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财政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2011中央政府财政报告

2011中央政府财政报告

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各位代表: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在此基础上,财政发展改革稳步推进,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开始试编,预算完成情况较好。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比2009年(下同)增长21.3%。

加上预算安排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

全国财政支出89575.38亿元,增长17.4%。

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和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1356.94亿元,支出总量为93180.32亿元。

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1000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2470.5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增长18.3%。

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42570.52亿元。

中央财政支出48322.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增长10.3%。

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972.89亿元,增长4.7%;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2349.63亿元,增长13.3%。

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支出总量为50570.52亿元。

收支总量相抵,赤字8000亿元,比预算减少500亿元。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

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小循环”与美欧“大循环”都着手设立。

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隐现。

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此外,在汇率政策上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美欧“双循环”结构建立与欧债危机化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化解是2011年国际经济领域的首要问题。

当前,欧元区国家已经着手建立长期制度和机制,以德国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 C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形成了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小循环”。

同时,又形成了美欧协力的“大循环”。

美国经济: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加速复苏2011年,美国经济尽管受到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年中美债风波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从第4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复苏信号明显增强,关键经济指标普遍趋于好转,G D P增速超过3%,私人固定资本、个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

美元利率是美国货币当局的基础政策工具,根据美联储2012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在2014年以前,美联储都有望保持0-0.25%的超低联邦基金利率安排。

2011年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总体表现为贬值,对支持美国出口扩张和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国债实施余额管理,在成功度过2011年8月2日的国债危机后,美国国债余额又逼近15 .2万亿美元的新上限,国家债务率达到100%。

2011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2011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2011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2011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一、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情况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306亿元,比上年增加8818亿元,增长20.8%;地方本级收入5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11821亿元,增长29.1%。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6%;非税收入14020亿元,增长41.7%。

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24267亿元,比上年增加3173亿元,增长15%。

与工业增加值增长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情况基本适应。

2.国内消费税6936亿元,比上年增加864亿元,增长14.2%。

3.营业税13679亿元,比上年增加2521亿元,增长22.6%。

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10月份以来央行五次加息等因素带动建筑业、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增长。

受商品房销售下降相应房地产营业税下降影响,四季度营业税增幅回落至18.3%。

4.企业所得税16760亿元,比上年增加3917亿元,增长30.5%。

增幅较高,主要是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带动2011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较多,以及2011年企业利润总体增长较快带动预缴企业所得税增加。

受四季度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滑影响,预缴企业所得税增幅回落至18.4%。

5.个人所得税6054亿元,比上年增加1217亿元,增长25.2%。

其中,四季度个人所得税下降5.5%。

主要受自9月1日起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影响,个人所得税月均减少138亿元,改革实施四个月减轻居民负担550亿元。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560亿元,比上年增加3070亿元,增长29.3%;关税2559亿元,比上年增加531亿元,增长26.2%。

累计增幅较高,主要受全年一般贸易进口增长31%的带动。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回落至15.5%。

2011版积极财政政策内涵与着力点

2011版积极财政政策内涵与着力点

编者按: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等于拘泥死守、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

未来一段时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哪?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投资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民生等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政策综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表述。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那么,该如何落实?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进行了回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那么,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个税调整:开启收入分配改革序幕声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201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201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三)新兴市场成出口新引擎
据海关统计, 据海关统计,2010年1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 年 至 月 2677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3%。其中出口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 亿美元 和进口规模也分别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和进口规模也分别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出口增长 33%;进口增长 亿美元。 ;进口增长40.3%;贸易顺差为 ;贸易顺差为1704亿美元。 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强劲复苏, 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强劲复苏, 充分说明中国出口产品强大的竞争力。 充分说明中国出口产品强大的竞争力。
三、通胀形势及流动性分析
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以农产品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一是以农产品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二是我国央行长期实施的“宽松” 二是我国央行长期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 致流动性泛滥,并继而引起原材料、农产品、 致流动性泛滥,并继而引起原材料、农产品、资 产价格的轮番上涨; 产价格的轮番上涨; 三是我国过高的贸易依存度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 因素
(一)“转型”助推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具体来说, 具体来说,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受到以下四个方 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受到以下四个方 面的提振 一是区域振兴规划的相继实施将提振投资。 一是区域振兴规划的相继实施将提振投资。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全面推进将助力投资。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全面推进将助力投资。 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支撑投资增速平稳增长。 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支撑投资增速平稳增长。 四是总的投资环境改善加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四是总的投资环境改善加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六、我国货币政策及具体措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 1.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适度增加外汇储备 3.调整人民币汇率 4.继续实施资本项目管制 5.信贷政策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倾斜

论述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论述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论述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2011年是我国执行“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也是确保“十二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一年。

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准确而及时地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

这对做好2011年的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但应比2009年—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时有所控制。

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发展。

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在改革税制的同时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负担。

