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文字
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

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说到底还是从西周金文发展来的。
大致是这样: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诸侯国同样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战国由于各国分立有数百年字型有了一些变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再稍稍整理重归统一经常看考古节目的会发现,春秋前各个诸侯国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几乎一样,不管这两个国家隔多远。
因为他们都是在用当时国家的法定统一的文字——西周大篆。
只是由于东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国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样的字型在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各国文字的源头是一致的。
秦始皇只不过是将文字重新规范而已。
我觉得当时七国文字的差异就象现在“大陆汉字——台湾汉字——日本汉字——韩国汉字”之间的差别一样。
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被各国使用久了,没有个文字委员会时时加以规范造成的结果。
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分析汉字的结构;1.人2.女3.首4.目5.自6.马7.牛8.木9.水10.泉11.舟12.日13.月14.弓15.斤16.衣17.眉18.电19.一20.二21.三22.亦23.上24.下25.寸26.刃27.本28.末29.朱30.取31.各32.出33.即34.既35.戒36.析37.伐38.及39.光40.宗41.男42.从43.步44.武45.北46.友47.比48.歪49.棋50.逆51.唯52.政53.在54.江55.河56.院57.打58.训59.购60.问61.闷62.徒63.郎64.围65.胡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26. 27. 28. 29. 30. 31. 32. 33.34. 35. 36. 37. 38. 39. 40. 41.42. 43. 44. 45. 46. 47. 48. 49.50.三、名词解释;1.汉字2.文字3.文字学4.异体字5.古文字6.今文字7.现代汉字8.象形字9.会意字10.通假字11.六国文字12.形声字13.大徐本14.小徐本15.六书说16.三书说17.指事字18.合体字19.独体字20.繁简字四、简答;1.简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2.简述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性;3.简述有关汉字的起源的传说;4.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5.举例说明假借的类型;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7.简述西周金文的特点;8.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9.简述大篆的特点;10.简述小篆的特点;11.简述隶书的特点;12.简述章草的特点;13.简述今草的分类;14.简述行书的特点;15.列举五部文字学着作;16.列举五位文字学家;17.简介说文解字;18.说文解字中有哪些字体;19.三体石经有哪些字体;20.花草的“花”和花钱的“花”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五、论述;1.谈谈汉字从古到今字体演变的大致过程;2.谈谈你对汉字前途的认识;3.举例说明形声字产生的途径;4.举例阐述古代文献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5.谈谈你对汉字起源的认识;6.谈谈你对唐兰先生、陈梦家先生、裘锡圭先生三书说异同的认识;7.谈谈你对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认识;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分析汉字的结构;1.象形2.象形3.象形4.象形5.象形6.象形7.象形8.象形9.象形10.象形11.象形12.象形13.象形14.象形15.象形16.象形17.象形18.象形19.指事20.指事21.指事22.指事23.指事24.指事25.指事26.指事27.指事28.指事29.指事30.会意31.会意32.会意33.会意34.会意35.会意36.会意37.会意38.会意39.会意40.会意41.会意42.会意43.会意44.会意45.会意46.会意47.会意48.会意49.形声50.形声51.形声52.形声53.形声54.形声55.形声56.形声57.形声58.形声59.形声60.形声61.形声62.形声63.形声64.形声65.形声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1.云2.山3.雨4.木5.水6.象7.羊8.牛9.又10.人11.犬12.口13.耳14.禾15.元16.王17.月肉18.弓19.舟20.目21.自22.我23.手24.井25.斤26.足27.武28.相29.皿30.力31.西32.南33.大34.学35.文36.院37.特38.立39.汉40.语41.言42.中43.华44.共45.国46.天47.安48.门49.长50.城三、名词解释;1.汉字是汉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使最重要的辅助交际系统;3.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4.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字;5.古文字是指自汉字产生以来到小篆等一系列字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6.今文字指秦隶以后的字体,包括隶书,草书、行书、楷书;7.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主要是指现代白话文用字;8.象形字指依照字义描摹事物的形象而创造的字,如日、月;9.会意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合而成的合体字;10.通假字是指在文字使用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这个同音字或音近字就叫做通假字;11.六国文字指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即说文解字所说的古文;12.形声字指用一个表意符号和一个表音符号组合创造的字;如江、河;13.大徐本指北宋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14.小徐本指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中记录的说文解字;15.六书说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定义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6.