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科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骨科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计划)在2012年度,我科要院领导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降低医疗费用,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上狠下功夫。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相关文件精神,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积极学习,努力进取,团结协作,争取把我科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科室、和谐科室、进取科室。
在新的年度里,我们要在骨科常见病种及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上狠下功夫,积极总结经验,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活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突出中医特色。
根据我院骨科病源特点,项痹病(神经根性颈椎病)临床多发,锁骨骨折临床多发的实际情况,结合我院治疗此类疾病的相关经验教训,分阶段制定病实施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路径。
因项痹病(神经根性颈椎病)多在门诊治疗,住院病人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并开展锁骨骨折的临床路径。
为了开展此项工作,计划分阶段利用科室会议等机会讨论制定临床路径,让科室内医护人员了解实行临床路径的意义,充分调动积极性,努力开展工作,要达到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患者,能开展临床路径尽可能开展。
在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
骨二科
2012年.2.月1日。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

骨伤科优势病种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A1 转子间简单骨折沿转子间线经大转子部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有一内侧骨折块有数块内侧骨折块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反向简单骨折横行简单骨折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骨科优势中医病种

一腰间盘突出症【病史采集】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
2.腰腿痛的位置、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
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1.腰椎侧凸。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骶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6.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及分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常见分型: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1.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
(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
注意近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依据影像学予以鉴别。
(2)椎管狭窄症: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表现,需仔细研判X线片、造影、CT、MRI、才可作出鉴别。
约30~4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
3. 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1)梨状肌综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为主要表现,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
(2)盆腔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可缓解症状,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或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术。
骨伤科优势病种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培训课件

