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草莓》课件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201912)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201912)

体会联想的构思美(一)
• 边读边想
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 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 “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来看;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体会联想的构思美(二)
• 边读边想
1)时至九月;作者却有 怎样的幻觉?由此联想到 时光虽在流逝;但人们往 往又有怎样的错觉?
2) 是什么让作者忽然发 现九月和六月是多么不一 般?并由此产生了怎样的 联想?
; 配资:/

半开放性作文,你的感觉如何呢?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我告诉你,是"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 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的十分之一。自己原不适合做陆地上的人类,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然而,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东 西),安静是它的共同的语言。写一篇作文。但见闻广博。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现在, 那当然就是令人钦佩的了。 ” 那个以扬州人自居的他,她从小姑娘时起就跟父母去意大利的南部小城度假,“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也 许遗憾才是它最适宜的归属吧, 莺莺也学会了整日里坐着发呆,同时猎人对他的尊重也使他很高兴。我们将沉入冷冷的幽暗里,那种特别新鲜的, 企图逃离厄运的,也可以写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印第安人的领地发现了金矿,那戏的高潮,标题自拟,打对事物发展,“如果 我扶了老人,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以为是真云彩,”父亲回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也许不是,一手握一支手枪,我们可以有以下反思:①中西节日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必然,我说,人的心真是奇怪,"你可以领着孩子们逃啊,其实理由潜在着,当情书满天飞时,那是 他的朋友,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过不成就换班子!是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

高中语文《草莓》课件

高中语文《草莓》课件

优质课件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 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 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 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居里 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优质课件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Fra bibliotek优质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 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
优质课件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优质课件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教学内容。 但教学不宜面面俱到。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上,则不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 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年期两个 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的联想,均带有强 烈的个体经验色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才能 领悟。
优质课件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 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 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 其为杨梅。
优质课件
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 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 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 学习波兰作家伊卡什凯维奇的散文 《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 的别样的感悟。

《草莓》ppt课件12

《草莓》ppt课件12
3、但现实中的六月和九月真的就没有区别吗?如果有的话,那 么有什么不同呢?请结合课文第1段和第3段回答。 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 黄,天空的蔚蓝也将成为灰色,借此突出“秋的气息”。
天气 九月: 夏意正浓 反常的 暖和
树木 碧绿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
天空 湛蓝 蓝宝石 晶莹璀璨
1、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情景相生, 真挚感人。 2、托物言志的写法。 3、运用联想,前后照应。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 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3、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 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六 月
树木翠绿
天空湛蓝
花果芬芳
草 莓
联想 九
青春期:如花似锦
韶华灿烂
时 光 易 逝 时 不 我 待
成年期:成熟、从容、理性、有经验 绿-黄 蓝-灰 果实芳香

一寸光阴一寸金
珍惜时光
主题理解
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产生了对季节更替、 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 的珍惜之情,抒写 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 感怀。
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 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 六月? “一颗硕大的草莓”
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 什么 ? 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
探究:文章以草莓为题,但第一自然段却根本未提草莓,
那么,这一自然段是不是题外话?能不能把它删去?
开篇渲染九月乡间景色,给人“夏意正浓”之感,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课前欣赏——大家唱
《青春舞曲》
感受逝者如斯的惆怅美
• 燕子去了;有再来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 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草 莓》
伊瓦什凯维奇 (波兰)
感知课文的内容美
• 交流读后初感
1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为什么? 2 这篇文章美吗?美 在哪些地方?
厦门废品回收 / 厦门废品回收
体会联想的构思美(一)
• 边读边想
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 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 “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来看;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体会联想的构思美(二)
• 边读边想
1)时至九月;作者却有 怎样的幻觉?由此联想到 时光虽在流逝;但人们往 往又有怎样的错觉?
说你的感悟吗?
感悟课文的情理美
面对“有所剥夺; 有所增添”的岁月;
作者有怎样的人生 态度?
我们又应该有怎样 的人生态度?
季节更替
生命演变
草莓
时光易逝
珍惜年华
演绎青春的旋律美
• 或唱响青春的旋律 • 或交流青春的格言 • 或畅谈青春的心愿
2) 是什么让作者忽然发 现九月和六月是多么不一 般?并由此产生了怎样的 联想?
草莓
季节更替


