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轰动效应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高考语文 余秋雨散文激发归纳点评素材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2014高考语文余秋雨散文激发归纳点评素材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何越旅越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何越旅越苦?据媒体报道,余秋雨当年的成名作《文化苦旅》经本人新写重编后出版。
我还没有看到新版书,但我对此书长达二十年的争议一直是比较关注的,这确实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个很“奇葩”的文化现象。
如何评价这些年来对此书的争议,如何看待这部文化名著二十年来的遭遇?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关联着中国文化改革开放历程和现状的问题,有必要加以评说。
每当看到多年来一直摆在我书架上端的《文化苦旅》,我总是难忘它当年所引起的轰动。
这本1992年出版的散文集子,它虽然只是出自当时还并非专业文化学者之手、部头也并不大,但却是80年代一度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热”的一项成果。
作者大胆冲破多年来笼罩中国文化界的僵化陈腐思想观念的束缚(可谓“苦旅”),第一次以大文化的视角和新鲜的文化观念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因此,此书一出即走红全国,并远销港台、海外,长期高居畅销书榜首,其中《苏东坡突围》烩灸人口,《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一些优秀篇章被选入了教材,影响了众多乃至几代文化人。
余秋雨也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化英雄”。
然而历史也真是喜欢悲喜交集,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出现了。
余秋雨的这部作品一方面在读者中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一方面却在民间文化人士中引发强烈而持久的争论。
就在《文化苦旅》出版伊始好评如潮后不久,媒体上各种非议、批判就接踵而至。
二十年来针对这部作品以及作者本人的批评文章不计其数,甚至还有人出版了专门的书籍来大张挞伐,如《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现象再批判》等等。
而当网络舆论时兴之后,余秋雨则莫名其妙的成为各类粉丝讨厌的家伙,谩骂和口水几乎将他淹没。
昔日的“文化英雄”简直成了一匹路人喊打的落水狗,这着实不能不令人感叹嘘嘘。
对于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余秋雨本人在新版序言里说这是“二十年来由‘联欢’和‘联谤’组成的文化二元结构”,其实有些言不及义。
我则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文化现象,是跟这二十年来中国的文化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相关联的。
【实践指导之二】作品评析一、实践内容:学习运用文学理论,分析

【实践指导之二】作品评析一、实践内容:学习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二、实践目的:了解诗歌创作的特点,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从欣赏诗歌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建构诗意人生。
三、实践思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方法撰写文学评论,择优在课堂上交流。
四、实践做法:1.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作品,撰写作品评析;2.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该作品相关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
3.制作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在全班文学作品欣赏会上交流。
附:文学作品评析示例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作者:王萍余秋雨的散文一经面世就成为文坛一大热点,虽然批评声不绝如缕,但读者众多,好评如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九十年代,余氏散文风行一时,其轰动效应在当代散文家中无人可比。
面对余氏散文的热潮,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番思考:这些散文究竟以什么力量轰动着读书界?余秋雨的文化魅力究竟在哪里? 对此人们也不同程度地论及到这个问题。
但在这些分析和答案中,我认为余秋雨自己的分析和回答解决了实质性问题。
他说:“想不到我做行政工作期间因做不成学问而陆续写的那些东西竟受到如此厚爱,仅《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之内就重印了十一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是一个清醒的人,知道这不是署了余秋雨三个字,而是标示着社会对某一文化态度的需要,而我恰巧碰到、迎合了这种需要。
”①那么余秋雨在散文中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本文就其文化态度的基本内容、选择动机及现实意义给予分析探讨。
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中国的价值判断、是非标准明显地受到民族的、政治的、地域的功利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就特别需要出现一批具有人类价值坐标和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人。
余秋雨以散文为载体昭示了他的文化态度,他说:“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要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妈妈再爱我一次》 赏析

母爱
• 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 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 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 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 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 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 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 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 的那把盐。
