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山地的形成》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课件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今早从以下几个方面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

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确定依据: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才能比较功能区的差异,才能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难点: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因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所以确定为难点。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举例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主要采取谈话法、举例法。

1、谈话法。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课题入手,从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些词对学生而言生僻、费解,解释清楚之后,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内容;在学习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时,以学生身边的例子为谈话平台;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时,给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不急

于给出结论,通过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给学生析图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举例法。在学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以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里蕴藏着地理知识。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新新学案》,教材。

六、学法指导: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图析图法。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开口说图;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交流、总结,完成对问题的学习。本节课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和积极性,分组,各组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城市区位、中心地理论,知道了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今天我们学习某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板书:第3课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设问:1、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

师解释: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结构是事物的内部构造。如大楼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成状态。

(二)新课学习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

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31)

课时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1.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3.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4.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气温适中,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判断 1.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唯一因素。( × ) 2.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 √ ) 探究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一墨西哥简图。

材料二 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 1.图中甲地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试说明该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答案 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该地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空气中水汽多;常年盛行的东北信风将暖湿空气吹向甲地,受地形的抬升,降水丰富。 2.结合材料二,对比分析墨西哥城和坎昆气候特征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答案 不同点:坎昆全年高温,墨西哥城全年气候温和;坎昆比墨西哥城的年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化小。 原因:坎昆位于沿海平原,海拔低,气温高;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多而季节变化较小。墨西哥城位于高原内部,海拔高,气温低;高原周边有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较少而季节变化大。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较多,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规律,如下所示: (1)热带气候类型

(2)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候 (3)寒带和高山气候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 新课标高一地理课件:《山地的形成》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课公 开课课件、教案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时要借助实际的案 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 济部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 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第一节为农业区位因素,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本节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每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活动,分别是“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业区 位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很陌生。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比较陌生,很难激起他们的 兴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具体内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讲述农业区位因 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图、文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 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呈现】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 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景观; 【提问】我想把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调 换一下,让湄南河平原发展放牧,澳 大利亚东南部发展水稻种植,这样可 行性高不高呢? 【讲解】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农 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并回答】不 行,因为①降水量 的差异;②劳动力 数量的差异;③市 场的差异等。 利用教材图片提 问,引导学生思 考,不同的地 区,农业区位因 素不同,从而导 致农业生产所选 择的对象和方式 不同。 呈现目标【呈现】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 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 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 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齐读】齐读学习 目标 呈现学习目标, 为学生的学习提 供方向和动力。 农业区位因 素 【提问】什么是农业? 【活动引导】这是前段时间很火的游 戏QQ农场,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身 份,我们每个人都是农场主,我们都 有一块农业用地,首先你需要确定这 块地在哪里、种什么、为什么种在这 里/需要哪些条件?以及为了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板书学生所提到的农业区位 因素,并分类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讲解】我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首 先得选择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wher e),以及为什么种在这里,也就是农 业生产需要哪些条件(why)。这就是 农业区位。我们要考虑农业区位因 素,就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 方面去考虑。自然条件是基础,而人【回答】回答概 念; 【活动】讨论如果 有一块农业用地, 你会在哪里种什 么、为什么这样选 择。 【展示】展示自己 小组的讨论结果。 设计开放的讨论 活动并展示成 果,发展学生的 开放思维与聚合 思维,提高表达 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讲义-版新课标)-(1)

第二节常见天气系统 课时1锋与天气 一、气团和锋

1.气团 (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 ?? 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如上图气团B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如上图气团A (3)天气特征: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区域,天气现象单一,多晴朗天气。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 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如图中字母C 所示。 二、锋面分类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判断1.冷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低。( × )

2.受暖气团控制时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时多晴朗天气。( × ) 3.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出现降水。( × ) 4.冷锋雨区主要在锋后,暖锋雨区主要在锋前,但都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 )

