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
高低压电缆技术要求

高压低压电缆技术要求设备、材料的设计、制造、检查和试验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范,要求供货方需提供符合本技术书及有关国标、行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一、主要技术标准规范:GB 6995-1986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11033-1989 额定电压26/35 kV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基本技术要求GB/T 12976-1991 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纸绝缘电力电缆GB/T 12666-1990 电线电缆燃烧试验方法GB 9330-88控制电缆技术要求GB15065-1994聚乙烯绝缘塑料技术指标GB/T 467—1997阴极铜技术标准400V成品电缆应能经受交流50Hz、3000V(动力电缆3.5KV)5min耐压试验。
6KV 及35KV电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最新电力规程的要求。
二、使用环境条件1、运行条件:额定工作电压和频率: 0.4/15kV 、50Hz 。
2、环境温度:-15 ℃~ +60 ℃3、敷设条件:敷设环境有直埋、沟槽、排管、沟道、桥架、竖井等多种方式。
地下敷设时电缆局部可能完全浸于水中。
4、运行要求:电缆导体的额定运行温度为 90 ℃;短路时电缆导体的最高温度不超过 250 ℃;电缆允许弯曲半径:不小于 15 倍电缆的实际外径。
三、技术参数和要求本次采购的电缆,其技术参数除应符合 GB 12706 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本标书以下要求。
1、导体: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铜导体材料为无氧圆铜杆。
2、高压电缆必须铠装,绕包应圆整光滑。
3、电缆不圆度:电缆不圆度应不大于 15%。
4、电缆盘:卖方应用铁木结构电缆盘。
电缆盘应能承受所有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外力作用。
并且电缆盘应承受在安装或处理电缆时所可能遭受的外力作用不会损伤电缆及盘本身。
电缆盘筒体最小直径应符合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四、试验1、出厂试验:每批电缆出厂之前,制造厂必须对每盘电缆按 GB12706要求进行出厂试验,出厂试验报告应附在电缆盘上。
380V220V低压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规范

380V220V低压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规范一.基本技术原则:(三).低压电缆:1.临主干道或重点地区(保护文物、绿化区等)选用低压电缆穿管敷设,低压电缆选用比低线线径大1-2个线级。
2.电缆宜采铠装交联电缆,截面按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缆芯温度允许值选择,并按热稳定条件校验。
主杆线线芯截面不宜小于35平方毫米。
(六).避雷装置:配变高低压侧均安装避雷器。
(七).接地装置:按有关设计技术规程要求配变100kV A以上接地电阻不超过4Ω,100kV A以下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重复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
二.施工技术规范:(一).导线架设:1.电杆架设线路档距不宜大于30m,如有特殊的大跨越应采用钢芯铝塑线均采用特殊设计.线间距离不小于0。
15m,沿墙敷设档距不宜大于6m,线间距离不小于0.1m。
每个耐张段不超过200m。
2.同一档距内,每根导线只允许一个接头,接头距导线固定点不应小于0。
5m,不同规格,不同金属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
3.耐张导线固定要紧贴绝缘子周边,跳引线弧度要流畅,不得变折为角。
4.导线连接应原则上使用接线端子连接,使用导电脂。
5.跨越街道的导线至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5.1.对非居民区:5m5.2.通车街道、居民区:6m5.3.通车困难的街道、人行道:3.5m5.4.胡同(巷、里、弄):3m。
接户线受电端的对地面距离,不应小于2。
5m.5.5.建筑物:垂直0。
3m;水平0。
6m。
5.6.树木:垂直0。
3m;水平0.6m。
6.导线与建筑物有关部份的距离不应小于列数值.6.1.与导线下方窗户的垂直距离0。
3m。
6.2.与导线上方阳台或窗户的垂直距离0.8m。
6.3.与阳台或窗户的水平距离0。
75m.6.4.与墙壁、构架的距离0。
05m。
6.5.考虑线路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要避免今后建筑物的装饰装修成为障碍物。
7.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跨越,一般导线架设在弱电线路上方,交叉距离不应小于下列数值:7.1.导线在弱电线路上方0.6m.7.2.导线在弱电线路下方0。
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标准[详]
![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9390c41f482fb4daa48d4b03.png)
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目录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技术参数及要求 (1)3 使用环境条件表 (10)4 试验 (10)5 包装及运输 (13)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1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2706 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IEC 60502 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0kV Um=36kV)的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GB 3597 电力电缆铜、铝导电线芯GB/T304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GB/T3956 电缆的导体GB 6995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DL/T 401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GB 2952 电缆外护套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2 技术参数及要求2.1 设备名称1kV交联电缆2.2 系统额定电压:1kV及以下2.3 电缆额定电压(U0/U):0.6/1kV2.4 额定频率:50Hz2.5 敷设条件敷设环境有空气中、直埋、沟槽、排管、桥架、竖井、隧道等多种方式。
