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三篇】

【导语】《猫》通过⼈和猫的故事揭⽰了普通⽣活中的⼈性,包括对待⼩动物的态度、普遍存在的粗暴武断以及良⼼的挣扎等。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猫》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猫》教案⼀ 教学⽬标: 1、会认“乖”等7个⽣字,会写“性”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中⾃⼰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式,体会⽂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产⽣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产⽣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课时 教学⽬标: 1、学习本课⽣词新词 2、初读课⽂,理清⽂章脉络 教学过程: ⼀、导⼊,激发兴趣 导语:(拿出⼀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是谁?(⽣答:⼤雄和机器猫)。

没错,除了⼤雄外就是那只可爱⽽且⽆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活中的猫(课件展⽰猫的图⽚)。

今天我们就跟随⽼舍先⽣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初读课⽂,掌握⽣词新词 1、初读课⽂,选择⾃⼰喜欢的⽅式⾃学⽣字 2、反馈⾃学情况: a.指名读⽣字,卡⽚演⽰⽣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字:“的”、“和”、“了”,让学⽣读出他们的字⾳,同时点击画⾯出⽰相应拼⾳。

三、理清⽂章脉络 (1)默读课⽂,初步感知课⽂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论⽆忧⽆虑:没有忧愁和担⼼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屏:抑制凝:注意⼒集中 ⽣⽓勃勃:形容富有朝⽓,充满活⼒。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7课《猫》新教案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7课《猫》新教案

17猫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朗读课文,探究作者家人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养猫经历,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动物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动物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写作动物。

教学重点:探究作者家人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养猫经历,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动物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动物生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小猫。

从养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猫》描写的是作者一家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

三只猫的不幸遭遇都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反映作者对生命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1.学习生字。

藤téng涩sè绫líng 侣lǚ蜷quán扳bān衔xián2.学习生词。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养宠物吗?你们喜欢宠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动物——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猫的可爱和机灵。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形象的。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郑振铎笔下的生命悲歌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郑振铎笔下的生命悲歌与反思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脉络。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中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欣赏文中对猫的细腻描写,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进对生命尊重的文化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人性的复杂、生命的价值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原文、插图、相关视频资料)•动物保护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讲解关键知识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三只猫的不同命运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学过程要点细化导入新课•谜语导入:以一个关于猫的谜语作为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风格,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分段阅读,概括每段大意,进而梳理整篇文章的内容框架。

•细节分析:重点分析文中对三只猫的描写,包括外貌、性格、命运等方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共鸣: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课堂小结•总结要点: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强调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

拓展延伸•文化链接:介绍动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福利问题。

初中猫课文教案

初中猫课文教案

初中猫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通过猫的形象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通过猫的形象传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运用猫的形象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猫的各种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猫的了解和印象。

(3)板书课题《猫》,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猫的美?(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的成果,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结构,总结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4. 课堂小结(1)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教师总结:强调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猫》教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猫》教案

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猫》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猫》一课进行教学。

该课内容来源于现代文学作品,选自闻一多的《猫》。

该文体裁为散文,情感真挚,意蕴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猫的深情表达及对生命、对人性的关怀。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散文《猫》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2.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之美,赞美动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能够从文本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关注动物保护。

三、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文本三段的解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感情表达。

2.文本朗读与品味: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3.动物保护意识教育:学生通过阅读,意识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加强环保意识,保护动物。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这一方法最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含义表达。

2.朗读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听懂朗读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讨论法:讨论是学生认识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思考文本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最终达成自己的结论。

五、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如下:1.教师介绍课文《猫》的背景及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文体和主题,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方法。

2.分组阅读散文《猫》(要求:组内分工阅读各个段落并汇总组内共同的理解)。

3.教师讲解课文主题,详细解读文本的情感表达和意蕴,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涉及到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4.学生分组朗读、品味散文,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好的体味作品中的情感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5.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动物保护问题(如: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人类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提高个人动物保护意识等),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

6.对这次讨论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和观点汇报,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课后作业1.分角色合作探究文本中的另一个动物,如:狗、鸟、家禽等(组间交流、讨论、补充)。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5.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郑振铎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优秀9篇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优秀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三袋麦子》第二课时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做得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体会三个动物的品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生字词2、指名口述课文的第一部分二、精读第二部分1、理解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第二部分,完成练习)土地爷爷夸(谁)(怎么样)讨论并理解有关语句舔了舔舌头、节俭、满满的等板书:憨厚节俭聪明能干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⑴边读边想象每个人说话时是什么语气,说话时的心情怎样,该怎样读才正确。

