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盘古开天地 省优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盘古开天地一等奖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一等奖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一等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但教案也具有一定的格式跟要求,那应当怎么去编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盘古开天地一等奖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盘古开天地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1.爱听故事爱读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说说你都了解哪些?2.观赏中国神话故事图片集,说出故事的名字。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牛郎织女等)你觉得神话故事和一样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虚构的,不真实的,充满奇特的想象)3.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神话故事的天地,学习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

齐读课题,课文写的谁?干什么?注意这里的“开”是首创、首创、创造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脉络1.轻声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情形。

出示“我的词语库”齐读、指名读出示“会写字”指名读、齐读3.默读全文,摸索课文是怎样把盘古开天地的进程写清楚的?用波浪线标出能显示事情发展顺序的短语。

三、师生合作,感悟文本(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2.知道混沌:形容宇宙模糊一团的景象。

知道“一直”说明盘古醒来过吗?“十万八千年”这个数字怎么这么耳熟啊,联系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感悟盘古沉睡时间的久长3.指导朗诵,读出盘古沉睡时间的久长,体会他异于常人的奇妙。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读,找出描写盘古动作的词。

2.比较句子:他见周围一片黝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他见周围一片黝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了过去。

相机表演,体会哪个词更有气势?读句子,想象盘古的力大无比、气势特殊。

3.这一抡一劈的结果怎样?(相伴着一声巨响,天地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渐渐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降落,变成了地。

A看谁火眼金睛,能有所发觉。

(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降落天—地前三组反义词把天和地的区分展现出来了。

《盘古开天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劈、浊"等7 个生字,会写“翻、劈”等13 个字,正确读写“黑乎乎、翻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朗读、想象、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盘古的伟大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开拓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2. 教学难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播放神话故事视频、展示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神话的魅力。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神话故事视频,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为什么喜欢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神话故事的感受。

引出课题《盘古开天地》,并介绍神话故事的特点: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纠错。

《开天辟地》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开天辟地》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开天辟地》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开天辟地》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抓住关键理解句子,掌握含有反义词的句子,指导个性化阅读。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悟盘古勇敢、无私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上的情景。

用一个词概括你心目中的盘古形象。

(勇敢、无私)二、引导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盘古的勇敢?自由读,划出有关句子。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指名读出所划的句子,引导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重点句指导:①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一片混沌,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理解。

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让学生揣摩和发现句子的特点,朗读体会。

三、引导阅读和背诵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疲力竭含着微笑化成了万物等词语悟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展开想象练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上,去抚摸盘古的汗毛;我想把头枕在宽阔的平原上,去倾听学生模仿句式,作拓展练习。

五、作业。

搜集中华民族堪称开天辟地的伟绩,准备在班内交流。

2、《开天辟地》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6~8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一分钟我们班同学平时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你会说天()地()的成语吗?课件出示:翻天覆地开天辟地欢天喜地顶天立地昏天黑地改天换地生齐读。

18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公开课)[优秀范文五篇]

18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公开课)[优秀范文五篇]

18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公开课)[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18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公开课)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难写字。

2.引导学生会读书。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读写结合。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播放图片)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板书课题)3、师:从课题中我们知道是谁开创了天地?生:盘古(多聪明的一群孩子呀,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二.检查预习我会认:猛缓丈逐肢肌辽血液宗我会读:肌肤四肢血液滋润辽阔创造黑暗下降一丈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1、师:齐读课文,同学们会不会比预习时读得更好呢?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就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老师送你们三个字“你真棒”)2、师:课文讲了什么?你想好了吗?(生汇报,屏幕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整个宇宙。

师:这句话就像这篇文章的眼睛,能概括文章的大意,像这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中心句。

(板书:中心句)3、大声齐读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整个宇宙。

4、师:在这句话中,有个词是需要大家会写的。

这个词是"创造"(师生同板书"创造")同学们,你们知道"创造"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对创造的理解)师:这是大家对创造的初步理解,相信学习了课文以后对这个词语会有更深的理解.5、师: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创造宇宙前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可真爱动脑筋,老师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生2: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这个问题也很棒)生3:创造宇宙后是什么样子的?(你可真会提问题啊)四、精读课文(一)、创造宇宙前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汇报,屏幕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那么说到编写教案,有什么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教材简析:《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结构清晰,生动,想象丰富,极具艺术魅力。

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十分清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二是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三是注意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目标:1. 复习巩固“四肢、肌肤、血液”等词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 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学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进而把握人物特点;3.通过朗读、交流等方式感受在表达上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4.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巨人献身精神的过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学法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句式训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复习检测1.听写:“四肢、肌肤、血液”。

2.找出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尝试看着黑板背诵,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设计意图:在学生听写词语、找句子、背句子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为后面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奠定了基础。

】三、品析语言,复述课文1.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相机指导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朗读这句话。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关于如何能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进行一番研究。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学习目标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著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知道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重师长。

A案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年龄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

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何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可以掀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控情形。

指名朗诵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存传授佩服。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诵情形。

④感知课文大意。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换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故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致就是我要拜望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教学设计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环境的塑造,通过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一等奖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拼读,会书写“创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感受盘古高大英勇的形象,体悟他为人类造福、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4、感受神话特有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感受盘古的伟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都明白哪些神话故事呀2、同学们真了不起,明白那么多,看来咱们都是爱看书的孩子。

