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创造学两个基本原理、创新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等知识

创造学两个基本原理、创新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等知识创造学是研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学问,它包括两个基本原理、创新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1. 创造学的两个基本原理(1)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理: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不断拓展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进行自主研究、主动发现和试验探究,从而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理是多元思维和想象力,多元思维是在同一时间内运用不同思路和角度进行思考,想象力则是通过联想、模拟、比喻、隐喻等方式激发创意。
(2) 创新的基本原理:创新是指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和观念,为社会和人类带来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创新的基本原理是市场需求和自我发展两个方面。
市场需求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来源,而自我发展则是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基础条件。
2. 创新思维方法(1) 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从相反的角度、逆向的思想来发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向思考能够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对策。
(2) 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思考过程中借助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或思路进行联想,从而创造新的想法。
联想思维能够有效的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思考中必备的思考方式。
(3) 分类法思维:分类法思维是将问题进行分类,找到相似性和差异性,从中发现规律和本质,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3. 创造技法(1) 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一种快速创意产生的技法,通过无约束和开放的思维模式,鼓励参与者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和集思广益的思考方式,从而发掘更多的创意和观点。
(2) 模仿法:模仿法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从已有的产品或技术中提取利于自己的部分,加以改进,提升其价值和应用性的技法。
(3) 改良法:改良法是在原有技术或产品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升级和改善,使其适应新的使用环境和需求的技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 第六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第六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01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02 第二节 创新思维方法
目录
CONTENTS
03 第三节 如何突破创新思维障碍 04 第四节 创新能力
05 第五节 创新人才的品格塑造
引入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 维的界限,以独特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 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主要是思维能力起作用,其中,构 成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与 基本形式,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突破创新思维障碍,提升创 新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案例导入】人字形铁路的设计
京张铁路从南口北上要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施工 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这样的坡道长达10多千米。外 国媒体说:“能在北京到张家口建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为了缩 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 字形铁路线路的岔道线路 ,为了安全、平稳,北上的火车到了南口以后,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前面拉 ,一个后面推,过了青龙桥,火车向东北方向原先拉的火车头又改成推,使火 车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爬坡就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2.了解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六顶思考帽法 、5W2H分析法等基本创新思维方法。 3.了解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原则。
能力目标
1.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如何在实际中突破创新思维障碍,提升创新思 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TRIZ理论)

原始的创新方法
试错法
第一次猜测
排错
…
第n次猜测
第n次排错
查尔斯.固特异和他的橡胶硫化技术
试错法的典型代表,一生仅做成了这一件事。
常用的传统创新方法
世界上总共有约有300多种创新的技法: • 头脑风暴法、形态分析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联想类比法、反向求索法、组合创新法、
创 新 方 案
可行 的 方案 方案评价
经典创新方法 更有效的创新过程!
TRIZ创新方法
TRIZ的核心内容
阿奇舒勒发现的革命性结果之一
爆米花的启迪
不同行业中的问题,采用了相同的解决方法
利用瞬间压力差 • 甜椒去籽和蒂 • 钻石破碎 • 砂糖粉碎
• 过滤网清洗
阿奇舒勒发现的革命性结果之二
产品和生物系统一样,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发展和进化的
•
通用电气:解决大型发电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克莱斯勒:应用TRIZ解决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获利1.5亿
美元;
• 洛克威尔:应用TRIZ解决刹车系统的创新设计,减少成本50%;
• 福特汽车:TRIZ创新产品每年带来超过10亿美金销售利润;
• 摩托罗拉:…..