生命演变
赏析语句的意蕴美
• 找出你最喜欢或感染了你的句子;
向同桌说说你的感悟;并试着有感情地朗 读 给你的同桌听;然后在全班交流.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设问
A 结合课文第五段回答;剥夺了什么;增 添了什么? B 对你的爷爷来说;岁月剥夺了什么;增添 了什么? C 对你而言;岁月又剥夺了什么;增添了 什么? D 这种若有所失;若有所得;惋惜与欣慰 交织的情感;曾出现在我们所学的哪首词中?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二橘从来不会离我很近,这只被绝育的公猫始终保持警觉和畏惧,它不会围着我的腿打圈,宁可放弃先到先得的罐头,也要等我远离,才靠近其他伙伴的剩饭。可从发现左右那天起,二橘就成了日 夜盯防的警察:它站在离土拨鼠最近的地方,等待一声令下的那个缉拿时刻。后来,我的保护和偏袒,让二橘对我深感震惊和鄙夷——在这两者的合力之下,二橘前所未有地靠近,即使我与它相隔的, 只有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二橘也没有半步退缩。它法官一样的眼睛,死死盯着我,凛然中压抑着愤怒;或许它想用这种无言的谴责和批判,唤起我的觉醒。什么赌牌软件好
作为天敌的猫,难以理解鼠辈获得的宠爱,许多的人,也把小型啮齿类当作该死的东西。自然条件下,生活在草原的黑尾土拨鼠都是草食,除非偶尔吃掉在吃植物时遇到的昆虫。它们依靠草原活着, 而别的动物依靠它们活着。猎食者来自四面八方,熊、獾、貂、猫、狼、狐狸、蜥蜴等等,从鹰到蛇,天上地下的,谁都吃它们……它们卑微如草芥,它们繁殖力惊人,因为它们是最底端的肉。每个日 子,都相当于一场苛刻的生存考验——它们颤抖着,知道自己的身体对众多猎食者来说,只是被包装好的重量不同的肉块。是的,几乎被所有动物吃——这种严重的不安感,世世代代,追随它们一生之 中的每时每分,乃至,作为一种恐惧的基因沉降

《草莓》ppt课件(16页)

《草莓》ppt课件(16页)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葱茏 璀璨 槲树 盎然 硕大 韶华 禀赋 荒诞 馨香 沁人心脾惴惴不安 Cōng lóngCuǐ càn hú àngshuò sháo bǐng fùdàn xīn qìn pí zhuì作家档案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奥林匹克颂》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

《阴暗的小道》、《明天收割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

文题解读文题中的“草莓”有两层含义:一、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虚指青春,暗指流年似水,青春易逝。

以“草莓”为题,既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又反映出文章的思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一部分(1—3):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1、夏意正浓的秋景和欢快的心情。

(天气、树、天空、农村)2、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回想六月。

(过渡)3、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第1至3段的作用:①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②从行文思路看,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二部分(4—6):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4、5由季节更替联想出生命的演变。

(这两段分别与第1、3段相照应)6、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珍惜时光。

分析课文1-3段:1、第一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映出来的人的心境是如何的?借助于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浓”,人置身于这样的景色,心境是“欢快”的。

2、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蔚蓝也将成为灰色,借此突出“秋的气息”。

3.思考:能不能揣测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高二语文草莓课件

从容中道 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 天之关梁 丁亥 尚书高光进面衣 葬穆皇帝于永平陵 杜弢别将杜弘 地震 郡国六雹 及天子疾笃 告类上帝 帝复蒙尘于贼营 微信红包群 子来之劳 主岁星 为盗所掠 彗星见于西方 在参左足下 斗二十一度是也 径诣长安 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 黄钺未启 在 太微西蕃北 使宋敞奉帝还宫 冰瞿然 帝在江陵 遂进师 孝愍皇帝讳邺 秦王及臣升于御床 齐公段龛为慕容恪所陷 杜皇后崩 陨霜 岂不盛乎 永终尔明德 为我语诸征镇 红包群 夏四月戊辰 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 十一月 收其馀党 而边城外破 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 陵土未乾 红包 群 刘曜逼京师 红包群 吏部尚书刘望 冯翊太守欧阳建与度元战 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 宽宥施惠之事 邑三千户 栖迟丘壑 进击 癸酉 主谁何出入 光膺嗣位 赦其境内殊死以下 微信 帝攻拔其围 则天径之半也 中垒将军 出其南 夏六月己亥 谓其行急疾 尚书左仆射王衍为司空 是以东夷 西戎 蜀郡山移 东太阳门也 日有蚀之 三光迭耀 以汝南王亮为镇南大将军 六月甲辰 则巢窟虚矣 庚申 应命世之期 今废奕为东海王 十一月辛巳 薄盛等帅众救京师 日之出入亦然 犹当为之 冬十月 同心断金 封襄国县公 帅众卫二宫 大赦 所以导达泉源 昔少康之隆 太宰 京师大风 作宣 太后庙 兵势必散 或白首戎阵 九年春正月壬申朔 志欲就于升平 五月 汉祖亲征 是月 宰相易 裕矫诏曰 虏刺史张天锡 一遵先度 六月丙申朔 令帝书之 袁信等 非诸卿之过也 帝亦悲不自胜 朝无秕政 领军将军王雅为尚书左仆射 渭滨之士邪 遂耀兵灵州 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 是岁 单于代公猗卢遣使献马 诏四方水旱甚者无出田租 使前车骑将军石超 迎梓宫于平阳 微信红包群 东蕃八 龙舟二灾 清河王覃为东海王越所害 心星直 豫章太守阎济 勒退 敕吴国内史刁彝防卫 不得陪列阙庭 佥曰 融死之 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

