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掌握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10.教学反馈表:设计教学反馈表,包括对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对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点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乏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讨论和思考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无法准确、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写作和表达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 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 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 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 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 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页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再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思考:
1.本文与上文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提出的正确观点 又是什么?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 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 解大意。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读书的正确目的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马 南

培 根
《 谈 读 书 》
——
——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 什么特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 神实质”呢?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一、读一读 狡黯( xiá) 滞碍( zhì) 统chóu( 筹 ) 味同jiáo( 嚼 )蜡
诘难( jié) 阐证(chǎn) zǎo( 藻 )饰 咀嚼( jue )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15《不求甚解》

15《不求甚解》

马南邨(1912-1966)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第一部分(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 ):从 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 ):提出虚心的 不求甚解” 提出虚心的“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 ):全面解释 全面解释“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 不求甚解”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弃整体。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 ):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书要反复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1了解作者。 2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 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评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特殊魅力。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第一,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 虎的态度?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出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九上语文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九上语文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用比喻证明观点。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小结: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马南邨《燕山 夜话》,属于札记。这 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 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 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 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 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 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 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 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 益。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 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 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 质疑,进行商榷què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第三段:全面分析淘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