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解析与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是( )A.征收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集体化D.减少集体农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不同措施的能力。
A项为1921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为斯大林时期政策内容;D项现象不存在。
因此选B项。
答案:B2.(2014·玉溪高一检测)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项正确。
答案:A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B5.(2014·青岛高一期中)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

【思路引导 】
③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和观点。
王韬
郑观应
王 韬 郑观应
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的支持者进 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 斥责顽固派,热忱为学习西方拓 展前进道路。
三、维新思潮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思考: 代表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前后立场有何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以抵御外国的侵略
3、意义:
积极: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 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 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性: ①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思路引导 】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 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 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 对学习西方。
②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 传播,没有付诸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争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框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③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和观点。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概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2.难点: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中国国庆阅兵仪式【讲授新课】回顾:斯大林眼中的社会主义引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对比东欧和中国的道路一、面对的考卷赫鲁晓夫:经济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粮食严重短缺、脱销人民生活水平、劳动报酬低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50年至1970年间的5%至6%下降到1971年至1975年间的3.7%,进而又下降到1976年至1980年的2.7%。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大单元教学课件

蒸汽机车
生产组 织形式
手工工场
生产方式
手工劳作
(工业革命前)
现代工厂制度
工
大机器生产
业 化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思考 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 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扩大工厂规模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 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向发展,建立 了现代工厂制度,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
当堂测评
3.(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 面的发明一样……新的棉纺织机引起对动力的需要。”由此产生的发明 是( )
B
当堂测评
4.(2024·重庆·中考真题)19世纪40年代起,伦敦的报纸可以及时 送往全国各地,铁路公司为液态奶打开了城市市场,铁路还需要标准时
B 间来制定时刻表,火车还改变了邮政服务。材料表明( )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元朝 王祯《农书》水转大纺车
元朝王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一 种叫“水转大纺车”的纺麻工具。水转大 纺车以水力为动力,可以同时纺32个纱锭。 但水转大纺车最终失传,也并没有引起工 业革命。
为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元朝时期的中国和18世纪中期的 英国社会有何不同?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 思考 为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改变了社会生活 C.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到运输业 D.铁路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1836-1848
1844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
英国工人为取得普
工人起义
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
1844年6月4日,以
国家的管理而掀起的工 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 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 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
本课知识结构
一、西学东渐的含义 二、19世纪后期中国学习西方的渐进历程 (一)西学东渐第一步:开眼看世界 19C40S 1、背景 2、倡导者及其主张 3、影响 (二)西学东渐的发展: “中体西用” 19C 60\90S 1、“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 2、“中体西”思想的背景 3、“中体西”思想的实践 4、“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三) 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 19C 90S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三、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四、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 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 19C 90S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3)文化:先进人士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2)梁启超: 舆论界天之骄子 (3)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4)严 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太 平 天 国
材料二: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 败,严峻的形势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明显地意识到, 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提出引进 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不同出身、不同地位 的人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 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 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 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还拥有一大批为革新著书立说、大 造舆论的知识分子,以及一批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 工商人士。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趋于平息,第二次鸦片战争也 告结束。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 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引 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16世纪英国手工工场
18世纪末英国工厂场景
火车的诞生
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
1814年发明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6千米。 1825年驾驶自己设计的蒸汽机车,时速24千米。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 工业革命创造出无比的财富,这已经是人所尽知的事。 1750~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增长一倍,进入19世纪后, 100年竟增长20倍!生铁产量在1740~1788年增长4倍。以 后20年又增长了4倍,在19世纪,100年中增长30倍。生产 的迅速发展,使英国在经济上迅速超越各国,成为全世界最 富有的国家。
入文本
点击输入您的标题
此处输入文本此处入文本此处输入 文本此处输入文
此处输入文本此处入文本此处输入 文本此处输入文
01 02
03
04
此处输入文本此处入文本此处输入 文本此处输入文
此处输入文本此处入文本此处输入 文本此处输入文
小标题
输入替换内容点击文字可编辑输入替换内容点击文字可编辑输入替换内容
改变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便捷,人类活动范 围扩大,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改变世界面貌: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促 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拉大了 亚非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东方逐渐从属于 西方,改变了国际格局;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 式,推动亚非拉地区向近代社会过渡。
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
蒸汽动力
1785汽时代”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 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 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 依赖。……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 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 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
产 人阶,级工业。②在无形英产成阶国级,了到也资1正产9式世阶形纪级成20。年和掌代无握,产生英阶产国级资已料有两的2大0资0对万产工立阶厂阶级工为级人了。和获运取输利工润,
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 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 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 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 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他按照自己的面 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1825年9月27日英国煤矿上的机
械师斯蒂芬森驾驶着拖有12节煤车、
20节车厢450名乘客的蒸汽机车通车
成功。
斯蒂芬森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781-1848)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中国
日本
19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美国和德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开启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工业革命”同期 的日本,迅速实现了政治转型,成为亚洲强国。
时间(18世纪)
发明
动力来源
特点
1765年
珍妮纺纱机
人力
细而易断
1769年
水力纺纱机
水力
粗而结实
1779年
骡机
水力
细而结实
1785年
水力织布机
水力
效率提高40倍
思考:珍妮机有什么弊端? 使用人力,纱线细而易断 水力机器有什么共同弊端? 受季节、地域限制,工厂只能建在河边,而且
枯水期没办法工作。
有没有一种更强大、更持久,不受时间空间 限制的动力机器呢?
——《大国崛起》
17世纪中--19世纪中期英国农村人口 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第20课 西学东渐【岳麓版】【学案7】

