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人教必修4)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原文及翻译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j iù)监。
凭借逐渐地升迁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哥哥和弟弟一道做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多次使节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窥探观察。
匈奴扣留汉朝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前后后十几批。
匈奴使节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互抵当。
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啊。
”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使节释放回来。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赞赏于是凭(定语后置句)趁机汉武帝赞赏他的道义,于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节回国,趁机送给单于许多财物,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和副中郎将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一起…之后置办财物馈赠更加希望张胜以及代理的属吏常惠等,招募了士兵、斥候共一百多人一起前去。
到了匈奴以后,置办财物馈赠给单于。
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正派恰好匈奴正要派使节送苏武等人回国,恰好缑王与长水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一起与率领暗中正好和昆邪王一起投降了汉朝,后来跟着浞野侯陷落胡地。
《苏武传》_课件_(人教版必修4)

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7、8段
1、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当初,表示追叙。
2、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无”,“现”。
信义安所见?
宾语前置
3、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车子撞在柱子上。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三、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5--6段
重点词句
8、单于愈益欲降之 更加,同义副词连用
9、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跟外界隔绝; 使动用法,指供应饮食
10、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1、下列红色字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C )
A、绝不饮食 B、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 斗力。” C、人众徙去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 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
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
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 (共64张PPT)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jiù); 2.数(shuò )通使相窥( kuī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háng)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mò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7.置煴( yūn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dī )
知识回顾: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
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6、归汉经过?
羁留历程
3、谁劝降? 4、不投降,怎样对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因为
第
被任用 武,字子卿。少以
渐渐升迁
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时
汉连伐胡,数通使相
并:都 为:做
屡次
十余人 窥观。匈奴留汉使郭
《史记》:本纪 • 纪传体
《汉书》: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列传 表 志
时代背景 汉朝和匈奴:汉代自高祖刘邦后,几十年里始
终面例匈奴的威胁,但国家需要积累实力,一直隐 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在文帝和景帝 时期实现了“文景之治”。武帝时期对匈奴发起反击 。帝国财政面临巨大压力。经过三次战斗汉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匈奴实力减弱,愿意讲和,但矛盾 依旧根深蒂固。双方表面修好,又都在窥探对方虚 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 (共84张PPT)

班 固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 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 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 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 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 狱。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史书: 辞赋: 诗: 《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作品----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重要语句翻译 3、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 人俱。
采分点:假吏、募、斥候、俱、省略句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 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 同(前往)。 【省略句】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都做了 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廷接连 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 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人。匈奴使者前来, 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 为单于,害怕受到汉朝袭击,于是说:“汉天子,是 我的长辈啊。”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 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 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 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 苏 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 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 了匈奴那里后,备办了一些财物赠给单于。单于更加 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人教版必修四语文课件:第12课《苏武传》+(共61张PPT)

(1——3段)翻译下面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的义气,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 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 使者(回去),顺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答 谢他的好意。 2.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缑王)和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的人,暗中共同 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第一段重点词句
判断句
介词,表原因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以……身份 定语后臵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臵币遗单于 用礼物赠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 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 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 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 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常。
《汉书》与《史记》之比较
《汉书》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 230年左右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 3000多年
时间跨度
体例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 书、表
两书合称为: “史汉”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苏武牧羊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 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 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 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 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 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 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 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 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 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高中语文 《苏武传》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 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 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 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 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 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 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 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 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 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大义凛然 爱憎分明
义正词严 立场坚定
拓展:解读苏武精神
名家评价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 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 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 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 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 焯
6、赠送
7、更加 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研读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 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 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 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 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 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中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节选自《汉书》。
这篇传记详细记述了苏武在匈奴被扣十九年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他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其次,苏武坚贞不屈的形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者,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在理解文意和把握人物形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同时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深层原因。
探究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特色。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宜皆降之 (使动)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单于壮其节 (意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算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
几、几个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1)shu 计算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 列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
Cu 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
Shuo 屡次当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1)表处所。
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
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1)表助动。
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
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
将。
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
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译为“授……官职”。
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3、擢。
提升官职。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 6、黜。
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 7、去。
解除职务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补充赏析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
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
《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这样,两国关系解冻。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
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
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
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
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虽被张胜、常惠劝止,但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气绝、半日复息”。
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班固用重墨描绘的第二个场面是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
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
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
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
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的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
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
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
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
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
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
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
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苏李诀别也是班固用重笔描绘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上,虽然没有正面描绘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从李陵的悲慨中,我们得知,背叛祖国的人,他们永远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永无希望的追悔之中,与苏武得到的精神上的充实和功名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示了苏武精神追求的高尚和不凡之处。
在用浓墨重彩写好一些典型场面的同时,班固对苏武长达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简略的叙述,不少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极为简略的叙述中,由于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在苏武回国时,仅有一句描写“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这些鲜明感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升华。
其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
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
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
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
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其三,就是本文对人物语言的逼真叙写。
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
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