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科技发展史范文
中国的科技发展始于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经过了无数技术革新,让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史上走出自己独特的一条路。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晚到了公元前14世纪,中国发明的火药也用来发射火箭。

公元前10世纪,古代中国的造纸术也开始了,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印刷机。

古代的中国还发明了很多非常高级的科学技术,比如钢铁制造技术,铸造技术,冶炼技术等等,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三、中国科技发展史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成果的发明与应用不断催生新的技术成果,使中国步入了科技发展的快车道,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1985年,中国创立了中国科技部,实施了多项科技政策,推动了中国科技的长足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

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简述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史

简述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史

简述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史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以下是简要的概述: 1. 狩猎采集时代(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狩猎和采集时代,中国木工技术最初是基于狩猎和采集工具的制造。

这些工具包括斧头、弓箭、猎人刀等。

2. 农业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农业时代,中国木工技术逐渐转向制造农业工具,如犁、收割机、磨等。

这些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3. 商周时期(公元5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商周时期,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工具,如斧、锯、刨、钻等。

这些工具主要用于建筑、家具、工艺等。

4. 战国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22世纪):在战国时期,中国木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为精细的木工工具,如郢爰、镶嵌木床等。

这些家具和建筑工具不仅在当时非常昂贵,而且至今仍被视为珍贵文物。

5. 秦汉时期(公元22世纪至公元20世纪):在秦汉时期,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制作工艺,如家具的雕刻和绘画。

这些工艺不仅在当时非常昂贵,而且至今仍被视为珍贵文物。

6. 唐宋时期(公元20世纪至公元9世纪):在唐宋时期,中国木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家具和建筑工具,如雁翎刀、床、桌等。

这些工具和家具至今仍在中国家庭和博物馆中广泛应用。

7. 明清时期(公元9世纪至公元14世纪):在明清时期,中国木工技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木工,如李时中、郎茂山等。

这些木工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发明了许多新型工具和技术,如活字木刻、活页木刻等。

8. 现代时期(公元14世纪至今):在清朝后期,中国木工技术开始落后于欧洲。

19世纪末,中国木工逐渐向机器化、工业化发展,逐渐退出手工制作领域。

20世纪初,中国木工技术又得到了重新发展,出现了许多现代木工,如家具制造工程师、机械木工等。

中国木工技术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和创造的历史,展现了中国木工技艺的高超和卓越。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木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用和美观的家具和建筑工具。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发展
手工业技术:包括陶瓷、纺织、冶金、 造纸等
农业工具:如犁、耙、耧、镰等
手工业工具:如纺车、织机、冶炼炉、 造纸机等
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为现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近现代科学和技 术
西方科学和技术引进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 卫星的国家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 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实现量子通信的国家
影响:古代医学 对后世医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如 中医、藏医等传 统医学都源于古 代医学
天文地理
古代天文学:观 测天象,制定历 法,预测天气
古代地理学:绘制 地图,研究地形地 貌,探索未知领域
古代天文仪器: 浑天仪、地动仪 等
古代地理著作: 《水经注》、《徐 霞客游记》等
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农业技术:包括灌溉、施肥、选种、育 种等
对世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贡献
古代医学:中医理论,针灸 疗法
古代数学:《九章算术》, 圆周率计算
古代天文学:观测天象,制 定历法
古代建筑:长城、故宫等伟 大建筑
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 刷术、火药、指南针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大 运河等水利工程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历史上的科 学和技术发展

中国的技术发展史

中国的技术发展史

中国的技术发展史哎,说起咱中国的技术发展史,那可真是波澜壮阔,跟那长江黄河似的,源远流长,让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咱们得从老早老早的时候说起,那时候,咱们老祖宗可不含糊,四大发明那是响当当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每一个都是智慧的火花,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那时候,咱们用纸写字,比竹简可方便多了,这造纸术,简直就是文化的加速器,让知识传播得更快更广。

印刷术一来,哎呀,书不再是稀罕物,家家户户都能摸到书本的边儿,那感觉,就像是突然之间,世界都亮堂了。

再来说说指南针,这东西,简直就是咱们航海家的眼睛,让他们在大海上不迷路,找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咱中国的丝绸、茶叶,还有那些个宝贝玩意儿,就这么漂洋过海,去了世界各地,赚足了面子和银子。

火药嘛,嘿嘿,那可是个双刃剑,用好了,能保家卫国,守护一方安宁;用歪了,那可就是灾难了。

不过,咱中国人聪明着呢,知道怎么驾驭这匹烈马,让它为咱们服务。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近现代。