地下敷设时电缆局部可能完全浸于水中。
2.6 0.6/1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结构及技术参数见表1。
2.7 结构材料2.7.1 导体2.7.1.1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
2.7.1.2 铜导体应符合GB 3953中的TY型圆铜线。
导线的节距比、绞向应符合GB 3957的规定。
2.7.2 绝缘2.7.2.1 绝缘采用交联聚乙烯。
2.7.2.2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绝缘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联工艺可采用硅烷交联、辐照交联等。
2.7.2.3 各截面绝缘标称厚度见GB/T12706,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测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0.1mm。
低压 电缆 标准

低压电缆标准是指规范低压电缆产品设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低压电缆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低压电缆标准:
1.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
- IEC 60227:非抗拉低压电线和电缆的规范。
- IEC 60332:电线电缆的试验方法,关于电缆的燃烧性能。
- IEC 60502:电力电缆、光缆及其附件的规范。
- IEC 60702:与电缆有关的电磁兼容性(EMC)的规范。
2. 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标准:
- NEMA WC 70:低压电力电缆的要求。
- NEMA WC 27500:低压电力电缆的横截面尺寸、耐扭曲性与耐环境性的规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 GB/T 12706:额定电压1kV至35kV铜芯或铝芯塑料绝缘电力电缆和海洋采油(化)电缆的技术规范。
- GB/T 19666:低压架空绝缘电缆支线用硬电钢线的要求。
- GB/T 17650:同轴电缆用的测试方法。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低压电缆的材料要求、结构设计、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规定和测试方法。
选择适宜的标准和符合规范的低压电缆能够确保电线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要求和标准制定的适用范围进行选择和使用。
(整理)南方电网公司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

南方电网公司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kV及以下电线电缆(含阻燃和耐火型)的使用条件、性能参数、技术要求、试验、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内容。
1.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 O/U为0.6/1kV及以下聚乙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低压电线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2951.1-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2952.1-2008 电缆外护层第1部分:总则GB/T 2952.2-2008 电缆外护层第2部分:金属套电缆外护层GB/T 2952.3-2008 电缆外护层第3部分:非金属套电缆通用外护层GB/T 3048.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GB/T 3956-2008 电缆的导体GB/T 5023.1-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5023.2-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5023.3-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GB/T 5023.4-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4部分:固定布线用护套电缆GB/T 5023.5-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GB/T 6995.3-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 12527-2008 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T 12706.1-2008 额定电压1kV(U m=1.2kV)~35kV(U 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kV(U m=1.2kV)和3kV(U m=3.6kV)电缆GB/T 18380.3-2008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部分:成束电线或电缆的燃烧试验方法GB/T 19216.21 2003 在火焰条件下电缆或光缆的线路完整性试验第21部分:试验步骤和要求额定电压 0.6/1.0 kV及以下电缆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JB/T 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JB/T 8734.1-1998 额定电压 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JB/T 8734.2-1998 额定电压 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2部分:固定布线用电缆电线JB/T 8734.3-1998 额定电压 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3部分:连接用软电线GA 306.1-2007 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1部分:阻燃电缆GA 306.2-2007 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2部分:耐火电缆3 术语与定义3.1 额定电压电缆设计和运行的基准电压,用U O/U(U m)表示,单位V或kV。
