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XXX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XXX中,博士XXX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XXX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XXX,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XXX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XXX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XXX,XXX听许,请举国内属。
XXX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XXX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以下对文中画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5月山东省郓城一中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史记管宴列传》)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C.鲍叔终善遇之D.孟尝君客我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冀君实或见恕也D.吾幽囚受辱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①召忽死之()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②以身下之A.把自己放在下边B.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徙二年,罚铜二十斤。
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曰:‘供舆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更令定议。
德彝执议如初。
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污法。
”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
”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B.太宗令其自首C.今断从法,是示天下..耶..以不信矣D.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C.太宗将从.其议备必喜而从.命D.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吾属今.为之虏矣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太宗)召B.(太宗)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C.更令(戴胄)定议D.而生死顿殊,(大臣)敢以固请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②误不如法者,皆死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④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戴胄引法典“……误不如法,皆死”,劝太宗不要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建议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就重判,而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显示太宗的“大信”。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太宗下令“……不首,罪至于死”,也与法典相背。
戴胄敢于据理力谏,足见其忠直不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十五年春,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
晋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
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
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榖,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之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霣①,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②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
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曰:“毋畏③知死而不敢废王命。
王弃言焉。
”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注:①霣yǔn同“陨”坠落,引申为丢掉。
②考死:善终。
③毋畏:申犀之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郑人囚而献诸楚。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
B.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C.郑人囚而献诸楚。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D.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薮..藏疾山薮:山林草莽之中。
B.使解扬如.宋如:往,去。
C.楚师将去.宋去:往,到。
D.析骸而爨.爨:烧水煮饭。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即使鞭子很长,也达不到马肚子。
B.原文:遂致其君命。
译文:于是便传达了楚王的命令。
C.原文: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译文:死了能完成使命,这是下臣的福气。
D.原文: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4.不属于楚宋最终讲和原因的一组是:()①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动,即将到来.。
②解扬不惧威利诱,不辱君命。
③楚王听信了申叔时的劝告。
④华元夜入楚师,说服了子反。
⑤宋人宁可亡国也不愿签城下之盟。
A.①③B.①④C.②⑤D.③④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述了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无功而返与宋订立盟约的过程。
B.本文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C.本文关于楚宋战和过程的描写简练有序,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双方战和的原因。
D.几位策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战国策》高超的记事写人艺术。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练习。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
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
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
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
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
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
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
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
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
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A.母亲B.妻子C.儿媳D.姊妹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所请不当圣意C.以是方镇跋扈D.求无不得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B.自艰难..以来艰难:艰苦困难C.是以方镇..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D.言虞候纵横..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7.“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五、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按要求做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⑴以乱则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