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稷下学宫_中国文脉
稷下学宫 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c37d3b40-7162-11ec-81d6-7cb59b590d7d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济夏学堂皇宫科隆;文明史上的奇迹总体说来,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而历一百数十年之久,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之一。
三位一体,功能多样首先,稷下是“学宫”,是一个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从一所大学所必备的要素来看,稷下至少有三点颇为突出:一是有固定、宏大的校舍和优越充裕的设施条件。
所谓“筑巨室,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司马光《稷下赋》)。
二是有众多的师生在此展开教学活动。
文献记载孟子“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淳于髡去世时竟有“弟子三千人”为其服丧,稷下人数最多时相传有“谈说之士七千余人”(《太平寰宇记》),可见师生人数之众。
三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据考定,《管子·弟子职》即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从内容上看,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尊敬师长、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稷下的管理制度是周密、严格的。
第二,集夏具有研究机构的性质。
在中国文化史上,稷下以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和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
因此,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它(集夏)似乎是一种研究机构,不同于普通学校。
它已经发展到能够将学术思想作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季霞的主要活动:例会、讲座、讨论、讨论、诘问和辩论,有利于学术探索和深化。
季霞先生大多是各派学者。
知识丰富,知识广博,思想鲜明,理论成果丰富;;谈论事物、写书、陈述,经常向他人征求和引用,制作合理的音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稷下为后世遗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也是其研究院性质又一最重要的诠释。
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稷下先生的著述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汉人所见稷下先生的个人专著即有:《孙卿子》《蜎(环)子》《田子》《捷子》《邹子》《邹子始终》《慎子》《尹文子》《宋子》等共十余种,二百五十余篇之多。
稷下学宫 文明史上的奇观

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总体说来,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割据,长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稷下设于一国之中而历一百数十年之久,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之一。
三位一体功能多样首先,稷下是“学宫”,是一个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
从一所大学所必备的要素来看,稷下至少有三点颇为突出:一是有固定、宏大的校舍和优越充裕的设施条件。
所谓“筑巨室,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樽罍明洁,几杖清严”(司马光《稷下赋》)。
二是有众多的师生在此展开教学活动。
文献记载孟子“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淳于髡去世时竟有“弟子三千人”为其服丧,稷下人数最多时相传有“谈说之士七千余人”(《太平寰宇记》),可见师生人数之众。
三是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据考定,《管子·弟子职》即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从内容上看,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尊敬师长、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稷下的管理制度是周密、严格的。
其次,稷下具有研究院的性质。
在中国文化史上,稷下是以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彪炳史册的。
因而,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它(稷下)似乎是一种研究院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
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
”稷下的主要活动方式: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有利于学术的探究和深化。
稷下先生大多为诸子百家学派的学者,他们知识丰富,见闻广博,有鲜明主张,有理论建树;谈说言事,著书立说,往往旁征博引,曲尽事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稷下为后世遗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也是其研究院性质又一最重要的诠释。
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稷下先生的著述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了汉人所见稷下先生的个人专著即有:《孙卿子》《蜎(环)子》《田子》《捷子》《邹子》《邹子始终》《慎子》《尹文子》《宋子》等共十余种,二百五十余篇之多。
20世纪以来,《管子》研究学者经长期研究、考证,大多认为:《管子》一书录著了大量的稷下学者的论文,甚至有人提出:《管子》是稷下学者的论文集。
稷下学宫的历史典故.doc

稷下学宫的历史典故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
程下学宫设置在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得名“稷下学宫”。
过去部分学者对稷下学宫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把之称为“稷下学派”。
实际上,稷下学宫并不是哪个学派所专有的,而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权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年在位)时期,说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一前320年在位)时期。
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
