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

关于余华小说研究综述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虽然出产的作品不是特别多,但是质量都很高。
从1989年的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到2013年的《第七天》,他在文坛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随着写作时间的推进,余华已从当初的“嫩笔小生”发展为一位成熟的作家。
自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行以来,余华那种“先锋精神”和与众不同的写作态度,很快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
截止到现在,研究余华的文章已不计其数,回望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余华研究”进行一下梳理与分类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看来,对余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华创作观的思考1987年以来,余华作品中的审美情趣、生活逻辑、叙述想象给了人们以巨大冲击,他的创作理念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这个方面。
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的热点。
以1987年余华发表的《虚伪的作品》[1]为界,我们可以把改领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段时间对余华创作观的研究主要是感官式的、印象式的评论。
研究者的印象就是余华的小说“更鲜明的映出了现实的阴霾”[2],不仅“无视文明的禁忌”,而且“非要亲手扯下这道虚伪的面纱”[3],这些感觉是准确的。
余华在作品中确实把人类理智与文明牢牢的抑制,把惨不忍睹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表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第二阶段:余华小说创作观的研究逐步的系统化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余华通过文明和理性的反叛,揭露了人性的凶残。
有些认为这是“世纪末意识”,有的却把余华提升到哲学家的高度来看待。
二、关于余华先锋视野和转型的研究对于华身上多显示出的先锋性,对此有不同看法。
有的认为:先锋不是一个持久的概念,当随着作家风格的变化,先锋作家的语言与文字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这时先锋性就会削弱,甚至逐步消失。
第二种看法认为:先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持续的概念。
研究者在审视余华创作转型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把握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是否还有先锋性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20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8月20日Aug.20 2020第40卷第8期Vo1.40 No.8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8.01520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张雅楠(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自登上文坛就备受关注。
幼年时期的“文革”记忆,青年时期的牙医经历以及对外国文学大师作品的热衷,都使余华的作品流露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色彩。
学界对于余华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研究成果颇丰,经过简单梳理,其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主题研究、对比研究、转型研究。
对余华的创作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余华创作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研究;对比研究;转型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8-0034-02一、小说主题研究目前,学界对于余华小说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生存与死亡、苦难与真实、血腥与暴力三大部分展开。
可以说,这三个主题贯穿了余华的所有创作,也从更深的层次反映出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生存与死亡余华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对于生与死的描述。
学者冯亚在文章《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中对于余华生存与死亡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的阐释[1]。
该学者认为,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都走向死亡,但即使面临再多苦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才是余华小说生与死的深层本质。
在余华前期和后期的小说中,死亡的内涵不尽相同。
评论界大多认为,余华前期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有着同等的内涵,而转型后的“死亡”更倾向于用生存意识来概括。
学者张瑞英认为,死亡是余华创作的另一主题。
余华冲破传统文化禁忌的束缚,多侧面、多角度地描述“死亡”,并深刻对待“死亡”,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气息[2]。
余华小说研究述评

总体 看来 ,这一时期 的研究 抓住 了余华 创作 中的独特 性 。研究者把 重点放在小 说形式 的先锋性上 , 并对 小说主题 有一定 的涉及 , 但缺少对余 华个人精 神肌理 的探求 。研究视 野 较为狭 窄 , 整 体上 限于对 余华文 本表 层意 义 的解 读 , 未 能 全 面探讨小 说 中的深层精 神 内涵 ,未能 系统地认 知余 华本
“ 人性恶 ” 的 主 题 m。
十余年 来对余华 小说研 究 的典型观 点和 代表 性成果 ,试 图 勾勒 出余华小 说 的研 究轨迹 , 并 呈 现 出学 界 的研究方 法 、 特
点及存 在的问题 。
一
在 前期小说 中 , 余华 还塑造 了一 系列精神 病人形象 。有 人认 为 . 余华 笔下的精神病人 和鲁迅先 生笔下 的狂人有 契合
究趋 向。较 之2 0 世纪8 O 年代 的研究概 况 , 笔 者将从承续 性和
突破性两 方面梳理 这一时期 的研 究成果 。