那时候,中国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咱们的技术发展可没停下脚步。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收音机,那可是个稀罕物,一到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广播里的新闻、评书,那感觉,温馨又满足。

后来啊,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那黑白的画面,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模糊,但那时候,咱们可是看得津津有味。

再后来,彩色电视、电脑、手机……这些新鲜玩意儿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让咱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现在啊,咱们中国的技术发展,那简直是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

高铁、5G、移动支付、人工智能……这些词儿,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咱们出门不用带现金,手机一扫,啥都能搞定;买东西不用出门,网上一搜,啥都能买到;遇到问题不用愁,智能助手一呼,啥都能解决。

这技术发展啊,就像是一股春风,吹遍了咱们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它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美好。

咱们得感谢那些科学家们、工程师们、程序员们……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咱们创造了这一切。

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

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

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火箭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但在中国这个国家,火箭技术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致力于探索火箭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技术强国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国火箭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最早的火箭技术中国最早的火箭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

当时,商鞅所在的秦国已经开始研制火龙,这是一种需要人力助推的火箭武器,可以发射出射程较远的箭矢。

此后几千年,中国在火箭技术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但几乎没有对火箭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

二、中国火箭技术开始萌芽1956年,中国开始在北戴河海滨的科研场地对火箭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期间中国科学家对国外火箭技术的知识进行了收集、分析,才得以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激发了中国进行火箭技术的发展。

三、中国第一颗卫星试验成功3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开始尝试发展火箭技术,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都没有得以实现。

到了1958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

1960年,中国成立了航天委员会。

中国航天事业开始逐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火箭技术研究,诸如“元宵4号”“东风2号”等。

1970年4月24日,中国实现了人造卫星的第一次试验,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

也创造了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自行发射卫星的国家记录,并成为第一个中华民族发射的人造卫星。

四、中国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1971年,中国在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以后,开始在进一步发展了继续发展火箭技术。

1980年代,中国开始计划针对商业市场进行卫星发射。

1985年,中国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实践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将第1颗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到轨道。

2003年,中国第二次成功地将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到轨道,首次实现了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

中国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史
4、王叔和的《脉经》、黄埔謐的《针灸甲乙 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 学体系。
六、隋唐时期
赵州桥 大运河 金刚经
火药
七、宋元时期——古代科技发展最高潮
✓ 1、传统数学出现了四大数学家:秦九韶《数书九章》、李冶《测圆海镜》和《 益古演段》、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和《日用算法》等、朱世杰《算学启蒙》和 《四元玉鉴》。
• 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宋代,土地所有权频繁发生转移,土地占有 制度的改革对以农业立国的中国来讲,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 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贡举科举制度的日益成熟。反映在科学技 术方面,则是出身低微的人的一些发明创造事迹,有更多机会出 现在各种著作之中。
• 文化思想方面:号称北宋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有针对性地提倡“明体 达用之学”的思想,深受欢迎,影响甚大。特别是“分斋教学”的教 学方法,更是他教育革新思想的核心。
(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
❖ 1、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 2、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
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等。 ❖ 3、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 ❖ 4、在天文学方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并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 ❖ 5、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
✓ 2、天文观测仪器比较齐备,多次进行了恒星观测和制作星图。宋代一共进行了18 次的历法改革,对各种测算方法和计算方法也进行了许多改进。在元代则出现了郭 守敬、王恂等所编《授时历》。
✓ 3、 在传统医学方面,则有金元四大家的出现: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 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养阴派”。

中国ict技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ict技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ict技术发展的历史一、1950年代-1970年代:起步与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刚刚起步。

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立国家的基础电信网络,为政府、军队和科研机构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ICT发展主要依赖于苏联的技术援助,构建了初步的电信网络。

二、1980年代:改革开放与技术引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设大规模的电信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络和移动电话网络。

同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开始在中国得到应用,主要用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

三、1990年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ICT技术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开始起步,并逐渐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2000年代:高速发展与全面信息化进入21世纪,中国的ICT技术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电信网络、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同时,中国的ICT技术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的信息技术竞争中。