低压电缆技术规范标准

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1 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1kV及以下电线电缆(含阻燃和耐火型)的使用条件、性能参数、技术要求、试验、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内容。
1.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 O/U为0.6/1kV及以下聚乙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低压电线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2951.1-1997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2952.1-2008 电缆外护层第1部分:总则GB/T 2952.2-2008 电缆外护层第2部分:金属套电缆外护层GB/T 2952.3-2008 电缆外护层第3部分:非金属套电缆通用外护层GB/T 3048.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交流电压试验GB/T 3956-2008 电缆的导体GB/T 5023.1-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5023.2-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2部分:试验方法GB/T 5023.3-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GB/T 5023.4-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4部分:固定布线用护套电缆GB/T 5023.5-200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GB/T 6995.3-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 12527-2008 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T 12706.1-2008 额定电压1kV(U m=1.2kV)~35kV(U 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kV(U m=1.2kV)和3kV(U m=3.6kV)电缆GB/T 18380.3-2008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部分:成束电线或电缆的燃烧试验方法GB/T 19216.21 2003 在火焰条件下电缆或光缆的线路完整性试验第21部分:试验步骤和要求额定电压0.6/1.0 kV及以下电缆GB/T 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054-19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JB/T 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JB/T 8734.1-199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JB/T 8734.2-199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2部分:固定布线用电缆电线JB/T 8734.3-1998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3部分:连接用软电线GA 306.1-2007 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1部分:阻燃电缆GA 306.2-2007 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2部分:耐火电缆3 术语与定义3.1 额定电压电缆设计和运行的基准电压,用U O/U(U m)表示,单位V或kV。
低压电缆国标

低压电缆国标低压电缆国家标准(GB5023.12007)是国家在审查、批准和发布技术性标准之后,用来规范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法规。
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标准,它为生产者提供了一致的质量要求,为电网系统购置提供了依据,保证了电网建设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低压电缆国标的基本内容包括电缆的定义、类型及特性,电缆的制造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以及安装工艺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
电缆的定义是指为在工业、农业、居民、政府等场所接通电源和仪表系统等用途,制造的绝缘体外包装电线及其外装绝缘体的普通电缆。
根据电力电缆的用途,它可以分为供电电缆、动力电缆、控制电缆、计量电缆、信号电缆、装置电缆和其它特殊用途电缆等。
电缆的类型及特性是低压电缆国标中的重中之重。
电缆的类型包括单芯电缆、复合多芯电缆、复合多层电缆、复合多种电缆等;其特性表现在电缆的材料、外表面结构、电缆的电压等级及温度等方面。
电缆的制造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是指按照设计要求,具体制造出产品来,使其符合技术要求,以确保其绝缘性能。
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物理、电气性能等方法检验其特性性能。
安装工艺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是低压电缆国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用来指导安装工艺的一种要求。
它要求施工人员必须遵守施工工艺图的规定,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保证电缆的安全安装。
总之,低压电缆国标是一项全国性的标准,它具有重要的意义,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电缆行业质量管理要求,以确保电网建设的安全、高效和正常运行。
因此,与之相关的厂家和企业在技术制定、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应严格遵守低压电缆国标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缆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赢得更多的信赖。
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

