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
【人卫九版神经病学】11-脊髓疾病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又称急性横惯性脊髓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未明.约半数病人发病前有呼 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病史,但脑脊液和脊髓内均 未分离出病毒,有部分病人于疫苗接种后发病, 推 测*为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
病理:受累脊髓肿胀变软,充血有炎性渗出.镜下可见 软脊膜和脊髓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以淋巴细 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灰质内神经细胞肿 胀、尼氏小体溶解,白质内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突 变性,大量吞噬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的传导束(上行)
• 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传导本体(深) 感觉和精细触觉。肌、腱、关节等的感觉 神经末梢经脊神经节细胞发出中枢突触由 后根内侧---脊髓后索,其纤维形成薄束和 楔束,薄束在内(接受胸6以下传入纤维), 楔束在外(胸6以上)---延髓的薄束核和楔 束核---二级纤维饶中央管的前方跨过中线 在延髓下部中缝处交叉即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脚---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 传导功能 • 反射功能:躯体反射:牵张(伸肌)反射
和屈肌反射。内脏反射:血管张力、发汗、 排尿、排便、勃起、瞳孔反射。 • 躯体神经营养功能
各种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
• 脊髓横断:首先出现脊髓休克,原因是失 去高级中枢的控制,下行传导束的易化和 抑制均消失。人类的休克期最长,平均3-6 周。横断面以下出现:运动、反射、躯体 感觉、内脏感觉、肌张力消失。膀胱功能 障碍:尿潴留—尿失禁—自动膀胱(骶髓 受损除外)。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
•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 无性别差异. 发病前常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病 毒感染和疫苗接种史,劳累、受凉、外伤可 为诱发因素.*病变最常累及胸段(T3-5节段 最多),颈、腰髓次之.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 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部分病人起病急骤,病 变水平上升,累及延髓,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脊髓炎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素等因素。
根据病因的不同,脊髓炎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慢性脊髓炎等类型。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程进行个体化制定。
本文将介绍脊髓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二、急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早期诊断与治疗(1)完善检查: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MRI、CT)、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等)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
(2)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性脊髓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神经功能支持治疗(1)维持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体征稳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泌尿支持等治疗。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3)言语治疗: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慢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慢性脊髓炎,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
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稳定。
(2)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2. 免疫调节剂治疗(1)甲氨蝶呤:对于慢性脊髓炎,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2)生物制剂:如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脊髓疾病教案模板范文及答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脊髓疾病的定义、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2. 掌握脊髓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脊髓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1. 脊髓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脊髓疾病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新课讲授1. 脊髓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分类(1)脊髓疾病的定义:教师讲解脊髓疾病的定义,如感染、变性、肿瘤等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
(2)脊髓疾病的病因:讲解脊髓疾病的病因,如感染、中毒、血管病、肿瘤等。
(3)脊髓疾病的分类:讲解脊髓疾病的分类,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等。
2.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讲解脊髓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如截瘫、四肢瘫等。
(2)感觉障碍:讲解脊髓疾病引起的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等。
(3)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讲解脊髓疾病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病例:患者,男,45岁,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入院。
经检查,诊断为脊髓压迫症。
请分析该病例可能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讲解正确答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脊髓疾病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 复习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
二、新课讲授1. 脊髓疾病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讲解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如发病时间、症状等。
(2)体格检查:讲解体格检查的方法,如神经系统检查、肌肉力量检查等。