五、2010年代至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进入201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中国的ICT技术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中国在大数据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数据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起来,中国ICT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引进、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电信网络、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把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重 要科技成就作為縱線,世紀年代作為橫線,製作了一 幅科技發展的示意圖,它清楚地表明:無論是以前 4000年,還是近500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事實上一 點沒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穩緩地前進」。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 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各國主權伸張將 人力資源從貴族豪門解放出來,新的時代社會生產力 優於之前的社會生產力,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 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4-5
陶景弘還是記述中國古代灌鋼冶鍊 方法的第一個人。他說:「鋼鐵是 雜煉生鍒作刀鎌者」。這裡的「生 」是指「生鐵」,「鍒」則是指「 熟鐵」,「雜煉生鍒」是把生鐵和 熟鐵混雜起來冶鍊。生鐵含碳量高 而熔點低,因此先把生鐵熔化,然 後灌入熟鐵內,同熟鐵發生強烈的 氧化作用,除去渣滓,並且滲入碳 分,這樣就得到了品質比較好的鋼 。這種冶鍊的方法叫「灌鋼」冶煉 法,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 突破。
4-6
4.2 建築的發展
中國建築主要是指公元1911年以前建造的中國古代建 築,也包括晚近建造的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一 般來說,中國建築包括官式建築與民間建築兩大類。
官式建築:在明清時代又分「大式」與「小式」兩種。 大式建築包括歷代皇家宮苑、陵寢,以及敕建的佛寺、 道觀、壇廟中有斗栱的建築;小式建築則沒有斗栱,一 般用於園林中,或較次要的建築中。 民間建築:除了散落在各地的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如 士紳商賈的宅院、祠堂、會館之外,也包括一些地方性 廟宇。此外,還有一些不能簡單歸類的建築物,如歷代 建造的佛塔、橋梁、城台、城市中心的鼓樓、鐘樓、市 樓等,也都屬於中國建築的範疇。
4-4
中國農業發展代表人物—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2-536)南朝丹陽句容人。他很愛讀書, 「南史」曾說他幼年時就常「以荻為筆,灰中學書」 ,並且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十 歲時,讀了葛洪的「神仙傳」,對他這位同鄉前輩傾 倒不已,也奠定了他以後博學多才的一生。他在科學 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天文、曆法、山川、地理 、醫術本草、冶金煉丹都十分精通。譬如他製造能夠 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此儀器「高三尺許 ,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 。」可見得多麼精巧逼真,並曾推算過曆法。
4-18
中國數學之代表人物—祖沖之
祖沖之的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淶源縣),其祖 先因戰亂遷居江南。公元429年(劉宋元嘉六年),祖 沖之誕生於南朝宋代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家中。祖沖之 的祖父祖昌曾任大匠卿官職。大匠卿是朝廷裏負責建 築的官員。另據「隋書」的記載,祖家世代掌管天文 、曆法司職,對天文曆法很有研究。在這樣的家庭氣 氛薰陶下,祖沖之自小時候起,便對各種科學技術, 特別是對天文、曆法、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祖沖 之在青年時代,就有博學多聞的名氣,並且被朝廷徵 召到當時的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從事研究工作。
4-14
4.3.2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 今湖北省蘄春縣)人。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 」。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 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 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 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 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 了秀才後,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於是 ,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經十餘年的 刻苦鑽研,李時珍三十多歲時便成為當地很有名望的 醫生。據說當時常隨父親在當地的玄炒觀內為病人診 治。
4-8
「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共為三十四卷 ,其中主要內容可分為四部 分:(1)關於建築方面一般名 詞的解釋,以及對於營建的 某些規定和數據的說明都很 詳細;(2)關於建築的標準做 法;(3)關於人工、材料定額 ;(4)關於各種工程的圖樣都 非常細緻,其中更設計有細 膩而豐富的門窗圖案和彩畫 畫稿,反應了當時的社會風 尚和工藝發展的程度。
4-17
4.4 數學的發展
「九章算術」以及「周髀算經」的成書顯示出以算盤 為計算工具的獨特數學體系的形成,形數結合,數學 算術化是其特徵。今天,由於計算機的出現,算術化 傾向於現代數學中的作用已日漸顯著,中國古代算術 的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正相融合,為 此它將重新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數學發 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預期的。
4-9