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里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17.指事字指通过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上标识符号创造的字;18.合体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分形声字和会意字两类;19.独体字指由一个构字部件构成的字,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20.繁简字指同一个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笔画多少不同,可以通用的字;四、简答;1.文字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文字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2.字形表意性消弱而示音性加强;由日益繁化变为逐渐简化;不断变异又不断规范;3.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略加评述;4.原始文字,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战国文字;5.1无本字的假借;例:语气词“耳”假借耳朵的“耳”字,没有本字;疑问代词“奚”假借本来当一种奴隶讲的“奚”字,没有本字;2本字后造的假借;例:师——狮,为了表示狮子的狮加注犬旁;仓庚——鸧鹒,为了表示仓庚鸟,加注鸟旁3本有本字的假借;例:艹——草,借“草”为“艹”;册——策,借“策”为“册”;6.象形性强,但已经符号化;结构上六书皆备;字形不固定,异构多;合文多;笔画瘦硬夺方折;行款自由;7.合体字明显增加;字形较甲骨文稳定;合文数量减少;笔画逐渐线条化、平直化;行款基本固定;8.形声字多;假借现象多;省变,讹变多,难以尽用六书分析;偏旁不固定;仍有合文;文字美术化;9.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线条化;形体定型化;合体字多;10.形体定型;字体符号化;字形简化;笔画圆润无方折;形声字多;11.全面符号化;彻底笔画化;变体字多;笔画多波折;方块化;12.保存了隶书的笔势;许多笔画勾连不断;字形较隶书简单;13.笔画勾连,上下字牵连;没有波势;艺术化,实用性淡化;14.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实用性强;15.说文解字、玉篇、类篇、汉简、隶释任意五部16.许慎、徐铉、杨树达、陈梦家、裘锡圭任意五位;17.作者东汉大学者许慎;首创部首编排法;以形说义;我国第一部字典;我国文字学诞生的标志;18.小篆;古文六国文字;籀文大篆;19.古文六国文字;小篆;隶书;20.花草的“花”中“艹”是义符,“化”是音符;花钱的“花”是假借字;五、论述;1.古文字阶段从商代到秦代公元前1300—前206年,古文字阶段主要有四类,即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商代文字主要有两类:甲骨文和金文,商代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甲骨文字形还很不固定,象形程度仍然很高;西周春秋文字,这一阶段使劲稳鼎盛阶段,西周金文形体演变出现字体整齐化,西周后期,字形线条化、平直化;六国文字主要在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俗体流行,各国文字异形,目前已失传;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古隶;进入隶楷阶段后,在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八分在东汉中期逐渐演变为新隶体,东汉晚期早期行书形成,直至汉魏之际出现钟王楷书,到唐初时形成成熟的楷书;此外,钟王楷书在南北朝时演变为魏碑体,最终成为成熟的楷书;古隶在宣元成时期演变为章草,魏晋时期形成今草;早期行书在东晋演变为行书;2.汉字不是低级文字;文字发展三阶段说是错误的;汉字时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文字;表音文字与汉字没有优劣之分;清末以来否定汉字有认识上的偏误;建国以来的简化汉字运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汉字的前途应该让历史来回答,不应该人为规定;目前看不出汉字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倾向,但是要警惕矮化汉字和神化汉字的不良现象;3.1表意字上加注音符;例:鸡简化字作鸡,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加注了音符“奚”,象鸡的形符被换成了鸟,成了一般的形声字;2表意字字形上部分改换成音符;例:何是负荷的“荷”的本字,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来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3在已有文字上加注意符;a.为明确假借意而加意符;例:师,本当师众讲,汉代假借它表示狮子,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例:“取”字引申有娶妻的意思,后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表示这个引申义;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例:“它”是“蛇”的初文,“蛇”为了明确“它”的本意,在本字上加注意符而成后起本字;4改换形声字偏旁;例:振起的“振”有赈济的意思,后来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5意符音符组合而成;例如“梅”、“镁”等;4.古代文献中的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同词异字:古今字,如反与返;通假字,如蚤与早;异体字,如群与羣;繁简字,如国与国;2异词同字:主要由假借形成,如蚤代表早晨的早和跳蚤的蚤;由音译形成,如佛用在仿佛一词中,也用在佛经一词中;回答时各举2例5.1汉字起源有很多传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2汉字不是一时一地由某个人创造的,汉字是由汉族先民集体创造的,起源于6000年前,成熟于4000年前;3汉字来源于图画与刻画符号;6.1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假借文字、形声文字;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是:表意文字、假借文字、形声文字;2唐兰先生是从形体着眼,所以没有假借,陈、裘二先生大致一样,从用字的角度出发,多了一类假借;7.汉字字形反映了中国物质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制度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精神文化;汉字字形反映了古代民俗文化;汉字字形还产生了许多艺术样式,如对联、书法;由汉字还产生了大量游戏形式,如拆字等;均需举例。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文字学》(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一、文字学术语解释1.小学 2.小篆3.大篆4.古文 5.合文6.以形会意字7.借形变体字 8.合音字9.异体字10.古今字二、填空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金文编》的作者是()。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文字。