(3)影像学检查:讲解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如MRI、CT等。
2. 脊髓疾病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讲解药物治疗的方法,如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
(2)手术治疗:讲解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肿瘤切除、减压术等。
(3)康复治疗:讲解康复治疗的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病例:患者,男,35岁,因颈部疼痛、四肢无力入院。
脊髓疾病(1)

临床表现
脊髓受压症状 :
运动障碍:早期有脊髓休克阶段(病变以下肢体 呈弛缓性瘫痪),一般约2周后才逐渐过渡到痉 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常有较 大参考价值。 反射异常:病灶部位的反射弧受损,该节段内的 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定位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腰穿+压颈试验: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 梗阻等 影像学检查:X片、MRI、造影等
椎静脉丛没有瓣膜,血流方向常 随胸膜腔压力的变动而改变(如 举重、屏气和咳嗽)可成为感染 和恶性肿瘤转入颅的潜在道路。
四、脊髓反射
1、伸反射 2、屈曲反射 3、断联休克
五、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重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运动障碍
1、前角和前根损害 2、锥体束损害 3、前角和锥体束兼有的损害
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柱 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急性脊髓血管病:脊髓出血。 视神经脊髓炎
治疗
抗炎:强的松、地塞米松 脱水: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肿肿胀,可适 量应用脱水剂 。 改善血液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改善神经营养代谢机能 防治并发症 :肺部感染 、褥疮、尿潴 留及泌尿道感染 、便秘、肢体挛缩畸形
脊髓疾病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神经内科 李智文
一、脊髓的解剖
颈髓节段较相应颈椎高1个椎骨, 上段胸髓较相应胸椎高2个椎骨,下 段胸髓较胸椎高3个椎骨,腰髓则相 当于第10-12胸椎、骶髓相当于第 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脊髓自上而下共有31对脊神 经,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 段5对,骶段5对,尾段1对。脊髓 有2个膨大,颈膨大由C5-T2支 配上肢,腰膨大L1-S2支配下肢 以N,马尾由腰2-尾节共10对神 经根组成。
脊髓疾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 病因不清。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 周有上感、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感、发热、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二、病
因
1、肿瘤 >1/3,多为神经鞘膜肿瘤 肿瘤 2、炎症 血行播散、直接种植 炎症 3、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退行性变 5、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痛觉过敏 脊髓受压症状(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反射异常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椎症状 椎管梗阻 影象学征象
髓内 少见,双侧 上至下,分离性 早 出现早、重 较常见 晚、不完全 多无改变 少见
髓外 早,明显 下至上 晚 晚、轻 少见 早、蛋白明显 可见骨质破坏 多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概 念
由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而导致 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 缺乏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 痉挛性瘫痪、 调、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 常合并恶性贫血 常合并恶性贫血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脊髓压迫症
脊髓疾病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 脊 髓 压 迫 症是由于 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 而引起脊髓受压的一 大组疾病,由于病变 进行性发展,脊髓、 脊神经根、脊髓血管 不同程度受累,出现 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 性损害和椎管梗阻。
三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数小时-数日脊髓横贯损害, 脊髓休克 慢性脊髓压迫症:缓慢进展 以髓外肿瘤为例 早期----根性痛 中期----脊髓半切 晚期----脊髓横惯
1. 神经根症状:根痛为髓外肿瘤最早 • 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 后根分布区自发性疼痛,如电击、烧灼样, 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减轻或加重 • 相应节段的“束带感” • 前根受压出现支配肌群肌束颤动、肌无力 或肌萎缩
• 3. 运动障碍: • 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以下同 侧或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 脊髓前角及前根受压可引起病变节段支 配肌肉弛缓性瘫痪,伴有肌束颤动和肌 萎缩 • 急性脊髓损害早期表现脊髓休克,病变 水平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
4.反射异常 • 受压节段因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时出 现病变节段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受损出现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 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消失 • 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
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 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 • 先天性发育异常 • 脑脊液动力学异常 •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脊髓空洞症的病理
•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 • 基本病理改变: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 空洞最常见于颈髓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 •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 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MRI
脊髓疾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

