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节 生物的进化(改)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1章2节生物的进化二课时精品课件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控制进化方向)
总 结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850年英国华尺蠖
工厂林立, 烟雾弥漫,
大多数是浅色蛾,
少数是深色的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多数是深色蛾, 少数是浅色蛾。
根据桦尺蛾材料可以看出:
(1)自然选择是普遍存在的。 (2)环境的定向作用决定着生物的 进化方向,所以生物的进化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一切生物都具有 遗传和产生变异的特 性,各种变异中,有 的可以遗传,有的不 能够遗传
昆 虫 抗 药 性 的 产 生
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4、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的结果
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 在生存竞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反之,具有不利 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 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 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B 4、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____ A.生存竞争 B.自然选择 C.人工选择 D.遗传变异 5、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来防治某种害虫,人们发现 随着使用年数增长,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下列对这一 B 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_____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 B 6、达尔文认为实现自然选择主要是通过____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 适者生存
人工选择
人们不喜欢的生物变异就把这个生物淘汰掉。 人们喜欢的生物变异就把这个生物保存下来,并 继续繁殖,产生后代。 利用的原理: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生物 八下提纲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提纲第 21 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1.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腐草化萤、腐肉生蛆)2.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
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雷迪实验、巴斯德实验)3.化学进化论(米勒实验)⑴原始地球:烈日似火,电闪雷鸣,火山喷发,熔岩滚滚。
⑵原始大气:水蒸气(H2 O)、氢气(H2)、氨(N H3)、甲烷(CH4)等,没有氧气(O2)。
⑶结果表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4.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第 2 节生物的进化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最有力的证据)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4.在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
如始祖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5.前寒武纪时期:开始出现了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
6.古生代:早期出现三叶虫(三叶虫时代)等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类群,“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中期海洋中出现了鱼类和陆生的裸蕨类植物。
后期动物出现了两栖类和有翅昆虫,植物出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中生代:出现裸子植物和恐龙等爬行动物。
8.新生代: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和鸟类繁盛。
9. 1859 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前提途径内因结果10.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 3 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1.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2.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1.神创论:生命由神或上帝创造(如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等)。
2.自然发生论:生命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如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等)。
3.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①雷迪实验②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4.化学进化论:原始地球条件(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高温等)下,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经过漫长时间演变为原始生命。
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氨、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与现代大气主要区别是没有氧气②过程: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原始生命生命诞生的摇篮:原始海洋生命发生的开端:有机小分子的形成③米勒实验表明: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或宇宙。
6.其他学说:如“热泉生态系统学说”等第2节生物的进化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
2.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①前寒武纪时期(太古代+元古代):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②古生代:早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三叶虫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中期——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后期——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表明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阶段)③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等)和爬行动物(恐龙和翼龙等)时代(“恐龙时代”)④新生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鸟类繁盛,人类出现。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1859年《物种起源》过度繁殖:生物的生殖能力很强,后代数量庞大;生存斗争:后代之间必须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遗传变异:后代中有各种可以遗传的变异类型(不定向);适者生存: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同步教案第7单元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

第2节 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的证据,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2.简单说明生物的进化规律3.在阅读和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锻炼信息分类、汇总和分析比较的能力重点 难点重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难点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植物进化挂图等【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的图片问题导入:你知道这些图片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物进化的秘密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完成思考题: 【思考】 ①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②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遗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2.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讨论】①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在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在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②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化石记录说明了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拓展延伸】在晚期地层里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吗?在晚期地层里会存在低等生物的化石。
即使现代,仍有低等生物存在,如有些地区发现仍然存活的古细菌等。