6.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文字、()文字三类。
7.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秦隶书写的文字是二者的分水岭。
9.古文字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区分为原始文字、()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文字等类别。
10.多数的古今字从意义上看,今字只是分担古字的()个意义。
11.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
12.异体字的()和()完全相同。
1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字形的表意性()而表音性(),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4.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削弱而()增强,由日益繁化转为逐渐简化,不断地变异又不断地规范三方面。
15.笔画的简省,是汉字字形简化的主要方面,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字形中间,而并非所有的字形都有。
第三讲:汉字形体的演变(定)

第三讲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形体演变的两个阶段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秦国文字汉代魏晋秦隶大篆甲骨文金文小篆行书楷书草书六国古文汉隶古文字阶段(商代——秦代)今文字阶段(汉代至今)隶变2汉字形体的变迁,就具体的字来说,主要是笔画形态的发展形体的变迁也牵涉到偏旁、部位的变化就汉字总的文字体系来,字体的演变还牵涉到造字方法的问题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只占百分之二十几,到了小篆,则以形声字为主,象形、会意字所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二十。
甲骨文一、什么是甲骨文? 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
因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而称“甲骨文”。
也叫“殷墟卜辞”“卜辞”“占卜文字”等。
☐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数约4500个,已经释读1500左右。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的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只有20%左右,假借现象十分普遍。
☐著录甲骨文的主要著作:《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安阳殷墟二、甲骨文的特点1、表意性强:以象形为基础,图画意味浓厚。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
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
异体字繁多。
☐(1)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
(2)构成成分不确定。
牢逐即莫(3)方向和部位不确定,一个字可以正写、反写、倒写、侧写,比较自由。
降象人隹好既3、用笔质朴刚劲。
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日丁子父☐4、合文现象比较严重。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在一个位置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素。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上)

牝
②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
逐
牢
③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齿
丝
④部件的刻写方向可以有正反的不同,如: 即
尹
(2)甲骨文中有较多的“合文”,就是把两 三个字挤着写刻在一个字的位置。例如: 二牛 二朋 之日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 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 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 较少团转。
据汐翁的《龟甲文》说:光绪二十 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病, 太医的处方有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 宣武门外菜市口老药房“达仁堂”买药回 来,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似篆 文但又非篆文的文字。王氏是有名的金石 学家,精通铜器铬文,立即派人到“达仁 堂”药店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把有字 “龙骨”全部买回。经过王氏等学者的精 心研究,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文是一种年 代久远的古文字。此说的真实性遭到学界 的种种质疑,有人调查光绪年间北京菜市 口外并没有一个“达仁堂”中药店。
商代金文
和商代金文相比, 西周金文具有如下特 点: 1.新的独体字很少出现,有声符的合 体字明显增加。其表现:一是甲骨文中 原无声符的字被加上声符。例如:“其” 字,甲骨文像簸箕形,金文中有加声符 者;“宝”字甲骨文为会意字,金文多 加声符“击”。二是一些甲骨文中罕见 部首的形声字数增多。例如心部、金部、 衣部、言部的形声字,在金文中大量出 现。
刘、孙二人对甲骨学有开拓之功。此后,甲 骨文的重要学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 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学术界 称为“四堂”的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 (号观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 彦堂)。 甲骨文的特点: (1)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①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物
文字的演变

春春(从艹,从日,屯声),
商代早期铜器铭文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
(商代著名文物 司母戊鼎 )
(钟鼎铭文)
毛公鼎器形及銘文
毛公鼎铭文
西周小克鼎銘文
鸟虫书铜器铭文