左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较右侧活跃, 左侧Hoffmann征(+) 双膝、跟腱反射亢进,左侧明显,肛门反射消失 双侧病理征(+),左侧明显 左下肢关节位置觉、运动觉消失 双侧T4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右侧明显 颈6、7棘突压痛(+)
•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 体征,感觉和括约肌不受累
[病因]
• 遗传:SOD1基因突变 • 免疫:抗甲状腺素抗体 • 中毒:兴奋毒性神经递质、木薯、铝,
锰、铜、硅 • 慢性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理]
• 锥体细胞、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后组 最常见)、前角细胞变性、减少
• 颈髓最明显并最早受累
[临床表现]
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 起病急骤,数小时或1-2天内病变节段上 升至高颈髓、延髓
• 四肢瘫,球麻痹,呼吸肌麻痹 • 可死于呼吸肌麻痹
[临床表现]
三、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MS脊髓型) • 进展缓慢,达1-3周 • 无感染史 • 不完全横贯性损伤
• 诱发电位、MRI可发现其他CNS白质损害
•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脱髓鞘、变细
[临床表现]
• 中年,男 > 女 • 起病隐袭,持续进展,数年病程 • 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感染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 最常见 • 病变部位: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锥体束受累
• 症状: 1)运动障碍:首发手指运动不灵,肌萎缩,束颤,向 近端发展,并出现下肢运动不灵 查体: 1)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上肢肌力↓,肌萎缩,束 颤,肱二三头肌腱反射↓/2)上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肌张力↑,腱反射亢 进,病理征(+) 2)可有感觉异常主述,但无体征。 3)尿便功能正常 4)晚期延髓麻痹 5)死于呼吸肌麻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脊髓压迫症 迅速进展, 迅速进展,数小时至数日内脊髓功能完 全丧失;可有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 全丧失;可有脊髓休克。 (二)慢性脊髓压迫症 分期: 分期: 根痛期 部分受压期 完全受压期
35
(三)主要症状
1、神经根症状 、 后根: 后根:根痛 前根: 前根:局限性运动障碍 2、 2、脊髓受压表现 1)感觉障碍 ) 髓外病变: 髓外病变: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 髓内病变: 髓内病变:早期分离性感觉障碍,自病变节 段向下发展;马鞍回避
20
三、临床表现
3)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有感觉 )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 所有感觉缺失, 过敏区和束带感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早期:无张力性神经元性膀胱, 早期:无张力性神经元性膀胱,充盈性尿失禁 晚期: 晚期:反射性神经元性膀胱
21
三、临床表现
3、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 1)数小时至 -2日迅速上升 )数小时至1- 日 2)下肢-上肢-延髓 )下肢-上肢- 3)可出现呼吸肌受累,甚至死亡 )可出现呼吸肌受累,
22
四、辅助检查
(一)CSF 动力学正常 淋巴细胞数、 淋巴细胞数、蛋白可轻度增高 (二)电生理检查 1、视觉诱发电位:正常,与视神经脊髓炎鉴别 、视觉诱发电位:正常, 2、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 用于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4、肌电图:失神经改变 、肌电图:
10
感觉
自主神经
脊髓圆锥 S3-5 无肢体瘫痪 与尾节 可有下肢下运 马尾 动神经元瘫
圆锥病变与马尾病变的鉴别
症状 神经根痛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反射改变 尿便障碍 脊髓圆锥病变 少见,对称 鞍状分布,对称,可有 感觉分离 不明显 肛门反射、踝反射消失 早而明显 马尾病变 多见严重,常不对称 鞍状分布,可不对称, 无感觉分离 较明显,常为一侧下肢 膝、踝反射都可消失 晚而不明显
13
3、综合征 、
主要损害白质病变 后索+锥体束: 后索+锥体束:亚急性联合变性 后索+锥体束+脊髓小脑束: 后索+锥体束+脊髓小脑束:遗传性共济失调 主要损害运动系统病变 前角:脊髓肌萎缩症、 前角:脊髓肌萎缩症、脊髓灰质炎 前角+锥体束: 前角+锥体束:肌萎缩侧索硬化 血供障碍 脊髓前2/3: 脊髓前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后1/3: 脊髓后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23
四、辅助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MRI:脊髓增粗,髓 :脊髓增粗, 内T1低、T2高信号 低 高信号
24
病例辅助检查结果
头部MRI平扫未见异常 脊髓MRI平扫提示:颈6-7、胸2-3水平 脊髓内可见小斑片状成线样不规则形异常 信号,边界不清,呈T1WI等信号、T2WI中 高信号。局部脊髓无肿胀,未见出血或空 洞,椎管无狭窄,腰椎未见异常 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正常,红细 胞计数为零,白细胞计数6×106/L,球蛋 白定性(±),细菌涂片检查(-)
14
病例
男性,47岁,飞行员。因“双下肢无力1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一天上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 及发热,但可行走,未予重视。15:00左右出现胸 痛,以双侧乳头平面明显,19:00出现双侧乳头平 面以下对称性痛觉减退,双下肢无力,搀扶下可行 走,伴排尿困难,无意识障碍、抽搐、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发病前两周曾注射流感疫苗。
27
六、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激素:抑制自身免疫有关非特异性炎症 、激素: 急性期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或地塞米松静滴后改 急性期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或地塞米松静滴后改 用强的松口服 2、免疫球蛋白:大量冲击治疗 、免疫球蛋白: 3、抗生素:防治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抗生素: 4、维生素 族:Vit B1、B12 、维生素B族 、 5、其他:扩血管、神经营养 、其他:扩血管、
17
第二节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
一、病因 不清 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
18
二、病理
部位: - 最常见 单个病灶最常见。 最常见, (一)部位:T3-T5最常见,单个病灶最常见。 (二)大体 脊髓节段肿胀、 受损脊髓节段肿胀 质地变软、充血或有炎性渗出, 受损脊髓节段肿胀、质地变软、充血或有炎性渗出, 严重时可软化形成空腔。 严重时可软化形成空腔。 (三)镜下 髓内、软脊膜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髓内、软脊膜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灰质内神经细胞肿胀甚至消失, 神经细胞肿胀甚至消失 灰质内神经细胞肿胀甚至消失,尼氏体溶解 白质髓鞘脱失 轴突变性, 髓鞘脱失和 白质髓鞘脱失和轴突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12
3、综合征 、