1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1、清朝长期对外实行 ,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
2、鸦片战争前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西方科技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4、为了 ,一批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二)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三)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四)代表人物:(五)影响: 1、积极方面:①“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学习西方的层面也仅仅局限于 ,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也未用于实践。
☆☆典型例题: 1、(2005海南三亚)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的主要意图是 A 让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 B 提倡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为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有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有对抗到和解 ★知识点二:洋务思想 (一)背景:1、政治:内忧(天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外来侵略)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西学进一步传入。
(二)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 ) (三)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四)主张: “中学为体”,即 “西学为用”,即 (五)体用之争(七)评价:1、冲击传统观念,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化起步。
2、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未触及根本的封建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
思想
社会 生活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 )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 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 平天国运动
夫进化之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 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 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 惟宗师一统故。 ——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 变迁之大势》 1905年革命党的机关刊物《民报》指出: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 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社会达尔文主义为 什么能够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2、政党政治的发展
(二)美国共和制的完善 1、联邦政体的完善
维护统一的战争:1861年美国内战。 修宪:废除了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 至上性。 政党政治:成为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立 法 权
众议院:普选
参议院:间接选举
国民 议会
行 政 权
总统:参众两院组成的议 会选举产生,军队统帅, 任命部长 内阁:总统的命令须经各 部部长副署
1、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2、各派别利用其作为思想 武器。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 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 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 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 此原则则亡。 ——1919年孙中 山《建国方略》
五、19世纪以来的
文学 艺术
1、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借对理想美好的憧憬 来揭露现实。 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再现现实问题。 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
(2011.海南)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 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 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 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 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 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阶级 思想
社会生
近代西方工业化与近代中国 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领导 力量 资金 来源 工业化 次序 发展 历程
二、欧美代议制的扩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 内容:扩大新兴资产阶级的议席 影响: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消极: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限制。
向 议 会 负 责
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 协的产物,表现为总统与内阁受议会 制约。
(2010.海南)从1870年到194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 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 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 原因在于( )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009.课标)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 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014.江苏)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 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 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 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 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 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现代主义文学:用反传统反理性的手 法来反映社会问题。
(2016.课标)近代以来具有代表 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 出近代以来
2、艺术
背景 浪漫主义美术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扬 的“理性王国”失望,开 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 的黑暗使人民产生对社 会现实的不满 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 发展,科学技术进步 特点 注重情感表现 特点强调色彩的作 用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成果 法国: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米勒《拾穗 者》 俄国:列宾《伏尔 加河上的纤夫》 法国:莫奈《日出 印象》 荷兰:凡高《向日 葵》 西班牙:毕加索 《格尔尼卡》,控 诉了德国法西斯的 罪行。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的史实, 梳理出两次工业革命解决了社会发 展的迫切问题。
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动力问题: 解决交通问题: 合成新材料:
(2010.江苏)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 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 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 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2009.课标)在英国,1811年从 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 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 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 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2016.课标)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 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 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 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 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的 ______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 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 由____向____的转折点。 从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 了政治的_____,经济的______, 思想文化的_____。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归纳出 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影响。
生产力: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世界市场: 亚非拉国家:
(2009.全国)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 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 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 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 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 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 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 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 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 制度层面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 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 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的 史实,梳理出两次工业革命出现的 不同。
政治: 市场: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能源:
(2012.安徽)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 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 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 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 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 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社会史观:工业革命产生了 社会问题:城市化问题、生活 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
也叫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 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 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对资源的过 渡消耗。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不 密 切 密 切
密 切 第三次科 技革命
相对论
信息时代
2015.课标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 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 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 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 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经济条件
工业 革命 引起 的深 刻变 化 资本主义 生产发展
生产的社 会化
资本主义的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 私有制
社会关系 的变革
社会分 裂为两 大对立 阶级
经 济 危 机
工 人 处 境 恶 化
工人运动的 兴起与发展
四、物理学、生物学 的进步
1、物理学发展与三次工业革命的 关系
3、电影与电视(19世纪以来)
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各国 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 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 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 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 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 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1871年 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画派
捕捉光和色之下的 世界万物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反传统和反理性, 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 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 自我感受和自我表 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现,流露出艺术家 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艺 愤怒、悲观等复杂 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 心理。 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