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三)战国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 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我国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 、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主要有:简帛文、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玉 石文。 《说文解字· 叙》:“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 异声,文字异形。” 2、六国古文的特点:俗体的流行。 韩赵魏文字纤巧细腻 楚文字疏阔遒劲 燕文字笔画硬直 齐文字喜用修饰
2、为什么说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楷模: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扁方 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个性特征 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 艺术欣赏价值。
图为《张旭狂草图》
章草 两汉· 史游《急就章》
今草 唐· 孙过庭《书谱》
狂草 唐· 怀素《千字文 》
章草
今草
狂草
(八) 行书
1、定义: 行书,是介于正体字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的行书 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产生于东汉,盛于魏晋,直到今天,仍 是人们日常广泛使用的手写体。 2、为什么说行书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有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 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 称作“行草”。行书不象楷书那样拘谨、难写,也不象草书那 样放纵、难认,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草书 那样的连笔,但各字保持独立。适当地省减笔画,形体结构清 晰,书写自由快捷,笔法活泼流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而 被社会广泛应用,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西周时期主要文字资料是金文。
笔者通过梳理,将西周金文从概念、特点及记载的类别上加以说明,旨在强调和说明西周文字对汉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西周;金文;铭文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文字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主要以金文为主。
周初的甲骨文出土并不多见,比较集中的是1977年、1979年在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考古挖掘出土的周原遗址以及随后在河北、北京等地方考古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中300多片有字。
这些甲骨文的内容丰富,对研究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一、金文概说金文,是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先秦,“金”可以称铜,所以在青铜器的文字一般叫做金文。
因为礼器中鼎的数量是最多的,所以有人用鼎来作古代铜器的代表,上面的文字叫做钟鼎文,也称为铜器铭文,简称作金文。
二、金文特点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然后再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形整齐,笔划圆肥,故更具有象形的意味。
西周金文有以下主要几个特点:第一图形绘画的成分慢慢在减弱,笔画呈现线条,曲线呈现平直,文字便于书写;构字方式日趋统一,字形日益固定;语气词“呜呼”、“哀哉”之类也渐出现;不常出现新的象形字,而形声字却明显增加。
三、铭文的记载工具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
西周以后,“礼崩乐坏”。
战国时青铜器重又回复为日用器具,长篇铭文已非常罕见。
四、铭文的记载各类事件1、有关于政治的利簋的铭文,32个字,这篇铭文写了甲子日周朝人灭商这一历史事件:“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说的是在辛未这一天,武王在郑州,赏赐给官员了一部分铜,利就是用铜来制作成祭祀的宝器。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 序说 二 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三 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四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五 商前期青铜器 六 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七 西周早期青铜器 八 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 九 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十 非中原地区青铜器 十一 秦汉青铜器 十二 铜镜
附录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谈新出现的妇妌爵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作册般铜鼋考释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 释金文“亡尤”等词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郑人金文两种对读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楚国申氏两簠读释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线条化和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 条所代替的现象。 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 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
春秋时代各国的金文,在开始的时候大体 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后来各地 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区金文的 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 体上还是相似的。彼此差别不大。
侯马盟书
1965年在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东周时代晋 国都城新田的遗址里,发现了大量书写着 盟誓之辞的玉、石片,研究者称为“侯马 盟书”。盟辞都是用毛笔写的,绝大部分 是朱书,少数是墨书。研究者多认为这批 盟书跟赵鞅与范、中行氏之争有关,是春 秋晚期的东西。盟书的字体跟战国文字很 接近。