电影评价 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 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 的观众,大抵都还记得记忆 里的那一次集体挥泪——— 里的那一次集体挥泪——— 《妈妈再爱我一次》。几乎 妈妈再爱我一次》 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 手里都攥着哭湿的手帕。一 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 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 此之广的共鸣,这是当时发 行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没 有想到的。或许是因为母爱 有想到的。或许是因为母爱 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 材,或许是因为那个
母亲让我如何感谢你
► 母爱永远是不知疲倦的。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 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暖 母爱就像阳光,感觉到的想到的都是暖暖的! 母爱是什么呢?我给不出确切的定义, 母爱是什么呢?我给不出确切的定义,我只知道出世 之前她就急切的等待着我,在我成长中呵护着我, 之前她就急切的等待着我,在我成长中呵护着我,缠 绕着我,这种爱甚至是渗入进我每一个毛孔, 绕着我,这种爱甚至是渗入进我每一个毛孔,直至耗 尽她自己,而我却很晚才懂得. 尽她自己,而我却很晚才懂得. 像大海一样广博,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甘 甜,像蜡烛一样无私,像时间一样无止无境。 母爱的伟大在于母爱的无私。 不要让母亲的拒绝成为我们自私的借口,不要因为 她的年纪而忽略母亲的存在和需求。
小强失踪后
当小强从国外回来去精 神病院上班时
(完整word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98年一、简答题(60分)1、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2、张爱玲小说的历史意义。
3、丁玲的哪些作品最能体现”五四"女性特征?为什么?4、从《暴风骤雨》到《三里湾》、《创业史》,再到《金光大道》,其主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任选两题)1、论20年代的"自我小说”("私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评价。
2、论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问题。
3、论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的艺术特色。
99年一、简答题1、”语丝的文体"的主要特征.2、”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及你对它们的看法。
3、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4、曹禺话剧的艺术成就。
5、艾青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二、论述题2、简述五十年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你对这一运动是如何认识的?3、张天翼的讽刺艺术与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比较.4、论"孤岛文学"中的戏剧创作。
2000年一、简答题1、从《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和《死水》(闻一多)看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
2、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以及你对这一文艺思想的评判。
3、《寒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巴金创作史上的地位。
4、田汉历史剧创作的成就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
二、论述题1、”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的"美文”理想,在当时以及后来散文创作中是否实现了,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之。
2、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胡风文艺思想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3、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4、从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对”革命样板戏”进行分析的评判。
武汉大学2000年现当代考题一,名词解释(20)2,《中国新诗》3,肖也牧的创作倾向4,轰动效应二,简答题(20)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
腊梅余秋雨阅读答案

腊梅余秋雨阅读答案以下是两篇现代《腊梅》的对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甲? 腊梅季求林人世间,需要泥土的生命太多。
它知趣地站立在小院的墙角里,根弯曲着,仿佛能消化石头似的,深深抓住脚下的砖瓦片。
它清贫得一丝不挂,却从不浪费一粒阳光,活得倒也心平气和,虽然人们对它不屑一顾。
寒冬腊月,它静静地站着,A?miǎn tiǎn中带几分端庄,几分矜持,不想移动半步。
院墙不高,斜倚的枝条,举着一串串风铃状鹅黄的花朵,举着热情和欣喜,却无意伸出墙头,企盼蜂蝶的亲吻。
凄厉的风,吹得它嘤嘤哮喘,可是,在淡淡的香气里,我仍然听到了春的脚步声……乙? 腊梅余秋雨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
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
枝干B ?qiú qū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
实在难以想像,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
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彩,娇怯而透明。
整个院子不再有其它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
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