这说明低等生物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没有灭绝。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类,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
3.生物进化的历程: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
初二生物第21章知识点

9、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原始海洋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2、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 和遗迹。 3、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 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 结构复杂而高等。 4、生物的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 等,从水生到陆生。 5、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在中国发现了 中华龙鸟的化石。 6、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 和新生代。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 猩猩。(与人类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3、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两足直立行走。 4、达尔文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是在非洲。 5、人类进化的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 智人。 6、南方古猿是最早能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他们 的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 7、能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8、直立人开始会用火。例子:元谋人、和县直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
7、前寒武纪时期:从地球形成到约5.5亿年前。 8、前寒武纪时期 生物出现的顺序:原核生物、单 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 9、古生代的生物时间: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三叶虫类无脊椎动物化石占整个海洋生物化石的 60%以上,所以寒武纪也称为三叶虫时代。 10、古生代的中期出现了鱼类,首次出现了陆生 的裸蕨类植物。古生代的后期出现了登陆生活的两 栖类和有翅昆虫。 11、中生代的主要植物是裸子植物。主要动物是爬 行类动物。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恐龙和翼龙非 常繁盛。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 21章复习

现代类人猿
黑 猩 猩
大 猩 猩
猩 猩
长 臂 猿
比较黑猩猩与人的骨骼
黑 猩 猩 骨 骼 人 的 骨 骼
分子生物学证据
比较:下列DNA分子组成的差异,你能 发现什么现象? 人与人之间 0.01%
人与黑猩猩
人与大猩猩
约 1.2%
约 1.6%
人与狒狒
约 6.6%
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项目
外部形态 身体结构 面部表情
东非大裂谷
古人类学家曾在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裂谷
带发现370万年至70万年以前的大量人类化石。
人类
树栖生活
地面 生活
两足直立行走, 前肢获解放, 发挥手的作用。
模拟活动 :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 手进化的意义
活 动 准 备
分析讨论
手进化的意义
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
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
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10月中旬 前寒武纪
多细胞真核生物
9月下旬 动植物祖先 3月末 单细胞真核生物 单细胞原核生物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
人工选择能培育出不同金鱼品种
人工选择的启示
野生鲫鱼变异个体 饲 人们 逐代 养 意愿 选择 后代个体间性状差异 保留有观赏价值个体 各种各样的金鱼品种
联想: 自然界中是否也有一种选择作 用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呢? 设想:
与人工选择相似,生活在自然
人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趋势
大拇指延长
人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趋势
眉 脊 前 额
面部结构变化:
前额逐渐隆起、眉脊逐渐变小等
人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趋势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第一节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一、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1.“环节动物说”,少有说服力。
2.“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育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3. 脊索动物假想的原始祖先,一般公认的最好的解释是由英国科学家加斯坦1928年提出的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
……尾海鞘纲动物可作为幼体性成熟的实例。
4.文昌鱼虽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但一般学者认为文昌鱼不能代表脊椎动物的祖先。
沙隐虫可作为联系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代表。
……二、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1.距今5.25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甲胄鱼,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的化石。
2.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三、鱼类的起源和演化1.一般认为颌的出现和最早的鱼类的进化可以追溯到奥陶纪。
2.第583页,图21-6,鱼类演化系统树,也是假说,有些学者有不同的意见3.有人认为软骨鱼、盾皮鱼和棘鱼类有共同的祖先。
软骨鱼在很早就分为二大线系,即全头类和鲨鳐类。
软骨鱼在进化中相当保守,变化不大。
4.硬骨鱼的3大类群似乎是在距今4.5-4.25亿年间从具颌和偶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1)肺鱼类是一群种类不多的特化淡水鱼。
(2)古总鳍鱼类具有内鼻孔、能作肺用的鳔和能上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3)辐鳍鱼类由泥盆纪进化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相互继承的阶段……5.四亿年前的泥盆纪世界各地海陆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了2种适应方式使得鱼类保存下来。
一是由陆地淡水水域迁居海中;二是体内长出能呼吸空气的肺脏。
……四、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1。
两栖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4亿年前的泥盆纪。
但两栖类究竟起源于哪类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2。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是鱼头螈(或称鱼石螈),生活在距今3.45亿年前的格陵兰地区。
3。
就已有资料,较普遍的看法是鱼头螈分支进化出来的古生代两栖类,可统称为坚头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适应辐射出迷齿类和壳椎类。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重难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重难点(北师大版)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生命的起源二..教学重难点: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第2节生物的进化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二.教学重难点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第二节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重、难点重点: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认识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二.教学重难点: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2.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3.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第4节细菌、真菌和病毒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重点、难点分析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第24章人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二、重点、难点分析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盆纪晚期时,古总鳍鱼类进化 成为最早的两栖动物——鱼石螈。
石炭纪开始于三亿五千万年前,是重要的造煤时代。石 炭纪时地球上温暖潮湿的地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石炭纪森林中的昆虫有体型巨大的古蜻蜓,两栖动物有 壳椎类和迷齿类的石炭螈。
到晚石炭纪,出现了最早的爬行动物。石炭纪发生了 海西造山运动,并在南方的冈瓦那古陆出现了大规模的冰 期,一直延续到大约二亿年八千万年前的二叠纪。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什么是生物化石?
