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空间距离资料
距离产生美—人际关系的边界课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物理距离
指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和他能够接受
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
身体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怎样的
环境让自己感到舒适,对物理空间
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5
测测你的个人空间圈
请你指定位置保持不动,其他同学 分别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走向你。
当你觉得对方与你的距离不舒服 时,请120cm
10
捍卫你的边界
11
捍卫你的边界
12
我的边界
13
当你明确自己的边界之后,你需要将你的边界告诉给 你的朋友,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OK的,哪些行为是 不太OK的,这样有助于你的关系的发展。
14
尊重别人的边界,允许ta可以有ta的方式,哪怕和你不一样。
我邀请朋友出去玩,ta就应该答应; 我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应该乱动
电梯效应
当你进入电梯时,你会站在 ?
为什么不同人进入电梯,我们
会
位置?
1
产生
人际关系的
2
快问快答
一说到界限感,你会想到什么? 什么是界限感?
从心理学上讲,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
个体
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
力范围,既 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
犯,也
他人的私人空间。
3
生活中常见的界限
物理界限
心理界限
我的东西; 他们为什么这么吵,不可以安静地学习吗,
说了还不听; ta是我的好朋友,怎么能跟别人好呢,对
方还是跟我有矛盾的人 ……
15
做好自己的事, 不强制干涉别人的事,
响应老天的事。
16
希望我们都能建立自己的人际边界,尊重 他人的人际边界,拥有清清爽爽的人际关系。
——课堂寄语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_交际礼仪_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多少呢?这首先要看你与谁交往。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是多少美者霍尔研究发现,46厘米至61厘米属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
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
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
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厘米至122厘米,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
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厘米,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
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至213厘米。
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
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
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
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
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
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
因为,前者生活在非常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
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空间距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空间距离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
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
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
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
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
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
人际关系与空间距离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 下哪个座位?
远2 离 门 口1
2020/7/7
3
5靠
12
近
10
31 窗
户
7
9
分析结论——
• 个体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 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所 以在选座位时,大家通常会选择远离门口 、靠近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以保持个体一 定的私密性,不受到别人的干扰。
量远离被打扰到。
2020/7/7
•Part 2:心理学理论
2020/7/7
一.“私人空间”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 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 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 不容他人侵犯。
2020/7/7
无论在车厢或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 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 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近 距离的不快感。但是当狭小的空间挤满 了人时你就很难改变,于是就只能以对 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 不快,故而看上去神态木然。
第四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通常 只能选择与第一个人相对的位置1而坐;
剩下的两个位置,外侧的、与车开 动方向一致的6通常会先被选走;
最后一个人只能坐在另一侧中间的 2。
2020/7/7
2020/7/7
2020/7/7
人际关系与 空间距离
+ 问卷调查
心理学理论
2020/7/7
•Part 1:问卷调查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2020/7/7
二 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 距离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二)人际关系的效能(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心理的、社会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际关系学还要研究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效率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人的积极性调动,人际交往的调节等,都应当予以研究、分析和说明。
因此,人际关系学也应当从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完备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人际关系的效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就必须加大发挥人际关系的力度。
1.树立群体人际关系形象2.确立内部良好人际关系3.建立群体良好人际关系3、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般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用的血缘关系一词,涵义要广泛一些,是血缘加姻缘关系。
(一)人际首要关系(二)血缘关系特点(三)夫妻关系(四)代际关系4、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就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二)老乡关系从地缘人脉来看,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
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5、业缘关系:业缘关系内涵业缘关系就是指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空间距离资料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 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 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 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 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 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三 距离产生美的成因分析
没有距离,便没有美。美,依赖于 距离来塑造。
夫妻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夫妻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太远了, 关系难免冷淡;但太近了,也容易 随便,随便了,也就乏味了,一乏 味,便容易产生厌倦。
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保持一段 距离,那么我们的关系才能更融洽,
因为距离产生美!