齐湣王(公元前300一前285年在位)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衰落下去。
齐襄王(公元前283一前265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
齐王建(公元前264一前22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逐步消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末钅开、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稷下学宫的历史典故

稷下学宫的历史典故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
程下学宫设置在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得名“稷下学宫”。
过去部分学者对稷下学宫有一种错误的说法,即把之称为“稷下学派”。
实际上,稷下学宫并不是哪个学派所专有的,而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权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年在位)时期,说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一前320年在位)时期。
齐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其鼎盛阶段。
齐湣王(公元前300一前285年在位)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衰落下去。
齐襄王(公元前283一前265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得到中兴。
齐王建(公元前264一前22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逐步消亡。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梭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末钅开、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程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
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
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关于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800字主题阅读推荐:“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读后感是只看完了一本书之后,将具体的感受和得到了启发写出来的文章,大家读完作品后,都会有很多收获。
写好读后感的重点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自己的感受,使感想落到实处。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篇1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
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
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
稷下学宫 典故 诗

稷下学宫典故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中心,也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方学府。
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鲁国。
当时,它是鲁国祭祀稷神的地方,因此得名稷下学宫。
历经战国至汉初几百年,成为当时东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稷下学宫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存在,而孔子也曾在此任教22年。
汉朝时期,明堂大学士设立在稷下学宫,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前来求学。
唐代,稷下学宫改名为国子监,成为制度化的学府。
直到清朝末年,稷下学宫仍是全国最高等的文学院校之一。
稷下学宫的典故与孟子有关。
据传,孟子在未成为大儒之前,曾在此讲学。
当时,他与众人辩论时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此外,稷下学宫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的交流平台。
著名的黄老学派、稷下阴阳家学派等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和交流。
这些学派的交流和融合,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汇聚了众多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成为了东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稷下学宫的小故事

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之一,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办学过程中,发生过许多小故事,以下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一次,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在进行辩论,争论的话题是“君子和小人”。
在辩论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
这个人接着说:“小人可能会暂时得到高位和财富,但只有君子才能真正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
这个观点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有人纷纷表示赞同。
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小人也可以通过手段和计谋来获得成功和胜利。
于是,辩论越来越激烈,双方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让步。
但这时,一位长者站起来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们的品德和行为。
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
这位长者的话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他的话不仅平息了辩论,也让人思考了更多的东西。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之一:注重品德和行为的培养,坚持言行一致。
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国文脉 PPT课件

家在前,军事家排后,很多成语如老骥
伏枥等都出自曹操的诗词,曹丕、曹植
也都是文学大家,曹植有著名的《洛神
赋》,曹丕被誉为仅次于后主李煜的第
二个帝王文人,只是曹丕的政治身份盖
过了文学身份。那个时期的英雄人物和
事件也是非常庞杂的,很多文学影视作