「營造法式」不但在我們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 一部重要的建築學著作。它的價值,不僅總結了幾千 年來中國先民在建築工程技術方面的偉大成就,而且 有力地證明了變法革新運動對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 所引發的刺激作用和促進作用。 公元1920年,江蘇省圖書館曾重刊「營造法式」一書 ,大量地流傳到歐美和日本各國,在國際上引起普遍 的重視,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部著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它 在科技史上的價值。
4-19
制定「大明曆」
祖沖之把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和數學,推進到一個新的 成就。在天文學的領域中,祖沖之經過長年累月、艱 苦辛勤的觀測與推算,發現當時所頒行的「元嘉曆」 錯誤很多,不精密,也就是說,該曆法與實際天象之 間的誤差很大,例如,日、月所在的位置與實際天象 差了3度;冬至和夏至那天的日影,都推前了一天; 所推算的金、木、水、火、土等五大行星的出沒時間 ,有的竟和實際的相差了40天之多。祖沖之在33歲時 ,也就是公元462年(劉宋大明六年),修正了當時曆 法的錯誤,制定了一部新的曆法「大明曆」。
中國曆法確立了後代的曆法體系、規範和基本內容的 原始框架,而以張衡為代表,對天文儀器的研製、對 天象的觀察與記錄以及論天三家為代表的宇宙論,則 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的固有傳統。 「漢書.地理志」的出現,開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 領域。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它 為後世本草學奠定了基礎。 「傷寒雜病論」不僅確立了辯證論治的醫療原則,而 且大為充實了中醫藥體系的內容,更加切合醫療的就將華陀召來身邊,擔任私人醫生 ,每次曹操頭風病發作,都是靠華陀施針醫治,所以 華陀治療曹操是用針灸,並非用外科手術。不久,華 陀藉口妻子生病而要求回鄉。華陀回鄉後逾假不歸。 華陀被抓後,荀彧認為華陀醫術高明,救活世人無數 為由,向曹操求情。但是曹操卻認為世上比華陀醫術 高明的醫生多的是,沒必要為了他而破壞法律,因此 執意處斬華陀。華陀臨死前,將紀錄畢生所學的醫書 送給獄卒,但獄卒害怕受到牽累而不敢收,因此華陀 也不勉強獄卒,就自行將醫書燒毀,華陀絕技因而失 傳。建安十三年,曹操愛子曹沖重病而死,曹操悔恨 當初殺死華陀,害得曹沖無藥可救。
4-11
4.3.1 華陀與麻沸散
華陀(公元145-208),字元化,東漢末年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縣)人。華陀精於養性之術,少年時立志行 醫,以救世人。華陀行醫並無師傳,精研黃帝內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以及望、 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 的運用。無論內、外、婦、小兒各科的疾病,只見他 用藥不過數種,針灸不過數處,多隨手而癒。 華陀特別擅長外科手術,他發明的「麻沸散」,更開 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 記錄最早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陀晚了一千六百餘年 。
4-20
圓周率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也有卓越貢獻, 特別是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圓周 率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 祖沖之所求出的圓周率數值,遠遠 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直到1000年 之後,即15世紀阿拉伯的阿爾卡西 和16世紀法國的維葉特,才超越了 他的成果。
4-21
4.5 天文學及曆法的發展
4-16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 大成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時珍。李時珍用了大約 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經過了三次改 寫,於1578年(萬曆六年)才完成撰寫,1596年(萬 曆二十三年)在南京正式刊行。在這個過程中,李時 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 採集樣本,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4-7
中國建築的代表人物—李誡
李誡(公元1035-1110)為北宋河南鄭州管城人,他是北 宋晚期傑出的建築工程師。他的父親在王安石變法的 時後,是一個積極推行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等新 法的得力官員,後來做到龍圖閣直學士。李誡最初做 過曹州濟陰縣的縣尉,公元1092年(宋哲宗元佑七年 ),他被調到開封將作監任職,將作監就是古代負責 營造建築方面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建設局營建課。 李誡是一個學問淵博、多才多藝的人。他擅長書法和 繪畫,且喜愛著書。生平著作有「續山海經」十卷、 「續同姓名錄」二卷、「琵琶錄」三卷、「馬經」三 卷、「六博經」三卷、「古篆說文」十卷、可惜都失 傳了。唯一流傳下來的著作是「營造法式」。
4-15
李時珍任職於太醫院時,非常積極地從 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 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 全國各地的藥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 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 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 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 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 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 知識領域。
4-22
4.5.1 蘇頌與天文計時鐘
蘇頌是北宋的天文官員,專門研究天文科學,為朝廷 察看星象,觀測氣候,修訂曆法,紀錄水旱災情等。 他以一生的心血,設計了一座「天文計時鐘」,邀請 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機械專家韓公廉,從公元1088到 1090年,將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天文計時鐘」的 建造。這座巨鐘既可報時,又可觀測氣象,為一項天 下無雙的大發明,轟動了朝野。這座偉大的建築有三 樣東西,一是「渾天儀」,可以觀察地球、太陽、月 亮在天體中的位置和運轉的狀況;二是「天球儀」, 可以觀察天文星體的位置和活動狀況;三是「計時儀 」,可以計算時間和報告時刻。蘇頌以他自己的心得 ,把新儀器的各部門分別取了名稱,著了一本「新儀 像法要」。因此,他的各項研究結果得以傳諸後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