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目录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技术参数及要求 (1)3 使用环境条件表 (8)4 试验 (8)5包装及运输 (10)低压电力电缆技术规范1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2706 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 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IEC 60502 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0kV Um=36kV)的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GB 3597 电力电缆铜、铝导电线芯GB/T3048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GB/T3956 电缆的导体GB 6995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DL/T 401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GB 2952 电缆外护套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2 技术参数及要求2.1 设备名称 1kV交联电缆2.2 系统额定电压:1kV及以下2.3 电缆额定电压(U0/U):0.6/1kV2.4 额定频率:50Hz2.5 敷设条件敷设环境有空气中、直埋、沟槽、排管、桥架、竖井、隧道等多种方式。
地下敷设时电缆局部可能完全浸于水中。
2.6 0.6/1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结构及技术参数见表1。
2.7 结构材料2.7.1 导体2.7.1.1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的单线。
2.7.1.2 铜导体应符合GB 3953中的TY型圆铜线。
导线的节距比、绞向应符合GB 3957的规定。
2.7.2 绝缘2.7.2.1 绝缘采用交联聚乙烯。
2.7.2.2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绝缘表面应平整,色泽均匀。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交联工艺可采用硅烷交联、辐照交联等。
2.7.2.3 各截面绝缘标称厚度见GB/T12706,绝缘厚度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任一点最小测量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南方电网公司低压电线电缆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1kV及以下电线电缆(含阻燃和耐火型)的使用条件、性能参数、技术要求、试验、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U为1kV及以下聚乙烯、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绝缘低O压电线电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GB/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3部分:电线电缆识别标志GB/T12527-2008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GB/额定电压1kV(Um =~35kV(Um=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1部分:额定电压1kV(Um=和3kV(Um=电缆GB/GB/在火焰条件下电缆或光缆的线路完整性试验第21部分:试验步骤和要求额定电压及以下电缆GB/T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JB/T8137-1999电线电缆交货盘JB/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JB/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2部分:固定布线用电缆电线JB/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电线和软线第3部分:连接用软电线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1部分:阻燃电缆阻燃及耐火电缆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第2部分:耐火电缆3 术语与定义3.1 额定电压电缆设计和运行的基准电压,用U O/U(U m)表示,单位V或kV。
U O-任一相导体和“地”(金属屏蔽、金属护层或周围介质)之间的电压有效值。
U-多芯电缆或单芯电缆系统任何两相导体之间的电压有效值。
U m-设备可承受的“最高系统电压”的最大值。
当用于交流系统时,电缆的额定电压应至少等于使用电缆系统的标称电压。
该条件均适用于U O 和U值。
当用于直流系统时,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3.2 阻燃电缆具备规定阻燃能力的电缆。
阻燃能力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试样被燃烧,在撤去火源后,火焰在试样上的蔓延仅在限定范围内并且自行熄灭的特性,即具有阻止或延缓火焰发生或蔓延的能力。
3.3 耐火电缆具备规定耐火能力的电缆。
耐火能力是指在规定的火源和时间下燃烧时能持续地在指定状态下运行的能力,即保持线路完整性的能力。
3.4 无卤不含卤素,燃烧产物的腐蚀性低。
3.5 低烟燃烧时产生的烟尘较少,即透光率(能见度)较高。
4 使用条件4.1 环境条件要求本技术规范所规定设备,应能在下列环境条件使用:4.1.1 周围空气温度最高气温:+40℃最热月平均气温:+35℃年平均气温:+25℃最低气温:-25℃最大日温差:30K日照强度:cm2(风速0.5m/s)4.1.2 海拔高度:≤1000m4.1.3 最大风速:35m/s4.1.4 环境相对湿度(在25℃时)日平均值:95%月平均值:90%4.1.5 地震烈度:Ⅷ度4.1.6 污秽等级:Ⅳ级4.1.7 覆冰厚度:10mm4.2 系统条件要求本技术规范所规定的设备,应适用于下列电力系统:4.2.1 系统额定频率:50Hz4.2.2 系统标称电压:5 技术要求5.1 符号和代号5.1.1 低压电线电缆系列、材料、结构特征代号见表1。
表1 低压电线电缆的系列、材料、结构特征代号备注:①包括挤包的内衬层和隔离套等。
②非磁性金属带包括非磁性不锈钢带、铝或铝合金带等。
③非磁性金属丝包括非磁性不锈钢丝、铜丝或镀锡铜丝、铜合金丝或镀铜合金丝、铝或铝合金丝等。
