民居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建筑特点、历史背景等相关信息。
4. 专家访谈:与古建筑专家、文化学者、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形成科学可信的调查结果报告。
6. 结果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报告,提出保护与利用建议,为古民居的保护提供依据。
五、调查保障1. 人员保障:确定调查小组成员,包括建筑专家、文化学者、调查员等。
2. 资金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调查期间的交通、食宿、专家咨询费用等。
3. 调查工具:准备相应的调查工具,如照相机、测量工具、录音设备等。
4. 合法权限: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与支持,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5. 环境保护:在调查过程中,注意保护古民居现场环境,避免对其造成不可逆损坏。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传统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传承情况,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掌握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和建筑特点。
2. 实地调查:选择多个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对比研究传统民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
三、调研结果1. 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根据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南方多采用木结构,具有檐楼、卷棚等特点;北方多采用砖石结构,具有重檐并起的飞檐、雕花窗户等特点。
传统民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建筑特点传统民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利用。
例如,南方民居的设计多考虑了雨水收集和利用,建有瓦檐和卷棚,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并便于生活用水。
北方民居则通过炕、火塘等设计来解决寒冷季节的取暖问题。
此外,传统民居还注重居住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合理安排,以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
3. 保护与传承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在一些地方,传统民居已被拆除或改建成商业用途,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
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方面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例如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开设传统民居博物馆等。
四、建议和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供考虑:1. 政府支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个人和组织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在保护传统民居方面加强监管和管理。
3. 教育宣传:开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公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4. 产业挖掘:通过发展相关旅游产业,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景点,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五、结论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

传统民居考察报告范文一、考察背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我们特地前往中国某地进行了一次传统民居考察。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究传统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二、考察地点及条件我们选择了某地较为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作为考察地点。
该村落位于山间,四周群山环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村落内建筑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我们在当地一家民宿进行了住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1. 建筑结构该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布局,院内建筑主要是石砌的平房和木结构的楼房。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分为正房、厢房、耳房和交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房屋采用木柱、梁和斗栱进行支撑,屋顶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的形式,整体构造稳固耐用。
2. 建筑材料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和青砖。
木材主要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骨架,石材主要用于砌筑墙体和地基,青砖则用于砌筑屋顶和院墙。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3. 艺术装饰传统民居的装饰多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以及壁画和彩绘,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在我们的考察中,尤为留意到屋檐、门楣、柱头的各类装饰,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型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图案,为传统民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4. 生活空间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
四合院的封闭式布局使得家庭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共同作息,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
院内的客堂、厨房和卧室等空间布局合理,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注重了传统的礼仪和家风教育。
四、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在考察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当地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早起锻炼,集体劳作等等。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一般说来,大致包含下述几个方面:1.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聚居形式,如村寨、坞堡、城邑、都市等;2.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单体或组群,如:宫殿、陵墓、寺观、塔幢、园林、宅第、石窟、祠庙等;3.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结构技术。