在余 华创 作发 生 大转 变 以来 . 对 小 说 中“ 暴力 ” 叙 述 的 关注并 未减 弱 . 这 体现 了对暴 力研 究 的一脉相 承 , 不过 相较 于8 0 年 代 的研究 成果 ,这一 时期 的暴力 研究 出现 了新 的视 角 。暴力 与死 亡 是贯 穿余 华前 后 期小 说 的 主词 , 却 达 到 了 不 同 的效果 。有人 认 为前 期 的暴 力是 肉体 的暴力 , 而 后期 的暴 力则 是 生 活 的暴 力 。 这 是 一 种 更强 大 、 更 难 以抗 拒 的 暴力 l l 1 ] 。有 人认 为 , 余华 书写的 “ 暴力 与伤痕 , 似乎 已经挪 向 制度 内合法化 的暴力 , 合理化 的伤痕” , 进 而对余华 的创作 是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摘要:余华是一位前后时期风格有很大变化的当代小说家,他的小说突破传统模式,带给读者全新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创作方面推陈出新,无论是最初的创作思想、创作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有独特风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先锋;转变;思考;美学;形式余华是众多先锋派小说家当中创作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与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展示出对现实世界中人生的迷惑、思考、怀疑,呈现出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怪圈,组成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余华的小说创作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7年至1990年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余华创作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
第二创作阶段是1991年之后,他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等地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强烈的自我挑战意识,他的内心是想要不断超越自我的。
无论是自己的创作思想上还是作品内涵方面,他的作品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这使余华在当代作家中像一颗新星脱颖而出,也使文学研究工作者呈现出对其作品态度褒贬不一的态度。
纵观余华的创作风格,首先在选材方面,不能不说暴力美学的体现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风格,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不恰当的形式会反过来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在创作中用蜂拥而至的暴力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
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想为读者展示一个不能被重复的世界,所以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倾听到的是来自世界深处分崩离析的声音,因此他的作品中必将出现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摘要:余华是一位前后时期风格有很大变化的当代小说家,他的小说突破传统模式,带给读者全新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创作方面推陈出新,无论是最初的创作思想、创作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有独特风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先锋;转变;思考;美学;形式余华是众多先锋派小说家当中创作风格较为独特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与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展示出对现实世界中人生的迷惑、思考、怀疑,呈现出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怪圈,组成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余华的小说创作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7年至1990年可以说是第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余华创作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
第二创作阶段是1991年之后,他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等地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强烈的自我挑战意识,他的内心是想要不断超越自我的。
无论是自己的创作思想上还是作品内涵方面,他的作品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这使余华在当代作家中像一颗新星脱颖而出,也使文学研究工作者呈现出对其作品态度褒贬不一的态度。
纵观余华的创作风格,首先在选材方面,不能不说暴力美学的体现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风格,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不恰当的形式会反过来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在创作中用蜂拥而至的暴力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
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想为读者展示一个不能被重复的世界,所以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倾听到的是来自世界深处分崩离析的声音,因此他的作品中必将出现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余华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余华小说的主题,通过梳理情节、提取关键词和构建主题内涵,揭示他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确定主题:余华小说的主题大多涉及生存、死亡、人性、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复杂的人生问题。
这些主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梳理情节:余华的小说情节往往简单而引人入胜。
他善于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社会的变迁,最终独自一人面对生死的问题。
提取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的关键词包括:孤独、家庭、社会道德、生死、人性、现实与虚构等。
这些关键词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氛围。
构建主题内涵:余华小说的主题内涵往往深入浅出,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在《活着》中,福贵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体现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
撰写文章: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探讨了深刻的人生主题。
他的作品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余华的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思。
