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 髓 疾 病13

合集下载

脊髓炎分类概述

脊髓炎分类概述

(3)人类嗜T淋巴细胞I型病毒(HTLV-I):可通过性接 触、注射和母婴途径进行传播。多发生在热带和亚 热带国家,以慢性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故又称 为热带痉挛性截瘫( 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TSP)或HTL-I相关的脊髓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脑脊液中检测到 HTLV-I抗体。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激素可暂时缓解 症状,其他免疫调节剂可能有效。
2.脱髓鞘性脊髓炎( demyelinative myelitis)最典 型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从骶部至足部、大腿前部 或上升到躯干,单侧或双侧受累;麻木的同时伴有肢 体乏力,甚至发展至瘫痪;严重时膀胱括约肌亦受累。 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高。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症状 改善。然而,有些对药物治疗无反应。一般可恢复, 并残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侵犯脊髓的血吸虫常见有3种类型: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n)和曼 氏血吸虫(S. mansoni)。血吸虫卵可引起肉芽肿性 脊髓脊膜神经根炎,可同时破坏白质和灰质;亦可阻 塞血管而产生缺血损害。局灶性肉芽肿可产生压迫 性脊髓综合征。吡喹酮治疗可阻止疾病过程,但患者 常留有残疾。
发病类似急性血管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性 别差异。
尸解证实急性病变为坏死出血性脊髓白质炎,与出血 性脑白质炎类似。
4.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 subacute necroticmyelitis)是一罕见的脊髓疾病,病因未明, 可能与脊髓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脊髓动静脉血管 异常有关。
成年男性多见,表现为肌萎缩性截瘫,病程进展数月 或数年。病理改变为脊髓静脉广泛性扩张,有深部和 表浅的血栓形成和坏死,脊髓灰质、白质的广泛软化 和坏死。有人认为是一种脊髓的血栓性静脉炎。无 有效治疗方法。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压迫因素,导致临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局部和神经功能为主要表现包括颈痛、手臂麻木、行走乏力及步态的改变。

局部疼痛是较常见的症状,其特征为颈项酸痛、无力,坐姿过久或睡眠时加重,上肢包括手指麻木、无力;手部精细动作一过性障碍等。

上述表现与脊髓压迫的程度、部位有关,脊髓前方受压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侧后方受压则表现为感觉障碍。

支配骶、腰、胸、颈的神经纤维在皮质脊髓束中呈由外到内的排列顺序,因此脊髓受压后运动障碍出现的次序通常为先下肢后上肢。

首先表现为下肢步态蹒跚,逐步发展为肌张力增高,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出现的次序,根据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也是先下肢后上肢。

一般首先出现下肢无力和麻木,逐渐向近头端发展并可出现胸腹部束带感。

由于两方面程度的差异,可出现非典型“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物理学检查在脊髓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上,表现典型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上肢无力和反射减弱或消失);在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下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对上肢的影响经常是单侧的,而对下肢通常多为双侧。

在出现异常足底反射(Babinski征)之前,通常已表现出上肢精细运动的丧失或下肢的串联步态。

Hoffmann反射、桡骨倒错反射等是脊髓受压损害的重要特异性体征。

Hoffmann征可在疾病早期出现,也可在晚期出现,临床研究发现,头颈体位的变化可影响Hoffmann反射的发生,当患者头颈处于后伸状态时,如Hoffmann反射阳性,则可作为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体征。

脊髓型颈椎病很少出现躯干感应平面异常,有时感觉障碍比较模糊,如果脊髓合并神经根损害或压迫,可以表现上肢和手部有明确的根的分布区内的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70%~80%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诊断就应考虑手术治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概述】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亦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myelitis),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局灶性脊髓炎性疾病,呈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明确的脊髓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Sj6gren病、结核、梅毒等脊髓损害均为特异性骨髓炎,不属本节范畴。

迟发型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等称脊髓病。

【临床表现】临床多为急性,症状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进展至高峰;或呈亚急性,症状在1~2周内达高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年散在发病,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

(一)先驱症状病前1~4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外伤、疲劳受凉等诱因。

部分患者先有腰背痛、束带感或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

(二)脊髓症状因脊髓病变累及的节段和范围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各异。

脊髓全长的任何节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常见(74.5%),其次为颈段(12.7%)和腰段(11.7%)。