从古至今,神话故事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广泛流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感受感受它的神奇魅力吧!(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相信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也认识了。

读词猛劈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祖宗血液下降倒下去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三、把握中心,研读文本1、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②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2、交流,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板书:创造)理解创造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在读中启动思维的发展。

1、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

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2、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

先来了解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赶快从书上找到相关的语句。

(出示第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板书:混沌,理解“混沌”,指导朗读3、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到了这混沌一片的宇宙,他会想些什么呢(预设:怎样会这么黑能不能让它变得更亮……)于是,盘古开始创造宇宙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一等奖说课稿《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四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解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五单元中的第18课《盘古开天地》。

本课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本单元(或本课)训练主题(或要求)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

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13个词语。

2、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学生掌握和了解学习神话故事的的能力,认真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难点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课堂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多样朗读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法上就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想象、说话和运用的能力。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形象直观的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

3、赏识教育法。

学生在讨论解疑、交流体验等各个环节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亲自看看宇宙当时的情景吧!(课件出示)
话外音: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大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只是混沌一片,像一个大鸡蛋。

就这样一直到十万八千年的一天,混沌之中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醒了,这时候,(出现第二段文字)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特别是第二句。

(提示:你看经历无数年的混沌,要把它劈开多么艰难啊,请再读。

这么大的混沌,得多大的斧子,多大的力气啊,再来试试看)
注:课件中把2、3两句变红
3、师:随着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那个曾紧紧地包着他、孕育了他的混饨的大鸡蛋被他劈裂了。

把这混沌一片的东西劈成了两半,轻而清的东西往上浮,就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往下沉,就成了地。

(引读)(看课件,可能没有)
4、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用朗读来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明朗的天和坚实的土地。

(齐读)
5、同学们,你们发现作者在写这段神话时用了很多的什么词?请赶快找出来。

并校对。

6、(去掉其他的内容,留下反义词)我们能利用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地分开的情景说清楚吗?(自由练说——指名说)
7、小结:作者用上了这么多的反义词和意思相近的词,使神话情节形象起来了,讲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同学们,天地分开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出示盘古那种顶天立地的画面,)请找到课文的语句读读吧。

三、课文的第三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或者齐读(提示:把天和地分开后就挺累得,还要使劲蹬着地,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引读:(中间穿插导语:同学们,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像巍巍的巨人一样,直挺挺的撑在天和地的中间,孤独寂寞的、辛苦地站住那里。

十年过去了、百年、千年、
万年——一站就站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变得很高很高,高到了九千丈,地就变得很厚很厚,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到了精疲力尽的时候,所有的精力也消耗殆尽。

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

此时,你又想对盘古说什么?
4、过度:就算他倒下了,可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把这个世界变得美丽。

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他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吧!
四、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累得倒下了,可就算他倒下了,他还是用自己的整个身躯来创造美丽的宇宙。

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创造的?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自由读
2、提示:同学们,边读书边想着画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咱们去试试好吗?(学生再读)
3、你刚才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呢?(引导
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交流)
4、到底是什么词语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吗?
师:“飘动的云”,像这样的词语,在这一段还有好多呢,找找读读吧。

出示: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诃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5、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使人家一听,就能听懂意思了。

谁来试试。

6、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就能读的更好了。

(指名读——齐读)
7、我们看看当时神话般的情节吧!(出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盘古虽然倒下了,但他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全部留给他开创出的天和地。

所以后人称赞盘古是“垂死化身”,他用了自己整个的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那么你们也想作者一样,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什么呢?(课堂小练笔)
8、交流(用上怎么样的什么,这样的词语)
预设: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地下的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

就连
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了,变成了无尽的雨露和甘霖。

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筋骨变成条条宽阔的道路。

他高兴的时候是睛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

9、由此引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10、是呀,正因为盘古的献身,才使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草木,才有了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人们喜欢这些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就说从“盘古开天地”起。

这是因为盘古是我们人类的创世神,那在神话中说是谁创造了我们,(而民间认为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是始祖神,盘古和女娲作为和创世神和始祖神,广泛而又长久地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崇拜。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神话故事吗?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座巨大的宝库里,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吧,引读民族神话千字文
三、课外拓展(民族神话千字文)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

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

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

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

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

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四、写字指导
课后反思:
没有一堂是会不出现意外的。

比如在使用课文插图,感受盘古使劲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图上为什么会有青蛙、火鸟?我一下子惊呆了,我只能说:“当时世界一片混沌,这时并没有青蛙等。

”其实学生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这是课文的插图,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大的知识性错误的。

当时我的脑中闪过的念头只是:盘古开天地之前,还没有地、水、空气等,那么世界上还不可能有那些生物的呀!可是课文中的插图又为什么画上这一些呢?这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疑惑。

是不是象盘古一样的,那时候在那混沌的宇宙中还有一些生物呢?比如神鸟、神蛙等。

还是课文画错了?我希望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解决这个疑问。

在这意外中,我收获了更多,我知道了以后不管是上哪篇课文,都应该了解清楚它的相关知识。

是科普文,我们了解它的科学性;是地理篇,了解它的位置的同时,更要了解它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了解了这方方面面,才能从容地走进课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课后,我坐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发现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花了大力气去备教材、钻研教材。

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忽
视了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

“预设”应该充分考量到了文本、学生、教师这些因素,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浑然不知”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