《活着》中的福贵,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呈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与悲壮。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生存困境中的道德模糊,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
余华的小说往往既现实又虚构,他通过混合现实与虚构的手法,让读者无法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让读者能够从故事中看到人性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现实的荒诞性。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呈现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主题研究综述作者:杨明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论文总结了余华80年代以来发表的小说的创作主题,将其归纳为“暴力主题”、“生死主题”、“苦难主题”和“善恶主题”四种,分别将近年来的研究者对这四类主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进行研究整理并做出综述。
关键词:余华;主题;暴力;苦难作者简介:杨明辉,女,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2余华发表的小说数量并不多,然而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论文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四大主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以此作为对余华小说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一、暴力主题暴力主题尤其在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中频繁出现。
在《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等小说中均有对暴力场面的露骨描写,内容包括手足间的虐杀、吃人的残忍画面以及残酷的刑罚场面等等。
近年来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主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切入:余华小说中暴力主题的呈现特色、暴力主题在余华小说中频频出现的原因、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主题的评价。
余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后的暴力主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
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中,余华更加青睐暴力主题。
对于余华对暴力主题的呈现方式,研究者多结合具体作品给予描述性的评价。
通常认为,暴力主题在余华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已经初露端倪:独自出门远行的年轻主人公试图主持正义的英勇行为被村民的暴力行为粗暴阻止,从此开始接触到了真实人生的荒诞面目。
在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余华表现出了对暴力主题的痴迷,此类作品的情感基调是冷峻的黑色,对暴力的呈现是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零度书写”,对暴力行为的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甚至被研究者普遍认定有一种对于暴力的痴迷。
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创作更多着眼于苦难命运对人的折磨,对直接的血淋淋的暴力行为着墨较少,蒋蓉将余华八十年代创作中的暴力主题归纳为“个人的暴力”,而九十年代的暴力主题则是“命运的暴力”[1]。
余华研究综述

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摘要: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自1984 年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其一系列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一直倍受评论界和文艺界关注。
受到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深刻影响,余华的语言简洁明快、新锐诡异,通过语言的尖新求变阐释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余华小说语言的研究,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综述;语言学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小说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载体,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体现出来的。
风格成熟的作家在作品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余华是一位成就突出的中国当代先锋作家,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和评论界讨论的热点。
自1984 年评论家肖复兴发表的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开始,关于余华其人其作品的研究从未间断。
早期主要是针对单篇作品的研究论文,进入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对余华作品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的论著。
综观20 余年的余华研究历程,评论界对余华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从五个方面展开:小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母题及演化;创作风格的前后转变;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比较研究等等。
这其中对于余华小说语言的探索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加以简单的评述,系统地勾勒出余华小说语言研究的运行轨迹。
一、纯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余华作为先锋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表现出对文学的语言和文本的巨大热情。
他作品中关于暴力、死亡、苦难和欲望的主题,对人物的刻画等都因其语言的独特运用而引起文坛的关注。
评论界也纷纷从文本分析的文学角度谈语言特色。