完全横贯性损害: 完全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 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尿便和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脊髓休克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 Sequard syndrome): 脊髓半切综合征 :
受损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受损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深 同侧 感觉障碍 受损平面以下对侧 痛温觉障碍( 对侧: 受损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平面较脊 髓受损平面低2-3个节段)、触觉相对保留 触觉相对保留
25
五、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染史; 、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染史; 2、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常累及胸髓; 、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常累及胸髓; 3、脑脊液、MRI检查。 、脑脊液、 检查。 检查
26
(二)鉴别诊断
1、脊髓血管病 、 2、急性脊髓压迫症 、 3、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 4、视神经脊髓炎 、 5、其它原因的脊髓炎 、
28
六、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1、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气管切开, 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护理: 、护理: 防止坠积性肺炎 防止肢体痉挛、 防止肢体痉挛、关节挛缩 防止局部压迫、 防止局部压迫、褥疮 保持皮肤、 保持皮肤、大小便清洁
29
六、治疗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训练 晚期痉挛性瘫痪, 晚期痉挛性瘫痪,可口服巴氯芬或适当的 康复性手术治疗
31
病例治疗过程与预后
予激素冲击治疗及抗病毒、支持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2006年2月8日复查脊髓MRI示原颈、胸段线状异常信号影消失。 2006年2月18日出院,患者仍感双下肢酸胀、乏力,查体:T6 平面以下仍有轻度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 Ⅴ-级,右下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征。 两个月后门诊复查,脊髓全段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006年12月经过近1年地面观察,症状无复发,专科检查未见 异常,影像学检查正常。
19
三、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1-2周), 、青壮年多见,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 周 2-3天达峰,有过劳、受凉、外伤等诱因 天达峰, 天达峰 有过劳、受凉、 2、症状(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症状(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1)首发症状:双下肢麻木无力、节段束带感或根痛 )首发症状:双下肢麻木无力、 2)运动障碍 ) 早期: 早期:脊髓休克 恢复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恢复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肌力自远端恢复
15
神经系统查体
神志清楚 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左T4、右T5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 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 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Ⅴ-级 双膝反射亢进,右巴彬斯基征(+),左巴 彬斯基征(-)
16
病人提出的问题
我得的是什么病? 我怎么会得这种病? 这种病怎么会这么严重? 这种病有得治吗? 我会完全好吗? 还会复发吗?
11
2、定部位 、
中央管: 中央管: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索:损伤引起 前索:损伤引起对侧粗触觉障碍 后索:损伤引起同侧 后索:损伤引起同侧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本体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侧索: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本体觉障碍, 前角:支配肌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前角:支配肌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下运动神经元 后角:支配皮节的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后角:支配皮节的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侧角:C8-L2: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营养障碍 侧角: - :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 C8-T1:Horner征 - : 征 S2-S4: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 -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3
(二)横向解剖
1. 沟、裂 2. 根 3. 灰质
中央灰质 前角 后角 侧角
4
(二)横向解剖
4.白质 白质
痛温觉 粗触觉 深感觉 精细触觉 本体觉 锥体束
5
(二)横向解剖
5.被膜与间隙 被膜与间隙 硬膜外腔 硬脊膜 硬膜下腔 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 软脊膜 6.血供 血供 1前2后根分叉 前 后根分叉
32
第三节 压迫性脊髓病 (compressive myelopathy)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病因: 1、肿瘤:1/3以上 、肿瘤: 以上 2、炎症:急性、慢性 、炎症:急性、 3、脊髓病变: 、脊髓病变: 4、先天畸形: 、先天畸形: 5、其它:退行性病变等。度有关: 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无合并症, - 个月基本恢复 无合并症,3-6个月基本恢复 有合并症,影响恢复,遗留后遗症 有合并症,影响恢复, 完全截瘫6个月,电生理、 完全截瘫 个月,电生理、影像学检查仍 个月 有病变, 有病变,预后不良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脊髓炎,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脊髓炎,预后 差,常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6
二、定位诊断
(一)定位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 1) 运动障碍:同侧上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运动障碍: 2) 感觉障碍:同侧或对侧感觉传导通路受损 感觉障碍: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毛、汗、腺:同侧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受损 Horner征:同侧 -T1病变 征 同侧C8- 病变 括约肌功能、 括约肌功能、性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