⑴同座位互读⑴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读小猪说的话)⑴同座位分角色练读3、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⑴看板书,自己练习⑴指名口述⑴分角色口述三、总结全文1、默读课文2、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为什么?3、小结四、作业1、抄写词语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第三课时(略)板书:21、三袋麦子小猪吃光憨厚小牛保存节俭小猴播种下了地聪明能干作业:1、听写词语(麦子礼物保存防止食品神秘收获拜访)2、组词良()防()秘()般()食()访()密()搬()3、讲故事。

个人评分:《三袋麦子》第二课时2一、复习上一次我们听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过年了,(谁)送给(谁)(什么)作为节日礼物。

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设疑导入新课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这个故事。

三、精讲课文(14)自然段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齐声朗读14自然段。

(1)土地爷爷送的三袋麦子是一模一样的吗?A一样。

可小动物们看到的不一样呀?B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猫》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
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人喜欢,你能否讲一讲你和它之间的小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更让我们加深了对猫的了解,(播放猫的图片)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
生:四只猫,写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进行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的猫
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只猫,我从文章第3段的“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看出,它是一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猫师:齐读这几句话,注意动词“跑、跳、晒”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我从第1段“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看出,它也是一只很漂亮,很活泼的猫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二只猫,从文章第3段的“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能干的猫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只猫,从文章第1段的“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看出,它非常的活泼、顽皮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黑猫,从文章第29段“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可以看出它身手非常敏捷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集中谈到了前面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猫,还有的同学谈到了那只作为凶手的黑猫,有没有同学喜欢第三只
猫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它既不好看,又不活泼,更谈不上有什么过人的本领,谁会喜欢这样一只猫?
师:同学们既谈到了自己喜欢的猫,又说了自己喜欢的理由,就连不喜欢理由也很具体,大家谈得很全面,很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们来看看作者一家人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作者一家人对第一只猫是喜欢的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1段比如“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和“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可以看出一家人对它的重视、喜爱
师:那第二只猫呢?家人对它的态度如何?
生:更喜欢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文章第3段“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忙乱地在寻找”中可以看出来
师:那第三只猫呢?
生:不喜欢从文章第15段可以看出来
生: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都不加注意,所以家人对第三只猫是不喜欢的
师:作者家养的三只猫,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它们的结局
如何?用原文回答
生:全文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师:“我”对待三只猫亡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先概括再从文中找句子)
生:第一只猫——酸辛,课文第2段
生:第二只猫——怅然,课文第13、14段(学生齐读这句话,重读“好久”、“不”)
生:第三只猫——伤心,课文第30段
生:第三只猫——内疚,因为作者打了猫,良心受到谴责(学生齐读最后五段)
师:哪句话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生:第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愧疚、自责(重读“永不”,读得果断,齐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结局的态度无比歉疚,因为冤屈了这只不会辩诉的动物,平时不曾关爱过它,与它沟通太少刚才大家也谈到自己对第三只猫的看法是不喜欢,因为它外形丑陋、性格忧郁、生性懒惰,似乎是一家人对它也不大喜欢的主要原因,难道这种结果仅仅是由于第三只猫的性格造成的吗?
生:不是它自己还有其他人吗?
师:咱们暂且撇开这只猫,看看大家都喜欢的前两只猫,它们真的“幸福”吗?!
众生惊愕!
师:我们在文中找一找,这两只猫在作者家中的地位如何?
生:“小侣”、“亲爱的同伴”,难道这样还不幸福吗?
师:未必,在与它们生活的过程中,作者一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到这两只猫呢?
生:第一只猫“我坐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二只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生:它们不是很快乐吗?
师:请注意它们出现的时间,是我们娱乐的时间,而其他时间我们是否会关注到它,这是个未知数
生:它是我们娱乐的工具
师:你的用词很残酷但很准确,它们也是生命却在充当人类的玩偶
生:不会吧,我们也非常关心它呀!第一只猫“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三妹想着种种办法逗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生:是呀,一家人那么关心它,它肯定很幸福
师:三妹替它买铜铃的目的是要挂在它的颈下,目的是什么?
生:丁丁当当的响,让我们开心
生:是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开心
生:丁丁当当猫也应该很开心
师:或许它也很开心,我们不是它,真的不能代它体会第一只猫最后病死了,我们全家确实很伤心,可这个生命逝去后我们是否一直在怀念它而不能自拔?
生:没有吧隔了几天,我们又抱了第二只猫回来,全家很快又被它吸引去了
师:你们对课文研究得很仔细,这时还有丧失第一只猫的伤痛吗?没有了!
生:死去还有替代者
师:第二只猫更加活泼可爱带给我们的欢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