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0年秋季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17《猫》(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部编
第17课《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 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到底在第三只猫身上发生了什么?让作者如 此的难过?
聚焦17-—29段来一探究竟
填写表格。根据表格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猫 的一生。
来历 外观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 着泥土的白雪球似 的”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我”的情 感呈现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 善表格并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 1.先自己去文中找相关语句进行摘录或概括相关内容。 2.小组讨论,订正答案,做好记录。 3.汇报要求:4号主持,3号讲猫1的故事,2号讲猫2的
以单元范文《猫》为例,写作结构支架建构示例:
活动策略: 1.先自主完成表格,再小组交流讨论,组长做 好梳理,准备投屏展示。 2.投屏展示,全班交流,完善写作支架建构。 3.教师明确。
精心拟题显立意, 开门见山摆观点, 反复扣题扣文眼,
, 抑扬对比显中心, 前后呼应突中心, 篇末点题突观点。
牛刀小试,欣赏佳作
妄下断语: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 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 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内心偏见:
它瘦,不好看,好像天生忧郁。养胖了以后,毛又被烧 掉了好几块,“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 懒惰的伏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猫》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猫的具体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猫的形象,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猫的行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关注自然、关爱动物,并付诸实践。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会运用;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组织材料、展开叙述,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关爱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较为分散,缺乏针对性。这说明我在引导讨论时,可能需要更加明确主题,帮助同学们聚焦问题,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阅读课文《猫》,理解文章主题及结构;
2.学习生字词:柔和、机灵、淘气、懒洋洋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掌握作者对猫的描绘,如“猫的性格古怪”、“猫喜欢玩耍”等;
5.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动物;
6.结合课文,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猫》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及关爱动物的态度;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7课 猫第1课时教案

第17课猫第1课时【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思维能力: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细微之处的语言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技巧,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方法,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师: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
陆游为猫写诗数首;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以《猫》为名写小说;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
(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由图片、名人与猫的趣事引入到郑振铎先生家“永不养猫”,形成一种对比效果,设置悬念,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课件出示: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运动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诟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著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
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师:请大家按照大屏幕上的要求默读文章,并完成相关任务。
课件出示:(1)默读时间为5分钟。
(2)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5.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郑振铎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名师教案

作分析。
(1) “它便扑过来抢 , 又扑过去抢。”
外
花白
黄色
形
好看、很 瘦、毛烧
脱
性
更 活 泼 , 忧郁
平
时
对 喜欢
喜欢
它
的
不大喜欢 它、若有 若无、不 注意
态
度
结
死亡
丢失
局
死亡
小
猫
难过、酸 愤恨、诅 难过、良
结
辛
骂、怅然 心受伤
局
对
3
“
我”
家
的
影
响
三、细读课文 , 探究内容 [ 设计意图 ] 此环节旨在通过组织学生细读课文
中杂记》 , 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等。
2
2. 背景信息。
这篇文章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 适逢“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
解放 , 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 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 , 表达
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 , 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
导入一 : 点题型
[ 设计意图 ] 直接点明三只猫给 “我” 带来的喜怒哀乐 , 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大致了解 ; 然后
带着好奇心再读课文 , 学生会倍感兴味盎然。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 , 和人一样 , 每只猫都会有各自不相同的性格。 作者的
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 , 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词语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 划分层次 , 运用对比的形式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 朗读课文 ,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word教案

第五单元17猫【导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污涩.(sè)红绫.(líng)怅.然(chàng)诅.骂(zǔ)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 惩.戒(chéng) 相称.(chèn)郁.闷(yù)(2)词义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惩戒:给予惩罚,使人警戒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潜:秘密地。
2.作者名片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 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 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感受它们的形象特点。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我” 及家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我” 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2)学习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投影出示谜语:头像老虎不是虎,脚穿软鞋捉老鼠。
夜里眼睛圆又大,说话好像小娃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明确:猫)3.讲述:很多人都有养猫的经历和爱猫的情结。
钱钟书养猫,曾帮猫打过架;季羡林养猫,每天和猫散步在北大校园;丰子恺养猫,逢客便说猫。
你家有小动物吗?能介绍一下你和它的小故事吗?4.提问:可文中的“我” 却永久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郑振铎先生的小说《猫》,来一探究竟。
(二)作者简介投影出示郑振铎的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 年 10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重点字音1.投影出示词语:污涩(sè)怂恿(sǒng yǒng)一缕(lǚ)蜷伏(quán)怅然(chàng)诅骂(zǔ)红绫(líng)虐待(nüè)屋脊(jǐ)叮嘱(dīng zhǔ)凝望(níng)惩戒(chéng)畏罪潜逃(qián)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猫
郑振铎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4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蜷(quán )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污涩(sè)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瘦,毛被烧脱了几块,
更觉难看。
性情活泼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
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死亡丢失死亡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
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