5.1.2 电线电缆的表示方法示例5.1.2.1 低压电缆(1)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1kV,3+1芯,标称截面积240mm2,中性线截面积120mm2表示为:1kV3×240+1×120(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额定电压为1kV,3芯,标称截面积70mm2表示为:1kV3×705.1.3 低压架空绝缘电缆(1)铜芯聚氯乙烯绝缘架空电缆,额定电压为1kV,单芯,标称截面积70mm2表示为:1kV1×70GB12527-2008(2)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额定电压为1kV,单芯,标称截面积120mm2表示为:1kV1×120GB12527-20085.1.4 低压电线(1)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缆电线,固定布线用,额定电压为450/750V,单芯,标称截面积25mm2表示为:BVV-450/750V1×255.1.5 阻燃、耐火型低压电缆(1)铜芯交联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阻燃电力电缆,阻燃级别为ⅡB级,额定电压为1kV,3+1芯,标称截面积120mm2,中性线截面积70mm2表示为:ZC-Ⅱ1kV3(1×120)+1×70(2)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耐火电缆,耐火级别Ⅳ级,额定电压为450/750V,单芯,标称截面积120mm2表示为:NH-Ⅳ-BVV-450/750V1×1205.2 低压电线电缆主要种类、型号及名称低压电线、低压电缆主要种类、型号及名称如表2。
表2 型号和名称5.3 在系统标称电压为时,交联聚乙烯电缆额定电压U O/U为1kV,聚氯乙烯电线额定电压U/U为450/750V。
O5.4 电线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聚氯乙烯绝缘为70℃、交联聚乙烯绝缘为90℃。
5.5 短路时(不小于5s)电缆导体的最高温度不超过:聚氯乙烯为160℃、交联聚乙烯为250℃。
5.6 弯曲半径应满足以下要求,D为电缆外径。
5.6.1 电缆安装时的最小弯曲半径:单芯电缆≥12D,多芯电缆≥10D。
靠近连接盒和终端的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单芯电缆≥15D,多芯电缆≥12D。
5.6.2 架空绝缘电缆:D<25mm时,弯曲半径≥4D;D≥25mm,时弯曲半径≥6D。
5.7 敷设条件电线电缆敷设时,可根据实际环境条件采用直埋、槽盒、排管、电缆沟、隧道、桥架、竖井、架空等方式,地下敷设时电缆需满足完全浸于水中的运行要求。
6 技术要求6.1 低压电缆技术要求6.1.1 导体6.1.1.1 低压电缆的导体应符合GB/T3956-2008中第7章节第一种实心导体、第二种绞合导体或第五种软铜导体要求。
6.1.1.2 架空绝缘电缆的导体应采用GB/T3953-2009规定中的TY型圆铜线,多芯电缆铜导线可采用TR型软圆形铜线。
铝导线应采用GB/T17048-2009规定中的L Y9型H9状态硬圆铝线。
结构应符合GB/T12527-2008第7.1.3章节要求。
6.1.1.3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油污、无损伤绝缘的毛刺、锐边,无凸起或断裂。
6.1.2 内衬层与填充本小节内容对有护套单芯电缆、架空绝缘电缆不适用。
6.1.2.1 内衬层可以挤包或绕包;除五芯以上电缆外,圆形绝缘线芯电缆只有在绝缘线芯间的间隙被密实填充时,才可采用绕包内衬层。
6.1.2.2 用于内衬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和电缆绝缘材料相容。
6.1.2.3 挤包内衬层厚度挤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应符合下表规定:表3 挤包内衬层厚度(mm)6.1.2.4 绕包内衬层厚度缆芯假设直径为≤40mm,绕包内衬层的近似厚度取0.4mm;如>40mm时,则取0.6mm。
6.1.3 绝缘6.1.3.1 聚氯乙稀电力电缆绝缘层应为挤包制成,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层应为添加交联剂后挤包交联而成。
6.1.3.2 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GB/、GB/T12527-2008及表4、表5、表6的规定。
表4交联聚乙烯绝缘标称厚度表5铜芯架空绝缘电缆绝缘标称厚度表6铝芯架空绝缘电缆绝缘标称厚度6.1.3.3 绝缘表面应光滑,色泽均匀;绝缘层的横断面上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和沙眼等缺陷,禁止使用重新(二次)处理过的绝缘材料。
6.1.3.4 绝缘材料在正常使用温度范围内,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弹性。
6.1.4 铠装6.1.4.1 铠装类型可为:扁金属丝铠装、圆金属丝铠装、双金属带铠装。
6.1.4.2 扁金属丝铠装或圆金属丝铠装材料应为镀锌钢丝、铜丝或镀锡铜丝;金属带为涂漆钢带、镀锌钢带。
6.1.4.3 铠装对内衬层的要求多芯电缆需要铠装时,铠装应包覆在内衬层上,并应符合GB/中第章节要求。
6.1.5 外护套6.1.5.1 所有低压电缆(不含架空绝缘电缆)应有外护套。
外护套通常为黑色,材料应与规定的电缆运行温度相适应。
外护套应经受GB/规定的火花试验。
6.1.5.2 应有良好的防腐蚀、防蚁、防潮和阻燃性能。
白蚁严重危害地区选用的挤塑电缆,应选用较高硬度的外护层,也可在普通外护层上挤包较高硬度的薄外护层,其材质可采用尼龙或特种聚烯烃共聚物等,也可采用金属套或钢带铠装。
当有阻燃、耐火要求时,应符合要求。
6.1.5.3 厚度(1)无铠装的电缆和外护套不直接包覆在铠装上的电缆,其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4mm,多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2)护套直接包覆在铠装上的电缆,其单芯电缆护套的标称厚度应不小于1.8mm。
6.1.6 电缆标志电缆的表面应有连续、清晰的制造厂名、型号规格、电压、制造年份和计米长度标志。
标志可以印刷,也可以凹模压印在电缆上,标志始末端距离不应超过1m。
6.1.7 电缆盘(1)电缆盘应用铁木结构电缆盘,并应能承受所有在运输、现场搬运或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户外至少储存3年期间可能遭受的外力作用。
(2)电缆盘应承受在安装或处理电缆时可能遭受的外作用力不会损伤电缆及盘本身,电缆盘筒体最小直径应符合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6.2 低压电线技术要求6.2.1 导体6.2.1.1 铜导体应是退火圆铜线,铝导体6mm2及以下应是H4状态硬圆铝线,10 mm2及以上应是H4状态硬圆铝线或0状态软圆铝线。
6.2.1.2 固定布线用的电线电缆导体应是圆形实心、圆形绞合或紧压圆形绞合体。
6.2.2 绝缘6.2.2.1 绝缘应紧密挤包在导体上,除铜皮软线外的电缆,在剥离绝缘层时,应不损伤导体或镀锌层。
6.2.2.2 厚度应符合JB/的规定值要求,绝缘最薄处的厚度不得小于规定值的90%。
禁止使用重新(二次)处理过的绝缘材料。
6.2.2.3 绝缘材料在正常使用温度范围内,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