波音引入TRIZ时间比任何人想像都早
1、什么是TZRI?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 理論是由苏联人Genrich TRIZ
Altshuller在1940年代创立。他审阅 世界各种专利二百五十万件,而发现 这些发明之后的规律。
一种系统改良的方法;
T.C.阿奇舒勒
一种自觉性演化的技術系统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一种消除工程冲突而不抵消妥协的工具; 分享无数发明家的知识与经验來增加工程人员知识创造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以前我觉得创新这事儿,那是天才们脑袋里突然蹦出来的灵光乍现,离我这种普通人可远了。
但是这本书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拉着我的手说:“创新没那么神秘,你也可以的!”书里讲的那些创新思维的方式,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逆向思维,就像是给你的大脑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想问题的时候,逆向思维却让你反着来。
这就好比大家都觉得白天就该工作学习,晚上才休息,逆向思维就会问:“为啥不能晚上工作,白天休息呢?”这一反向思考,说不定就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特别适合那些夜猫子型的创意工作者呢。
还有发散思维,这简直就是思维的“烟花秀”。
一个点子就像烟花的中心,然后“砰”的一声,向四面八方散出无数个相关的想法。
就拿设计一个杯子来说,按照发散思维,它可不仅仅是用来喝水的容器。
它可以是有各种奇特形状的,像云朵形状的杯子,让你喝水的时候感觉像在吞云吐雾;也可以是带有温度感应的,根据水温变换颜色,冷的时候是蓝色,热的时候是红色。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简单的东西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可能性。
说到创造技法,那就更实用了。
比如头脑风暴法,一群人聚在一起,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不管什么想法都能往外掏。
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傻想法或者坏想法,每个想法都像是一颗种子,说不定就能在大家的讨论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就想象着自己参加这样的头脑风暴会,大家七嘴八舌,从天马行空的幻想聊到脚踏实地的方案,那场面一定很热闹,而且肯定能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创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突破。
就像搭积木一样,我们先有了那些基础的积木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技法,把这些积木块搭成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造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注入了一股创新的力量。
现在看周围的事物,不再是只看到表面,而是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怎么去改进它、创新它。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让创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去实践的有趣事情。
创新思维与技法案例

创新思维与技法案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创新思维与技法案例一、联想思维创新案例1相似联想创新——太阳锅巴的诞生西安宝石轴承厂厂长李照森及其夫人发明的锅巴片,获得了国家专利,其生产技术已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专利权。
太阳牌系列食品已成为风靡全国、跻身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
仅1990年,西安太阳食品集团的食品销售量高达25000多吨,销售收入达15亿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照森陪客人到西安饭庄进餐,发现人们对一道用锅巴作原料的菜肴极感兴趣,于是引发了以下联想:“锅巴能作菜肴,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小食品呢”“美国的土豆片能风靡全球,作为烹任大国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创出锅巴小吃打出国门呢”接着就是试制、成功、投产、走俏。
之后,联想进一步展开,既然搞成了大米锅巴,当然还可以用其他原料、别样风味的锅巴。
一时间,小米锅巴、五香锅巴、牛肉锅巴、麻辣锅巴、孜然锅巴、海味锅巴、黑米锅巴、果味锅巴、西式锅巴、乳酸锅巴、咖喱锅巴、玉米锅巴等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
既然锅巴畅销,那么类似于锅巴特征的食品也相继开发问世,如虾条、奶宝、蓼宝、麦圈、菠萝豆、乳钙杀香酥、营养箕子豆等等,这些风味多样的新产品使小食品市场五彩缤纷,也使西安太阳集团腰缠万贯。
李照森运用联想思维的相似联想创新思维,从锅巴作原料的菜肴,美国的土豆片风靡全球,联想到锅巴作成小食品,投入市场,不但畅销全国,还打入世界市场。
2对比联想创新——人工牛黄的诞生天然牛黄是非常珍贵的药材,只能从屠宰场上碰巧获得。
这样偶然得来的东西不可能很多,因此很难得到,也无法满足制药的需求。
其实,牛黄这种东西,只不过是由于某种异物进人了牛的胆囊后,在它的周围凝聚起许多胆囊分泌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
一家医药公司的员工们为了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问题,集思广义,终于联想到了“人工育珠”:既然河蚌经过人工将异物放入他的体内能培育出珍珠,那么,通过人工把异物放进牛的胆囊内也同样能培育出牛黄来。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创新这事儿吧,那是那些天才脑袋里才能冒出来的东西,跟我这种普通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会有交集。
但是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创新思维是可以被培养的,就像种花一样,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咱普通人的脑袋里也能开出创新的花朵。
书里讲的那些创造技法,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比如说头脑风暴法,一群人聚在一起,天马行空地想点子,不管多离谱都行。
这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狂欢派对,大家都把脑子里那些平时被规则和传统束缚住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我就想啊,要是我们平时的工作会议也能这样,那得多有趣,得多有成效啊。
估计那些沉闷的会议室里能瞬间充满活力,各种新奇的主意就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往外蹦。
还有类比法也很有意思。
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然后从它们的相似之处找到创新的灵感。
就好比说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就想到了人类要是也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该多好,于是就有了飞机的发明。
这让我不禁想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可以类比的宝藏啊。
我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搬东西,是不是也能类比出一种新的物流运输方式呢?哈哈,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乐趣所在嘛。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为了发明个什么新玩意儿,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特别有用。
比如说怎么把自己的小房间布置得与众不同,怎么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创意满满的美食。
以前我布置房间就是按照常规的套路,床靠墙,衣柜放旁边,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开始琢磨一些新的点子。
比如把床放在房间中间,然后用帘子围起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私密小空间,瞬间感觉自己的房间像变魔术一样有了新的生命。
不过呢,培养创新思维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儿。
就像学骑自行车,刚开始总是摇摇晃晃,还可能会摔倒。
我们得不断地去尝试那些创造技法,不怕犯错,不怕别人说自己的想法傻。
因为很多伟大的创新在最开始的时候都被人当成是疯子的想法呢。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脑子里那扇关于创新的大门。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

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读后感以前我觉得创新这事儿吧,那是那些天才们的专利,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得多聪明的脑袋才能想出来啊。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创新思维可不是天生就被某些人垄断的,就像人人都能学会骑自行车一样,创新思维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培养的。
