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分析报告
关于山西晋城的建筑环境分析

关于山西晋城的建筑环境分析1.建筑外环境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550-750毫米,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
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暖作物区。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晋城也不失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
地上地下,宝藏遍布。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
地上资源也极具优势,山川相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
遍览晋城,物华天宝,为人类开发大自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
煤炭资源极具优势。
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
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
晋城块炭晶莹光亮,手摸时不沾不涂,燃烧时无烟无味,工用民燃均为佳品,历史上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
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
水资源相对丰富。
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
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
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晋城调研报告范文

晋城调研报告范文晋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解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提供决策参考,我对晋城市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00名调查对象参与了问卷调查。
我首先分析了晋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然后制定了调研问卷和调研路线图,对市区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座谈。
三、调研结果分析1.经济发展: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但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环保压力和资源枯竭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小。
2.城市建设: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公共交通不便利,市区道路和建筑物的维护不及时。
3.环境保护:晋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空气质量较差,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对于煤炭行业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四、调研结果的启示和建议1.经济转型: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和环保压力,晋城市应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培育和支持新兴高技术产业。
2.城市交通:应加大对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力度,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3.环境保护:加大对煤炭行业的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对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晋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成就。
建议晋城市在经济转型、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时空特征研究

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时空特征研究近42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山西省晋城市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地温与气温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地温与气温的时空特征对于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近42年来晋城市的地温与气温的变化情况、时空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一、近42年来晋城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情况晋城市地处太行山脉腹地,地形起伏较大,气温变化明显。
通过对晋城市近42年来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晋城市的气温整体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近20年来,气温增幅更加明显,平均气温相较于1970年代已经上升了2摄氏度左右。
而在地温方面,由于城市的建设活动、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的热岛效应日益显现,地温明显高于气温,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中,地温甚至高达40摄氏度以上。
二、晋城市地温与气温的时空特征1. 时序特征通过对晋城市过去42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时序分析,发现晋城市的气温和地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而地温则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热岛效应明显。
近几年来,晋城市的气温变化较为剧烈,尤其是在冬季,极端气温事件频繁,气温波动较大。
2. 空间特征晋城市不同地区的地温与气温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城市中心地区、工业区、繁华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地温明显高于郊区、山区等地区。
而气温方面,受城市建设影响,城市中心地区的气温也明显高于郊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现,地温与气温的差异也在逐渐增大。
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是地温与气温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晋城市的气温整体上升。
太行山脉腹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也对地温与气温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2. 人为因素城市建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都会对地温与气温产生影响。
尤其是城市建设带来的热岛效应,加剧了地温与气温的差异,使城市气温更加高于郊区、山区等地区。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晋城市地处北纬35°08'-37°13',东经111°07'-113°53'之间,总面积为9,960平方公里。
市境内地势相对平坦,海拔高度较低,平均海拔为800米左右。
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
晋城市位于黄河向南进入中原腹地的黄河河谷中,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市内有杏花水库、乌沙水库、南黄峪水库等水库,以及晋城市、灵石县、阳城县等县区内的河流,为当地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
晋城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约为11.3℃,年降水量为500mm-900mm之间。
由于地势上的差异,市区内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所不同。
市区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8-40℃,冬季最低气温可低至-20℃。
而山区气温较低,冬季最低气温可低于-30℃,夏季最高气温相对较低。
晋城市夏季多雷雨,降水频繁,冬季较干燥,少雨但偶有雪。
晋城市的土壤主要分布为黄土和壤土,黄土较为广泛。
黄土质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市区内有大面积的水田和耕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果树等。
此外,晋城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膏、石灰石等。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晋城市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市区内的温度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晋城市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矿产资源的践行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总之,晋城市的自然条件在山西省属于较好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水和矿产资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和地势差异的存在,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一、引言地形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晋城市的地形特征,我们制作了一份沙盘模型,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南麓,地势东高西低。
从沙盘模型上可以看出,晋城市东部是高山峻岭,西部是平原和丘陵地带。
这种地形特征使得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地势逐渐平缓,适合农业进步。
三、水系分布晋城市河流浩繁,主要水系有晋河、潞河和黑龙河等。
这些河流纵横交叉,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发现晋城市的河流分布较为密集,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通的进步。
四、交通布局晋城市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
主要公路和铁路纵横交叉,毗连了城市的各个部分。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晋城市交通枢纽的分布,以及主要道路和铁路的走向。
这种交通布局有助于提升晋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增进经济的进步。
五、城市规划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晋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中心区位于河流交汇处,四周是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等。
城市规划合理,功能区划明确,有利于城市的进步和管理。
六、景观资源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黄花山、怀仁岩画和华严寺等。
这些景点分布在晋城市的不同地区,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景点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这些景观资源对于晋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环境保卫晋城市重视环境保卫工作,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绿地的分布和面积。
晋城市绿化率较高,城市环境良好,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进步。
八、结论通过对晋城地形沙盘模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城市规划合理,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保卫工作得到重视。
这些特点为晋城市的进步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需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卫等。
期望晋城市能够在将来的进步中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保卫好珍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新街矿区详查成果报告