如:土工、木工、砖石工;基础、沟渠、城垣、高台等构筑技术;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蚁等技术;4.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帘幕、家俱、照明灯具、音响、通风等;5.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刻(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采画、裱贴、鎏金、镶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术;6.著名匠师和建筑文献典籍;7.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观念、伦理制度、审美观、风水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社会习俗对建筑的影响;8.风格特色,即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中国和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我们说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而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作为研究的重点,又分为:1.战国(475B.C-221B.C)至秦汉时期(221B.C-220A.D)。
有人主张自周代开始(1027B.C)到三国时代(220A.D-265A.D)为止。
2.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65A.D-907A.D)0有人主张三国时期列入此期。
3.五代、宋、辽、金、元时期(907A.D-1368A.D)4.明清时期(1368A.D-1840A.D)1840年以后,中国进人近代时期,但古建筑体系的活动仍有延续。
1949年以前,在中国从事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的,除了个别的业余受好者外,唯一的专门组织,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
创办人和社长是朱启钤,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组主任梁思成和文献组主任刘敦桢。
学社的历史不长,抗日战争前在北方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作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结构方法,特别是围绕宋〈营造法式〉的研究。
战争时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两省调査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传统民居考察作业考察日记、报告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报告日期: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报告评分标准0分,结构为20分。
ﻬ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成绩评定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认识实习课程任务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1)中午时分,边城得集市进入高潮.这时候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集市上除了百货、土产摊档各色货物斑驳杂陈之外,有拔牙得游医,占卦得相士,照相得,补锅得,阄鸡得,甚至还有最古老得染布缸。
也有个别赤膊短裤得壮汉,肩扛长管火铳,高挑几只羽毛斑斓得野鸡,昂昂然在人丛中穿行.最热闹得地方莫过于熟食摊档,柴火灶烟火四燎,大汤锅沸腾翻滚。
男女老少围拢周边,手捧大碗满头大汗吃辣椒米粉。
茶峒得“边边场”就是很吸引人得,它保留了古朴、浓郁得民族风情。
边城茶峒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 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
文学大师沈从文得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得风景、善良得风俗与淳朴得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得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
在茶峒当地得农家饭庄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得茶峒菜,菜品美味且价钱也不高.这些美食有米豆腐、血粑鸭子、苗家酸鱼、凤凰腌罗卜、苗家菜豆腐、苗家酸菜豆腐汤等.碰到农历二、八还可以赶“边边场”,很就是热闹。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2)时间:2015年5月10日地点:洪安镇洪安古镇内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自然景点“象鼻吸水”、“九龙坡”以及“三不管”小岛都享有盛名。
洪安全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洪安老街最有味道得就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也系住了渡船来往得动力依靠。
镇内民族风情浓郁得古建筑林立,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这里有横跨渝、湘两地得洪茶大桥、“象鼻吸水”得自然奇观、翠翠悄然独坐、翘首远望得“三不管”岛、二野入川司令部旧址等风景名胜。
200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得牌坊,就就是渝东南第一门。
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气势磅礴,坚不可摧,梁方柱圆,高大宏伟,具有浓郁得现代气息,为渝东南门户得标志性建筑。
上方得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字样,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得光辉形象。
以此向从这里过往得客商表达重庆人民好客得热情。
树于大门右侧得石碑,由当时所属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就是重庆直辖前出入川境得重要标记.石碑前书“四川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得对联。
后书“川湘黔边城”字样,附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得自勉。
碑座得四周则刻有时任领导得题词与记事性文字。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3)地点:花垣县第三中学时间:2015年5月12 日迎着新世纪得曙光,沐浴着课程改革得春风,花垣县第三中学如同一颗散发着诱人芬芳得蓓蕾,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茶洞徐徐绽放.花垣三中座落在湘渝黔两省一巿交界得酉水河畔---边城茶洞,在镇得东北角香炉山下,这里高楼耸立,一排排青夸黑瓦得教学楼合理有序得布于山岗,夏季苍松挺立,绿树成荫,秋季丹桂飘香,就是一所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得学校。
学校前身就是“国立茶师”始建于1941年,当时正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安置江浙一带得沦陷区得流亡师生在茶洞设立此校,此校为全国抚育了无数得小学教师,同时也培养抗日战士。
抗战胜利后,国立茶师交省办,更名为“湖南省立茶洞师范学校”。
解放后为适应湘西教育发展得需要,1953年学校更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直到1962年春迁并吉首民师。
1962年更名为花垣县第三中学。
从1953年至1962年学校为湘西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忠于党得教育事业及其她事业得建设人才.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4)地点:凤凰古城时间: 2015 年5月12日房屋建筑就是人类创造发明得伟大功绩。
从原始社会得洞穴居住简陋得板拦房屋,从遮风挡雨简陋毛屋草房,到立柱构架得瓦房期间已经过几十万年.中华民族得建筑艺术在全世来说也就是屈指可数得。
随着时代得不断前进。
人类得居住条件也越来越改善,各种建筑形式异彩纷呈,构架了中华民族深奥无穷得传统文化。
房屋建筑从整体来说离不开土夯砖木,但从结构技巧与格调都各有千秋。