研究余华的著名学者李平教授说:“在小说的语言上,语言的‘诗话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而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邓大琥的《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中,用“简洁又动感十足的语言”、“诗兴的比喻”来强调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正如马知遥在《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性》(2007)中说:“让语言决定思维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日期:2010-08-02] 来源: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总111期) 作者:黄妍[字体:大中小][摘要]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
综观90年代以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内涵、叙事风格还是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0年以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余华;先锋;承继与转变;比较研究余华是我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余华的小说创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7年~1990年,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第二阶段: 1991年~1999年,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
近年来余华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西、荷、日、韩八种外文传播海外,代表作《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格外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超越意识。
无论是在个人的创作思想上还是在作品主题内涵或文体结构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他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其研究呈现出评论者态度褒贬不一,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后来居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早在1991年,莫言发表了有关余华的评论文章《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
站在同时代作家的立场上,莫言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谈了他对余华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代表的小说的理解,肯定了余华用哲学上的突破来设计自己的创作方向的做法。
这篇作家笔下的作家评论还是切中肯綮的。
〔1〕但是真正学术性评论文章是在1996年之后才大量出现的。
余华在第一阶段创作的小说,评论者都将其纳入先锋小说的范畴。
对这一阶段小说的评价,评论者多从余华小说的内容题材、主题内涵、叙事模式、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余华小说的先锋特点。
评论者都认为暴力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
分析暴力之所以会成为余华先锋小说反复涉及的一个主题,多数评论者都从余华的童年的记忆中寻找答案。
另外也有评论者指出是缘于作家和现实的紧张的关系。
实际上,暴力成为余华小说中一个反复涉及的主题,除了和作家本人的早年记忆相关外,也与80年代特殊的社会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有社会结构的裂变,思想文化传统的破弃和再造,话语权力结构的重组这些都构成了余华小说中蜂拥而出的暴力叙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
这一背景被评论者所忽略了,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失之片面,缺乏深度。
倪伟在《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一文中提到了这一点,遗憾的是,也没有展开论述。
对于余华作品的主题内涵,评论者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包括对人的质疑,对历史的拷问,对认识经验的反叛等。
但是就主题的价值而言,却是存在分歧。
有的评论者肯定余华作品的先锋价值,陈琳认为,“余华对常规经验的反拨使旧有价值摇摇欲坠,他穿透了禁锢人们感觉的现实之厚壁,让世界的本真无蔽的显现出来。
”〔2〕刘曾文则在文中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余华是偏激而无奈的,“他回避对终极关怀和人道信念的永久承诺,从而遁入暴力的迷狂和感觉的放纵……迷失了反叛的方向。
”〔3〕我们注意到,这些评论对余华先锋小说主题价值的判断都停留在文本本身和哲学层面上,没有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中西方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分析,因而缺乏历史的厚度和思想的深性。
对于余华的《现实一种》等先锋小说的叙事结构,可以用郅庭阁文中的一个标题:“形式枷锁中的迷失”〔4〕。
多数评论者都认为余华小说的先锋性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
首先,评论者都认为余华的叙事态度是冷漠的。
沈梦瀛从自然主义写作方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像拔牙一样把事物中包涵的确定性意义全部拔除了”,“正是零度情感写作的形象化表达”,“也是自然主义真实客观追求之下的必然取向”。
〔5〕其次,对于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叙事时间,评论者认为采用了时间的分裂、重复、错位的方式,即把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
从表面上看,事件时间倒错连接,实质上用时间的名义把叙述空间化。
〔6〕再次,评论家都认为小说的语言多借鉴了国外先锋语言,“十分重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观性描述新奇而时髦,句子结构复杂而冗长”〔7〕,“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百年孤独》中的这种语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打破了故事的自然进程,使故事随意跳出原有的封闭圆圈任意确定新的起点,巧妙地进入了叙述的进程之中。
〔8〕对于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何滢、尹国均等人都提出余华小说中人物符号化的问题。
他们将余华笔下的人物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相比,认为余华笔下的人物被特别的符号方式所虚化,不是他不重视人物,而是不屑于刻画物质意义上的人。
在暴力的舞台上,强调的是人的强烈欲望,展示了先锋小说形而上的性质。
〔9〕对于余华先锋小说的总体价值的评价。
一方面,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和现实的主流,部分评论者肯定了其写作观念的变革和手法的创新。