这可给了我这个普通人很大的希望啊。
书里介绍的那些创造技法特别有趣。
比如说头脑风暴法,这就像是一场思维的狂欢派对。
大家聚在一起,不管是什么想法,都能一股脑儿地说出来,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就像一群人在抢着往一个大口袋里装东西,这个口袋就是创新的点子库。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想,这不得乱成一锅粥啊?但实际上,在这种自由的氛围里,那些平时被我们自己的理性或者害羞压抑住的想法都能蹦出来,说不定哪个看似荒诞的想法就能成为一个伟大创新的种子呢。
还有类比法也特别神奇。
它就像是给你的思维装上了一对翅膀,让你可以从一个事物飞到另一个事物上去寻找灵感。
比如说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就想到人类要是也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该多好,于是就有了飞机的发明。
我就想啊,生活里到处都是这种可以类比的东西,那我以后看啥都得像个侦探似的,从里面挖掘创新的线索。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创新可不是光有想法就行的。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被一些固定的模式给困住,就像孙悟空被唐僧画的圈儿给圈住一样。
比如说习惯了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很难想到其他的可能性。
书里讲了很多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的方法,就像是给我们一把把钥匙,去打开那些被锁住的创新之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个魔法棒。
走在路上看到什么东西,都会不自觉地开始在脑子里玩创新的游戏。
看到一个垃圾桶,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垃圾桶,它能自动分类垃圾,还能给那些分类正确的人奖励积分啥的,积分可以换小礼品,这样大家就更愿意好好分类垃圾了。
这要是放在以前,我可不会这么天马行空地想。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山东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绪论单元测试1.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A:错 B:对答案:B2.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A:掌握各种创新技法 B:能进行发明创造 C:了解并初步获得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D:掌握创新思维的特征和规律答案:ACD第一章测试1.要成为创造性的人,必须:()。
A:发现适合自己的创新情境并让自己置身其中 B: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C:掌握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D:其余选项都包括答案:D2.要想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最关键的是()。
A:打好知识基础 B: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C:突破定势思维 D: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答案:C3.有人按照衣夹的样子,用金属材料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衣夹”,竖立在一座大厦的前面,你认为这是不是一种创新?()A:是的,因为它与众不同,而且颇具视觉冲击力,有欣赏价值 B:是的,因为它是艺术家做的,就是创新 C:不是,它仅仅是将衣夹放大了很多倍,算不上创新 D:不是,衣夹是晒衣时用的,放在大厦前面算怎么回事?答案:A4.最有创造力的人具备的条件()。
A:敢于冒险 B:强烈的创新意识 C:高度的自信 D:不惧失败答案:ABCD5.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A:对 B:错答案:A6.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有些人表现出来了而已。
A:错 B:对答案:B7.我是一位搬运工,无需创新思维。
A:错 B:对答案:A8.凡事一定要按照程序去做。
A:对 B:错答案:B9.创新思维只是少数尖端人才有需要,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
A:错 B:对答案:A10.创新思维有时需要容忍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和模棱两可。
A:对 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它最大的特点是含氮量很高(66%),可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值。
A:对 B:错答案:A2.英国动物学家查理·艾尔顿提出了动物界的食物链理论,并于1937年创立了动物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与方法学习报告摘要:当前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说明创新创业课程在高校普及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学习,对创新思维概念、创新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的研究工作相关文献进行学习,了解创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最后提出学习本课程后的感想。
关键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法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Learning Report ABSTRACT: The current state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methods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We will stud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he research work on innovation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underst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rend of innovation method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learning this course.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ve methods; innovative techniques0引言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新年贺词上说:“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前总理温家宝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再创新能力。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重要责任。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这些重要讲话中可见创新创业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两位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我对创新思维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本课程与我们研究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1对创新思维的认识1.1 创新的概念和特性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人类社会摒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成果成功实施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
构成创新的基本要素:人、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
创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制将创新行为分为四大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2 创新与其它概念的关系(1)创造:创造与创新的内涵差别不太大,两者都具有首创性特征,但两者的首创性特征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着重于一个具体的结果。
创新的首创性不仅都有“无中生有”,但更多的是指“推陈出新”。
(2)发现:在《新华字典》中,发现被解释为“经过探索研究找出以前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
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新进展、获得了新知识。
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科学发现不完全等同于“看见”或“找到”某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或现象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解释。