探究点锋与天气 2018年2月13日,加拿大多伦多受冷锋影响,气温跌破-25 ℃,白天有降雪,并伴有80 km/h的大风。据此回答问题。 1.描述本次冷锋的形成过程。 答案北方冷空气南下,遇到南方的暖湿气团,暖湿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雨雪天气;冷暖气团交界处,气温差异大,气压差也大,形成大风。 2.判断以下天气现象是由哪个天气系统带来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一场春雨一场暖”③“一场秋雨一场寒”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⑤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⑥冬春季节的沙尘暴⑦寒潮⑧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冷锋__________;暖锋__________;准静止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③⑤⑥⑦②④⑧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课时1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1.概念: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2.运动特点 判断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 √ ) 2.极点上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 )

3.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 )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成因 ①昼夜现象是基础: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就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就是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 ②地球自转是根源 (2)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3)意义 ①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气温的日变化不剧烈,保证了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现象)。 (4)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原因: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2)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思考 在下面示意图中用实线箭头标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后的方向。

答案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的特点 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危害极广的血吸虫病时,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欣喜之情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哪里? 答案 赤道。 2.请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分别画出侧视图、北极点俯视图、南极点俯视图。 答案 自西向东。 3.试总结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答案 (1)纬度(同一海拔)⎩ ⎪⎨⎪⎧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2019-2020年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大气环流?它有什么作用? 一、三圈环流(板书) 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 自转的影响,此时,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形式? 教师总结单圈环流的形成。 2.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存在不存在,为什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能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近地面气压有何影响?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于赤道低压带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教师启示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3.根据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师生共同分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考:(1)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向北运动的气流将如何运动,为什么?极地高压向南运动的气流将如何运动,为什么? (2)两者在60°N附近相遇后大气将怎样运动?近地面将形成什么气压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7篇 课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而制作的,你们会不会制作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精选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10)

课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最大值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 3.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判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2.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 ) 3.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 ) 4.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 探究点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影响 冲着“小区楼房间距有50 m”的宣传广告,我国华北某市一些市民先后在该市某小区购买了商品房。岂料两年后开发商改变建筑方案,楼层数没变,但楼房的间距仅剩下30 m。为此,该小区的业主们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1.你认为小区业主投诉开发商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因为开发商缩小了楼间距。在楼层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楼间距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条件的好坏。楼间距缩小,北面的楼房很可能得不到太阳光的照射,影响采光。 2.该小区的楼房一年四季的采光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因为一年四季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面的楼层对北面的楼层遮挡阳光最少,采光效果好;而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北面的楼房最容易被南面的楼房遮住阳光,采光效果最差。 3.下表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把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 4.我国南方和北方对楼间距的要求一样吗?为什么? 答案 不一样,总体来说北方的楼间距要大于南方。因为南北方纬度不同,同一时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不相同。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要高,楼间距设置的小一些也可以保证良好的采光效果。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一地理新课程标准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

高一地理新课程标准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 2第一单元第一节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出生率,了解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2、研究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特征; 3、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 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地区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 2、借助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口观、 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发展资料、案例,让学生能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成 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借助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应该做一定比较合理的加工,适当的增加和删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发现的技能。 教法思考:多让学生去探究,多给学生去讲述,多上黑板去画分析图,多给学生时间讨论。教师不越爼代庖。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关键的问题:人口问题,请大家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江苏如东,有这么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逐渐长大成人,从新疆娶回一老婆,一年后,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十五年后,爷爷不幸离开人世。请同学们思考,这家人口出现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不全面其他同学帮助补充完整:先从新疆娶了一个老婆,后来生下两个小孩,十五年后,爷爷去世。引出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出生两个孩子,死亡爷爷,人口增加两个。 展示人口增长J型曲线图: 学生思考:从这幅图中,我们看出到世界人口增长呈什么曲线?反映世界人口数量在逐渐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让学生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2土壤教案新人教版