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危机,对批判社会现实、反省人类和民族自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评论者也普遍认为在西方新潮理论的诱惑下,作者忘记了中国的文化语境与现实变革的要求,在探索试验中,过分迷恋形式和语言技巧,作品的清晰度和理解性受到了挫伤,诗性的失落和读者的叛逃在所难免,也就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垂亡。
总的来说,对于余华先锋小说的评论,评论者从先锋文学的特征出发,多是从叙述学的角度来进行文本分析,分析细致,论证较为充分。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作品风格产生的原因和渊源都只是从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经历方面着手,泛泛而谈,缺乏深度。
从宏观上看,评论者没有把余华这一时期的小说放到文学史中去考察,缺乏系统的审视:微观上看,评论视角单一,思路不够开阔。
(二)余华先后于1991、1992、1995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评论者多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转型的开始。
而在全国百余名评论家推荐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作品中,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名列第四,《活着》排名第八。
2000年以来,各种针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或是各种专题研究的评论文章纷至沓来。
从表面上看,这几部长篇小说无论是主题还是叙事风格都与余华以往的作品风格大相径庭,评论者或是抓住其中一篇做个案分析,或是将这三者连贯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包涵其中的发展演变过程予以了解读。
余华小说主题的承继与转变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齐红认为余华前期的小说是“直面苦难”。
当这种姿态保持到一定程度时,“主题发生了变化,即由咀嚼苦难并沉浸于其中走向了对苦难的超越与升华”〔10〕。
夏中义教授也写下了4万字的评论,“从《呼喊》是‘苦难中的温情’到《活着》推崇‘温情地受难’”,系统地追溯了余华小说的母题的生成及其变异。
〔11〕郅庭阁认为,余华通过平凡的故事对爱的真谛、力量和意义做了重新建构。
〔12〕评论者都把温情和苦难视为余华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题。
这同时也带来了对余华第一阶段先锋小说暴力主题的重新认识。
夏中义写到,即使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也是预示余华母题的全程生成的始原胚胎”:暴力是现实苦难的表现方式之一,在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里蕴藏着对苦难中温情的渴望,渴望之不得,始变冷漠。
这也预示着一些评论者研究的转向,即从一般的的现象研究转为更加系统地梳理和概述,从由外而内的聚焦式的思维转为由内而外的发散性思维,立论的视角始终兼顾到作家本人的整个创作轨迹。
随着“民间”一词在评论界的流行,评论者也尝试着从民间立场来看余华小说的转型。
陈思和认为余华从80年代的“先锋”写作,转向了新的叙事空间———民间的立场。
并且批驳了一些人的否定观点,认为并没有减弱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深刻性,只是表达更含蓄了。
〔13〕郑国庆、葛丽娅等人都肯定了余华对民间话语的关注,认为作家采取尊重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霸权态度,使作品充满了民间意味,意味着一种民间朴素的人生观开始进驻到写作者对主体的思考中。
〔14〕何滢、赵思运从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创作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了余华转型后作品的结构特点。
具体地说,何滢认为他是“从弱化故事的社会和自然背景、减少人物形象塑造要素、简化人物关系、套用最典型的情节结构模式以及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等等方面为小说做减法的”,“用短篇小说浓缩的手法进行长篇的创作。
赵思运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认为余华“以少胜多,人物单一,情节单一,结构单一,纯然短篇写法,显示了他变构小说体裁的努力。
”〔15〕结合近期余华发表的随笔集《高潮》,李自强、刘惠珍进一步阐释了余华文本叙述的单纯是从音乐中受到启发,尝试着把重复运用到叙述中去。
他用得最多也最出色的还要数那些描述性重复以及作家在具体的描述中运用相同词语和句子的重复,尤其是故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对话中的词语和句子的重复。
这也与民间话语的特点不谋而合。
〔16〕还有评论者独辟蹊径。
林华瑜就把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解读,指出她们分别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以及人性恶质的一种显现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并进而分析了余华的女性观。
〔17〕从研究视角上给后来者以启发。
以往评论家习惯着眼于余华对传统文学观和创作手法等的颠覆来进行评论。
近年来,随着对余华小说转型研究的深入,一些评论者重新从余华的小说中发掘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可谓柳暗花明。
如赵尕在《余华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一文中认为,从题材上看,余华演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的“性恶论”;从文体上看,余华的《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都是从公案侦探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武侠小说这些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悠久历史的通俗文类变幻而来;叙事上也有化用传统白话小说客观冷静、平铺直叙的态度,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朴素的白描手法。
〔18〕还有胡河清谈到余华的作品中体现出中国术数文化。
〔19〕比较研究是近年来研究者比较热衷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包括不同国别的作家作品的比较,而且还包括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在创作风格、创作主题以及思想倾向有相似之处的作家的比较。
比较研究可以把一个作家放在文学史的坐标系中,准确地确定其位置,更准确地认识其创作的意义、价值,以便更好地评价其创作,同时拓展研究的范围。
因此,适当地对作家进行比较是有必要的。
就余华而言,对于前一类型的比较,相关评论很多。
吴惠敏从小说叙事艺术的角度,将余华与契诃夫进行了比较。
〔20〕余华所受川端康成的影响,散见于诸多作家的文论中。
俞利军《忧郁朦胧之美———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一文,从两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追求等方面着手,做了全方位的比较研究,成为集大成者。
〔21〕类似的还有余华与海明威、与福克纳的比较,等等。
有的评论者从人道主义及五四新文学启蒙传承的角度将余华与鲁迅做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