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言文 知识大全(精编全面)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一)常见实词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像“知”通“智”,“说”通“悦”。
(二)实词的推断方法1、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字形推断法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测其意义。
3、语法推断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和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和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和表达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常见虚词1、而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2、之作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多样。
3、以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二)虚词的用法辨析要准确理解虚词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
三、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常见的有“于”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等。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四)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二)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五、翻译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原则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2、达译文要通顺流畅。
3、雅译文要富有文采。
(二)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识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考的知识,那么你知道文言文常识有哪些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识: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3.省略句: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识: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
“甚矣,汝之不惠”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
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完整)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6《师说》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9.从①从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游褒禅山记》17.道①有碑扑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18.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则吵矣(大概)19.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伶官传序》20.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④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21.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③以乱易整,不武(替代)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2.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祷告)《石钟山记》23.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吨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4,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邮闻,殆与余同(大概)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25.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发生)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闯左遗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⑦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⑧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挂不知所之者(头发)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⑩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项脊轩志》26,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拜访)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27.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②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28,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29.去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②比去,以手阖门(离开)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30.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五人墓碑记》31.盛①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期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②呜呼,亦盛矣哉!(盛大)③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在器物中)32.卒①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④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3.徒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②故予概念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4.私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了民(偏爱)③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登泰山记》35.阴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暗地里)36.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③余始循以入(开始)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37.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名望)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每个月的十五日)38.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③王曰:“何坐?”曰:“坐盗。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大全(1—6册全)

指某
銔
32.而倔 阡 中 倔, 釐崛金 ,崛 , 銔 33.赢粮而 从 , 釐 金 , 銔 銙鸿门 銚 34.距 距, 釐拒金 ,把 銔 35.毋内 内, 釐纳金 ,接纳,使 来銔 36. ,要 要, 釐 金 , 銔 37.言臣 倍德 倍, 釐背金 , 背,背叛銔 38. 可 蚤自来 王蚤, 釐早金 銔 39. 将 臣 郤寓 寓 郤, 釐隙金 ,嫌 ,隔 銔 40.因 沛 , 釐 金 , 銔 41. , 属 , 釐 金 ,如 銙 集 銚 42. 趣舍 殊 趣, 釐 金 , , 43. 视 , 釐犹金 ,犹如,如 銔 銙 去来 銚 44. 翳翳 将入 , 釐 金 , 銔 45.曷 心任去留 曷, 釐何金 , 銔
孰 鈇
孰 (
鈋 巴 胜状,在洞庭 湖 ( 美的) 銙 銚 绝 鈇忽然 ,群响 绝 ( ) 鈈自 世 秦时 ,率妻 邑人来 绝境 (隔 断) 鈉 妙绝 (到了极点) 鈊 绝类 勒 (非常)鈋假 楫 , 非能水 , 而绝 河 (横渡) 强 鈇挽弓 挽强,用箭 用长 ( 力的弓)鈈蚓无爪牙 利,筋骨 强 (强大,强健) 鈉策勋十 转, 千强 ( 余) 鈊乃自强 , 四 ( qiang,竭力,勉强) 假 鈇 是人 书假余(借)寓 鈈君 生非 ,善假 物 (凭借銓借 )鈉假 人焉, 言复 , 必疑 (假如,如 ) 鈊乃悟前狼假寐, 诱敌 ( 釐真金相 , 真,假装) 望 鈇吾尝跋而望 , 如登高 博 (向 处看)鈈 夜望将 , (盼望銓希 望)鈉 达德隆望尊 ( 望) 鈊 冬 望 前 ( 圆 时, 历 十 ) 闻 鈇 风而 ,声非 疾 ,而闻 ( )鈈博闻强 ( 闻銓知识)鈉 能 前时 闻 (声誉銓 声) 銙 秦论銚 制 鈇……王廖銓 銓 銓 奢 伦制 (统率銓指挥)鈈秦 余力而制 弊( 制銓 制服) 鈉乃 修岳 楼, 制 (规模) 鈊里 饥, 制 (制 ) 亡 鈇追亡 , ( 跑的 )鈈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丢失)寓 鈉 周而亡 (灭亡)鈊河 智叟亡 (无,没 ) 利 鈇 蒋氏 , 利 世 (好处)鈈因利乘便,宰割 , 山河 ( 利的形势)鈉 臣精 利 而谁何 (锋利) 固 鈇秦孝 据崤函 固 ( 固的地势)鈈固 山溪 (巩固) 鈉 心 固,固 可 (固执) 鈊 鱼烹 , 鱼腹中书,固 怪 (既, ) 遗 鈇秦无亡 遗镞 费,而 困 (失銓丢失)鈈遗夜 户,路 遗 遗失 物 鈊是 帝简拔 遗陛 (给 ) 鈇内立法 , 耕 , 修 战 (规 制 )鈈试使山 长絮大 ( duo, 计算)鈉 机, 山 ( ) 鈊 心而 ,吾 无 失 ( du6,揣 ) 銙鸿门 銚 如 鈇 如意 ( 銓 )鈈杀人如 能 , 人如恐 胜 好 鈉沛 默然,曰 釐固 如 銔 金 鈊沛 如厕,因 樊哙 (到, ) 鈇 佩玉块 示 ( ) 鈈 亡 死, 大计 死 (发 ) 鈉 叔敖 海 ( ) 鈊 汉中,西 巴蜀 (攻 ,占 ) 鈋杀人如 能 (全,杀 ) 鈇哙 , ,立而饮 ( 感 )鈈 可 蚤自来 王 道歉 寓 鈉乃 留 銔 别 鈊使君 罗敷 釐宁可 ?金 (告 ) 意 鈇 庄拔剑 , 意常在沛 (意 )鈈然 自意能 人 破秦 (意料,料 ) 鈉久 ,目似瞑,意暇甚 ( 情, ) 銙 集 銚 修 鈇 地 山峻岭, 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鈈修况修短 , 期 长,修短, 文中指寿 的长短 鈉乃 修岳 楼, 制 修建 鈊内立法 , 耕 ,修 战 (整治銓治 ) 期 鈇况修短 , 期 (必,必 到达)鈈期 , 欲言,无可 (周銔期 , 周 ) 鈉君 家君期 中, 中 , 是无信( ) 鈇 , (情趣銓情 )鈈假 马 ,非利足 ,而 千 (达到 鈉 爱 珍器 饶 地, 土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实词一、古今异义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
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
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
