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完全复习详解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中学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一.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下步骤)1.整理书后练习题的“一词多意”2.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3.高考中考察的文言虚词有限,在学习中刚好整理相关虚词4.整理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依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句子5.驾驭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注: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会接连的给大家讲解中学文言文的用法和学习方法以及其规律。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类活用①军:晋军函陵。
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
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
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①而:今急而求子。
而,依据详细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
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推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1. 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缘木求鱼》,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假如。
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告。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兴奋。
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吩咐。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知识讲解

文言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一、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例】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例】①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例】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以下是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一、古代文化及其背景1. 对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全面了解古代文化需要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制度和思想体系。
3. 古代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汉语的古代书面语,采用古代汉字的规范和句式结构。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严谨。
三、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1. 《孟子·梁惠王上》:介绍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强调仁义和君臣之道。
2. 《战国策·秦策二》:记录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政治权谋。
3. 《诗经·离骚》:描写屈原的离骚之思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追求自由的愿望。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把握上下文意义: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典型语句,要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2. 翻译和解读:在阅读文言文时,要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的含义。
3. 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使用的语法和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掌握。
五、文言文作文技巧1. 了解作文题材和要求:作文题目中会给出具体的要求,例如议论文、记叙文等,需要根据要求来选择题材和进行写作。
2. 注意文言文的格调和语言特点:文言文作文要求写作语言精练、含蓄,使用古代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理清写作思路和结构:写作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合理组织内容结构。
六、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1. 《史记》:汉代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人物有很大帮助。
2.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有重要意义。
3.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探讨人生哲学和自然观。
通过以上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和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2文学常识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
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详解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复习方法详解1高考语文文言文要旨掌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增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需认真解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亲密的联系,只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察的全部的知识点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所以,必定要增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掌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正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擅长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掌握文章,理解粗心; 不然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经过整体阅读,应能迅速正确地掌握以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 朝代 ) ,拥有什么特色,干了什么事 ( 因由、经过、结果 ) ,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波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如何等等。
假如不可以整体掌握文义,那么有时不单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杂是非( 比方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
1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需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头晕眼花。
比方看“见”的“见”:只须重申“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会”“召见”“会见”“看法”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简单理解。
再比方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常常做:“正直”、“高”解,比如成语“危言危行” (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 ,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假如考察“危”的“危险’,“危’,“危害’’ ,大体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 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重点注意些和代不一样的,掌握了些不一样,其余的基本就能够付裕如了。
此外,要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高考要求1.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
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
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
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
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
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
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
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
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C.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知识点梳理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的转移①词义范围的转移。
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但到了汉代,“涕”转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转移。
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
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
②词义轻重的转移。
词义由古义转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
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
“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
“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
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
”(《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
”(《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转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
③单音向双音转换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在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称后缀、前经)。
如“担”变成“担子”,“师”变成“老师”,“姨”变成“阿姨”。
二、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
如“剩”变成“剩余”,“戚”变为“亲戚”。
三、原来的单音词不用了,换成另外一个复音词。
即在词义变化中换一种说法。
如“悟”换成“明白”,“寤”换成“睡觉”,“岁”换成“收成”。
2、词义的扩大①词的概念由特指到泛指。
如:“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燕襄王以河为境。
”前一例中的“江”专指长江,后一例中的“河”专指“黄河”。
今“江”与“河”都泛指河流。
②词的概念由部分到全体。
如“好”字,古义指“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好”的今义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皆可作修饰、限制。
又如“涉”字,本指“徒步渡水”,如“褰裳涉溱。
”(撩起衣服渡过溱水)后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
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词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中的“平章”,辨别、彰明。
“百姓”指“百官”,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到了战国以后,“百姓”才泛指平民。
又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中的“踵”指“脚后跟”,后由此绰为“继承”,意义就虚化了。
如:“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
”(《汉书•弄法志》)3、词义的缩小①词的概念由泛指到特指。
如“宫”字,在古代,凡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宫”,没有贵贱尊卑之分。
“父母妻子,皆同其宫。
”这里的“宫”字就是指“一般房屋”。
秦以后专指“帝王房屋、宫殿”。
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②词的概念由整体到部分。
如“子”,在古汉语中指“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
“卫人嫁其子而教曰:‘私积聚。
’”“子”指女孩。
后来“子”专指男孩了。
又如“除”字,在古汉语中有“宫殿的台阶”、“去掉”和“授予官职”等义。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前一例中的“除”字为“台阶”,后一例为“授予官职”。
在现代汉语中,“除”字一般只表示“去掉”的意思。
③词义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
如“金”字,上古是泛指金属。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现代汉语中,金、银、铜、铁、锡中的“金”专指黄金。
又如“谷”字,原是“谷类的总称”。
如:“(芙蕖)有五谷之实而不其名。
“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指稻谷。
4、词义的色彩变化①古义褒,今义贬。
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二睛,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明史•王骥传〉)②古义贬,今义褒。
如:“内外乖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徵〉)“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传〉)③古义属中性,而今义的褒贬色彩却很明显。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卑”和“鄙”的古义分别是“地位低下”和“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而其今义是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①古今异义②词类活用③数词的用法二、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好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因此,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
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被”通“披”。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