土壤 教材分析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观察(识别)、说明(鉴别)。土壤剖面形态:层次和特征的描述。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风化壳)、生物、气候、地形、时间、水文、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可要求学生采集图样,为观察土壤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二)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地理实践力 识别土壤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 从养护的角度,理解保护土壤的措施。 教学重点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教学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导入,将学生带入地理学习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观察土壤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什么是土壤?如何描述土壤特征?结合学生带的图样,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 2.学生阅读课本P88、P89正文与图5.18,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教师强调: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过渡)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接下来,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探究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1、p92的全部内容,推测土壤使如何形成的? 2.教师结合黑土的相关资料,利用形成因素来分析土壤的形成。 3.师生互动完成P92活动。 (过渡)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探究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土壤的功能有哪些?如何养护土壤? 2.学生阅读课本P92、P93、P94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强调:受土壤影响最大的经济活动是农业。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肥力。“保护性耕作法”是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四章 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 含答案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辨认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这几种常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辨认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并说出形成原因。 2.难点: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 (板书)一、喀斯特地貌 课件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地貌呢,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省份呢?

学生回答:...... 师:回答正确,接下来老师来介绍一下喀斯特地貌。 (板书)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徐霞客所描述的就是这些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师:那么喀斯特地貌是如何演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上的图片。(板书)2.地貌特征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认识了地表之上的喀斯特地貌后,我们接下来就了解一下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板书)二、河流地貌 师:常见的地貌类型除了喀斯特地貌外还有三种,分别是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教学]: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接下来我们看课件展示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1.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概念 (1)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相关概念 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 ⑥烈度⑦等震线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 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探究点一地震灾害 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1)

课时2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与分布 1.概念 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又叫海流。 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 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组成⎩⎪⎨⎪⎧ 赤道洋流: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形成 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赤道逆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 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 所示。 中心:位于60°N 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大洋东部为暖流。 思考 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水温吗? 答案 不一定。同纬度海区通常暖流水温高于寒流水温;而不同纬度海区,通常是较低纬海

区寒流水温会高于较高纬海区暖流水温。例如,加那利寒流水温高于北大西洋暖流水温。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3.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 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增温增湿 判断 1.暖流使沿岸地区蒸发量增大而变的干燥。( × ) 2.有些大渔场的形成与所在区域的洋流有关。( √ ) 探究点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读“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思考以下问题。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两海区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答案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两海区大洋东侧都是寒流,大洋西侧都是暖流。 2.若下图所示为太平洋海域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图,写出图中字母所示的洋流名称。

答案A是东澳大利亚暖流,B是西风漂流,C是加利福尼亚寒流,D是北赤道暖流。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答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4.据图分析北太平洋暖流与南半球西风漂流成因是否相同?性质是否相同? 答案成因相同,两者都是由西风吹拂而成,但性质不同,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 5.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冬半年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半年顺时针方向运动。是冬夏季风风向不同造成的。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2.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在北印度洋海域,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域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Word版含解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光年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 2.可见宇宙 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判断 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2.宇宙是有限的,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 ①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 ⎪ ⎧ 银河系 ⎩ ⎨ ⎧ 太阳系 ⎩ ⎨ ⎧地月系 ⎩⎪ ⎨ ⎪⎧地球 月球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读上图) ①中心天体:太阳。 ②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③八颗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④小行星:数量众多,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判断 1.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2.陨石是天体。(×) 3.总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36)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思考 “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 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以某种作用为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海沟、岛弧、山脉。 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叫背斜。B处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判断 1.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 ) 2.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常形成裂谷。( × ) 3.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分别为向斜和背斜。( √ ) 4.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探究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答案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在板块边界处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答案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2.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及课件ppt范文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及课件ppt范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及课件ppt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及课件ppt1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地球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地理实践力: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难点:1、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预习交流】 一、地球自转 1.自转概念:地球绕其的旋转运动。 名称图中NS轴即自转轴,又叫;图中五角星是北极星 特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观测地的地理纬度。 2.自转方向:。 3.自转周期 名称时间长度参照物意义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太阳昼夜交替的周期 周期,对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而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4.自转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约为15°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异,赤道,为1 670 km/h;两极点最小,为0 1.公转概念:地球绕的运动。 2.公转方向:,如图中“→”所示。 3.公转周期——1年 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 回归年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恒星年其他恒星公转的真正周期 4.公转轨道特点: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5 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 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 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 [微点拨]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故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