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
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
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
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
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
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
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
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
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
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
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
要读被通假的字的音。
四、词类活用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学习中应重视规律,减少死记硬背。
(1)作动词(nv)。
是名词的动词化。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鸿门宴》)。
(2)作状语(n状)。
名词放在动词前,起修饰动词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态度、方式、工具、处所、趋向等。
如“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傍晚)(《烛之武退秦师》);“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鸿门宴》)。
2.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vn)。
即动词在句中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士兵)(《过秦论》)。
3.形容词的活用。
(1)作名词(an)。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
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远方的土地)(《烛之武退秦师》)(2)作一般动词(av)。
形容词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
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4.数词活用。
一般活用为动词、形容词。
如“一”:专一<形>:用心一.也(《劝学》)统一<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视为一致<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全体,整体<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5.使动、意动、对动、为动用法。
(1)使动用法(S)。
①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作谓语时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意为“使(让)……做什么”。
翻译时采用兼语形式。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归之:使之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③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后带宾语,有“使宾语……”之意。
如“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境。
“封”本是名词,“边境”的意思)(《烛(2)意动用法(Y)。
①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太子迟.之”(迟:认为……迟)(《荆轲刺秦王》);“则耻.师焉”(耻:以……为耻)(《师说》)。
②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后带宾语,有“以……为”“认为……怎么样”“把……看作”的意义。
如“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劝学》);“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襟。
带:以……为带)(《滕王阁序》)。
(3)为动用法。
谓语动词的行为是主语为宾语作出的。
意为“主语为宾语……”,如“死.国可乎?”(死:为……而死)(《陈涉世家》);“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4)对动用法。
动词作谓语时,动作是对着宾语作出的。
如“誓.天不相负”(誓天:对天发誓)(《孔雀东南飞》)。
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
数量比实词少得多。
虚词有以下特点: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发展中变化比实词大。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阅读中领会其意义和功能,重视在语境中进行推断训练。
不要死记硬背。
2.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有些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如“因”,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意为“经,由”,是介词。
在“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中意为“因缘,机会”,是名词。
3.辨明用法。
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4.通晓古今。
与白话比较,了解变化和联系。
变化主要有四种:(1)少数沿用下来。
比如“然后”。
(2)完全消失。
比如发语词“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等。
(3)用法发生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示因果、条件、工具、手段、动作行为的情状等,现在只表示结果。
(4)改用别的词。
如介词“于”,现在分别由“在、向、到、从、同、给、比、被、对”等分工代替。
5.注意特殊。
(1)兼词。
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比如“诸”,放在句中等于“之于”;放在句末等于“之乎”。
“焉”相当于“于此”“于彼”“于之”。
(2)虚词连用。
作用是加强语气,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3)双音和单音。
文言文中有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一样的语言现象,须认真区分。
如“因为长句”(《琵是动词。
还有“无论”“可以”“其实”“从而”“虽然”等。
文言文常见句式指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者,……也”。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也”。
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3.“者”“也”连用。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4.用“乃”“为”“即”“亦”“则”等表示。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时候)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死生亦.大矣”(亦:也是)(《兰亭集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表示。
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6.省略判断词。
如“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臣”后省略判断词“乃”。
二、省略句1.省略主语。
或承前省,或蒙后省,或对话与自述中省。
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省略谓语。
如“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顿”后省略“知”或“觉”)(《促织》)。
3.省略宾语。
或省动词宾语,或省介词宾语。
如“急击(之)勿失(机)”;“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4.省略兼语。
主要是祈使动词后的省略。
如“求人可使(之)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是祈使动词,其兼语“之”被省略。
5.省略介词“于”“以”。
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师说》)。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
主要形式有:1.用“于”表示。
如“不拘于时”(于)(《师说》)。
2.用“见”“见……于……”表示。
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
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苏武传》)。
4.用“被”表示。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5.没有被动词,用动词的被动用法。
如“李广难封”(封:被封侯)(《滕王阁序》);“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许:被允许)(《陈情表》);“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辟)(《张衡传》)。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自”作“信”的宾语)(《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
(2)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作“操”的宾语)(《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安)(《赤壁赋》)。
(3)名词作宾语时,用“之”“是”提宾。
如“何罪之有”“唯命是从”。
2.定语后置。
指把定语移到中心词后,一般用“者”煞尾。
如“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定语后置:有吹洞箫之客)(《赤壁赋》)。
3.状语后置。
(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于赵”是“加兵”的状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文言书面语中的常态。
(2)一般状语后置。
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是“寄”的状语,后置:“像蜉蝣一样”。
“沧海之一粟”是“渺”的状语,后置:“像沧海里的一粒米”)。
4.主谓倒装。
如“渺渺兮予怀”(主语是“予怀”,谓语是“渺渺”)(《赤壁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谓语是“宜”(百姓之谓我爱宜也)(《齐桓晋文之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哉?”“安在”是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附录三古诗词鉴赏备考指南重要技能一、把握形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歌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二、掌握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式和表现角度)、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