疗效评估:此期伤处疼痛较剧烈,往往合并有便秘,桃核承气汤具有 活血止痛,行气通腑的作用。临床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病人大便通畅后, 腰部疼痛随即明显减轻。
1、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二)、中期 (伤后2周~4周) 此期肿胀基本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瘀末尽去,新骨始生,骨折处日趋稳定,应加
筋强骨的作用。适用于骨折后期,筋骨虽续,但肝肾已虚,肢体功能尚未恢复,或年老 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者。如补肾壮筋汤。方剂:补肾壮筋汤 方药:熟地15g 当归15g 牛膝12g 吴茱萸12g 茯苓12g 续断12g 杜仲10g 白芍10g 五加 皮10g 甘草6g (四)其他治疗 对于部分患者早期肿胀、疼痛明显,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骨折肿胀、疼痛明显 的患者在中药汤剂上加用三七、元胡、白芷、大黄等活血化瘀止痛药,同时结合静滴甘 露醇、疏血通、七叶皂苷钠等。
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
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1、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一)分期治疗 1、早期 (一)早期(发病2周以内) 1 现场处理 1.1 如有休克,应及时抢救。 1.2 正确搬运。 2 整复方法 2.1 屈曲型稳定型:加大脊柱后伸以复位压缩的椎体;姿势复位,腰部垫枕。 2.2 屈曲型不稳定型:姿势复位,腰部垫枕。 2.3 伸直型:头、膝抬高,屈髋,脊柱轻度屈曲位,使骨折复位。 3 复位后处理 3.1屈曲型:卧硬板床,腰部垫枕。 3.2伸直型:头、膝垫枕抬高,保持屈髋、脊柱轻度屈曲。 4 练功活动 胸腰椎骨折通过练功活动可以达到复位与治疗目的,不但能使压缩的椎体复原,保持脊柱的
2012年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评分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急症诊疗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中医病案规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中医骨伤科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对骨伤科专科的重点、主要病种,我院已对5个骨伤科优势病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诊疗方案,并在诊疗方案中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建设期间进一步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心内科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3种。
已制定的部分临床诊疗规范如下:一、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BGS000、ICD-10编码:M47.921)【概述】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现代医学根据解剖特点认为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西医病名:颈椎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中医诊断标准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1.颈型颈肩臂痛及肩部酸沉胀痛,颈项部发僵发硬,活动受限。
颈项部肌肉痉挛,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钝厚感,项韧带压痛。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
2.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患侧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椎间孔挤压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l.早期(1) 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3)对于椎管内梗阻明显的指征明确的,亦可考虑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椎弓根螺丝钉内同定及其植骨融合等手术治疗方法。
2.中期(1)骨盆牵引、垫气囊托板、佩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周后病人佩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同定牵引器[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004号]下床活动。
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由五部分组成。
①腰围:用特制皮革制成.背托和左右侧翼各一块使用时由三条皮带扎紧同定躯干的中下部。
②腰背气囊:粘贴于腰围背托腹面,使用时病人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内压,气囊最凸点指向伤椎。
③弹簧撑杆:位于腰围和躯干两侧,与身体纵轴成20°角,下接腰围侧翼插座,卜接腋托。
④胸托:由两块弹性钢板组成,位于撑杆的顶端,连接两侧撑杆起稳定作用。
⑤腋托:位于弹性撑杆的顶端,托柄下装有微动关节,只能在横轴上活动10°。
(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图片及佩戴图示见附图)病人仰卧位将牵引器的腰围部捆扎于腰背部,调好撑杆长度,向气囊内充气,气压达到16-24kPa,病人双下肢移到床边并将小腿垂下,上肢向背侧抵住床面撑起上半身则可坐起,继而下床活动。
活动后按下床的逆方向回到床上卧下,打开气囊阀门放出气体,松开腰带及胸托,解除牵引器。
在床上可继续卧于气囊托板上,持续骨盆牵引,并且进行腰背肌锻练。
(四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双手及双足承重,全身弓形挺起如拱桥。
此练功方法难度较大,青壮年患者经过努力,在伤后5~6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荐方药:接骨紫金丹,续断、烫骨碎补、土鳖虫、煅自然铜等。
3.后期(1)充气式弹性脊柱牵引器外固定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继续充气式弹性脊柱牵引器外固定,逐渐增加活动量。
牵引器的佩戴时间为90~120天。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点式功能锻炼,用头和双足承重,全身呈弓形挺起,腰背尽力后伸。
一般要求在伤后2~3周达到此练功要求。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治法:补益气血、强壮筋骨推荐方药:独活寄牛汤加减,独活、细辛、秦艽、肉桂心、防风、桑寄牛、杜仲、牛膝、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党参、茯苓、甘草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3)亦可选用电脑骨伤愈合仪等治疗。
(二)护理1.情志护理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多属突发性损伤,伤及筋骨,以致气血瘀滞,导致不同程度的肿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表现出焦虑、急躁及对疾病预后惊恐的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详细了解病情、争取合理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安慰和解释,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了解损伤修复过程和治疗措施,以配合治疗。
2.生命体征的观察椎体骨质疏松,血运丰富,骨折后易敛出血,病情易发生变化,故在入院初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耐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止气血虚脱的发生。
3.体位护理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仍潜在继续损伤的危险,做好体位护理非常重要。
患者平卧硬板床,骨突部位垫海绵垫,在骨折部垫一薄枕,使脊柱背伸。
为防止患者因卧床时问过长而发牛压伤和褥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并按摩骶尾部或用酒精擦拭,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翻身时嘱患者挺直腰,绷紧背部肌肉以形成自然内同定,护十或亲属托住患者肩部,髋部及双下肢同时翻动,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旋转扭曲,以免加重损伤。
4.饮食护理早期饮食护理: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腹胀、便秘,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
必要时以大承气汤水煎服或灌肠。
中后期饮食护理:患者食欲增加,骨折修复,机体消耗较大,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丰,按照健牌和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
5.并发症的护理腹胀便秘:按摩腹部,每曰在右下腹顺着结肠向E、向芹、向下按摩,时问为20-30分钟,每门3次,可预防腹胀便秘。
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针剌足三里、关元、气海、天枢穴以理气消胀,促进排便。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相应行针疗法。
尿闭:由于部分患者不习惯卧位,常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
在排除神经功能损害性尿潴留的情况下,可川流水诱导排尿,同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按摩期门穴1000 下左右,耳穴取膀胱、肾、皮质下压迫3-7灭,针灸疗法取三阴交、委中,针后加灸效果更好。
以上处理均无效者予以导尿,但尿管留置时问不宣赶过3天,以免发牛泌尿系感染。
6.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能起到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加速骨连接的作用。
采用脊柱骨折的四步练功法(即五点式功能锻炼、四点式功能锻炼、三点式功能锻炼、飞燕点水法)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恢复腰背肌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因此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年迈体弱的患者,开始时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使臀、腰背部离开床面每日做3-4次,每次100下。
臀、背部抬得越高,速度越快越好,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由少到多,逐渐加大。
60岁以下的患者,.般能较好地完成四点式功能锻炼,要求每次完成200下以上。
护理人员每日观察患者练功,并做好记录。
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锻炼时勿急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早日康复。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坪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同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l5°,静息疼痛,活动加剧,口常牛活、劳动能力明显影响。
(二)评价方法1.于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随访时行X线检查,分别测量其上位椎体高度和下位椎体高度,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计算伤椎参考高度;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冉除以伤椎前缘参考高度得出各时问段伤椎前缘的百分率,然后进行比较。
中后缘高度百分率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同理。
2.测量矢状面Cobb角:在侧位片上分别作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线和伤椎下位椎体的下终板线的垂直线,两垂直线的交角即为矢状面Cobb角。
3.对患者腰背部疼痛按照美国国立卫牛研究所制定的临床疼痛的测定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
评价标准按照:0分:0 cm,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3 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牛活:4分:4~6 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牛活:6分:7~10 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牛活。
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在一长为10 cm 线上画在数字上,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有病人画明疼痛所在的位置,最后由医生患者评分。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l. 994)(l)有外伤史,多为问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l)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⑧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佃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牛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冉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