第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三、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保持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总量合理增长,既要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

第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三农”、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四,保持金融稳定,切实防范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

四、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在于: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未消除,还需要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图表 1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长5.1%。

全年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肉产量5053万吨,比上年下降0.4%。

生猪存栏46767万头,比上年增长0.7%;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上年下降0.8%。

全年禽蛋产量28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656万吨,增长2.2%。

图表 2 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2011年的财税形势

2011年的财税形势

22 | ECONOMY 高培勇点评2011年的财政预算,无论是全国财政收支,还是中央财政收支,都沿袭了多年以来的编制框架和思维定式。

就全国财政收支而言,全国财政收入还是根据GDP的计划增速即按8%的增长率计算的。

这就是,在去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增长8%,即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

除了当年的财政收入之外,又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当中调入1500亿元。

故而,今年可以使用的全国财政收入总量为91220.32亿元。

依此计算,加上9000亿元的财政赤字,从今年开始,全国财政支出的盘子会超出10万亿元,即达到100220亿元,增长11.9%。

不过,这还只是预算数字,根据以往年度的规律,实际支出数要远大于计划支出数。

就中央财政收入而言,当年收入是45860亿元,但加上由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的1500亿元之后,今年可动用的收入总量是47360亿元。

除此之外,中央财政赤字安排7000亿。

依此计算,今年的中央财政支出预算数字为54360亿元。

需要指出,中央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不是自己花的,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转给地方的。

在2011年的预算中,只有16982亿元即31.2%的钱花在中央一级,其余的37378亿元即68.8%的钱,要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两个渠道转到地方,形成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

从总体上看,在2011年,值得关注的相关财税政策问题可能有如下几个:其一,2011年财政政策的基本趋向。

我们的判断是,名义上虽然标榜“积极”,但实际上实施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或者,是由“积极”向“稳健”过渡中的财政政策。

其道理不难说明,今年财政政策的总目标,主要不是保增长,而是防通胀。

说到通胀的危险,迄今为止,虽然单就数字而言并不十分严重,但今年的问题,除了通胀以外,还有以收入分配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

一旦两者相碰头,就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

所以,今年财政政策总体安排,不要只看它的名称如何,而要看它具体的操作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
收入分配改革 国际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难言乐观。
2011财政政策内容
赤字变化 2011年财政 政策的实质 内容大致可 以分为三个 层次 结构减税
支出方向
赤字变化
• 财政赤字:两年来首度缩水 赤字规模将搭配合理投资
2011年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务2000亿元,全 国财政总赤字预计安排为9000亿元。根据上述安排,2011年全国财 政赤字率约为2%左右,较2010年的2.5%下降0.5个百分点。



具体表现
• • • 4、农民增收 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5、发展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保障机制。 6、深化医改 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参保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 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7、社会保障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 养老保险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标准。
支出方向
• 支出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 向
• (1)政府投资项目续建及“十二五”建设项目启动 • (2)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支出保持上升 • (3)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以保障性安居工程
支出方向
“十一五”期间全国财政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支出方向
• 2009-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具体表现
• 1、促进消费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 者劳动报酬。 2、结构性减税 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各 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稳定物价 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稳定化肥、煤炭、成 品油等供应,做好必需商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等,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 物价基本稳定。
未来改革方向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 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 和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实现教 育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 网,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 动文化事业发展。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我国将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 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通过调整增值税 和营业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及税率结构、研究 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等举措,积极构建合理的财税体制。
2011年财政政策分析
2011财政政策类型
• 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背景下, “十二五”开局之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核心基调,充分发挥 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财政政策可能出现的问题
• 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 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 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一个工 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 "民生工程"、"战略新产业规划"、"区域增长规划"效应等因 素将使投资继续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经济 存在重回2007年之前增长模式的潜在风险。

具体表现
• • 8、保障住房 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 设和运营。规范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 改造。 • 9、增收节支 • 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坚决压 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明年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继续从 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
2011财政政策效果
公共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 亿元,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306亿元,比上年增加 8818亿元,增长20.8%;地方本级收入5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 11821亿元,增长29.1%。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 22.6%;非税收入14020亿元,增长41.7%。 2011年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 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具体来看:一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相关税收 增长。三是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四是政策性增收因素。
赤字变化
• 2006—2011年中央财政赤字情况(亿元)
结构性减税
• 结构性减税: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
我国将加大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 发展。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重点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这一产业将成为2011年结构性减税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 支持传统行业设备更新及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 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将成为2011年财税工作重点。
C回顾2010
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为核心,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1 2
推进地方财政改革 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建设
3
4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社会事业
2011年财政政策背景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强力 反弹,国内需求强劲,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经济发 展总体上呈“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2011财政政策效果
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民生重点突出
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 亿元,增长21.2%。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56414亿元,其中, 中央本级支出16514亿元;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900亿元。 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支出 92416亿元。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 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 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