品对该时段的风云变幻均有演绎和反映,
比如前期热播的《甄嬛传》中的甄嬛原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深沉凝重的历史,浩若星辰的灿烂文 化。但是,当我们具体谈论时,脑海中似 乎只存留一些简单的历史纪年事件和干涩 的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以散文和故事形 式讲文化、说历史,使我们得以纵向系统 地认知中国的厚重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感悟我们伟大的中国文化!
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作文采,讲述中 国文化进程,再以笔墨历史阐述历史变迁, 美丽的神话传说,智慧的东方哲学思 想……,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 相交融,从中我们可以全方位地解读了中 国文化及历史的演化过程。
我想,即便把这样的低智族群除开,曹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也是找不到对话者的。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却都在那次瘟疫中死 了。因此,他们也只能消失在大地深处。
除了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书总序中
的《中国文脉》部分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 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 ,让我们
对中国文化震撼和感悟的同时,也会强烈 萌生守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总序中 的《笔墨历史 》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
如同作者在书中所写的: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 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 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呢?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斥责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甚 至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稷下学宫_中国文脉考察中国古代的精神主脉,泰山脚下的话题实在太多。
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作打量都能找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
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片沃土,又是一个险境。
为什么说是险境?因为沃土最容易让人流连忘返,而我却已经没有这种权利。
自从我下决心要与广大同胞一起来恢复文化记忆,就必须放弃书斋学者那种沉湎一点、不及其余的奢侈,那种自筑小院、自挂牌号的悠闲。
我需要从宏观上找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脉络,因此不得不行色匆匆。
好些天来一直在与自己讨价还价:再留几处吧,或者,只留一处一处?那就给齐国吧。
但是,齐国能随意碰得吗?一碰,一道巨大的天门打开了,那里有太多太多的精彩。
我不得不装成铁石心肠,故意不看姜子牙那根长长的钓竿,不看齐桓公沐浴焚香拜相管仲的隆重仪式,不看能言善辩的晏婴矫捷的身影,不看军事家孙武别齐去吴的那个清晨,也不看神医扁鹊一次次用脉诊让人起死回生的奇迹全都放弃吧,只跟着我,来到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下。
那里,曾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二稷下学宫创办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稷下学宫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学派,平等地参与争鸣,造成了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
结果,它就远不止是齐国的智库了,而是成了当时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会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
齐国做事总是大手笔,而稷下学宫更是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
我在考察各种文化的长途中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念过稷下学宫,因为正是它,使中华文化全面升值。
没有它,各种文化也在,诸子百家也在,却无法进入一种既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
因为世上有很多文化,自由而不精致;又有很多文化,精致而不自由。
稷下学宫以尊重为基础,把这两者统一了。
因此,经由稷下学宫,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
三据史料记载,稷下学宫所在地是在齐国都城临淄的"西门";,叫"稷门";。
但稷门应该由稷山得名,而稷山在都城之南。
因此有学者认为不是西门而是南门。
而且,地下挖掘也有利于南门之说。
那就存疑吧,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新的考古成果。
姑且不说西、南,只说稷门。
从多种文献来看,当年的稷门附近实在气魄非凡,成了八方智者的向往目标。
那里铺了宽阔的道路,建了高门大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最多时达数百千人。
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当时的代表人物都来过,他们大多像以前孔子一样带着很多学生,构成一个个以"私学";为基础的教学团队。
我记得刘蔚华、苗润田先生曾经列述过稷下学者带领门徒的情况,还举出一些著名门徒的名字,并由此得出结论——"稷下学宫是当时的一所最高学府";,我很赞同。
如百溪入湖,孔子式的"流亡大学";在这里汇集了。
流亡是社会考察,汇集是学术互视,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都非常重要。
稷下学宫是开放的,但也不是什么人想来就能来。
世间那些完全不分等级和品位的争辩,都算不上"百家争鸣";。
因为只要有几个不是"家";而冒充"家";的人进来搅局,那些真正的"家";必然不知所措、讷讷难言。
这样,不必多久,学宫也就变成了一个以嗓门论是非的闹市,就像我们今天不少传媒的"文化版面";一样。
稷下学宫对于寻聘和自来的各路学者,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学术评估。
根据他们的学问、资历和成就分别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以及"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而且已有"博士";和"学士";之分。
这就使学宫在熙熙攘攘之中,维系住了基本的学术秩序。
四稷下学宫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齐国朝廷建立的,具有政府智库的职能,却又如何摆脱政府的控制而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术机构,一个自由的文化学宫?出乎人们意料,这个难题在稷下学宫解决得很好。
