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15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15不 求 甚 解

【免费下载】15不 求 甚 解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的引用,强调不 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 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 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三、合作探究, 精读揣摩
1.驳论文批驳的方法指引: 1 直接批驳: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 2 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⑶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
式进行批驳。 2.讨论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推举同学发言,教师最后总结点拨)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批驳的观点)
1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让学生们诵读培根《谈读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 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既然读书是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让去读书呢?怎样选择书来读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进入新课的学习。
⑶“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 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 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⑷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⑸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 明确:赞同提倡。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 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 解”的读书人。 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诸葛亮的读书方法、鲁迅的“随便翻翻”。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一、《陋室铭》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

2.重点字词解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3)名:出名,有名。

(4)灵:灵验。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上,长到。

入,映入。

(7)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8)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9)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指佛经。

(11)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乱,扰乱。

(12)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3.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有什么作用?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山可以不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室虽然简陋,却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而“馨”。

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环境?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的特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课件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共40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课件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共40张PPT)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 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
六、知识运用
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共同探讨这一重大 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 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 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七、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 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 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 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 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 会有用的人。 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 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 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五、建构新知
(3)名人: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 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 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而活着。
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 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 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 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理解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 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渴望爱情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崇 高 而 伟 大 的 情 怀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PPT优选课件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PPT优选课件

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 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的噩耗传来,印度政府为她 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 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深深的苦海”指人类生存环境充满苦难,“濒临绝 望”说明没有完全绝望,面对人生的苦难,虽然免不 了磕磕碰碰,免不了各种阻碍,但是在这三种激情的 支配下,作者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含义:
2、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 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 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 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2、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总提人生追求
分述追求理由
总结表明态度
文章总体结构
爱情带来狂喜
爱情摆脱孤独
我 (渴望)爱情
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


了解人类的心灵

什 (追求)知识 么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
为 它


饥饿中的孩子
活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3、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该年的诺贝尔 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 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文学 家
4、起草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 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成为保卫世界和 平的坚强战士——国际和平战士
思考:1、支配作者一生的是哪几种激情?
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 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
三、语句赏析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这几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班门弄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驳论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教师可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荟萃”等,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画出写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
组织学生讨论
三、美读探究
用“我发现______写得美,美在______”的格式练习写句子。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
【教学反思】
可以采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渗透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听读感悟
让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课短文两篇[文题解通]◎导读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

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

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

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知识览通]◎语音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字形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