胸段尤其T3~s节段最易受损,因其处于血管供应末端。

病变范围多侵犯脊髓几个节段的全部结构,称为横贯性脊髓炎;亦可为局灶性,病损只累及部分脊髓结构,呈半侧脊髓分布,出现脊髓半侧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前动脉分布或脊髓后柱分布。

病变逐步向上发展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

以胸段损伤为例,急性脊髓炎的常见症状有:1.运动障碍起病初期为两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迅速发展成完全性截瘫,两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跖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此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的程度、速度和有否并发症。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护理PPT课件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护理PPT课件
脊 髓 栓 系 综 合 征
.
1
概念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手术及并发症
护理
2
胚胎期1-3个月
脊髓与椎管的长度一样
胚胎期4个月起
椎管生长速度大于脊髓生长速度, 脊髓下端相对于椎管下端逐渐升高
成人
脊髓下端位于T12-L1锥体之间
圆锥 终丝 马尾
3
脊髓栓系综合征
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 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由于脊髓受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髓, 引起圆锥异常低位,故又称低位脊髓。
低颅压性头痛,并取头低臀高位;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污染,周 围有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肿、压痛。
卧位:采取俯卧位,可在患儿下腹垫一软枕,使臀部抬高30°。勤换尿布,每次便后
及时清洗,发现污染及时换药。新生儿及婴儿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不要使用枕头。
饮食:术后卧床时间长,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
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通便。
膀胱功能训练:留置导尿期间,应定时夹放训练膀胱除尿功能。拔出尿管后如遇
排尿困难,可用热毛巾湿热敷并按摩膀胱区、听流水声及温水冲洗尿道口等方法诱 导排尿。
肢体功能训练:术后早期伸屈训练可有效预防神经根粘连和再栓系。
14
下肢运动感觉障碍
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无力、步行困难、麻木及感觉减退。
泌尿系统症状
表现为紧张性、充盈性尿失禁,尿频,残余尿量增多可能引起尿路感染。
直肠功能障碍
由于结肠、直肠蠕动功能减弱,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
肢体畸形
常见的脊柱畸形有脊柱侧凸和脊柱过度前凸,常见的下肢畸形有锤状趾、高弓足、马蹄足、 足内翻等。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一家系13例报告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一家系13例报告
统 变性病 , 中 以常 染 色体 显性 遗 传 的脊 髓 小 脑性 其
共 济 失 调 (pn crb l raai, C 最 为 常 见 。 sioeee a t a S A) l x
例 2 先 证者 姐 ( : ,7岁 , 反 复 头晕 、 Ⅲ5 女 5 因“ 行走 不稳 4年余 , 剧 1个 月 ” 诊 人 院 。患 者 人 加 就 院 4年前无 明 显诱 因 出 现 反 复 头 晕 、 走 不 稳 , 行 右
病 例 报 告 ・
遗 传 性 脊髓 小脑 共 济 失 调 一 家 系 1 报 告 3例
宋 叶华 牛建 平 张奕 文 彭瑞强 徐娜
遗 传 性 脊 髓 小 脑 共 济 失 调 (hr i r ee t y da sioeeel t i) 一 类 单 基 因遗 传 的神 经 系 p crblr a a 是 n aa x
传 的 S A 分 为 S A 、 C 2 S A / D、 C 4、 C C 1 S A 、 C 3 MJ S A S A A C 2 D P A 等 型 。 目前 认 为 , 部 分 C 5、 D A 、 R L 大 遗 传性 脊髓 小 脑 性 共 济 失 调 是 由于 三 核 苷 酸 序 列 重 复扩 增 所 致 , 有 研 究 认 为 主 要 集 中在 3个 方 也 面 : 缺乏 或功 能异 常 , 基 酸 及 神经 递 质失 衡 , 酶 氨 核
无 力 , 吞 咽 困难 , 反 复头 晕 、 无 无 头痛 , 视物 模 糊 、 无
双影 , 视力 减 退 , 无 无意 识 丧失 、 搐 , 大 便失 禁 , 抽 无 无黑朦 、 厥 , 晕 未行诊 治 。MO A 6分 , MS 2 C1 M E 6分 。 查体 : P 10 10m g 营养 良好 , B 5 / 0 m H , 体态 正常 。神 志清 楚 精 神 好 , 底 步态 增 宽 , 基 直线 行 走不 能 。构 音 障碍 , 语 呆 板 。双 眼 向右 注 视 可 见 水 平 眼震 , 言