学宫里的诸子不任官职,因此不必对自己的言论负行政责任。
古籍中记载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等,都说明了这个特点。
稷下学者中只有个别人偶尔被邀参与过一些外交事务,那是临时的智能和口才借用,算不上真正的参政。
一般认为,参政之后的议政才有效,稷下学宫断然否定了这种看法。
参政之后的议政很可能切中时弊,但也必然会失去整体超脱性和宏观监督性。
那种在同一行政系统中的痛快议论,很容易造成言论自由的假象,其实说来说去还是一种"内循环";,再激烈也属于"自言自语";。
这样的议论,像管仲、晏婴这样的杰出政治人物也能完成,那又何必还要浼请这样一批批的游士过来?因此,保持思维对于官场的独立性,是稷下学宫的生命。
不参政,却问政。
稷下学宫的自由思维,常常成为向朝廷进谏或被朝廷征询的内容。
朝廷对稷下学者的态度很谦虚,而稷下学者也可以随时去找君主。
孟子是稷下学宫中很受尊重的人物,《孟子》一书中提到他与齐宣王讨论政事就有十七处之多。
齐宣王开始很重视孟子的观点,后来却觉得不切实用,没有采纳。
但这种转变,并没有影响孟子在学宫中的地位。
齐国朝廷最感兴趣的是黄老之学(道家),几乎成了稷下学宫内的第一学问,但这一派学者的荣誉和待遇也没有因此比其他学者高。
后来三为"祭酒";执掌学政而成为稷下学宫"老师中的老师";的荀子,并不是黄老学者,而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学生韩非子则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由于统治者的取舍并不影响各派学者的社会地位和言论自由,稷下学宫里的争鸣也就有了平等的基础。
彼此可以争得很激烈,似乎已经水火难容,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共生互补。
甚至,一些重要的稷下学者到底属于什么派,越到后来越难于说清楚了。
学术争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各派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遇到了充分的驳难。
结果,谁也不是彻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个等级。
五写到这里我不能不长叹一声。
我们在现代争取了很久的学术梦想,原以为是多么了不起的新构思呢,谁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实行了,而且实行了一百多年!稷门之下,系水之侧。
今天邵家圈村西南角地下发掘发现,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遗迹。
漫步其间,无意中还能捡到瓦当碎片。
要说遗迹,什么大大小小的建筑都见过,但在这里却矗立过中国精神文化的建筑群,因此让人舍不得离开。
这样的建筑群倒塌得非常彻底,但与其他建筑群不一样的是,它筑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上。
稷下学宫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终结,接下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主义(亦即文化奴才主义)开了最恶劣的先例;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乍一看"百家争鸣";的局面已很难延续。
但是,百家经由稷下学宫的陶冶,已经"罢黜";不了了。
你看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中国的整体文化结构是儒道互补,而且还加进来一个佛家;中国的整体政治结构是表儒里法,而且还离不开一个兵家。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这所学宫里,永远无法由一家独霸,也永远不会出现真正"你死我活";的决斗。
一切都是灵动起伏、中庸随和的,偶尔也会偏执和极端,但长不了,很快又走向中道。
连很多学者的个体人格,往往也沉淀着很多"家";,有时由佛返儒,有时由儒归道,自由自在、或明或暗地延续着稷下学宫的丰富、多元和互融。
此外,稷下学者们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立场虽然很难在不同的时代完整保持,而那种关切大政、一心弘道、忧国忧民、勇于进谏的品格却被广泛继承下来。
反之,那种与稷下学宫格格不入的趋炎附势、无视多元、毁损他人、排斥异己的行为,则被永远鄙视。
这就是说,稷下学宫作为一个教学机构,即便在沦为废墟之后,还默默地在社会的公私领域传授着课程。
六与稷下学宫遥相呼应,当时在西方的另一个文明故地也出现了一个精神文化的建筑群,我们一般称之为"雅典学派";或"雅典学园";。
"雅典学园";和"稷下学宫";,在名称上也可以亲密对仗。
据我的推算,柏拉图创建雅典学园的时间,比稷下学宫的建立大概早了二十年,应该算是同时。
这是巧合吗?如果是,那也只是一个更宏大、更神奇的巧合的衍生而已。
那个更宏大、更神奇的巧合,我可以用一份年龄对照表来说明—— 孔子可能只比释迦牟尼小十几岁;孔子去世后十年左右,苏格拉底出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一岁,比德谟克利特大八岁;孟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二岁;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小十五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七岁;人类的历史那么长,怎么会让这么多开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这么多无法超越的经典高峰,涌现于一时?为什么后来几千年的文化创造,不管多么杰出多么伟大,都只是步了那些年月的后尘?"天意从来高难问。
";那就不问了,我们只能面对"天意";的结果,反复惊叹。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那么,其他民众也会说,世上如果没有释迦牟尼,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历史将会如何如何。
这种称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判断,那就是:历史的自然通道本应该如万古长夜。
从黑暗的起点,经由丛林竞争、血腥互残,通向黑暗的终点。
万古长夜里应该也会有一些星星在天空闪耀吧?问题是,能使星星闪耀的光源在哪里?于是,不知是什么伟大的力量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几个最大的精神光源同时出现在世界上。
顷刻之间,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此,人类也就从根本上告别荒昧,开始走向人文、走向理性、走向高贵。
精神光源与自然光源不一样,不具备直接临照山河的功能,必须经过教学和传播机制的中转,才能启迪民众。
因此像稷下学宫和雅典学园这样的平台,足以左右一个民族对于文明光亮的领受程度。
七说起来,雅典学园是一个总体概念,其中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先后创立的好几家学园。
差不多两千年后,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曾在梵蒂冈教皇宫创作过一幅名为《雅典学园》(又名《哲学》)的壁画,把那些学园合成了一体,描绘一大群来自希腊、罗马、斯巴达等地的不同年代、不同专业的学者围绕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共聚一堂的情景。
拉斐尔甚至把自己和文艺复兴时的其他代表人物也画到了里边,表示大家都是雅典学园的一员。
大家都是雅典学园的一员——这个观念,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