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观点: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原经典著作导读的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专科生、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著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较为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和各自独创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进程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视马克思主义为一个整体,依其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选取每一历史时期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成就的代表性论著,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揭示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表现。
- 在选编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在“导读”部分加重了对每篇经典著作的解析;既阐明每篇著作写作发表的历史背景,又对每篇著作的内容按其原意和结构层次进行阐释,并力求全面系统地提炼其思想。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含义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马克思(1818—1883)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
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完成了新世界观的创立工作。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著作导读

马克思著作导读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的著作,并对其思想进行导读。
一、《资本论》1.1 《资本论》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本书分为三卷,细致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2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获得的报酬。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追求无限的利润增长,导致资本的集中与积累,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中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1.3 《资本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等。
•《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为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共产党宣言》2.1 《共产党宣言》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作的一部短篇著作,于1848年首次出版。
它是共产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阶级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
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分析了资本家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并预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到来。
•革命目标:《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共产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即消除私有制、实现阶级无差别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2.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共产党宣言》中对于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社会公共财富的追求,对于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编者按:日前,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已经出版发行。
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我们从这一期起陆续刊发学习导读文章,供大家参考。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反杜林论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节选) 谈谈辩证法问题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写作背景 1、欧洲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的时期,机会主义滋生泛滥。 2、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为迎接 未来革命在各方面做准备工作。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 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归宿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二)题解: 2、先验主义: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表现。 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 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 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其根本错误在于把认 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 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 反映客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 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9.杜林
(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 (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
2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 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 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 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 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
12.平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3.异化劳动(必考)
8.考茨基
(1)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理论家,曾经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堕落为机会主义者。 (2)曾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89 年参与编辑马克思的遗稿《剩余价值学说史》。 恩格斯逝世后,编辑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 (3)1918 年发表《无产阶级专政》,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4)主要著作有《土地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等。
诲人不倦 3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名著解析】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1844 年 4~8 月 (一)劳动
人与动物的区别
(二)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意义:为人类设定一个理想的状态,一种完满的境界,借此以观照现实。 理论的意义:生活是什么和生活应该是什么,终极关怀精神。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 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 象,成为他的对象。”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它得以被认识的前提。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前提:实践活动。实践的性质: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观的目的、 愿望、蓝图转化为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黑格尔等人的区别,对象化的途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 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和私有制相互作用。
4.异化劳动的复归
(1)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来证明其共产主义理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 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 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 富成果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 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2)结论: ①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②共产主义只是扬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 ③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④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运动之中。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1.异化:
哲学概念。主要是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
2.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工人“只有在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在自由活 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成为动物的东西。”(手稿)
(4)人同人的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 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手稿)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名词解释】
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写于 1844 年 4—8 月。 (2)涉及劳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的本质、异化劳 动的复归等几个范畴。 (3)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 (4)第一次对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述。 (5)表明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表现出马克思用实践论的观点超越西方近代 哲学的努力。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1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5.《反杜林论》
(1)全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6 年-1878 年,恩格斯为批判杜林所写。 (2)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第一编,哲学。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主义物质观、 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的阶级论、道德论、平等观等,完整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第二编,政 治经济学。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尤其是“暴力决定论”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 价值学说。第三编,社会主义。批判了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方法论,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 展为科学的必然性,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4)《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P168
4.《共产党宣言》
(1)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于 1848 年在伦敦发表。 (2)《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有: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 规律。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图景。③划清了科学社会 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④阐明了共产党的行动纲领,为共产党人开展斗争指明了道路。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 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手稿)
(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
“劳动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 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的强制一停止,人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手稿)
6.《单面人》
(1)又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著。 (2)包括导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 (3)战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经济体制所全面地高度地控制着的“单向度社会”。因此,社 会正在变成只有肯定面的单面社会,人也正在变成只有物质需要的社会管制之工具与材料,思想与哲学 变成了为既定现实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单面领域。 (4)此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也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
3.《德意志意识形态》
(1)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 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 年至 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 (2)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 (3)主要内容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真 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P14 (4)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10.消费社会
列斐伏尔指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主要现象特征就是:(1)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神秘化; (2)这是一个欲望被制造被引导的心理躁动世界;(3)符号-想象的“假装”成为“现实”;(4)形形 色色的时尚或流行的符号体系,成为控制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最高物神。
11.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3 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