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练习《画堂春 寄子由》
秦观《画堂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一、《画堂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局部: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
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秦观《画堂春》赏析阅读答案
二、拓展阅读:纳兰词赏析《画堂春》
《画堂春》赏析: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中吕】阳春曲·春景①(节选)【元】胡祗遹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②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①中吕:宫调名。
阳春曲:曲牌名。
春景:曲题。
②觉来:醒来。
(1)残花一般给人以哀伤之感,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等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
(2)“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的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沙湖晚归(元)朱德润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画堂春_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有甚么不同?请结合内容扼要分析。
(4分)答:
参考答案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圆的渴想,对终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讲,兄弟俩曾的相聚时一段美妙的回想,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空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讲,月亮是纯净、美妙的意味,是他的精神家园。
画堂春阅读答案

画堂春阅读答案画堂春阅读答案画堂春阅读答案1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画堂春阅读答案2画堂春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永州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

永州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50题;共468分)1. (7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诗歌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 (10分) (2017七上·泰州月考) 阅读王维的《鸟鸣涧》,完成下列小题。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A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赏析“人闲桂花落”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各有什么妙处。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8分)(2019·海曙模拟) 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古诗十九首(其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诗句中“遗”意思为________。
(2)诗句中划线的“其”与下列句子中“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B . 其一犬坐于前(《狼》)C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D .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 (11分) (2017九上·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宴词①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② ,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
②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两句诗所呈现的景象。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苏轼《画堂春·寄子由》译文及鉴赏答案

苏轼《画堂春·寄子由》译文及鉴赏答案《画堂春·寄子由》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画堂春·寄子由》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画堂春·寄子由》宋代: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画堂春·寄子由》译文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
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
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
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
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
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
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画堂春·寄子由》注释《画堂春》:词牌名,又名《画堂春令》。
双调,四十七字。
上片四句,四平韵。
下片四句,三平韵。
上下片除第一句不同外,其余三句字数、格律相同。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
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画堂春·寄子由》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辙将罢济南掌书记任还京,苏轼作该词表达对苏辙深切的思念之情。
《画堂春·寄子由》赏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
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
秦观《画堂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秦观《画堂春》原文、翻译及赏析秦观《画堂春》原文、翻译及赏析《画堂春》是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的作品,画堂春是比较常见的词牌名之一,全名是《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是一首伤春之作。
原文: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画堂春翻译: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
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杨柳那边,她独自登上了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
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无语,扔掉了手中的花儿,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画堂春字词解释:①画堂春:最初见《淮海居士长短句》。
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山谷琴趣外篇》于两结句各添一字。
②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
③弄晴:展现晴天。
霏霏:雨雪密也。
《诗·小雅·采薇》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亦状云气之盛。
《楚辞·九叹·远逝》有“云霏霏而陨集”。
杜甫《雨四首》之三:“寒雨下霏霏。
”④杏园:园林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
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秦中岁时记》:“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有罚。
”此处以杏园借指北宋汴京之琼林苑,杨侃《皇畿赋》:“彼池之南,有苑何大。
既琼林而是名,亦玉辇而是待。
其或折桂天庭,花开凤城,则必有闻喜之新宴,掩杏园之旧名。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
杏园憔悴,用杜牧《杏园》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故知此词写落第心情。
⑤手捻花枝: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
⑥“放花”二句:明沈际飞评日:“此恨亦知不得。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画堂春秦观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练习与答案——画堂春秦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