急性脊髓炎中医辩证论治

急性脊髓炎中医辩证论治

急性脊髓炎中医辩证论治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

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病中医诊断为“软脚瘟”。

本病病变机制为津液、精血亏耗,筋脉失养,弛缓不收。

【辨证分型】邪郁肺卫: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热后突然出现肢体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见病变由下向上扩展,四肢瘫痪,甚至舌肌痿弱,呛咳,吞咽困难,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湿热内盛:嗜卧懒言,胸脘痞满,肢体痿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痒,小便不利,甚至癃闭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气虚血滞瘫痪:痿软不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遗尿或小便不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肝肾阴虚瘫痪:肌肉萎缩,屈曲拘挛,肌肤干燥,麻木不仁,或见遗尿,伴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论治】1.肺热伤津[治法方药]清肺润燥生津。

清燥救肺汤加减。

咽干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石斛;高热汗多者,加知母、连翘、金银花;身痛肢麻者,加川芎、牛膝。

2.湿热内盛[治法方药]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加味二妙散加减。

肌肉疼痛加乳香、没药;发热加栀子、板蓝根;胸脘痞闷,四肢肿胀者,加厚朴、茯苓、泽泻;口干心烦者加生地黄、麦冬。

3.脾胃亏虚[治法方药]补益脾胃。

参苓白术散加减。

若病久体虚,重用参芪,加枸杞子、龙眼肉;若动则气喘,四肢不温,加熟附子、肉桂、核桃肉;若肢痿不收,加木瓜、威灵仙;若心悸怔忡,加柏子仁、酸枣仁。

4.肝肾阴虚[治法方药]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虎潜丸加减。

若久病阴阳俱虚,可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若肌枯肢痿,加川芎、鳖甲;若兼气虚血少,可加黄芪、桂枝、大枣;若兼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川芎各10克。

脊髓病变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病变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病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脊髓病变概述脊髓病变(spinal cord lesions)包括脊髓发育异常、脊髓肿瘤、脊髓非肿瘤样病变。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当其有感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出现病变。

脊髓病变的三主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英文名称:spinal cord lesion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

发病部位:脊髓。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髓内病变、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硬脊膜外病变、脊柱疾病、脊柱外伤、感染等。

检查项目:周围血象、骨髓涂片检查、脊柱X线、CT、MRI、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脊髓病变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脊髓病变的发病特点三、脊髓病变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脊髓病变的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髓内病变、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硬脊膜外病变、脊柱疾病或外伤、感染、维生素B12缺乏、血管病变、放疗等。

基本病因:1、先天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髓、脊柱或血管结构出现先天性发育异常。

如脊髓空洞症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所致。

2、疾病所致(1)髓内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血管畸形、代谢或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等。

(2)髓外硬脊膜内病变包括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肿瘤。

(3)硬脊膜外病变如脊索瘤、转移癌、脂肪血管瘤、脓肿等。

3、脊柱疾病或外伤如椎间盘脱出、椎骨骨折或脱位、椎管狭窄、椎管内血肿形成、脊椎结核、脊椎肿瘤等。

4、感染感染可原发于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和脑膜炎等,也可继发于流感、伤寒、产褥感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ute myelitis- Clinical features
• Dyskinesia: spinal shock 2~4weeks
upper motor neuron paralysis
• Sensory disturbance: 损伤以下所有感觉障碍,
恢复较运动慢。
• Autonomic nerves dysfunction: 早期尿潴留(无
急性脊髓炎 (Acute myelitis)
Concept
Acute transverse impairments caused by demyelination or necrosis on white matter of the myeline. Such as: myelitis following infection, myelitis following vaccine inoculation, demyelinative myelitis, necrosis myelitis, para-tumor myelitis.
• •
Cord impairments-Clinical features
• 脊髓半侧损害 (hemi-transverse impairments):