根据居住得条件要求,房屋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地理环境与住居条件制约,建筑得艺术与格调必须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社会环境与生活习俗制约。
因此,房屋建筑各地运材用材基本上就是大同小异,但具体到一个地区来说,其艺术风格与形式就迥然各异了。
木质结构得板式建筑——陈家大院位于吴家弄中段得陈家大院,就是典型得木质结构板式建筑。
陈家大院房屋建筑,整个房体从上到下全一色得木柱与木板,屋柱穿方.楼窗地板,穿合接头没有一颗铁钉,均为方板木榫构合,显示了古人建筑工匠得高超建筑艺术,就是古城房屋建筑艺术得一绝。
古城著名商号群落建筑江山留胜迹,时岁唱大风。
繁荣崛起于清代嘉庆道咸年间得古城凤凰,突出得军事色彩令人欣佩外,还有众多得繁荣经济与名声显赫得商贾名号令人仰慕。
有句古话说,浦市得商船镇竿得兵、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5)时间:2015年 5 月地点: 凤凰古城12 日沿河吊脚耧秆栏式建筑古城凤凰其所以有如此巨大得魅力,不仅在于她独特得地理环境。
在于她秀美得山川景色,还在于她有许多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得古色古香得老建筑。
在古城建筑群落中,最有特色得就是吊脚楼有悬空式得建筑,有半吊脚形得建筑,也有全吊形得建筑。
长条形建筑这种长条形得房屋建筑,在古城中不少。
由于古城就是一个盆形状,在选择房基时空间很小。
递进式建筑递进式建筑就是指房屋建筑地基就是多层次,多台阶,从大门iz]向后延伸地基一进比一进要高。
扇面形建筑扇面形建筑,指得就是这种房屋建筑形象折扇一样.。
ﻫ一线形建筑一线形建筑房屋又就是古城中得一大特色,在道门口前对面,一排整齐划一得古建筑就象一条流水线一样,令人赏心悦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报告书一、考察主题传统民居考察,湖南之行。
二、概述(一)传统民居考察对一个学生来说就是很重要得,从一个学生得成长过程来说,她经历了无事可做得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得学生时代,再到以后得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与工作.实习就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得过程,学习得目得就就是运用,就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得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得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
所学得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就是一个锻炼得平台,就是展自己能力得舞台。
通过考察,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得能力,在实践得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得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得问题.调查时间:2015年5月8日至14日调查地点:边城、洪安古镇、德夯、凤凰古城调查对象:花垣中学、洪安镇、磨老村、凤凰古城调查范围:湖南传统民居调查要点及要解答得问题:湖南传统民居得特色与设计特点。
(三)调查研究得方法。
我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会自主分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加上老师得带领与指导得方法完成了我们得调查研究.三、正文(文字不少于2000)一、正文湖南传统民居得考察,让我们在实践中领悟湖南民居得设计特点与艺术特色。
9日上午,边城考察开始,我们走过青石板铺成得小街,来到花垣县第三中学。
花垣县第三中学座落在湘渝黔两省一市交界得酉水河畔—--边城茶洞。
学校前身就是1941年抗战时成立得“国立茶师".抗战胜利后,更名为“湖南省立茶洞师范学校”。
1953年学校改名为“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
1962年春迁并吉首民师。
1962年花垣县人民政府在“湘西第二民族师范学校"旧址上建立了花垣县第三中学。
作为一所极具湖南建筑特色得中学,中学之行,令我受益匪浅。
洪安古镇内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自然景点“象鼻吸水”、“九龙坡”以及“三不管”小岛都享有盛名.洪安全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洪安老街最有味道得就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也系住了渡船来往得动力依靠。
满客之后,老梢公悠闲得坐在船屋内得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得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
在重庆与湖南得界河清水江上,川湘大桥横跨其间。
桥得中央便就是重庆与湖南得分界线,由此出入省界,易若举手抬足。
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得牌坊,就就是渝东南第一门。
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气势磅礴,坚不可摧,梁方柱圆,高大宏伟,具有浓郁得现代气息,为渝东南门户得标志性建筑。
上方得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字样,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得光辉形象。
后书“欢迎您再来重庆”,以此向从这里过往得客商表达重庆人民好客得热情.树于大门右侧得石碑,由当时所属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就是重庆直辖前出入川境得重要标记。
石碑前书“四川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得对联.后书“川湘黔边城”字样,附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得自勉.碑座得四周则刻有时任领导得题词与记事性文字。
沿大桥左侧得洪茶码头下去,穿过桥洞,即可走进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得“鸡鸣三省亭”。
所谓“一脚踏三省”,指得就是亭子建立得地方,就就是三省交界得交点,其中既有重庆得土地,也有湖南与贵州得土地。
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得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得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就是“鸡鸣三省亭”得由来。
更为奇怪得就是,就连手机在这里都能收到来自三个不同省份里得信号。
“三不管岛”最初得名于当地得一座无名小岛。
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与当时得四川,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她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
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得“三不管”岛。
被当地民众与客商称之为“景阳岗”.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得西南部,因背依得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飞得凤凰由而得名,就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得少数民族聚集地。
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得风景将自然得、人文得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得沉重感也许正就是其吸引八方游人得魅力之精髓.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得小城之一得“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就是名副其实得“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得东西大街,可它却就是一条绿色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