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
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几个病房的一件大事。
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
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
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
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沁人心脾。
摘自《余秋雨文集》1、在文中A、B处根据汉语拼音各填上一个合适的词。
2、简述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①却从不浪费一粒阳光②……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
余秋雨《废墟》赏析《废墟》散文赏析

余秋雨《废墟》赏析《废墟》散文赏析《废墟》是余秋雨于1992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文化苦旅》中。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余秋雨散文《废墟》赏析,希望你喜欢。
余秋雨《废墟》原文一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僧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瞒珊。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人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余秋雨散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精选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诗歌、戏剧、小说逐渐失去轰动效应,散文从边缘地带跃居一线,称谓了热点,余氏散文堪称丛中奇葩。
下面为大家带来余秋雨散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欣赏:阳关雪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解读”:余秋雨散文“轰动效应”的表达秘密
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抑,余秋雨散文对大多数人都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
仅仅把这一现象归结于“媚俗”或“媚雅”,是讲不通的。
“媚俗”指的是一种取媚于读者的写作态度。
而余秋雨散文具有严肃的内容,“秋雨散文(即令是那些怡情悦性的艺术散文),均不能作为茶余寝后的消遣小品来阅读。
那细细密密文字朝你倾泻的是大气磅礴的理性思索——那雄健刚直的风骨,留给你的不是典丽有余的风花雪月,不是自娱自耗的贫血性呻吟,不是八九十年代流行于文坛的小女人小男人断了脊梁骨的缠绵,它是一种宏大恢廓的文化目标的建树”。
而“媚雅”这一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余秋雨不仅是颇有成就的学者、教授,而且其散文内容是严肃的文化,何来“媚雅”之说?这只是表明言者对通俗语言承载高雅内容的不理解而已。
那么余氏散文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此评论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主要因了他超群的思辨力和知识结构。
他的思维场中,比一般作家多了学者深邃的文化感悟力和数十年积累的史学功底,又比一般史学家多了层雄厚的艺术底蕴和天赋的文字表现力;加上他对哲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融合,他的作品就具备了‘轰动’的条件”,有的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他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创作模式”。
而余秋雨自己认为“当我们放下架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一种较为放宽的形式,表达我们的思考时,才有可能获得其他生命的回音”。
这段话提示我们,揭示清楚余秋雨“个人解读”视角艺术化表达问题才是明了其散文引起普遍关注的钥匙。
“个人解读”这一指称无疑具有两重性。
“解读”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要素,采用逻辑推理或实证的方法去分析、解释自然物理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的方法。
通常来讲,“解读”方法多用于学术研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该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客观规律。
然而,人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动物,许多时候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
从时代精神来看,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坛散文仍沉迷于国家民族话语的重复或者个人闲适生活的呓语,文学尤其散文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在这种时候,文坛需要呼唤理想,呼唤深刻的思考;应该说,这种“时代需要”与《文化苦旅》甫出时广受赞誉不无关系。
在《文化苦旅》以后的创作中,余秋雨散文一直以个人独立的理性思考为框架。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理性“解读”,一度让许多读者甚至评论界产生严重的误读,他们随着自己的阅读思维定势,把余秋雨散文当成学术论文来读,文学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者一拥而上,指出其中的所谓“硬伤”、“余教授做学问如此随意”。
笔者之所以在“解读”之前加了“个人”,便是因为散文在多数情况下是个体全部经验和精神生命的裸露,是散文家生命意识和生命观点的自然流露,也正由于这一点,散文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体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否则,让想象力和情感丰富的人都去写诗歌,让擅长逻辑思考的人都去写论文,散文还有谁来写?余秋雨是一位对文明、文化有极强感悟力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意识的作家,因此他的“个人”就必然牵扯着厚重的文人观念、知识分子意识。
那么余秋雨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首先是对话式的议论。
