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练课内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练课内

高考文言文突破: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3.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4.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5.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26.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27.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28.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9.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疾恶如仇30.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读本10篇文言文之基础知识训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读本10篇文言文之基础知识训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读本10篇文言文之基础知识训练晚游六桥待月记1梅花为寒所勒2多于堤畔之草3安可为俗士道哉湖心亭看雪4是日更定矣/是说也,人常疑之5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田单列传6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7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8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9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10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11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12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13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14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15遣使约降於燕,燕军皆呼万岁16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譟从之17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肥水之战18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19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20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21欲不战以老秦师2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23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过秦论24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5外连衡而斗诸侯2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2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蒙故业,因遗策28因利乘便/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29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30自以为关中之固3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2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3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轼《六国论》35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6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37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38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39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40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4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4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试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试题)

文言文专题训练第一篇:一、文言文阅读(20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②,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未遑(huáng):没有闲暇。

②受釐(xī):汉制祭天地五畴,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国祭祀之后,都把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B.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C.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D.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4.填空。
(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3)《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纳之:把箭放好。
系:捆绑。组:绳索。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仇雠(chóu):仇敌。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 函梁君臣之首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大学之道》复习卷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安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文章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D.譬如为.山为:堆积3.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终始D.则近.道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物格而.后知至C.娴于.辞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迩之.事父大学之.道5.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大学..者..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③物有本末..之道,在明明德②回虽不敏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①②B.①⑤C.③④D.③⑤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民之从事..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也③跨者不行..②见不贤而内自省⑤自天子以至..之道..⑧大学..于庶人⑥可谓好学..也已⑦古来圣贤皆寂寞A.①②③④⑥⑧B.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⑦⑧D.①③④⑤⑦⑧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⑥/②/③/⑦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0.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谁欤,哭者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古代文学常识11.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类》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类》训练题1.课内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了解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_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课内文言文翻译题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语。

(1)而此独以钟名____________(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____(3)大石侧立千尺____________(4)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___(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____________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文言文阅读第2讲 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卷版)

文言文阅读第2讲 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卷版)
①将军战河.北 古义: 今义: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①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古义:歌舞伎的老鸨。今义: 晚辈对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的亲切称呼。
8.词义缩小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①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古义:求学的人。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考点归纳]
类别
阐释
词义 古义的范围小于 扩大 今义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 今义,今义一般 包含在古义之中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强,现在表示 的语义较弱
示例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 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 “稻谷”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 “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 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 个意思
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 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 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现在属贬义词
假借义
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详 见“通假字”部分)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 察、察看
(三)古今异义词 [针对训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7.词义扩大
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的准确性。
[针对训练]
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
称赞
(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迫: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2)责问(3)通“值”,钱(4)称赞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诘仆②因.人之力而敝之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

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

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文: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

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陈谏议马上召唤来儿子,说:“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蔡泽乃西.入秦(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3)则揖.范雎(4)及见之,又倨.(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参考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使动用法,使……窘迫(3)名词作动词,作揖(4)倨傲(5)诡辩(6)怨恨 (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子犯请击之.B.①其卒然亦可愿与.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①岂不期于.成全邪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①乃.延入坐,为上客②遂乃.研核阴阳解析:选D 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代指秦军。

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和、跟、同。

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与、和。

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注意: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注意:“何为不可”为宾语前置句;固,本来;“……者,……也”表判断)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

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

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

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

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

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3)乃阴.许韩使而遣之(4)韩因恃.齐,五战不胜参考答案:(1)灭亡(2)没有毛病、害处,即士气正盛(3)暗中(4)依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如蚤救之.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①受重利而.得尊名也②黑质而.白章C.①顾反听命于.韩也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①韩因.恃齐②罔不因.势象形解析:选B A项,①代词,代韩国;②助词,的。

B项,皆为连词,表并列,不译。

C 项,①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介词,在。

D项,①介词,因为;②动词,依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

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

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好。

”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

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

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

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

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

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

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 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大军四五里而陈.(2)诸部共乘.之(3)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4)汉兵乘锐崩.之参考答案:(1)通“阵”,列阵(2)掩袭,追逐(3)主要营垒(4)使动用法,使……溃散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②为.击破沛公军B.①且.复居前,请助将军②不出,火且.尽C.①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②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D.①士卒奔走,各还其.郡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选C A项,①动词,做、当;②介词,替、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