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如此一具实验。
在一具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惟独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到里面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具惟独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具被试者可以忍受一具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周围后,被试验者疑惑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那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具人,都需要在自己的身边有一具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具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那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别舒畅,别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普通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热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热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觉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蔼息。
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躯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热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热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紧密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这样贴近,就别太雅观。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能够别拘小节,无话别谈。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具别属于那个亲热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别管他的专心怎么,基本上别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人际交往中,亲热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基本上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礼仪用词模板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_交际礼仪_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多少呢?这首先要看你与谁交往。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美者霍尔研究发现,46厘米至61厘米属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
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
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厘米至122厘米,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
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厘米,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
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至213厘米。
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
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
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
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
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
因为,前者生活在非常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
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商务礼仪_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格调StyleFINANCIALMANAGEMENTANDRESEARCH作为商务礼仪所讲的空间,是指人们在交往时,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往时,因彼此的关系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而无形中感到彼此间应保持的一种特定的距离。
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殖中心,保护自己的性命,本能地要求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视自己占有的“地盘”为势力范围。
一旦这一范围遭到异群、异类的侵犯,就必然全力以赴地把入侵者驱逐出去。
人类也是这样。
人类也要通过警惕、防御、反击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空间。
与动物的空间概念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人的客观空间范围与主观空间意识都有较大的可变性或可伸缩性,人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比动物更强。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有伸缩性的空间范围内,这个范围圈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像一个气球,不允许、不喜欢他人随意侵犯或突破。
这种距离范围圈源于人的动物本能,有与生俱来的属性。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球”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有哪些?

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有哪些?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有哪些?1、私人距离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争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伴侣交谈多采纳这一距离。
2、亲热距离亲热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
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伴侣间。
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纳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爱以这种距离交往。
亲热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殊留意不能轻易采纳这种距离。
3、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依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4、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纳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款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纳此距离。
同事方面,特殊是异性也要当心。
若贸然送黄玫瑰给对方,或者在对方生日时送他洋水仙,就不礼貌了。
由于黄玫瑰代表嫉妒,包括工作上和感情方面;后者指对方自大、虚假。
躁动挑衅型:你一说自己的看法,对方立刻就一副备战状态,把球又抛还给主动沟通者,以此躲避问题。
这时需要见招拆招,把问题更清晰地摆在他们面前。
假如你轻松自然,布满自信,人们和你在一起也会感到轻松;假如你紧急担心,他们也有同样的反应。
因此,走路,讲话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有时就会不懂得处理,特殊是刚上高校的新生们,把握好一些交往法则才能让高校生活开心。
记得有本女性杂志说过,一个女人假如不幸一无才,二无貌,三又不想乖乖当厨娘时,就肯定要会嗲会风骚。
风骚这个词语原本具有很大的贬义。
提起风骚就好比提起了放荡风流与魅惑狐媚。
时间久了,这种“对不起”会变得廉价,也会让别人反感自己以及那句看似礼貌的“对不起”。
其实,口头上说的“对不起”倒在其次,在行为上不再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赔礼。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以下是对四种人际距离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1.亲密距离0 ~ 0.5m是亲密距离。
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
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到15米之间。
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
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
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
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
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
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0.5 ~ 1.5m是社会距离。
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
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1.5~3米是礼仪距离,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主任,好久不见’。
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务活动和国家活动。
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
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
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握手礼仪握手是所有交流场合中最常用和最广泛使用的问候礼仪。
它表达问候、亲密、友谊、问候、告别、祝贺、感谢、同情和许多其他含义。
通过握手,人们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意图,也可以推断自己的性格和感受。
有时候握手比言语更情绪化。
(a)握手的场合欢迎客人时;当你被介绍给别人时;当他们久别重逢;在社交场合突然遇见熟人时;参观和离开时;送别客人时;当别人向自己祝贺并送礼物时;取悦他人;当别人自助时,等等。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_为人处世

精心整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_为人处世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割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4英尺)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
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
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
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有著看不到但实际存有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
因此根据空间距离相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相处关系。
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亲密无间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私下情境。
多用作情侣,也可以用作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
两位成年男子通常不使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讨厌以这种距离相处。
亲密无间距离属很脆弱的领域,相处时必须特别注意无法轻而易举使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私人距离通常在45~120厘米之间,整体表现为低头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难于碰触至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探讨个人问题就是很最合适的,通常的朋友攀谈多使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礼节上较为正式宣布的相处关系。
通常工作场合人们多使用这种距离攀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过多相处的人招呼可以使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通常适用于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死板的攀谈及非正式的场合。
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挑选和维持最合适的距离就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一位心理学家搞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进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来拎椅子趴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展开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一个被试者能承受一个陌生人紧邻自己起身。
在心理学家趴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晓得这就是在搞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靠近至别处起身,有人则干脆明晰则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相处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同意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礼仪范文/交际礼仪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
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
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
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
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
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
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
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
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