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国 遗址时发现,同年11月至次年5月发掘。盟书又称 “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 ,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 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 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 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 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 ,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它 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 历史有重大意义。
我们的看法
我们认为《史籀篇》应如汉人所说,是周 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 宣王时代的文字,只不过在后来的传抄过 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讹误。近人把籀文时 代推迟的说法不能成立。
2003
马 承 源 社,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 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从青铜器的历史 渊源开始说起,然后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介绍了它的类别、纹饰、铭文、断代、 分期、冶炼、铸造、鉴定等内容,在书的 最后,还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青铜 器的著录编年。
2013
李 学 勤 , 商 务 印 书 馆
青铜器入门》是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 本书第一节是总括式的导论,第二、三节 则介绍方法和材料,希望读者能予利用。 第四至九节,按大的时代顺序叙说青铜器 的兴起和演进,第十节补叙中原以外的器 物,第十一节择要介绍秦汉青铜器,最后 一节专门介绍青铜器的特殊分支——铜镜 。
盟誓遗址的发掘 “盟誓遗址”在侯马晋国遗址的东 南部,面积约3800平方米,分“埋书区”和“埋牲 区”两部分,埋书区集中在西北部。在盟誓遗址内 共发现坎(埋牲的土坑)400余个,坎的底部一般都瘗 埋有牺牲,大坎埋牛、马、羊,小坎埋羊或盟书。 绝大部分坎的北壁底部还有一个小龛,其中放一件 古时称为“币”的祭玉,个别坑埋有数件。埋盟书 的坎没有龛和玉币。这些玉币和牺牲都是在盟誓时 向神或祖先奉献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币有璧、 璜 、瑗、玦、珑、璋、 圭和残碎玉料块,都是用透闪 岩等石料制成,雕琢纤细,颇为精美。书写盟书的 玉石片,绝大多数呈圭形,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 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
河 南 温 县
盟 书
二、西周春秋时代文字形体演变的 情况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 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昭、穆诸王的时 代,字体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 方面变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 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 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关于籀文年代的争论
传统的看法:西周晚期的文字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 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 意多”,体势与小篆极近,字形也多与已发现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相同,应该是战国时代 秦国通行的文字。《史籀篇》应该是“春秋战国 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之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籀文“和春秋时到战国初 期的铜器文字很接近。”
三、籀文的时代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根据传统的 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 官,《史籀篇》是他所编的一部字书。这 部书所用的字体,后人称为大篆。
《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书中的一部分 字形还保留在《说文解字》里。许慎在 《说文·叙》里说他编书的体例是:“今叙 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 古文和籀文。
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 显的美术化倾向。(1)字形特别狭长,笔 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2)加鸟形等纹饰 的鸟篆。
金文的正体和俗体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 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 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俗体所起的作 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 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 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吸 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第二节 西周春秋文字
一、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
金文 西周铜器篇幅较长的如:大盂鼎(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 春秋铜器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
春秋早期
春秋晚期
美术字
西周甲骨文
1977年春天,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建筑遗 址西厢房的11号灰坑和31号灰坑发现甲骨 一万七千余片。 2003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者在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祝家巷村北发现两版 西周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