新街矿区详查成果报告一、引言新街矿区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市中心区南部。
该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煤炭产业的主要基地,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重视,该地区的煤炭产量逐渐减少,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自然资源分析1. 地理位置新街矿区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经112°15′至112°34′,北纬35°59′至36°16′之间。
总面积为226.5平方公里。
2. 气候条件新街矿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风雨、秋冬多晴天。
年平均气温11.1℃,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3. 地质构造新街矿区位于晋城坳陷南缘隆起带上。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构成,其中煤炭资源丰富。
4. 生态环境新街矿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同时也存在着植被退化、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
三、经济发展分析1. 历史沿革新街矿区原为晋城市南部的一个煤炭开采区,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该地区的煤炭产量逐渐减少,但其他行业也在逐步崛起。
2. 产业结构新街矿区目前以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导,同时也发展了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性行业。
3. 经济指标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新街矿区地区生产总值为30.1亿元,人均GDP为5.3万元左右。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最大,达到了55%。
四、社会事务分析1. 教育事务新街矿区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共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学校27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
2. 医疗保健新街矿区的医疗保健水平较高,拥有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3. 社会治安新街矿区社会治安较好,公安机关开展了多项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五、环境质量分析1. 大气环境新街矿区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
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时空特征研究

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时空特征研究
为了研究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的时空特征,本研究收集了晋城市各个区县的地表温度数据和气温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晋城市地温和气温的变化
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统计了晋城市各个区县的年均地温和气温数据。
结果显示,晋城市地温和气温都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晋城市的气候正在变暖。
不同区县之间地温和气温的差异比较大,主要受到地形和地貌的影响。
山区地区的地温和气温相对较低,平原地区的地温和气温相
对较高。
接下来,我们对地温和气温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晋城市地温和气温的
季节变化特征明显。
夏季地温和气温最高,冬季地温和气温最低,春季和秋季地温和气温
位于中间水平。
这与晋城市的季节变化规律相符。
我们还发现地温和气温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存在差异。
山区地区的地温和气温相对
较低,平原地区的地温和气温相对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光照和空气流动受
到阻碍,导致地表温度和气温较低。
相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光照和空气流动充分,地
表温度和气温相对较高。
本研究对晋城市地温与气温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的地温与
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地理位置差异和区县间差异显著。
这些研究结果
对于晋城市的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作者:————————————————————————————————日期: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 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 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 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以北,高平市局部。
由岩性为红色、砖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沙质泥岩、页岩及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砂岩等组成。
新生界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区以北至高平市区以南丘陵区,由岩性为土黄、灰绿、棕红式粘土及砂质粘土,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高平及晋城盆地,由坡积、洪积和冲积物组成,岩性为棕红、紫红等粘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及中粗砂和砾石层。
1.4 气候环境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属“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10.2~12℃,麦收期平均气温为19~23℃,极端最高气温34.8℃。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最高时达62.8℃。
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
年平均降水量626-7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6.4%,年最大降水量为1010.4毫米。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1.4.1 温度气温可以表征一个地方的热状况特征,地面气象观测中的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考虑到气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对晋城市气温变化进行分析:(1)按区域晋城市可分为五个地区:市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高平市。
不同地区因其地域差异以及地形差异而存在温度上的区别,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得到2009-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每月的平均气温,我们以2013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表1 2013年晋城各地区每月平均温度绘制折线图可得到每个地区气温随月份的变化情况如下:由图像可知,五个地区2013年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是在7-8月气温达到年最高,且最高气温达到25℃,相比某些中部城市最高气温明显偏低。
在1和12月气温达到最低,且最低温度接近-5℃,这与一般季节气候相适宜,即冬冷夏热。
气温的变化会影响生产生活的变化,即需根据温度条件进行适合生长的农作物的种植,调整生产生活。
(2)按年份根据近些年来每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可大体得到随各种因素影响条件下气温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
表2 2009-2003年晋城市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可得到2009-2013年平均气温随月份的变化情况如下: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3年温度变化情况相差不大,趋势没有明显变化,未出现大幅度偏差,仅有2011年一年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