(3)发明:发明是指获得人为性的创造成果。
发明成果并非天然存在,而是有人在发现的基础上进一部按照一定的目的去调整和改变对象以获得新事物、新状况或新结果。
如瓦特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
单纯的发明创造不能称之为创新,因为发明创造是指研究活动本身或它的直接结果,发明家上成功地开发才可以称为创新。
1.3 创新的基本原理(1)创新第一原理: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
如斯佩里的脑部功能定位说。
(2)创新第二原理: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
(3)创新第三原理: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潜力巨大。
1.4 对创新思维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对创新思维本质和形成机理的研究。
余东华(2002)认为创新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采取对创新思维及其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
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
张晓芒(2006)认为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智力品质,在其创新性地认识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有自觉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这种作用体现在创新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了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在确定性与灵活性、线性与非线性、有限与无限、规范性与非规范性、严密与松散等上的互动,使得任何创新性的思维成果都既是新颖独特的,同时也是逻辑有效的。
伍硕等(2012)从耗散结构理论创立的过程和思维路径,揭示创新思维形成的机理。
大脑思维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大脑思维系统必须远离平衡状态;非线性作用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内因即内在根据;随机涨落是创新思维形成的直接诱因。
2 创新方法创新方法,美国称为创造力工程,日本称为创造工程或发明技法,俄罗斯称为创造力技术或专家技术,我国还称之为创新技法或创造技法,它是人们通过研究有关创造发明的过程,总结、提炼出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和程序总称。
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的研究,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可思维性、技巧性、探索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点。
由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创新方法的理论体系至今还不够成熟。
2.1 国内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1983年6月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是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创新方法发展的里程碑。
1983年,我国创造学者许国泰经8年摸索与尝试,首创了信息交合法,又称“魔球”理论。
1990年10月,宋文奎在由中国发明协会召开的“开发创造力,促进发明活动”研讨会上发表了两种新的创新方法,即扩、缩笔记目录分类法(SON方法)和可变多维形态属性列举法。
1991年,许立言、张福奎在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路小学一起提出了和田十二法。
这些创新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创新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创新方法研究的焦点转到创新方法分类研究方面。
胡伦贵等在《人的终极能量开发》一书中,按创新思维方式,把创新思维方法归纳为三类,即发散思维法、聚合思维法和想象思维法;刘仲林在其著作《美与创造》中把创新方法划分为“四大家族”,即联想系列方法、类比系列方法、组合系列方法和臻美系列方法;庄寿强按照创新原理,将通用的创新方法分为问题引导型、矛盾转化型、系统分析型、系统综合型、交流激励型和最优选择型;刘国新将技术创新方法归纳为基于创造学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产品和技术管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和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刘永谋提出创新方法研究的“助发现的方法论”,认为助发现的创新方法可以从正面、反面和综合研究3个方向推进,包括创新心理、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等非逻辑的异质性研究。
可以看到国内在创新方法的分类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有的学者从创新思层面对创新方法进行分类,有的学者从创新方法应用过程进行分类,有的学者从问题解决步骤对创新方法进行分类。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研究的逐步重视,国内已经成立了一批创新方法研究机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也成倍增加,创新方法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起来。
2.2 国外相关研究段倩倩,侯光明(2012)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创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来加以演进:一是对创新方法的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二是对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加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开始了对创新方法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发明出来大量的创新方法用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数量多达数百种。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创新方法之一就是奥斯本发明的“智力激励法”(又译作头脑风暴法)。
这是一种通过召开群体讨论会议来达到在限定时间的交流中产生新的创意的方法。
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惊人效果,据有关资料统计,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创意数目要比个人提案多70%。
继奥斯本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为了改变智力激励法存在的“从众心理”和“屈服权威心理”等缺陷,一些学者发明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反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卡片整理法等等,使创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20世纪50-80年代以后,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进入系统化研究阶段,已经从以前的基于创意和灵感的偶然激发转变为系统地研究创新规律。
此时的创新方法更加复杂,更加科学化。
这一阶段的创新方法以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出现为标志。
TRIZ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
该理论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 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类似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还包括公理化设计理论、技术路线图理论等。
国外学者对于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的研究也起步较早,关于创新过程,尤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创意的产生过程,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而被许多学者加以研究。
普遍的观点是,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来说,创新都意味着一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新产品(例如如何生产富有创意的产品)、创新特质(例如研究天才身上所特有的创新才能)、创新过程(例如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提高创新水平)。
其中创新过程是创新活动的最关键的要素,同时也是有别于“天才”的普通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各样的关于创新过程的模型被许多学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