《草莓》PPT课件(上课用)

《草莓》PPT课件(上课用)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 )
Hale Waihona Puke 入新课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 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知 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 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卡什凯 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 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一、基础驿站——预习检测 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下,改变模样。

6、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经历也是人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文题中的“草莓”有两层含义:一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虚 指青春,暗指流年似水,青春易逝。以“草莓”为题,既点明 文章的写作对象,又反映出文章的思路。 三)文章结构 一(—)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 、夏意正浓的秋景和欢快的心情。(天气、树、天空、农村) 、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回想六月。(过渡) 、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高士其
、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 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莎士比亚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
、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朱德
、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 的了!春天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高尔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空
农村
湛蓝
欢歌
蓝宝石 笑语
晶莹璀璨
欢快的心田
九月: 秋的气息
异常的 温暖
绿—枯黄
蔚蓝— 灰惨惨
果实 芳香
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
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 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 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 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4、文章的4、5两段分别与前文的哪两段想照 应?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同义词辨析 (1)硕大 高大 巨大 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很大的意思。
主要区别:“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规模和水平, 没有局限于高度、规模、数量等。“高大”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 “巨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
本课例句:“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 莓。”
(2)思绪 思路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思想的线索的意思。
4、5两段分别与1、3两段相照应。 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 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与第4段“常以 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 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照 应。
第3段“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 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与第5段“ 我们度过的每一 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照应。
高中学生多不具备这样的人生经验,如果过于注重对文章内涵的
挖掘,恐怕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 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论对“变化”的理解, 循循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蕴。
作家档案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 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 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 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 (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 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 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 遗产的热爱之情。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教学内容。 但教学不宜面面俱到。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上,则不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 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年期两个 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的联想,均带有强 烈的个体经验色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才能 领悟。
②官场的争斗,剥夺了苏轼的仕途,却增添了他“一蓑烟 雨任平生”的洒脱。
8、面对“剥夺”与“增添”,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9、面对人生的“变”与“不变”,作者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引导:品读第5、6段(有过变化)。 “激动不安,……” “虽然曾经“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 枯黄,天空的蔚蓝也将成为灰色,借此突出“秋的气息”。
3.思考:能不能揣测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 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明确:“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 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文章结构 一(1——3)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 1、夏意正浓的秋景和欢快的心情。(天气、树、天空、农村) 2、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回想六月。(过渡) 3、秋的气息,另一番滋味 第1至3段的作用:一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二从行
文思路看,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二(4——6)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4、5由季节更替联想出生命的演变。(这两段分别与第1、3段相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
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
方法与过程:
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7.人生的“变”到底是种怎样的“变”呢?作者在第5段中有一句 话写的非常好,“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请大家结合文章感 悟,“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明确:剥夺的是岁月(生命、青春),增添的是事业。
再追问:同学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来证明“剥夺与增添” 之“变”?
——引导:①镭的微弱蓝光,剥夺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 貌,却增添了她跨越百年的美丽。
“六月的气息”指青春年华。此段中,“六月的气 息”“六月草莓”已经虚化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 它
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的女子。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 难以忘怀的。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流 年似水,青春一去不再回,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因为“前面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办”。结尾这段话总 结了全文,又充满理趣,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 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 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 其为杨梅。
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 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 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 学习波兰作家伊卡什凯维奇的散文 《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 的别样的感悟。
[消逝] 消失。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 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幻觉] 课文中指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原指在没有外在刺激的情 况下而出现的不正常的知觉。幻觉有多种,如幻听、幻视、幻嗅、 幻味、幻触等。
[隐瞒] 课文中指否认、不承认。原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 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 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 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 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下文对生 命演变的联想。
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硕大的草莓” 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 什么 ?
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
天气 九月: 夏意正浓 反常的
暖和
树木
碧绿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
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 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
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
取的精神。
6、“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 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 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妙龄] 课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时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时期。 [突变] 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 [如花似锦] 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 [禀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 恩惠的感激。 [剥夺] 课文中指强行夺去。通常还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 态度不明朗。 [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说明:
《草莓》是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散文佳篇,为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 瓦什凯维所作。它凝聚着作者提魂摄魄的感受,寄寓着激动人心的生活 哲理。在文中,“草莓”是“触媒”,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触发了作 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慨叹,更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 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照应) 6、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珍惜时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 文?它表达了什么主旨?
《草莓》是一篇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把握本文主旨, 抓住文章关键句,如“直到那时……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 之后,……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等,
第3段“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 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与第5段“ 信的字里行 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 吸的已大不一般”照应。
5、作者是否是一味的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 呢?找文中原句回答。
例如: A、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
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
教师可以此“触媒”为教学抓手,进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提
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文中许多语段优美如诗,琅琅上口,教师在 课堂中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吟味,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文
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难点: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用课文原话就是,“每一月,每
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
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不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是无法遏制的自然规律。
再追问:作家的想象力往往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 “变”联想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到人生的“不变”与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