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情内伤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七种不同的情感对人体内脏的损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起源于《内经》中的“七情伤脏”理论,即七种情绪对七个内脏器官的影响。
以下是七情内伤的名词解释:
1. 怒伤肝气:愤怒、焦躁、暴怒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机升降失调,引发头晕目眩、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忧伤脾气:忧郁、担忧、思虑过度等情绪会伤害脾气,导致脾胃失和,引发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 恐伤肾气:恐惧、害怕、紧张等情绪会伤害肾气,导致肾精不足,引发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4. 思伤心气:喜悦、兴奋、悲伤等情绪会伤害心气,导致心神不宁,引发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5. 悲伤肺气:悲伤、悲观、伤感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不利,引发咳嗽、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喜伤肝气:过度喜悦、欣喜若狂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7. 怒伤肺气:过度愤怒、烦躁、不满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七情内伤的理论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器官功能。
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极端状态,会导致脏腑失调,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通过恰当的调理情绪,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以情绪为主要病因的疾病。
而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结合具体情绪和脏腑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疏解情绪、调和脏腑的目的。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情志失调易致七情内伤

不良情绪致病,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西医称之为“心身疾病”。
中医认为:频繁持续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黄帝内经》就明确地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不良情绪致病,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西医称之为“心身疾病”。
中医认为:频繁持续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黄帝内经》就明确地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具体表现为: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大怒可以引发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等。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从而气血和畅、心情舒畅。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伤可使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出现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忧思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忧思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
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调理饮食、按摩理疗、使用护肤品、涂脂抹粉等是人们常用的美化容貌的方法,有些人用尽了各种美容方法却仍达不到理想的美容效果,这里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但却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情绪因素。
众所周知,情绪活动对人的身体影响很大,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产生疾病。
不仅如此,不良情绪还对人的容貌有很大的影响。
有关专家发现,不良情绪可促发荨麻疹、牛皮癣、湿疹和过敏性皮炎等皮肤病。
喜怒哀乐忧对脏腑器官有哪些伤害?

喜怒哀乐忧对脏腑器官有哪些伤害?你说的是中医所讲的“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情感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
而当情感受到严重伤害时,就会引发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而提出的概念,它描述了七种情绪对人体的潜在伤害和影响。
本文将对内伤七情进行逐一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愤怒愤怒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它出现时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也随之而来。
长时间的愤怒会使肝脏疲劳,导致肝气郁结、血滞等问题。
而且,愤怒还会破坏人体的脾气,影响饮食消化吸收,进而导致脾胃虚弱。
喜乐喜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它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满足感。
然而,长时间的过度喜乐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中医认为,过度的喜乐会耗伤心脏,导致心神失调、失眠、健忘等问题。
因此,适度的喜乐要比过度的喜乐更加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
忧愁忧愁是一种沉重的负面情绪,它经常伴随着忧伤、痛苦等感受。
长时间的忧愁会伤及脾脏,引起脾气虚弱、脾功能失调等问题,进而导致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疲乏无力等身体上的不适。
忧愁还会影响肺气的运行,导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惊恐惊恐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感觉,它能引起人体多种生理反应。
长时间的惊恐会耗伤肾脏,导致肾气不足、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等问题。
此外,惊恐还会使人的心神不宁,影响睡眠质量、引发噩梦等心理问题。
悲伤悲伤是一种对失落、痛苦的情感反应,经常与失去、离别等负面事件有关。
长时间的悲伤会伤及肺脏,导致肺气不畅、呼吸困难、皮肤干燥等问题。
悲伤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引发焦虑、抑郁等症状。
思虑思虑是一种对事物思考、烦恼的情绪状态。
长期的过度思虑会耗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紊乱、食欲不振等问题。
思虑还会消耗肝气,引发肝火上炎、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恐惧恐惧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它常常和威胁、危险有关。
长时间的恐惧会耗伤肾脏,引发肾虚、遗尿症等问题。
此外,恐惧还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导致恐慌、紧张等情绪困扰。
七情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七情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七情在中医学中是指人体内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被认为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
血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喜指的是心情愉悦、欢乐的情绪。
在中医理论中,喜情
过度则可伤心,导致心火旺盛,影响心脏功能。
其次,怒指的是愤怒、愤慨的情绪。
中医认为,怒情过度可伤肝,使肝气郁结,导致情绪失调,甚至引发肝气郁结的病理症状。
忧指的是忧愁、忧虑的情绪。
中医认为,忧情过度可伤脾,导
致脾气不和,引发脾虚湿困的病理变化。
思指的是思虑、思索的情绪。
中医认为,思情过度可伤肺,使
肺气受阻,导致气机不畅,出现呼吸系统疾病。
悲指的是悲伤、悲哀的情绪。
中医认为,悲情过度可伤肺,使
肺气凝滞,导致气机不畅,引发哮喘等疾病。
恐指的是恐惧、害怕的情绪。
中医认为,恐情过度可伤肾,使肾气受损,导致肾气虚弱,出现肾虚症状。
惊指的是惊恐、惊吓的情绪。
中医认为,惊情过度可伤心,使心神受损,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总的来说,七情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的情绪因素,过度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脏腑失调,影响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情绪平和,调摄七情,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七情内伤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
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七情内伤中医七情内伤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
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
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
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
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
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
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
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
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
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
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
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
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
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
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
“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
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
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
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
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七情致病l)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
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
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
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
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
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
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
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
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
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
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七情调摄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
医家更重视调节情志,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将七情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虚劳大病的根本之点。
清代医学家程履新则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胜服化制以调之,时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危矣!”祖国医学和心理治疗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几类: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
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
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惊式心理治疗法: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失调方法。
《灵枢》有载“哕,大惊之,亦可已。
”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的焦虑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或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地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心、肝、脾、肺、肾逐个说,搞懂中医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在我们中医称之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正常情况七情变化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
但是,一旦因内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过就会导致人得多种疾病。
首先来说七情太过会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1、怒则气上、怒伤肝大怒常常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面红固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2、喜则气缓、喜伤心过度喜乐,会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
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3、思则气结、思伤脾过度思虑,导致心脾气机郁滞,运化失职。
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4、恐则气下、恐伤肾指过度恐惧,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临床可见大小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等症状。
5、悲(忧)则气消、悲伤肺指过度悲忧,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
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6、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
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等症状。
而且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情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还有就是七情太过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已经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潜病之脏腑因其正气已虚,即是情志易伤之所,故七情内伤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
例如曾患胸痹、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若遭遇情志刺激,最易导致潜病发作或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