琥珀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 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遗体、遗物和遗迹, 经过若干万年的复 杂变化形成的。
从化石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1. 生物生存的年代和环境。 2.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3.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结果。
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方法步骤:(课本P7-8) 1.按照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观察; 2.尽可能地描述每种化石呈现的生物形态特征; 3.试着推测每种化石生物的可能生活环境。 小组讨论:(课本P7-8) 1.你认为上图中的各种化石生物与现存的哪类生物可 能有亲缘关系? 2.请你根据上述化石生物对生物进化的可能趋势进行 推理。
泥盆纪开始于大约四亿年前。泥 盆纪使陆地上的植物开始发展。
泥盆纪最引人注目的 是鱼类的进步,真正的有 颌鱼类都非常繁盛,被称 为“鱼类的时代”。盾皮 鱼中的恐鱼可超过十米, 是海洋中的统治者。
真掌鳍鱼
大约在3.5亿年以前, 有些长肺的总鳍鱼上了陆 地。爬上岸来的总鳍鱼, 逐渐进化成为陆地上的生 物,成为原始的两栖类动物。 当然,并不是所有水中的 脊椎动物都能登陆,总鳍 鱼具备了这种登陆条件, 它们有肺,还长有和腿差 不多的肉质鳍。
马的进化趋势:
体型由小趋大,四 肢越来越长,多趾 足逐渐变成中趾发 达并惟一着地。
证明了现代马是由始祖马,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 进化而来的。
化石记录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地球上的生命史
地球上的生命史
1.前寒纪时期 前寒武纪又称前古生代,指寒武纪或古生代以前,即距
34亿年 前古细 胞化石
5亿年前 生物化
石
1亿年前 生物化石
4亿年前 生物化
石
思考与交流
1.35亿年前的化石生物——细菌、蓝细菌等;20亿年 前——细菌、蓝细菌等;5亿年前——节肢动物;4亿年 前——蕨类植物;1亿年前——鸟类、爬行类等。 2. 在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 构越简单、低等;在形成晚的古老地层中,化石中的生 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高等。
古生代最重大的演化事件,一是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澄江动物群的出现;其次是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 类已相当繁盛,植物由原始的藻类发展到陆生的裸蕨类。 这标志着以往地球的陆地是光秃秃的死寂世界,而今逐 渐披上了绿装,植物首先登陆为以后鱼类、昆虫等从海 水到淡水、由水生到陆生创造了条件。
寒武纪初期的云南澄江动物群
三叠纪约开始于 2.3亿年前,结束于 1.95亿年前。无脊椎 动物以菊石类、瓣鳃 类为主,脊椎动物中 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 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 纪末期的地层中,曾 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 化石。裸子植物松柏、 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三叠纪的始盗龙是最原始的恐龙之一
侏罗纪开始于1.95亿年前, 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 的真蕨、苏铁和裸子植物针叶 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 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 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 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 为繁盛。
奥陶纪开始于距今 5亿年前。藻类变化不大, 三叶虫数量仍居首位。此 时其他无脊椎动 物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 寒武纪。最常见的有珊瑚、 腕足类、腹足类、 海百合和鹦鹉螺(如图 中的直角石和弓角石) 等。它们将海底世界装 扮得五彩缤纷。
志留纪开始于四亿四千 万年前。这时候三叶虫已经 减少,珊瑚,笔石,腕足类 等仍然繁盛,甲胄鱼类开始 兴旺,巨大的板足鲎是海洋 中可怕的掠食者。志留纪时 大地开始披上绿装,原始的 节肢动物也开始登上陆地, 开创了陆生生物发展的历史。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剧烈的造 山运动,使地球的面貌大为 改观。
二叠纪裸子植物数量增 加,除了种子蕨和科达树外, 还出现了松柏,苏铁和银杏。 爬行动物开始演化,其中的 巨兽是古生代陆地上出现过 的最大的动物。到大约二亿 年三千万年前,发生了大规 模的集群灭绝,很多生物退 出历史舞台,古生代从此结 束。
异齿龙
3.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生物演化最 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 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 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 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 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今5.7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是地球历史最早的地质阶段。 地质学家把漫长的前寒武纪分为太古代、元古代两部分。
2.古生代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
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 距今约4亿年。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时浅海 广布,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 生物史的第一次大发展。寒武纪时三叶虫特别繁 盛,因此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
侏罗纪的大型蜥脚类-腕龙
白垩纪开始于1.37亿 年前,结束于6.7万年前。 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 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 物繁盛。本纪末,恐龙等 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 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 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 哺乳类陆续出现。
4.新生代:约开始于6 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 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 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 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
新生代初期诞生的哺乳动 物中最重要的是踝节类,踝节 类中最早的代表是出现于古新 世早期的熊犬科。熊犬是最早 最原始的踝节类,为小型杂食 动物,并认为很可能是其他有 蹄类的祖先类型。如安氏中兽 (如图)是陆地上生存过的体 型最大的肉食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