在文学批评领域里,“对话”这一概念和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分不开的,它指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说里,不单是叙述者一个人在说话,有两个声音在说话。
余秋雨散文的“对话”与巴赫金的“对话”虽然不完全等同,却也有相似之处。
即与传统散文比,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对话的声音:第一是作者与那些“远年灵魂”的对话,似乎他们早已认识、对坐长谈。
余秋雨在探询古代文化遗迹或文化现象的过程中,着力于剖析历史个案——即是他笔下经常出现的“远年的文化灵魂”。
如《阳
关雪》中的王维、《柳侯祠》中的柳宗元、《都江堰》中的李冰、《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千年庭院》中的朱熹、《苏东坡突围》中的苏东坡等,作者对这些具有“较为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人物并非提到而止,而是尽可能再现历史情境、探索人物的心路历程,当然这种探索中渗透着作者的倾向性和价值观。
当读到《苏东坡突围》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时,已经分不清作者写的是中年的苏东坡还是中年的余秋雨了。
第二是作者与读者对话。
无论作者走到哪里,他总是忘不了读者、面向读者,在与古人对话之后,自己便出现,通过对话式的议论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许多历史散文都是独白式的,或是历史的洪流淹没了个人的声音,或是在个人独断的声音中让历史成为僵死的客体,余秋雨打破了这种个人与历史二元对立的僵局,通过这两对“对话”行为拓展了文章的空间,也吸引了读者,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别人的交谈,还时刻能感受到自己在历史时间和文化空间中的存在,这样,读者就不再只是在文本之外观看作者的炫耀学识或是演绎自己的人格魅力,也不再驻足历史文化之外对曾经的风风雨雨采取漠然中立的认知式态度,而是被作者邀请进去,进入文本营造的话语空间和历史文化空间,和作者一道去经历一番文化苦旅。
在他那圆熟的语言技巧经营出的具有魔咒般魅力的文字的感召下,读者也被带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场景中,个人的生命之流与历史的洪流浑融一片……这样,又形成了读者与历史的对话。
由此我们看到:余秋雨的对话在两个层面展开而形成了多重对话的格局。
在这多重对话中,余秋雨以自我的敞开博得了历史的敞亮。
其次是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
即使不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在余秋雨散文中,除了古代诗歌的引用以外,其他所引古文全部被作者翻译成了白话文,细心点便会发现,余秋雨在散文里并非单调地讲述历史事件,更不直引史书,而且绝对不是史书的白话文翻译(人物语言除外)。
他的“讲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融入了自己的情结情感,借小说、戏剧等表现手法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如《道士塔》第二节的叙述: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敦煌文物被窃取这一历史事件毕竟发生在一个世纪前,作者对于这一事件的认识,只能从历史记载中了解,而文章中对王道士细微的动作神情以及思想的描写,完全是作者丰富的想象,突出了现场感——好像作者亲历历史事件一样。
这便把“一般过去时”改成了“现在进行时”,强化视觉效果。
类似这样的叙述,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
以致这种写法引来了许多责难,被认为是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散文。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孙犁、汪曾祺那样的“散文化小说”,既然人们已经认同不同文体技巧的互补互用;况且,余先生并未在散文中虚构历史事件,并没有违反散文的真实性要求(关于散文能否虚构问题近年来散文界又开展了讨论,讨论结果不言自明),只是对历史细节进行艺术化的合理想象,又何过之有呢?事实上,这种写法点铁成金,有利于深化主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品质的评判,不应受到作品社会效应的影响,还应立足于本文。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还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抒情,这也是余秋雨散文创作很重要的表现方式。
现代散文艺术创作,不管是侧重“议论”还是侧重“叙事”,都不可背离“抒情”这一文体本性或属性。
无论“议论散文”或“叙事散文”,缺少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就会变成一种直白的说教和纯客观的呈现。
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展到一定的深度,在市场观念的初步洗礼下,人们的精神出现荒芜,当时文坛,仅就散文来看,以往经典作家秦牧、杨朔等人的“国家民族话语”已经无法赢得读者的信任和感动。
这时候,《文化苦旅》对人、人性和人格的关注无疑是一抹阳光、一泓清泉,作者注重抒情的质量,建构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现实关怀”的创作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为1993年在上海,王晓明、陈思和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敲响了前奏。
从报刊文章上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992年左右的几年间,全国无数读书人都在为《文化苦旅》中浓厚、博大的感情而感动。
这种感情的抒发是个人行旅经验、情感体验和心灵体验的投入而带来的,是动人的,是艺术的,而非技术的。
总之,无论对话式议论,还是重新叙述的历史故事,或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都是余秋雨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结果的表达,这些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应该是其散文阅读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司马晓雯,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郭冬:《余秋雨散文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 王萍:《论余秋雨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 萧朴:《感觉余秋雨·序》,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 余秋雨:《山居笔记》(新版),文汇出版社,200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