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升学职高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项试题
中职语文对口升学一轮复习测试题:文言文阅读(K2)

中职语文对口升学一轮复习测试题: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
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
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
仕吴为通江吏。
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
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
”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
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
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
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
”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彦厉声曰:“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
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
迁员外散骑常侍。
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
因此每毁之。
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
河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代诗文阅读03

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1-14题。
(15分)崔玄炜,博陵安平人也。
父行谨,为胡苏令。
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
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
玄炜以清谨见称。
寻授天官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
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
转文昌左丞。
经月余,(武)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
今要卿复旧任。
”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
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
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
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
玄炜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炜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
玄炜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
其兄弟守正如此。
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
及疾少间,玄炜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
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
”则天曰:“深领卿厚意。
”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炜切谏,竟不纳。
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
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
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炜与弟升甚相友爱。
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
升,官至尚书左丞。
玄炜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
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节选自《旧唐书·崔玄炜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冀:希望。
B.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籍:户籍。
C.玄炜亦屡有谠.言谠:正直。
D.则天不豫.豫:舒服。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玄炜正直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①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②玄炜固陈其枉状③乃令法司正断其罪④又请置以大辟⑤玄炜切谏,竟不纳⑥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玄炜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学行,他的叔父特别器重他。
湖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代诗文阅读03

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
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
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
’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
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
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圈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京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
”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自古固然。
2023年中职对口升学(语文)试题卷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踟蹰.(chú)敕.造(chì)商贾.(jiǎ)纨.绔子弟(zhí)B.奖券.(juàn)打烊.(yàng)和煦.(xù)自惭形秽.(suì)C.蹂躏.(lìn)戏谑.(xuè)濒.临(bīn)破釜.沉舟(fǔ)D.戮.力(lù)饥馑.(jǐng)圭臬.(niè)曲高和.寡(h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遒劲弘扬龟裂安步当车B.惊诧彭湃滥用虚无漂缈C.大抵暗淡虹霓开天劈地D.笑靥灌溉维幕精疲力谒3.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对应有误的是()。
A.戴望舒——《雨巷》——散文B.关汉卿——《窦娥冤》——戏剧C.海明威——《老人与海》——小说D.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A.关于这个议题,大家的意见大相径庭....,全票通过。
B.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
C.他们俩是住在同一栋宿舍楼同一层里的邻居,门当户对....,经常见面。
D.遇到亲友家中有喜事、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清清白白....,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5.下列古诗词不正确的是()。
A.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羽扇伦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B.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有小说《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戏剧《项链》。
云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综合测试题:古诗文阅读01

对口升学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综合测试题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舍弃)妻子,而反为(认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
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中职语文对口升学一轮复习测试题:文言文阅读(K1)

中职语文对口升学一轮复习测试题: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
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众以为然。
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
”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
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河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诗文阅读01

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3分)画舫斋记欧阳修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
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
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
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
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
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
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
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
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
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
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
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
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则穴.其上以为明穴:凿洞B. 凡偃.休于吾斋者偃:安然C.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曩:从前D. 今得除去宿.负宿:住处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则穴其.上以为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 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富而.可求也C. 盖舟之.为物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D. 将乞大字以.题于楹饰小说以.干县令12. 以下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舟名斋为中心,从画舫斋的形状、构造,周围景物写起,再追忆过去经历,联想古人,层层剖析,抒写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01

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语文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②摄:统辖。
③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④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3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却,表转折)B.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辅佐,帮助)C.微.管仲(如果没有)D.吾其.被发左衽矣(大概)33.翻译划线的句子。
(2分)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译文:。
34.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2分)。
文言文阅读32.A33. 难道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34.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
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物的名称,就是说他的宰相府,还是相当讲究漂亮的,可见他还不够俭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君安与项伯有故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沛公军霸上C.范增数目项王D.刑人如恐不胜1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C.因循守旧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20.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话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派遣将士守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B.所以派遣将士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C.用派遣将士守关的办法,来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D.之所以派遣将士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
(二)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顽固)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1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19.第2自然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③引用论证A.③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0.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既然如此,就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三)17.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B.履.至尊而制六合履:鞋子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兵器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19.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聚之咸阳B.以为固C.委命下吏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以弱.天下之民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D.以愚.黔首(四)17.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直走咸阳走:奔走B.廊腰缦回回:曲折C.戍卒叫,函谷举举:全、都D.族秦者秦也族:家族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辇.来于秦A.六王毕,四海一.B.少.长成集C.早出暮.归D.火尚足以明.1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多于南亩之农夫A.亦各言其志也B.秦人不暇自哀C.若属皆且为所虏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对以上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时的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
B.第3自然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4自然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五)17.对下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qi而望矣qi:抬起脚跟站着B.而绝江河绝:横渡C.故不积跬步跬: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D.金石可镂镂:雕刻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上食埃土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火尚足以明也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有泉侧出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青麻头伏焉.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善假于.物也多于.九土之城郭D.吾尝终日而.思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B.由第一自然段可知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比喻从正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D.文中用“蚓”和“蟹”设喻,意在说明客观条件虽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一)1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尽,完B.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照C.树之以桑树:种植D.谨庠序之教谨:郑重1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A.唯利是图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C.谁能定是非之真D.是又在六国下矣1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死生亦大矣B.未之有也C.以吾一日长乎尔D.铸以为金人十二20.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人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二)17.下列加点词语解稃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借指音乐B.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C.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相交D.快然自足快然:非常迅速的样子18.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孰能讥之乎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19.下列各项与“亦将有感于斯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亡秦之续耳B.以为桂林、象郡C.句读之不知D.覆之以掌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浩雅致。
模拟试题(三)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和尚)B.其文漫灭(模糊,磨灭)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北面)D.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18.对“之”和“者”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③而记游者甚众④蔺相如者,赵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问其深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素善留侯张良D.邻国之民不加少20.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今臣亡国贱俘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洎牧以谗诛模拟试题(四)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假舆马者假:借助C.而神明自得神明:神的总称D.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心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多于市人之言语B.①曾不知老之将至②蚓无爪牙之利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19.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B.于是相如前进瓿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0.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例证法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B.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了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苟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模拟试题(五)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负:依仗,凭借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中间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毕礼而归之B.赵王鼓瑟C.三子者出,曾皙后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9.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大王见臣列观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20.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叶叶相交通B.于是余有叹焉C.然后得一夕安寝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模拟试题(五)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负:依仗,凭借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只,不过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中间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毕礼而归之B.赵王鼓瑟C.三子者出,曾皙后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9.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大王见臣列观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20.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相交通B.于是余有叹焉C.然后得一夕安寝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之族(家族)B.今之众人(普通人)C.郯子之徒(徒弟)D.或师焉,或不焉(或者)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年十七,好古文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齐彭殇为妄作C.邻国之民不加少D.谨拜表以闻19.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省略句)B.不拘于时(被动句)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20.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宫中尚促织之戏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七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事)C.吾得兄事之(侍奉)D.不如因善遇之(对待)18.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B.张良出,要项伯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芷阳间行B.于是项伯复夜去C.辄倾数家之产D.怒发上冲冠20.下面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具告以事A.将军战河北B.苟以天下之大C.今臣亡国贱俘D.异乎三子者之撰模拟试题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合乎)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18.下列各句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学习的重要性A.端正学习态度非常重要c.学习是不能停止的D.学习的作用19.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青于蓝(状语后置)B.冰,水为之(判断句式)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定语后置)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断句式)20.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反复比喻,说明学习对人的改变是有决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