Brown-Sequard syndrome 脊髓横贯损害(transverse impairments): spinal shock 1) 高颈髓(C1~4): cervical myelon 2) 颈膨大(C5~T2): cervical enlargement 3) 胸髓(T3~T12): thoracic myelon 4) 腰膨大(L1~S2): lumbar myelon 5)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terminal cone 6) 马尾(cauda equina)
Acute myelitis-Pathology
Every segment may be involved, Range: T3~5, cervical or lumbar segment. Focal or transverse lesions, Findings under naked eyes: 脊髓肿胀,质地 变软,软膜充血渗出,切面灰白质不清, 变性。 Findings under microscope: 髓内血管扩张、 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侵润,神经细胞 肿胀,破裂,消失,白质脱髓鞘,轴突变 性,胶质增生。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1. External components:
Spinal nerves: 31pairs of nerves were sent out: C8, T12, L5, S5 • The segmental distribution of cutaneous sensory innervation 见图1 图2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1. External components:



The cord of C1~8 is one segment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 spine respectively, T1~8 is two segment higher, T9~12 is three higher, the count-part of lumbar is the 10~12th thoracic vertebra , sacral cord lies in the 12th thoracic vertebra and the 1st lumbar.
Acute myelitis- Pathogeny
• unclear
auto-immune rea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 viral infection or vaccine inoculation 1~4 weeks ago. But there were no detective virus in nervous tissues, also no antibodies in CSF detected.
Cord impairments-Clinical features
• •
Motor deficits: spastic or flaccid paralysis Disorders of somatic sensation:见图 posterior horn & root: 节段性感觉障碍 posterior horn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感觉分离现象 spinalthalamic tract: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Sphincter dysfunctions: paruria and dysporia incontinence or retention (including urination and defecation) Autonomic nervous imbalance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3.Blood supply
• • •
Anterior spinal artery: which supplies the anterior two-thirds of the cord 供应脊髓全长和脊髓横断面前2/3区域。 Posterior spinal arteries: 供应脊髓全长及脊髓后柱、 后索,脊髓横断面后1/3区域。 Radicular arteries: 根动脉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 构成冠状动脉(coronary artery)环围绕脊髓表面, 分出无数小支供应脊髓表面结构及脊髓实质外周 部分的供血。C6、T9和L2处最大,T4和L1为交 界。见图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 Tendon reflex change:
C5~6, biceps and brachioradialis C7~8, triceps L2~4, knee jerk S1~2, ankle • 自主神经征: 反射性皮肤划纹症(reflective dermatography) 头颈部立毛反射(pilomotor reflex) 阿司匹林发汗试验(Aspirins weating test) 中断处,均为脊髓病变上界。
Acute myelitis-Clinical features
2. Acute onset, gets to the peak after several hours or 2~3 days. The initial symptoms: Numbness and weakness Backache and girdle sensation The most frequent sites: T3-5,
脊髓横贯性损害推算脊柱节段
分三步走: • 脊髓病变上界=皮节1,
如皮节即感觉障碍平面,T7脊髓病变,上界T6。
• 病变上界脊柱节段=脊髓病变上界n。

(C1~4, n=0; C5~8, n=1;T1~8, n=2;T9~12, n=3) 本例病变上界脊柱节段T62=T4 。 病变中心层面脊柱节段=病变上界脊柱节段+1 (向下1个层面)。本例为T5 。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2. Internal compon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ray matter: shape like H. Anterior horn: motor neuron. The fibers are anterior root Posterior horn: Lateral horn in the myelon of C8~L2 and S2~4 White matter: anterior column, lateral column, posterior column
判定脊髓病灶上界依据
• 根性症状:最上位根痛、根性感觉缺失、
节段性肌无力或肌萎缩部位。 • 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皮肤感觉支配三 根定律。见图 Cutaneous sensation is in a segmenttal pattern because of overlap there is no loss of sensation unless three adjacent segments are affected.
脊 髓 疾 病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Outline Acute myelitis Compressive myelopathy Syringomyelia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Motor neuron disease
• •
Acute myelitis-Clinical features
Characters: 1. The youth & post adolescent,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ex. Infection or vaccine inoculation history Inducement of cold, overfatigue, trauma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1.
External components: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ary of the cord The capsule The spinal nerv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rd and spine
The anatomy of the spinal cord 1. External compon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