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猫 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猫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导入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备受喜爱。

不论是美国的那只被杰瑞玩得团团转的汤姆,还是日本的hello kittie,都被众多人喜爱着。

今天,我要学习一篇在中国文人笔下的关于猫的文章。

一、整体感知1、大家读完课文后,最喜欢哪知猫呢?你们坐着不谋而合,都喜欢第1、2只猫。

这两只猫的结局如何啊?那一只猫的亡失让“我”更心痛?从哪里看出来?明确: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对于这个环节,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周家丫头不出来阻止呢?2、你觉得周家丫头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那个夺去人家所爱的人是指哪类人?文中的我对于这类人持什么态度?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敢作敢为、不自私,懂得为他人考虑。

二、朗读品味显然,大家对这个主旨还存在质疑。

如果说是为了这个主旨的话,为什么作者会花那么多的笔墨放在第3只猫上呢?而且有些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1、为什么第3只猫的亡失会让“我”更加难过?(愧疚)2、你从哪里看出了愧疚,哪些词语特别能表现?(第30段)3、他为何愧疚?(第27段)对比阅读:A、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B、我很愤怒,叫道:是猫,是猫!4、当时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有犯罪动机、大家都不喜欢它(难看、懒惰、忧郁)4、既然是这样一只猫,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养它呢?对比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领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抱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从中,我们可是知道,这是一只弱小的、卑微的流浪猫。

5、这样一只流浪猫,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啊?在这个家得到了吗?有时也会逗着它玩、若有若无、夜里冷才会被烧伤,说明对它的关爱不够、称呼……所以,当这只猫死后,作者做了一个决定:永不养猫。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

初中语文《猫》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养宠物吗?你们喜欢宠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动物——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猫的可爱和机灵。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形象的。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猫》初中教案

《猫》初中教案

《猫》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写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1. 通过对猫的描写,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宠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对猫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感。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评价和改进彼此的写作。

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猫的外貌、性格和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培养关爱动物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关爱动物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17.《猫》(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5.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郑振铎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语。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16 猫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说说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 sè) 诅骂( zǔ) 红绫( líng )怂恿( 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的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的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附预习单)一、教材分析《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人与动物”主题选编四篇文章。

本单元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

边读边思考,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

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小说。

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反省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探究文章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比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如果顺着作者写作的手法进行教学会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认为这篇文章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中“我”面对猫的亡失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其二是文本主旨即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为“比较”、“探究”两个互相联系的过程,利用假设的情景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说——《猫》。

文中一共出现几只猫?【设计意图】《猫》是《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

当我们读过《猫》后,在潜意识里会把它当作记叙文或者散文。

这篇文章很多学生会把这篇文章看成散文,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文章的文体。

(二)整体感知给文中三只猫取名字,并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任务)来历性情地位结局1.以投影的形式展现1—2位学生填写的表格。

2.让学生交流猫的名字,以及命名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三)比较探究1.对这三只猫文中“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对前面两只猫和第三只猫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小组讨论】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应该是有难度的,我会引导他们思考“假如芙蓉鸟事件发生在前面两只猫身上,会怎么样?”进而让学生理解“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完全是凭着感情用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齐读第30、31段
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背景透视:本文郑振铎从事创作的早期作品。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郑振铎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

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
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堂练习:请写一段令你内疚或难过的文字,100字左右.(你和父母顶撞过吗?你被同学误解过吗?你被老师冤枉过吗?……)
要求:(1)10分钟,最好用上伏笔手法。

(2)写好后,先自己修改,再小组互改。

推荐好作文,朗读.
四、课堂总结。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