气温条件相对稳定且适宜,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因每年气温变化情况相差不大,对某些与气温相关的生产结构便不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1.4.2 相对湿度湿度是衡量空气中有多少水分的重要指标。
我们的生产生活,比如药品的生产,工业生产,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湿度。
对湿度的统计分析,可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生活。
(1)按地区我们以2013年为例,分析各地区湿度变化情况:表3 2013年各地区相对湿度统计情况根据统计信息我们绘制出相应折线图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晋城市五个地区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变化趋势相同,高平市湿度相对较高,而阳城县湿度相对较低。
且每个市7-8月份湿度达到最高,而在第一季度湿度相对达到最低,说明湿度与季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了解湿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调整生产时间及方式,并对人的生活如补充身体水分等提供相应建议。
(2)按年份如同对温度进行相应分析一样,我们将近几年的湿度情况进行一定汇总,比较湿度变化情况。
表4 2009-2013每年平均相对湿度情况将上述表格绘制成折线图,可知:从上图可以看出,2009-2013相对湿度变化情况相差较大,其中,仅有2012年出现了2月湿度比其相邻两个月湿度都偏低的情况,而其他年2月湿度都比其相邻两个月湿度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某些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
2009年和2011年11月湿度也出现了与其他年不同的情况,其湿度相对较高。
但这几年的共同点即是湿度最大出现在点季度7-9月份,而湿度最低阶段则出现在12、1月,这与季节变化相吻合。
因湿度情况随月份变化的情况大致相同,我们可以以其为参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业变更或调整。
1.4.3 降水量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定量指标,降水量也是描述地区气候的重要指标。
降水量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植被的生长,生产产品的存储与运输等等,都受到降水量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降水量进行分析。
(1)按地区以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降水量为例进行分析:表5 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降水情况绘制相应折线图如下:从分布图不难看出,各地区大体趋势相差不多,都是7月达到一年中降水量的最大值,而在其他月份降水量都相对降低,这一般是因为大气因素引起,在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从年平均降水量来看,高平市乃年平均降水量达到最高,而其他地区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2)按年份我们像气温、湿度一样统计了2009-2013年晋城全市的平均降水量,以观察降水量随年份变化的情况:表62009-2013每年平均降水量情况以图表形式展示:从以上折线图看出,降水量在每年的分布是不规律的,即不同年份最大降水量不同,其达到最大值的月份也不相同,2009年降水量相对偏低,说明是较干旱的一年,而2011年平均降水量达到大约750毫米,出现降水量相对较大的一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
(3)预测下一年的平均降水量降水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于我们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预测下一年的平均降水量十分重要。
我们收集了从1990年到2013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来进行预测。
表71990-2013晋城市年平均降水量情况根据这24年的数据,我们利用SPSS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统计量模型预测变量数模型拟合统计量Ljung-Box Q(18)离群值数平稳的 R 方统计量DF Sig.降水量-模型_1 0 .572 10.911 17 .861 0按照统计量R2可以看出,R2较小,说明降水量的分布不存在较大的规律性。
从预测的降水量来看,2013年降水量预测值为569.81,与实际值577.12相差不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观测值随时间起伏不定,且拟合值与实际值相差甚远,更加说明了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与年份不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无法对下一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进行相应预测。
需通过其他科技化方法或指标来进行分析。
1.4.4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是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
它反映了太阳光照的强度。
(1)按地区同样地,我们对2013年晋城市各地日照时数进行统计。
表8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日照时数情况用图形显示其变化趋势:由图像可以看出,各地区日照时数基本一致,说明地域差异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且每月日照时数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按年份我们统计了2009-2013年晋城每月平均日照时数:表92009-2013晋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情况将上述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可得到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五年的日照时数变化,差异性不大,每月日照时数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可能与地域,地形等因素有关。
在此不做详细分析。
2 自然资源特征2.1 水资源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
水资源总量的为21.4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1%。
人均占有水量1144立方米,亩均占有水量734立方米。
在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19.6亿立方米,地下水9.69亿立方米,重复流量7.8亿立方米。
(1)我们通过比较2009和2013年水资源比例,获取水资源区域利用变化情况。
2009年晋城市各地区水资源比例图阳城县33.18%陵川县17.47%沁水县21.36%泽州县25.94%城区1.98%高平市0.07%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2012年、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水资源比例图城区2%沁水县21%阳城县28%陵川县17%泽州县26%高平市6%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通过对比2009年月2013年晋城市各地区水资源比例图,晋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2013年各地区水资源比例图为例,可以看出阳城县占据了28%,而高平市和城区总和加起来仅有8%。
同时,高平市水资源比例在上升,而阳城县水资源比例稍有下降,其余各县均没有明显变化。
接下来,我们对每年水资源总量进行计算,揭示其变化规律。
如下图所示:晋城市各年水资源总量(万立方米)8016180296119353102563102563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水资源总量由图可以看出近五年内晋城水资源总量保持小范围波动,总体情况逐渐增加;由各年的个地区水资源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各地区水资源总量占晋城市水资源总储量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部分地区浮动较大,以高平县为例:2009年高平县水资源总量仅占晋城水资源总量的0.07%,2012年、2013年高平县水资源总量占晋城水资源总量的6%,涨幅很大,在总体水资源上涨的情况下高平市水资源所占比例增加,说明了该县积极开发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