总结、把握好“空间距
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 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 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 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 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 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 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 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 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 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 结合起来。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边界与个人空间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边界与个人空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与他人相处时,我们需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自我边界与个人空间,以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持身心健康,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边界与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自我边界的定义与重要性自我边界是指个体内外之间的一道界线,是个体对自己及他人的权益、需求和感受进行保护和界定的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自我边界,以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和尊重他人的个人权益。
自我边界的建立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建立自我边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个人权益:自我边界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例如个人隐私、个人空间、个人时间等。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和维护自己的边界时,他人就会更加尊重我们的需求,从而减少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侵犯和不适。
2.提升自尊与自信:建立自我边界使我们有机会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愿望。
这种表达不仅有助于他人了解我们,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尊与自信。
当我们的边界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更加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维持身心健康:自我边界的建立与保护可以减少我们面对他人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时的压力和伤害。
当我们能够及时辨别何时需要回避、何时需要保护自己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持身心健康。
二、个人空间的定义与重要性个人空间指的是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要求的一定距离和独立空间。
个人空间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块疆域,它与自我边界有密切的关联。
个人空间既是个体的自由空间,也是表达自己、修复自己和放松自己的场所。
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如下:1.自我成长与修复:个人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远离他人干扰、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在个人空间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进行自我成长和修复。
2.增强创造力与创造力:个人空间是创造力和创新的温床。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际交往的距离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
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
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
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
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
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
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
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
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
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
(2)私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
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
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
(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
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
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远离这人的另一边坐下 B、靠近这人的旁边坐下
调查结果——
自修教室座位选择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 下哪个座位?
远2 离 门 口1
3
5靠
12
近
10
31 窗
户
7
9
分析结论——
个体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 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所 以在选座位时,大家通常会选择远离门口、 靠近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以保持个体一定 的私密性,不受到别人的干扰。
第四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通常 只能选择与第一个人相对的位置1而坐;
剩下的两个位置,外侧的、与车开 动方向一致的6通常会先被选走;
最后一个人只能坐在另一侧中间的 2。
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 (依托的安全感)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人际关系与 空间距离
+ 问卷调查
心理学理论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人们是不愿在陌生环境下选择背对其他人 入座的 ,因为当你坐在前面就会失去对后 面情况的控制,所以人们会比较喜欢坐在 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的位置,所以选择坐 在后排的人会比较多。
2、一整排长椅子空着,你会选 择什么位置?
选择坐边 上, 42
选择坐中 间, 18
分析结论——
数据显示,人喜爱逗留的空 间是有边界的区域,因为边 界给个人空间划定出领域, 使个人空间受到庇护。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 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 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 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 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 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3、如果这一长排座位的一边已经 有人,你会选择什么位置坐下?
45 40
39
35
30
25
20
15
10
5
0
的人 择远离 选
11 的人 择靠近 选
分析结论——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 到保护的空间 ,尤其是公共场合, 心理学上把这个空间叫做“人际气 泡”。而且这个气泡会随接触的人 不同而改变大小,面对陌生人时这 个气泡相对熟人来说会更大。每个 人都不想别人侵犯自己的个人空间, 所以在公共场合选择位置时都尽量 远离被打扰到。
~互动 ~
车厢座位你选哪一个?
4
6
2
1
3
பைடு நூலகம்
5
根据研究发现:
在面对面的两排空座位前,第 一个人通常会选择靠窗并与车开动方向 一致的位置4;
第二个人则选择与第一个人对角的 3,也就是离他最远的座位,这就是保 持安全距离原则,即不对面原则;
第三个人则选择与前两个人不对面 并与车开动方向一致的位置5,这样可 以更舒服,腿也能伸开,而且还能避免 面对面产生的对抗感;
朋友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太远了,就不成为朋友;太近了, 不分你我,不分彼此,不分原则, 久必生厌;真正的朋友,应该不远 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 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恋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距离,不是隔离,不是隔阂,而 是在行动上、感情上、交往中,不 宜过于亲密,否则容易因爱生恨。
夫妻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夫妻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太远了, 关系难免冷淡;但太近了,也容易 随便,随便了,也就乏味了,一乏 味,便容易产生厌倦。
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保持一段 距离,那么我们的关系才能更融洽,
因为距离产生美!
总结、把握好“空间距
离”
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 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 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 美。如果距离太远,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 以欣赏事物的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 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 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 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 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 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 结合起来。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二 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 距离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 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 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 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 的关系相称。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三 距离产生美的成因分析
没有距离,便没有美。美,依赖于 距离来塑造。
Part 1:问卷调查
1、当你走进一间空教室自习,你会选择以下哪个座位?
讲台
门
1
口
1
6
2
3
4
2
3
4
7
8
9
5 5
窗
1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门
16
口
16
12
13
14
17
18
19
17
18
19
15
20
户
20
2、一整排长椅子空着,你会选择什么位置?
A、中间
B、边上
3、如果这一长排座位的一边已经有人,你会选择什么位置坐下?
类比思考
“领域性” 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 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 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 以减少 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 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Part 2:心理学理论
一.“私人空间”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 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 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 不容他人侵犯。
无论在车厢或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 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 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近 距离的不快感。但是当狭小的空间挤满 了人时你就很难改变,于是就只能以对 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 不快,故而看上去神态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